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1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2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3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4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节月一日

课题第一章机械能第一节动能和势能执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目标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重点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演示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能量

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观察实验回

橡皮筋拉木块。答问题

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

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

量就越大。(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

2.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

演示实验:图1T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观察实验,

学A.

B.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分析归纳

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o观察实验,

9

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I分析归纳

演示实验:如右图TT!।!

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二旦二

高度和质量有关。iiii

(2)弹性势能

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

5.练习、小结完成练习

6.作业:本节《课课通》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_____年_月_日

课题第二节动能和势能转化执教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教学

目标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

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

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观察分析

B.归纳:下降:高度1,速度t,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t,速度1,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举例分析

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观察分析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1,弹簧形变t,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t,弹簧形变1,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观察分析

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

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

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举例分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

4.练习完成练习

5.小结。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执教

1.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目标

重点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它的能量转化

难点水电站的基本原理

演示水电站剖面图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例子分析

二.引入新课:运动的物体有动能,举高的物体有重力势能,而自然界中有大量

的这些物体,这些物体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三.新课教学

1.水能的利用。阅读本节内

(1)、利用水能的例子如水车等。容

(2)、水能一自然界中的机械能。

(3)、水能的利用一水电站(剖面图、原理)一机械能转化电能。

(4)、修筑拦河坝的目的:提高上游水位,使水获得更多的势能,有利于转化

成更多的动能,带动水轮机转动,就有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如葛州堤坝

一发展兴建大型水电站一造福人民)

(5)、潮夕能的利用(沿海地区)一让学生讨论思考。

2.风能

(1)、风能的特点:我国风力资源丰富,不会污染环境,但不稳定,也不便于

储存。

(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站(参阅彩图)也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四.阅读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课后练习。

六.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一节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执教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教学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目标

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IO-"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举例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

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

教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

学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Q«WJQ

计(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

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内能执教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教学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目标

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

难点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演示烧杯、清水、红墨水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

物体的内能。000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VVV

HBB观察并回答

问题

热水温水冷水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

程为热能。

设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计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

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小结和课后练习。

6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第一啰星期_第一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执教

1.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教学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目标

重点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难点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演示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

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

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

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银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

底。将活塞涂上少许篷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

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

教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学(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

过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

程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

设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计(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

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

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

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

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II

课题第四节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热量执教

1.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教2.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目标3.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重点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通回答问题

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学生举例

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新课教学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概括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

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

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

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

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教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学4.热量的单位:焦(j)

过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

程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

设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计5.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总结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

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

O

④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

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

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课课通》

第一啰星期_第一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月—日

课题第五节比热容执教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教学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目标

重点理解比热的概念。

难点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演示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回想生活经

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验

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并,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

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

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20图2-14实验观察实验,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思考得出结

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论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

教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

学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一-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

程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设练习比热单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

计位的写法与

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C)

读法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相

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查表

(1)水的比热是4.2X103j/(|^•力)。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

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X103焦。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最大。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

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

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试解释现象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5.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6.布置作业

第一盾星期一第一节.年___月___日

课题第六节热量的计算和能量守恒定律执教

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

3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目标

4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重点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掌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复习完成复习提

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f为单位是什么?怎样读?问

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菱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的

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体J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

X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升高温度吸收热量完成表格内

1kg1℃4.2X103J容

2kg1℃

2kg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X质量X升高的温

教得出热量的

学度。计算式

过三.新课讲授。

程1吸热公式及理解。

设(1)Q«=cm(t-to)用At“=(t-to)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cmAt升

计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记忆公式

kg;to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u-t)用At眸=(to—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jj=cmAt降记忆公式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注:1、学生容易把电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注意学法

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3各种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等。阅读P23-24

4能量守恒定律P24

5小结

练习

6练习、布置作业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一节燃料及其燃烧值执教

1知道燃料的燃烧值和单位。

2知道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教学

3会查燃烧值表。

目标

重点燃烧值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燃烧值的概念。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

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本章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认识一下人们是如何

利用内能的。

板书:(第三章内能的利用热机)

说到内能的利用,首先要考虑内能的来源,而燃料的利用正是这一来源的主

要途径。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列举各种燃

介绍燃料种类(固体、液体、气体),料

举例说明不同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

新课教学

1.燃料的特点。

(1)能够燃烧,并放出热量;

归纳燃料的

教(2)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特点

学2.燃烧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过(1)单位:焦/千克。(J/kg)。

(2)查燃烧值表:干木柴的燃烧值是1.2X107焦。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干木柴查表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2X10'焦

(3)计算:q=Q/m简单的计算

3.燃料的有效利用。

(1)烧水:Q=cmt

实际上1千克干木柴能把35千克水从20烧开吗?(不能)讨论

(2)影响燃料有效利用因素。燃料燃烧时需氧气助燃,供氧不足是燃料不能完

分析

全燃烧的主要原因。另外,烟气也会带走大量热量,炉壁还会传走一部分热量。

这样就使得真正传给水的热量仅占燃料放出热量的一小部分。当然不能烧开那么

多水。

(3)炉子的效率:炉于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

炉子的效率。

(4)提高炉子效率:增加供氧,炉壁选用隔热材料,增大受热面积。

4.分层练习评析。

5.小结。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内能的利用执教

1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教学

3常识性了解火箭原理。

目标

重点内能利用两种方式。

难点内能做功过程中能的转化。

演示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回答提问

(2)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

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

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进行新课

1.内能的利用。

⑴加热举例

举例:煮饭、取暖、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

内能的一种方式

学分析不利的

不利方面:能源浪费大,污染环境,应提高内能的利用率。

⑵做功地方

程观察实验并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分析能量的

分析过程:燃烧(化学能)一一供给水和水蒸汽一一水蒸汽对外做功(内能转转化

化成机械能)。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

2.热机

(1)介绍热机的发明

(2)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热机。

3.火箭阅读《火箭》

(1)演示气球,反冲运动。

-IJ

(2)讲解火箭的升空原理。

(3)介绍三级火箭的好处。

4.分层练习评析。

5.小结。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内燃机执教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教学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目标

重点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难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演示内燃机示教模型(带电灯指示),教学挂图。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复习

进行新课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

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观察演示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

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教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学〈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

过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程〈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

设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

计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

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

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

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

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试比较汽油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机和柴油机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

安装的是喷油嘴。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4.小结(略)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四节热机的效率,内能利用和环境保护执教

1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教学

3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目标

重点热机的效率

难点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新课引入: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

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三.新课内容。

1.热机是利用燃料来做功的装置。

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做功)。

2.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占最多,应减小废气的能量损失。

由于损失的原因比较多,所以热机的效率一般都较低。(参阅课本中的几种热

机的效率,内燃机的能流图以及火电站的能流图。)

3.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

教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讨论

学4.内能对环境的影响。阅读本节

过(1)废气污染(CO、S02、酸雨),

程(2)噪声污染。

设5.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讨论

计(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

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

用余热供暖等)。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

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蓝、水更清。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8.布置作业:阅读P40《热机的发展》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执教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教学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目标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演示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观察实验

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过(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程3.验电器

设(1)结构

计(2)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o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以

5.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

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执教

1.初步认识原子结构。

2.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教学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目标

重点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演示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回答问题

1摩擦起电的定义,验电方法?

2什么是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验电器的原理、作用?

4电荷量、中和的定义?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要想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必须先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

三.新课讲授。

1.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正电)和核外电子(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中和,整原子不显电性。

2.结构示意图一一核式结构

饱和原理: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弱决定得失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

电子的带负电。

3.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L6X10T9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4.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

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

(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

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

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5.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电流的形成执教

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教学

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目标

重点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电流方向的规定。

演示验电器两个、蓄电池、开关、干电池、小灯泡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

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二.引入新课

演示本节教材上图4-5的实验。观察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

三.新课讲授。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1)演示实验1:有电荷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短暂)。

(2)演示实验2:灯亮,说明在电荷通过灯,有电流流过。

2.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

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教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学3.电源

过(1)电源作用:是提供持续电流,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程(2)常见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设(3)介绍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

计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

他的正、负极通常用“+”“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4.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

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那么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5.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在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负极流向负极。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

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5.布置作业: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第一周星期一第一节年—月—日

课题第四节导体和绝缘体执教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教学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目标

重点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难点了解导体导电的原因。

演示干电池、小灯泡、开关、金属夹两个、导线、玻璃棒、铜片、锌片、塑料、橡胶等

教具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