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的建筑形式_第1页
浅析台的建筑形式_第2页
浅析台的建筑形式_第3页
浅析台的建筑形式_第4页
浅析台的建筑形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台的建筑形式

平台是早期皇帝娱乐设施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皇帝娱乐设施的中心。由于这类建筑以高大弘敞为特征,所以,一般都以“台”命名。据文献记载,台类建筑的起源不晚于夏代,兴盛于战国,魏晋开始衰落,隋唐后湮没,宫苑娱乐演出场所不再以台命名。由于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后世的宫苑,所以,早期帝王的冶游观演活动大多在这样的建筑内进行。一以台为中心的娱乐演出场所在涉及到帝王的娱乐演出场所时,史料的记载自古以来大多以批评的声音为主。《管子》就批评桀纣云:“驰猎无穷,鼓乐无厌,瑶台玉餔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百姓疲乏,君子无死。”(P.287)《淮南子·本经训》在叙述了尧舜禹的丰功伟绩后也说道:“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旋室、瑶台、象廊、玉床,纣为肉圃、酒池,燎焚天下之财,疲苦万民之力。”(P.118)刘向《新序·刺奢》记载:“桀作瑶台,疲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P.197)这些记载都反映了早期皇室贵族浮糜的娱乐生活。项阳先生认为:“夏、商与周代在用乐上的不同,在于前者用乐更多是声色娱乐的需要,而不像后者对乐的理解赋予更多的内涵,既有声色娱乐的一面,又强调乐的社会功能性,强调乐的‘合礼性’。”尽管周代以后建立了规范的帝王用乐制度,但宫廷王室依然在不得不举行礼仪性表演的同时,不断强化声色娱乐,甚至比夏商时期毫不逊色。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起筑台榭,楚灵王“作章华之台,筑乾溪之室,穷木土之技,单珍府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设长夜之淫宴,作北里之新声”。(P.684)至汉代,这种以“台”为中心的娱乐演出场所依旧没有根本性改变。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写道:“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俳优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P.128)其实,古代台类建筑最初的目的并不是用于享乐,而是观察云物天象的,有更深刻的含义。“台”的原初用途与早期人类的心理观念有关,最初营构的台是为天子观天象而建,帝王顺应天命而有邦国,故需要承天之赐,领天之命。建台以近天,观天象而知得失,故唯有帝王得以建台。梁思成先生认为,这类建筑应该与郊天所建筑的“坛”有密切关系。1《白虎通义》在谈到“灵台”时说:“天子所以有灵台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P.263)这说明灵台的作用主要是仰观天文,获天之佑,从而保佑万民万物受惠获福。正如《诗汎历枢》所说:“灵台候天意也。经营灵台,天下附也。”(P.479)汉武帝时,公孙卿建议:“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PP.478-479)台类建筑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但不论怎样,各种“候天意”也好,“候神人”也罢的台,也常常被用作娱乐场所,有些昏聩的君王渐渐地干脆就将它当成了自己的冶游之处,与最初的建筑宗旨大相径庭了。当冶游与娱乐成为台类建筑的主要功能之后,建台的最初目的被忽视,好大喜功的君王开始营建专门用于娱乐的“台”,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甚至不惜为此劳民伤财,从而招致批评也就不可避免了。二“道德教育”的性质和内容对于这种“台”类娱乐演出场所的建筑规模和形制,尽管历朝历代都有解释,但大多并不详细,而且由于不难想象的原因,夸大与夸饰之处在所难免。加之年代久远,实物不存,后世之人出于各自的目的,仅凭口耳相传,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言之,故不可尽信。我们只能从其中的只言片语,再加上考古学的发现与实证研究,谨慎小心地加以甄别。《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多求美女以充后宫,为琼室、瑶台,金柱三千,始以瓦为屋,以望云雨。大进侏儒倡优,为烂熳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P.722)又:箕子为父师,叹曰:“象箸不必更于土轨,必将犀玉之杯,食熊蹯豹胎,必不衣短褐,处茅屋之下,必将衣文绣之衣,游于九层之台,居于广室之中矣。”居五年,纣果造倾宫,作琼室、瑶台,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丈,其大宫百,其小宫七十三处。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以百二十日为一夜。(P.736)通过上面两段引文,我们就可以发现下面两个问题:第一,考古学已经证明,陶瓦的使用是从西周开始的,普遍用于覆屋要到战国时期。在夏代,尚不可能“以瓦为屋”,考古学又未能证实当时是否用木瓦或铜瓦,故其说可疑。1第二,这座“高千丈”的商代“瑶台”,到底有多高呢?若按照吴承洛先生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所列商尺为31.1厘米计算,瑶台的高度居然达到3110米!2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想象的,其夸大的意图非常明显,属于文学夸张,极言其高大奢华,我们并不能引以为据。高介华先生在《楚国城市和建筑》一书中对春秋时期楚国的18座娱乐性台榭做了建筑学介绍,尤其对大名鼎鼎的章华台的介绍与分析更是详尽而周密。他指出:章华台是一组以台为主体,多单体组合的楚国历史上最宏伟的超大型王家园林化离宫,是我国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自灵王兴建此台,我国台类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便产生了质的变化———创建了完备的园林化离宫建筑体系。(P.253)在魏都邺城有著名的“三台”,除了曹操营筑的铜雀台之外,尚有金凤台和冰井台。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后赵迁都邺城后,在铜雀台原有基础上,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与增建: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台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P.159)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肯定以下几点:一是耗资巨大,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故有“燎焚天下之财,疲苦万民之力”的说法。二是工程浩大,历时弥久,为满足一己之私欲,“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这都是招致后世批评的重要方面。三是这样的演出场所并非单体建筑,而是一组或几组群体建筑,其中既有供冶游的亭台池阁,也有供休憩的宫室殿堂,但其建筑的中心一定有一个或数个“台”,而整体建筑皆以“台”名之。四是演出的内容绝非礼仪所用雅乐,而是满足娱乐功能的俗乐。既有供调笑的“侏儒俳优”,也有供赏玩的“奇伟之戏”,还有供娱乐的“烂熳之乐”、“靡靡之音”,不一而足。五是演出活动随时随地举行,演出场所和时间都极不固定,室内室外均可进行。但主要的演出场所应该在台上,帝王的行止决定主位,在主位及其附近安置重要观众,演出在主位对面或在观众的环绕下进行。在“台”上欣赏娱乐表演,只是隋唐之前宫廷贵族的风尚之一,这种风尚在隋唐之后就非常少见了。究其原因,应该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发展有关。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专门列出“台”一节,一针见血地指出:早在殷代,已常有为了娱乐目的而筑台的做法。除史籍中有大量关于筑台的记载外,在华北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古台遗迹。其中较著名的,有今河北易县附近战国时燕下都(公元前3世纪末)遗址的十几座台。但都只剩下一些二十至三十英尺(7至10米)左右的土墩,其原貌已不可考了。(P.486)古代“台”类建筑,均已不复存在,从其遗址根本无法看到它们当年的恢弘。以战国时赵国国都邯郸的“丛台”为例:当时赵国所建的丛台,其规模以及豪华程度直逼楚国的章华台。张衡《东京赋》云:“是时也,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P.51)以此两台并举,可见其奢华程度。从历代文人关于丛台的诗咏来看,赵国建此丛台,主要是为了赵王享受歌舞娱乐。如沈约《日出东南隅行》:朝日出邯郸,照我丛台端。中有倾城艳,顾景织罗纨。延躯似纤约,遗视若回澜。瑶装映层绮,金服炫雕栾。幸有同匡好,西仕服秦官。宝剑垂玉贝,汗马饰金鞍。萦场类转雪,逸控写腾鸾。罗衣夕解带,玉钗暮垂冠。(P.1295)经过了漫长岁月磨蚀,丛台也经历了无数次改修重建,形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最晚到宋代已经败落不堪,词人曾觌《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写道:“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草树,暮云凝碧。”(P.1320)现在我们所见之丛台,高7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22米,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的,以后又进行过小规模的维修补建。柳宗元《问答》说:“唯良工之指顾,丛台、阿房。”注云:“六国时赵王故台,在邯郸城中,连聚非一,故名丛台。”(P.423)说明当时的丛台由大小规模不等的多座台榭连构而成,堪与阿房宫相媲美,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丛台,除了名称和地点之外,无论在哪个方面,均已经不再是赵国的丛台,那时的丛台,绝非现在这样简单逼仄。三《乐神论》卷第42页,据北魏去汉前,我国现代的“乐生”从现存文献来看,前、后汉至少各有一座平乐观,一在长安上林苑,汉高祖时始建,武帝增修;一在东京洛阳洛水旁,或为后汉时所建。张衡《西京赋》就记载了天子临幸平乐观观看百戏演出时设立看棚的事情:“既定且宁,焉知倾陁。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容靡。临迥望之广场,呈角觝之妙戏。”薛综注:“平乐馆,大作乐处也。”李善引《音义》云:“甲乙,帐名也。”(P.48)设帐的目的是用于安置观众而不是建造表演场所,表现出明显的等级观念。这个建于上林苑的平乐观应该也是台类建筑,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P.251)北魏去汉不远,郦道元的推测应该无误。不论是角觝之妙戏,还是其他歌舞类表演,这样的娱乐性演出大多不会列入礼的范畴,用乐也是俗乐。后汉李尤《平乐观赋》描述了洛阳平乐观“郁崔嵬以离娄,赫巖巖其崟岭”的高耸巍峨,“南切洛滨,北临仓山”的具体位置,以及“白象朱首,鱼龙曼延”表演百戏的盛况,(PP.746-747)与前汉情况大致相同。《通典·乐六》云:散乐,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后汉天子临轩设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翳日,而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辉耀日光。以两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二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切肩而不倾。如是杂变,总名百戏。(P.3727)这段文字记载了东汉皇家魔术杂技类表演的情况,表演场所在殿前平台,尽管没有指出是不是在台类建筑上,但应该不会在处理政务的地方,而是在休闲娱乐的场所。这样的演出一定是露天表演,没有特别构建的舞台,至于用来系绳子的两根柱子,也许就是大殿的廊柱,而观赏者则在室内窗前进行欣赏。据《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