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预防控制_第1页
登革热预防控制_第2页
登革热预防控制_第3页
登革热预防控制_第4页
登革热预防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东莞市厚街医院流行情况1779年印尼雅加达Bylon首次报道1869年英国皇家科学院命名200多年来,超过100个国家我国20世纪初至50年代有本病流行我国1978年开始再流行我国近年登革热流行情况时间地区血清型78年佛山4型79年广州、中山市1型80年海南、广东、广西3型85年海南2型88年海南2型90年广州、佛山4型91年广州1型93年广州、佛山2、4型96年番禺1型99年中山2型02年广州1型06年广州1型09年义乌3型今年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情况今年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情况今年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情况一、概况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我国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

突起发热、皮疹、骨关节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二、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一般病前3-18小时至病后第3天)传播:埃及伊蚊东南亚、海南省白蚊伊蚊太平洋岛屿、广东

伊蚊叮咬后10天有传播能力,传播能力最长174天易感性:新流行区均易感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免疫力:病毒共Ⅰ-Ⅳ型,同型-长期不同型-短期交叉免疫

地理分布-地区性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季节性夏秋、雨季,5-11月一定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周期性流行特征病毒第一次病毒血症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系统第二次病毒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抗体3.骨、关节痛4.淋巴结肿大血管通透性↑2.皮疹、出血1.发热毒血症状三、发病机制依据:体温、皮疹、出血、神经系统情况潜伏期:3-15天,平均5-8天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四、临床表现(分型)四、临床表现△典型:

1.发热:畏寒、高热不规则热或双峰热持续5~7天2.毒血症状:头、眼、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颜面红、结膜充血3.皮疹(第3~6天)——多形性

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瘀点

全身、头面、躯干、四肢持续3~4天,不脱屑。4.出血(5~8病日)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5.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1/4)。四、临床表现△轻型:低热、皮疹少、无出血,疼痛轻,淋巴结肿大,病程短。△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消化道大出血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最多见其他:心肌炎、肝、肾损害、眼部病变等

2.血清学补体结合试验1/32

凝集抑制试验1/1280

特异IgM抗体检测

双份血清:4倍增高确诊意义

1.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第2天开始,4-5天最低)血小板减少(1/4至3/4)六、实验室检查3.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杂交、RT-PCR

4.病毒分离(C6/36细胞系)确定血清型可用细胞或蚊子分离早期血标本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季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血清学:确诊依据IgM阳性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资料、骤起高热、头痛及骨关节疼痛,伴有皮肤潮红、多样性皮疹(尤其是密集分布的针尖样出血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一者。

临床诊断病例:⑴散发病例或登革热流行未确定的地区,有典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