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达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爱(节选)

老藤

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鹏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型生产冰激凌机。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

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

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

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

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

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的建议。

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

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

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脱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湿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常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

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

B.父亲“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不仅能够衬托出父亲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

C.文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了波澜。

D.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

8.“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到“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6分)

9.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6分)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海军往事·彼岸

陆颖墨

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贝。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方圆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四周都是白花花的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可每个海石花缝隙之间多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

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贝,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长,要求队长马上请示上级,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扯淡,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海虎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眼的军犬领着"

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海虎同志。"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

"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

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处坐好。他拿出一副眼镜,拴上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

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1.5。

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暮年,壮心不已’。"

队长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让它带带金刚。”

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

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

水船走了没两个星期就出了事,还真亏了海虎。是菲律宾来的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一下把值班本子吹跑了。那值班本像个方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名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滚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块肥肉要是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恰在此时,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再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眼镜打模糊了,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

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右后腿有些瘸,一看,右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要知道,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概氏度,要是伤口处理不好,海虎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和消炎药,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慌乱和剧痛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梁流了下来。

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止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

从军用长途电话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他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两天后水船靠上龙风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

犬舍里,队长和几名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孔。海生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

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

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他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

文本二:

微文学创意写作中写人,是从"正常形态"开始,还是从"反常形态"开始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者各占50%左右。从正常形态开始的话,很容易产生真实性和现实感较强的“现实性叙述",但创作规律是,当五分之一处的“启动细节”(动作性细节)启动后,一般要出现反常形态的材料的叙述,只有快速地从正常进入反常,让细节带上独特、新奇的色彩,才容易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般说来,微型小说中写人的核心细节越是增大"代价",就越能增加情感性因素,也就越能感动读者。可以这样理解"微型小说核心写人细节"的“文学性提炼":当一个写人细节具备了“动作细节+传奇色彩+情感因素"三要素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用“她”就能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

(节选自《传奇性细节:陆颖墨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础的一项是()(3分)

A.金刚上岛之后,队长认为海虎年老体衰,已经不能胜任巡逻任务了,建议将海虎送走,这表现了队长喜新厌旧的形象特点。

B.海生别出心裁地为海虎配哏镜,想方设法说服领导留下海虎,既表现了海生与海虎的深厚情感,又说叨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

C.在测视力的情节中,两次出现了“像模像样"一词,这一细节表现了军犬及守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意,妙趣横生,引人发笑。

D.军犬海虎作为一名“老兵”,坚守岗位,在岛上服役十年,台风中抢救值班本这一事件,体现了海虎的敬业精神和高超能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龙凤岛艰苦、危险的环境特点,又为下文海虎胃死找回值班本的情节做铈垫。

B.作者塑造金刚这一次要角色,可谓别具匠心,使其与海虎老练、勇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突出海虎非同一般的军犬形象。

C.小说标题“彼岸"含义丰富,既指海虎和海生等战士在大洋彼岸驻守的龙凤岛,又象征他们在大海彼岸驻守海岛的精神追求。

D.本文语言平实清纯,故事情节感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动人形象,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8.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彼岸》写了“义",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本文写了哪些“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是怎样“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的(6分)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出关①

鲁迅

老子②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

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阿呀!”关尹喜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原来是老聘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围边溜溜?”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

大家即割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场,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骂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大路慢慢的走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书记先生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哼,还是这些老套。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说:“看他走得到。"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巡警和探子。

“呆站在这里干什么多”他吆喝道。“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逻去!"关尹喜用袍袖子把索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米,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等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除了《补天》、《奔月》,其余小说则与对周季三大显学儒、墨、道的思想价值的处理有关,鲁迅对它们既有所拒绝又有所承担。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

(摘编自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有删改)

【注】①《列异传》载关尹喜见“紫气浮关",而老子骑青牛而过。②《史记》载孔子曾盛赞老子是“其犹龙邪”的圣人,而鲁迅自述本文创作缘由时,认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做大言"。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开篇强调老子的无计可施,隐约预示着故事的走向: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将在现实中遭遇更多的窘困。

B.“这是免不掉的"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描写出老子在关上的真实处境:讲学写讲义,均非老子主动请求,而是不得自主的无奈之举。

C.作别老子后,众人对其大肆评议,而讲义最终被搁置于充公的物品旁边。这主要缘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

D.小说塑造的老子形象,与史籍原型中的道家先圣大相迥异。这一差异,为读者考察鲁迅对传统道家思想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读的途径。

8.小说关于众人听老子讲学的情节,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出关》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新编”,即“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请问“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病、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的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做铺垫。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写母亲回忆往事,第一个孩子不幸夭亡的原因是当时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和旁人也没有相关经验。

C.小说语言风格典雅华丽,多用短句,意蕴丰富。客观的叙述背后包含着深沉的情感.给读者留下回味咀嚼的余地。

D.赵淑萍认为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作家的小说越是成功。

8.仔细研读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的丰富的内涵.(6分)

9.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骥才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6分)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的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让“我"去集合队员,而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不等队员到来就投击手榴弹,可见其勇敢无畏,但缺少智谋。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中画横线处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8.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6分)

9.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达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爱(节选)

老藤

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鹏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型生产冰激凌机。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

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

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

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

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

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的建议。

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

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

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脱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湿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常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

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

B.父亲“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不仅能够衬托出父亲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

C.文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了波澜。

D.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

8.“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到“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6分)

9.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6分)

7.A[解析]A“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错,不是“每年”,而且文中只提到最新的模型“充满了神秘感"。

8.①第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指父亲知道飞机设计的道路是艰难的,但依旧立志不遗余力去探寻。②第二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指虽然自己历经坎坷,脱离飞机制造行业几十年,但绝不能放弃希望,只要肯学习,还是可以实现理想的;同时也指我们中国的飞机制造业虽然面对困境,但只要不懈努力,依旧可以设计出自己

国家的飞机。③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指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同伴,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为我国飞机制造而努力。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一:苗青是主人公。①从题目上看,“北爱"是指苗青最终选择“去东北”,表达对飞机设计的热爱。②从情节看,主要写的是苗青的就业难题的出现和解决,苗青自然就是主

人公。③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主要是从青苗的视角展开叙述的,作为主人公更合适。④从主旨上看,小说通过塑造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北上投身祖国飞机制造业的苗青形象,引人思考个人价值与祖国科技发展需要的关系。

示例二:父亲是主人公。①从题目上看,“北爱"是指父亲“一个人的计划”“留在东北的尾巴",表达父亲对飞机设计的热爱。②从情节看,小说借苗青的视角讲述了父亲为我国飞

机设计付出的努力和留下的遗憾,父亲是主人公。③从人物关系看,苗青最后选择去东北很大程度是受父亲对理想坚守的影响,所以父亲是主人公。④从主旨,上看,通过父亲始终坚守飞机设计,表达了对理想不懈追求的主旨。

(评分参考:观点不占分,理由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海军往事·彼岸

陆颖墨

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贝。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方圆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四周都是白花花的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可每个海石花缝隙之间多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

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贝,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长,要求队长马上请示上级,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扯淡,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海虎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眼的军犬领着”

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海虎同志。"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

"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

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处坐好。他拿出一副眼镜,拴上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

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1.5。

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暮年,壮心不已’。”

队长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让它带带金刚。"

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

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

水船走了没两个星期就出了事,还真亏了海虎。是菲律宾来的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一下把值班本子吹跑了。那值班本像个方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名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滚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块肥肉要是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恰在此时,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再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眼镜打模糊了,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

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右后腿有些瘸,一看,右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要知道,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概氏度,要是伤口处理不好,海虎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和消炎药,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慌乱和剧痛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梁流了下来。

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止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

从军用长途电话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他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两天后水船靠上龙风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

犬舍里,队长和几名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孔。海生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

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

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他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

文本二:

微文学创意写作中写人,是从"正常形态"开始,还是从"反常形态"开始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者各占50%左右。从正常形态开始的话,很容易产生真实性和现实感较强的“现实性叙述”,但创作规律是,当五分之一处的“启动细节"(动作性细节)启动后,一般要出现反常形态的材料的叙述,只有快速地从正常进入反常,让细节带上独特、新奇的色彩,才容易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般说来,微型小说中写人的核心细节越是增大"代价",就越能增加情感性因素,也就越能感动读者。可以这样理解"微型小说核心写人细节”的“文学性提炼":当一个写人细节具备了“动作细节+传奇色彩+情感因素"三要素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用“她"就能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

(节选自《传奇性细节:陆颖墨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础的一项是()(3分)

A.金刚上岛之后,队长认为海虎年老体衰,已经不能胜任巡逻任务了,建议将海虎送走,这表现了队长喜新厌旧的形象特点。

B.海生别出心裁地为海虎配哏镜,想方设法说服领导留下海虎,既表现了海生与海虎的深厚情感,又说叨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

C.在测视力的情节中,两次出现了“像模像样”一词,这一细节表现了军犬及守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意,妙趣横生,引人发笑。

D.军犬海虎作为一名“老兵",坚守岗位,在岛上服役十年,台风中抢救值班本这一事件,体现了海虎的敬业精神和高超能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龙凤岛艰苦、危险的环境特点,又为下文海虎胃死找回值班本的情节做铈垫。

B.作者塑造金刚这一次要角色,可谓别具匠心,使其与海虎老练、勇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突出海虎非同一般的军犬形象。

C.小说标题“彼岸”含义丰富,既指海虎和海生等战士在大洋彼岸驻守的龙凤岛,又象征他们在大海彼岸驻守海岛的精神追求。

D.本文语言平实清纯,故事情节感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动人形象,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8.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彼岸》写了“义”,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本文写了哪些“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是怎样“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的(6分)

6.D

7.B

8.①对战友的情义。海虎在王海生走后,不吃不喝,王海生在得知海虎情况之后,飞奔回龙凤岛等情节,体现了王海生于海虎之间的“战友情义"。②对国家的忠义。王海生与海虎苦守海岛,守护值班本,超期服役等情节,体现了人民海军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答出1点得3分,答出2点得6分)

9.①动作细节:海虎扎驻海岛10年,每每热泪盈眶站在码头送走退役老兵,和海生相互配合,巡逻守岛等细节的描述,均属故事的正常形态的讲述。②传奇色彩:为了争取让海虎延期服役,王海生竟为眼睛已经老花的军犬配上一副老花镜。这一情节属于反常形态的材料叙述,具有传奇性色彩。③情感因素:“海虎”因延期服役付出了牺牲的代价,感人的力量就此产生。海生与王海虎之间的情感体现了小说的“情感因素"。(一点2分)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出关①

鲁迅

老子②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

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阿呀!”关尹喜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原来是老聘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围边溜溜?”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

大家即割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场,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骂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大路慢慢的走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书记先生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哼,还是这些老套。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说:“看他走得到。"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巡警和探子。

“呆站在这里干什么多”他吆喝道。“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逻去!"关尹喜用袍袖子把索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米,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等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除了《补天》、《奔月》,其余小说则与对周季三大显学儒、墨、道的思想价值的处理有关,鲁迅对它们既有所拒绝又有所承担。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

(摘编自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有删改)

【注】①《列异传》载关尹喜见“紫气浮关",而老子骑青牛而过。②《史记》载孔子曾盛赞老子是“其犹龙邪”的圣人,而鲁迅自述本文创作缘由时,认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做大言"。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开篇强调老子的无计可施,隐约预示着故事的走向: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将在现实中遭遇更多的窘困。

B.“这是免不掉的"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描写出老子在关上的真实处境:讲学写讲义,均非老子主动请求,而是不得自主的无奈之举。

C.作别老子后,众人对其大肆评议,而讲义最终被搁置于充公的物品旁边。这主要缘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

D.小说塑造的老子形象,与史籍原型中的道家先圣大相迥异。这一差异,为读者考察鲁迅对传统道家思想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读的途径。

8.小说关于众人听老子讲学的情节,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出关》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新编”,即“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请问“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7.C【C.“主要缘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这一表述有误。】

8.①满含期待: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

住呼吸,侧耳倾听,

充满期待;

②诧异惊讶: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

③不胜厌烦: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

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

④如释重负: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9.①人物塑造新。传统文化中的老子是超凡入圣的道家先圣,而文本塑造的老子在关上处处受窘,狼狈不堪,徒有大言却未能解决现实的困境,削弱了圣贤身上的神圣光环,颠覆了老子的传统形象。

②情节设置新。《列异传》中的老子情节非常简略,而本文采取细节虚构,扩充情节,让老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稍显戏谑,而又寄寓讽刺。③主题表达新。《列异传》的故事充满宗教神话色彩,而文本通过老子及其思想在现实中处处受窘的故事,暗寓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深化了主题。④表现手法新。本文既查考典籍,取材于传统典籍和历史典故,又不时掺入现代词语,古今杂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病、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的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做铺垫。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写母亲回忆往事,第一个孩子不幸夭亡的原因是当时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和旁人也没有相关经验。

C.小说语言风格典雅华丽,多用短句,意蕴丰富。客观的叙述背后包含着深沉的情感.给读者留下回味咀嚼的余地。

D.赵淑萍认为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作家的小说越是成功。

8.仔细研读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的丰富的内涵.(6分)

9.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骥才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6分)

7.C语言风格“典雅华丽”应为“凝练简洁"。

8.①指自然界的梨花。秋日父母在田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②寄寓着母亲对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的深挚的母爱。③“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①冯骥才先生指出了小说情节设置(曲折)和细节描写的重要性。(2分)

②情节分析示例:父亲临终前嘱托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这一情节设置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写出一处例子即可,2分)③细节分析示例: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芭”“白术"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作者形象。(2分)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九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