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论文_第1页
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论文_第2页
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论文_第3页
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论文_第4页
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摘 时期的幼儿来说,对智能手机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关结论:(1)隔代教育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普遍存在,少数幼儿有专属手机;相同。(2)大部分幼儿面对智能手机时缺乏自控能力,需要家长采用强制措施控制其对智能手机的使用。(3)大多数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不够明确,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预设门槛不高,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监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主观限制。(4)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参与度不高,正面榜样作用不强。(5)隔代教育幼儿受智能手机影响的程度较浅但涉及层面较广,幼儿对智能手机着迷的倾向初现端倪。不良影响的建议:(1)加强家长教育,促进观念更新;(2)增强家长责任感,树立良好榜样;(3)加强亲子沟通,满足幼儿情感需求;(4)加强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监督;(5)提高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家长参与度。关键词:隔代教育;智能手机使用;存在问题;教育建议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一)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1(二)科技发展使智能手机越来越普遍 1二、研究意义 1(一)理论意义 1(二)实践意义 2第二章文献综述 2一、隔代教育相关研究 2二、手机使用相关研究 3第三章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4一、研究目的 4二、研究基础 4三、研究对象 4四、研究方法 4(一)文献分析法 4(二)问卷调查法 4五、研究思路 5六、研究结果与讨论 5(一)幼儿基本情况 6(二)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 7(三)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表现 9(四)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认识 12第四章智能手机对隔代教育幼儿造成不良影响的家庭原因分析 13一、隔代家长育儿观念的限制 13二、父母亲子陪伴的缺失 13三、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14四、家长自身缺乏责任感,榜样作用不强 14五、对智能手机认识不足 14第五章从家庭教育层面对降低智能手机不良影响提出的建议 14一、加强家长教育,促进观念更新 14二、增强家长责任感,树立良好榜样 15三、加强亲子沟通,满足幼儿情感需求 15四、加强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监督 15五、提高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家长参与度 15创新与不足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7附录 20PAGEPAGE1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一)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个儿童未来成为什么样子,主要来源于你在他学前教育阶段将他教育成什么样子”,从马卡连柯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人在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在其一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终身教育。其影响有可能伴随终身。(二)科技发展使智能手机越来越普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它以受智能手机的影响更明显。幼儿在玩智能手机时会感到幸福和兴奋,一旦离开智能手机就会感到空虚、沮丧或烦躁,这是智能手机带来的典型不良影响的表现。综上所述,研究隔代教育幼儿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有助于从家庭教育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本研究以学前幼儿为主体,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了解隔代教育环境下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总结隔代教育幼儿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探讨如何从家庭教育层面帮助幼儿减①马卡连柯(Makarenko,1888.3.13-1939.4.1),苏联教育家、作家,苏联教育学的创建者之一。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少或消除伴随而来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丰富隔代教育相关理论、实现更好的幼儿教育添砖加瓦。(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隔代教育环境下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分析智能手机对隔代教育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加深社会对隔代教育的关注和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思考,为更好的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发挥智能手机促进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二章文献综述一、隔代教育相关研究隔代教育是与亲子教育相对,不是由孩子的父母而是由家庭中除父母之外的其他家长来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1]。谢辉(2014)认为可以将完全隔代教养和非完全隔代教养作为是隔代教养的两种表现类型。前者指的是孩子与父母长时间分隔两地,完全在祖辈的抚养和照顾下生活;后者则说的是幼但是由于父母精力有限,教养幼儿的责任主要还是落在祖辈身上[2]。张珊珊(2014)认为祖辈对儿童的关怀和亲密是一种本能,祖辈将照顾儿童作为天然责任,祖辈在照料儿童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生活慰藉[3]。夏霜(2017)指出隔代教育模式不仅为祖辈的老年生活带来幸福感,而且缓和了父母的经济压对新生事物存在抗拒心理,阻碍儿童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祖辈思想刻板,在不善于与人相处[5]。马晓霞(2012)认为隔代教育模式中存在教育观念不统一、亲子关系不亲厚、儿童情感孤独等问题[6]。周琢虹(2013)根据家庭调查结果分析,隔代教育下的儿童,一半以上存在着固执、自以为是、叛逆、性格孤僻、得过且过等问题[7]。王娅霜(2011)指出要想解决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主体的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更需要集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本身其实不存在太大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隔代教育还比亲子教育更有优势,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隔代祖辈和父母之间如何配合起来,为幼儿提供更高效的教育[9]。祖辈与儿童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厚感,这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10]。Hayslip(2009)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父母因为经济或其他原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照顾孩子的情况下,相较于其他人来说,祖父母是更合适的选择,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父母的养育[11]。Susie(2001)认为祖辈家长一开始是辅助角色,突然转变为主导角色,就会引发许多问题,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12]。Greenblat(2002)认为隔代教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极易产生矛盾,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需要多方同心协力,尤其要发挥父母的教育作用[13]。Holdsworth(2011)提出父母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将儿童交给祖辈教育,但是也要参与儿童教育的过程[14]。二、手机使用相关研究Han(2004)在手机使用者对使用体验的满意程度基础上,将手机使用者对Marcus(2005)将手机使用行为定义为可以满足手机用户不同需求的使用空间,这一定义考虑了手机用户的不同需求,是一种较为系统全面的界定方法[16]。沈勇(2009)以手机的某些特定功能为研究重点来界定手机的使用,将对手机上闹钟、短信、音乐等功能的使用都归为手机使用,这是手机使用在物质层面的概括[17]。笔者研究的对象是学前幼儿,基于幼儿这一主体的特殊性,本课题将手机使用定义为:幼儿使用手机的概况及幼儿父母在此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提到的手机使用均指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综上所述,前人在研究时很少有专门将隔代教育和手机使用联系起来研究的情况。本文将隔代教育和手机使用作为两个主体,通过了解隔代教育环境下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总结隔代教育幼儿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以便更好的从家庭教育层面为帮助幼儿减少或消除其不良影响提出建议。第三章隔代教育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一、研究目的了解学前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现状,总结隔代教育幼儿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以便更好的从家庭教育层面为帮助幼儿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提出建议。二、研究基础布朗芬布伦纳③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上,从与幼儿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家庭层面切入,以家庭隔代教育为着眼点,研究隔代教育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情况。三、研究对象T市某幼儿园的7个班共138名幼儿及其家长四、研究方法(一)文献分析法本文首先针对隔代教育和智能手机使用这两个主题,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源,了解关于隔代教育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研究现状,整理并分析以往研究中值得借鉴的主要理论和不足。③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理论,同时是美国问题学前儿童启蒙计划的创始人。(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主要设计目的是了解学前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情况,从中获得能够进行进一步分析的数据资料。在已有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具体实际,从学前幼儿自身和幼儿家长两个主体出发,从以下四个维度设计本调查问卷:问题维度 对应题目幼儿基本情况 1、2、3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 4、5、6、7、8、9、10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表现 11、12、13、14、15、16、17、18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认识 19、20、21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五、研究思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相关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前提 研究前提创新与不足建议与反思创新与不足建议与反思研究主体研究结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原因讨论六、研究结果与讨论研究主体研究结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原因讨论为了了解学前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笔者从学前幼儿自身和幼儿家长两个主体出发,参考已有的相关问卷,编制了关于学前幼儿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在T市某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3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以下是问卷结果分析:(一)幼儿基本情况1.男多女少,比例失衡表1幼儿性别分布情况组别人数占比(%)男7655.1女6244.9总计138100.0由表1138二者占总人数的比重相差约10.2个百分点,这与我国社会“男多女少、比例失衡”的现状相符合。我国社会上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由来已久,中国人固有的“传宗接代”观也有头胎生女儿的家庭可以生第二胎的规定,这些都是造成我国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原因。2.生源不足,人数下降表2幼儿所处学段分布情况组别人数占比(%)小班4331.2中班4029.0大班5539.8总计138100.0由表2可知,在回收的138份有效问卷中,处于大、中、小三个学段的幼儿人数略有起伏,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生育欲望不强的情况;另一方面,当代人的生活成本太高,生养孩子的巨额费④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用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3.隔代教育现象广泛存在表3家庭教育主要类型分布情况组别人数占比(%)亲子教育6345.7隔代教育7554.3总计138100.0由表3可知,相较亲子教育而言,隔代教育的存在数量有过之而无不及,隔代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于当前中国社会。隔代教育作为中国的特色教育,其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年轻父母因为各种原因而将教养子女的责任交给隔代祖辈,以获得最大化效益。虽然随着社会(二)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1.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普遍存在,少数幼儿有专属手机表4隔代教育幼儿是否使用智能手机的分布情况组别 人数 占比(%)不使用 11 14.7使用 64 85.3总计 75 100.0表5隔代教育幼儿是否拥有专属手机的分布情况组别 人数 占比(%)有 6 9.4没有 58 90.6总计 64 100.0由表4、表5可知,在75名隔代教育幼儿中,大部分幼儿存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大多数幼儿在生活中会使用智能手机,这表明智能手机确实与幼儿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仅有小部分幼儿有自己专属的智能手机,大部分幼儿只能使用家长的手机,这表明虽然大部分幼儿家长在生活中允许幼儿接触智能手机,但不倾向于为幼儿专门购置手机。2.频率较高但时长不一、目的多样表6隔代教育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分布情况组别 人数 占比(%)每天 19 29.7隔天 26 40.6一周一两次 6 9.4更久 13 20.3总计 64 100.0表7隔代教育幼儿每次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分布情况组别人数占比(%)半小时之内1929.7半小时至一小时1320.3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57.8一个半小时至二小时34.7二小时以上2437.5总计64100.0表8隔代教育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分布情况组别 人数 占比(%)游戏娱乐 13 20.3学习益智 27 42.2影音播放 19 29.7交流通信 5 7.8总计 64 100.0由表6、表7、表8可知,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占比最高和次高的分别是隔天使用和每天使用的这两种情况,说明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总体发生得较为频繁;且幼儿每次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主要以二小时以上和半小时以内两种情况为主,两极分化较严重;学习益智是大多数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目的,但影音播放和游戏娱乐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3.幼儿自控能力弱,易受智能手机影响表9隔代教育幼儿停止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组别 人数 占比(%)到了规定时间,家长强制停止到了规定时间,孩子自觉停止

33 51.69 14.1孩子自己不想用了 4 6.2被其它事情打断或分散注意1828.1总计64100.0表10被禁止使用智能手机时隔代教育幼儿的反应组别 人数 占比(%)大哭大闹或生气愤怒 36 56.3闷闷不乐 24 37.5和平常一样 4 6.2总计 64 100.0由表1064间被强制停止使用智能手机的幼儿数量远高于其它三种情况,这表明许多幼儿有自控力不强的情况存在,与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较为符合,幼儿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良好的自控能力。大吵大闹或生气愤怒表明幼儿无法接受不能继续使用智能手机的现实,于是将内在的不良情绪外化为具体表现,表达自身抗拒和不满,闷闷不乐则是程度较轻的情绪表达。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人数占了隔代教育幼儿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说明绝大部分幼儿都有因智能手机而产生情绪上波动的情况,这属于智能手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心理上的表现。(三)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表现1.家长态度不明,准用门槛不高表11隔代教育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组别人数占比(%)赞同34.7反对2539.1不赞同也不反对3656.2总计64100.0表12隔代教育家长允许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景组别 人数 占比(%)无暇陪孩子玩耍或孩子哭闹时对孩子进行奖励或与孩子协商条件时

31 48.414 21.9孩子有学习需求时 5 7.8任何孩子想玩智能手机的时候

14 21.9总计 64 100.0由表11、表12可知,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明确赞同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家长只占极少数,部分表示明确反对,大部分家长态度尚不明确。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不同态度,必然造成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不同情况。因无暇陪孩子玩耍或孩子哭闹时和任何时候都允许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两种情况都占有较高比率,说明隔代教育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预设门槛较低,大多数时候,只要幼儿表现出不良情绪或表达自身需求便能获得使用智能手机的机会。2.监督内容有所侧重,监督力度有待加强表13隔代教育家长控制幼儿使用智能手机频率的情况组别人数占比(%)总是控制2234.4经常控制2335.9偶尔控制1218.8从不控制710.9总计64100.0表14隔代教育家长控制幼儿使用智能手机时长的情况组别人数占比(%)总是控制2132.8经常控制2437.5偶尔控制1117.2从不控制812.5总计64100.0表15隔代教育家长控制幼儿使用智能手机功能的情况组别人数占比(%)总是控制914.1经常控制1523.4偶尔控制2335.9从不控制1726.6总计64100.0由表15可知,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大部分家长会比较多的控制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PAGEPAGE11机的功能控制较少,说明相当一部分家长有控制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意识但仍需要继续加强。少数隔代教育家长存在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情况,更可能增加幼儿受到智能手机不良影响的可能。3.家长参与度不高,榜样作用不强表16隔代教育家长参与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组别人数占比(%)总是参与1523.4经常参与1320.3偶尔参与2539.1从不参与1117.2总计64100.0表17隔代教育家长每天抽出时间陪同幼儿活动的频率组别人数占比(%)一直1726.6经常2234.4偶尔2539.0从不00.0总计64100.0表18隔代教育家长在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组别人数占比(%)很少使用1523.4较多使用4976.6总计64100.0由表18可知,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能保持每天抽出时间陪同幼儿活动、做到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陪伴的家长只占少数,即使是能做到经常参与幼儿使用智能手机过程的家长也不占多数,说明隔代教育家长对幼儿的陪伴缺失较多;同时,家长在家中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榜样作用也不强,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自身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消极作用。(四)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认识1.受影响的程度较浅但涉及方面较广表19隔代教育幼儿受智能手机影响的类型组别 人数 占比(%)影响饮食1218.8影响睡眠34.7影响情绪1828.1影响人际交流57.8以上都有710.9以上都没有1929.7总计64100.0表20隔代教育幼儿受智能手机影响的程度组别人数占比(%)严重影响69.4轻微影响3656.2没有影响2234.4总计64100.0由表19、表20可知,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超过半数家长认为智能手机对自家孩子造成了影响,其中小部分家长认为智能手机对自家孩子造成了严重影响,另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没有受到智能手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承认受到智能手机影响的幼儿家长中,影响情绪占第一位,其次是影响饮食。2.幼儿对智能手机着迷的倾向初现端倪表21隔代教育家长认为幼儿对智能手机着迷的程度组别人数占比(%)非常着迷69.4有些着迷3250.0不着迷2640.6总计64100.0由表21可知,在使用智能手机的64名隔代教育幼儿中,家长认为的自家孩子对智能手机着迷的情况大致符合幼儿受智能手机影响的情况,同时也存在细微差别,部分家长承认自家孩子有受到智能手机影响但否认有对智能手机着迷的情况。第四章智能手机对隔代教育幼儿造成不良影响的家庭原因分析一、隔代家长育儿观念的限制在中国,隔代祖辈在教养幼儿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溺爱情况,这与中国社会的惯常观念有关。祖辈对幼儿极尽宠爱,幼儿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想什么时候玩手机就什么时候玩,想玩多久就能玩多久;当幼儿父母限制或批评幼儿时,祖辈也会站出来制止,这也反应出隔代教育中祖辈与年轻父母观念上的分歧。正是由于隔代家长的娇惯和纵容,幼儿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得不到控制,使得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容易受到智能手机的消极影响。二、父母亲子陪伴的缺失隔代长辈的陪伴不能完全替代父母对幼儿的陪伴,父母角色的缺失是隔代教育幼儿容易受智能手机影响的重要因素。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的陪伴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或不足,使幼儿情感体验缺乏、内心空虚,而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幼儿提供排解和发泄的出口,继而增强了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倾向。三、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对个人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忽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没有把握住时机及时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进行控制和预防,同样是幼儿容易受到智能手机消极影响的原因之一。四、家长自身缺乏责任感,榜样作用不强幼儿的行为习惯和观念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尤其是主要教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家长经常在幼儿面前使用手机,尤其是长时间沉迷于智能手机,也会无形中加大幼儿受到智能手机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五、对智能手机认识不足智能手机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多方面的影响,智能手机一方面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消极影睡眠、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部分家长难以认识到智能手机影响的两面性,也就无法科学合理地看待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第五章从家庭教育层面对降低智能手机不良影响提出的建议一、加强家长教育,促进观念更新加强对家长尤其是对隔代家长的教育,促进其在对智能手机认识、育儿观念和家庭教育方面的观念更新。加强智能手机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普及教育,使广大家长都能意识到幼儿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危害,能够自觉采取控制幼儿过对孩子有求必应是不可取的,帮助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普及家庭教二、增强家长责任感,树立良好榜样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好的行为对幼儿的榜样带动作用,明白自身不好的行为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刻注意自身行为,提高责任意识。在家中应尽量降低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减少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在必须要使用智能手机时也应该尽量避开幼儿;多进行有益于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如读书、锻炼身体、清洁卫生等。三、加强亲子沟通,满足幼儿情感需求年轻家长应注意平衡好陪伴幼儿成长和处理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陪伴幼儿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多抽出时间关心幼儿身心状况,多和幼儿一起进行各项活动,如亲子阅读和户外活动,减少幼儿情感空虚的可能性,使幼儿生活更加充实。四、加强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监督家长要明确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抬高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门槛,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条件、频率、时长、功能种类等情况进行监督,必要时加以干涉和限制,防止幼儿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倾向。五、提高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家长参与度鼓励家长在幼儿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的良性参与,既能加强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又能实时掌控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方便解答幼儿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的疑问,并且对幼儿使用手机的频率、时长、功能类型等进行科学把控,有效防止幼儿对智能手机的不合理使用。创新与不足隔代教育在中国是广泛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智能手机的飞速普及则是源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本文创新研究视角,选取隔代教育和智能手机使用这两个热点问题,了解学前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情况,总结隔代教育幼儿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以便更好的从家庭教育层面为帮助幼儿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提出建议。由于笔者精力不足且条件有限,此次研究调查范围不够广泛,研究结果是否能推广到全国范围还有待考察;其次,本问卷的编制虽借鉴了已有研究中的问卷,但由于研究内容的差异,由笔者综合整理、删减和增加后形成本问卷,缺乏严谨的结构化量表作为参考,多为按需设问,问题和选项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不利于对问卷数据的深入分析;最后,在进行量化研究⑤时发现仅靠问卷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不够全面,更应该利用访谈法获知相关信息,从定性⑥与定量两方面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以上几点在今后的研究中都需要继续改进。结论(1)隔代教育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普遍存在,少数幼儿有专属手机;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总体较高但时长不一,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目的也不尽相同。制其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机的预设门槛不高,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监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主观限制。(4)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参与度不高,正面榜样作用不强。能手机着迷的倾向初现端倪。参考文献[1]张瑞,透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J],科技向导,2010,(27).[2]谢辉.隔代教养对幼儿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J].黑河教育,2014(03).⑤量化研究或又称为定量研究(Quantitative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经验考察。⑤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与定量研究(Studyonmeasurement,Quantitativeresearch)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3]张珊珊.隔代教育的利与弊[J].学园(教育科研),2012(03):62-63.[4]夏霜.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农村儿童隔代教育的利弊[J].黔南民族师范院学报,2017,37(06):75-79+100.科学版),2011,31(02):122-124.[6]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06):13-15.[7]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学,2013,33(11):197-200.[8]王娅霜.隔代教育问题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140+142.[9]梅鹏超.留守家庭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探索[D].昆明:云南大学,2014.[10]HankK,Buber.2009,“Grandparentscaringfortheirgrandchildren:findingsfromthe2004surveyinhealth,”SociologyBullentin,vo1.30,pp.53-73.[11]HayslipB,HendersonCE,ShoreRJ,2009,“Thestructureofgrandparentalrolemeaning,”AdultDevelopment,vol.10,pp.1-11.[12]SusieASpeneeSheilaRBlack;JamesPAdams;MarthaRCrowther.RuralareaGrandparentsFamily&familylifePersonalrelationships,GrandparentsandgrandparentinginaruralsouthernstatJournalofFamilyIssues.2001:49-56.[13]Greenblat,“ThePivotGeneration:InformalCareandWorkAfter50,”LondonPolicyPress,2002.[14]Holdsworth,2011,“FamilysupportduringthetransitionoutoftheparentalhomeinBritain,”SociologyBullentin,vo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