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贸易的回顾_第1页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贸易的回顾_第2页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贸易的回顾_第3页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贸易的回顾_第4页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贸易的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广东海上贸易的回顾

广东位于南海。海岸线蜿蜒曲折,有许多峡谷湾港。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先进的造船技术、丰饶的物产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广东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文明交汇的中心,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众多优良的河口港湾资源为广东海上贸易的发祥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良好条件,早在秦汉时广东就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的番禺港、徐闻港,到唐宋的广州港、扶胥港,再到明清的黄埔港,它们见证着广东二千多年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木船—番禺港番禺是秦汉南海郡的郡治,是南越国的国都,是秦汉之际乃至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大都会,是海内外商品辐辏的贸易中心。《汉书·地理志》云:“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蕃禺”漆盒(封二:1),秦,长28.3、宽12.3厘米,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漆盒面上的“蕃禺”二字,是目前考古实物中所见广州最早的名称,也是岭南开始实行郡县制的物证。秦代广州造船工厂遗址(图一),1974年发现于广州中山四路,其中一号船台滑板长达88米以上,中宽1.8米,据推断,可建造载重25~30吨的木船。这表明当时广州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印度结论图7徐闻港和合浦港都是两汉王朝开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汉书·地理志》云:“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约一年时间可抵达黄支国(今印度),我方“赍黄金杂缯而往”,对方“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琉璃碗(图二),西汉,口径10.6厘米,1954年广州横枝岗出土。紫兰色,半透明,平底。据同位素X射线荧光分析,属钠钙玻璃,是地中海南岸古罗马的玻璃制品。玛瑙琉璃珠饰(图三),东汉,长42厘米,广东徐闻出土,是海路贸易的舶来品。海上贸易管理体制自南越国时期以来,番禺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其地位日益提高。三国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作为州一级行政建置,广州正式命名,自此拉开了以广州为港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序幕。唐代广州首设市舶使和市舶使院,这标志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开始。唐代广州通海夷道,开辟了自广州出发,沿传统南海海路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再出霍尔木兹海峡,进入阿曼湾和东非海岸,途经九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是8~9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广州由此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1980年11月23日,由阿曼苏丹国王卡布斯苏丹倡议和资助的“苏哈尔”号仿唐木帆船(图四),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出发,沿唐代大食国至广州的航线,历时216天,航程6000英里,1981年7月2日顺抵珠江口并进入洲头咀码头,再次证明唐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扶胥港,位于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是唐宋时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南海神庙是扶胥港的标志和象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海场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海神庙之一,是融海上交通与祀海风俗于一体的古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人”。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图五),唐,高2.47、宽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碑文记载了唐天宝十年唐玄宗封南海神祝融为广利王等事。文内有“海事”一词,据考证该词最早出现于此。港内港港—黄埔港17~19世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空前鼎盛期,广州成为通往欧洲、美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大洋洲的国际性大港。黄埔港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是明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清政府指定的外国商船碇泊之所。黄埔风光图(图六),约1810年,纵45、横64厘米,油彩布本,描绘了从长洲岛远眺黄埔港的全景图,海港内碇泊着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商船十一艘。清政府规定所有远洋货物的交易与装卸,一律在黄埔港进行,然后再通过水上驳运至十三行。故画面中除外国商船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中式货船与小艇穿梭其中。瑞典东印度公司“哥德堡号”商船,曾三次从瑞典首都哥德堡港出发远航至广州,停泊于黄埔港,1745年在返航途中不幸触礁沉没。2006年,瑞典古斯塔夫国王亲自监造的“哥德堡Ⅲ号”仿古木帆船(图七)沿着当年古老的航线航行至广州黄埔古港,见证了260年中瑞两国商贸文化交流的友好历程。二、海上交通贸易广东在秦汉时代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朝廷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贸易,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全国各地的丝绸、陶瓷、茶叶、工艺品齐聚广东,远销海外。油茶饼和彩充印书丝织品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备受海外推崇,曾一度在古罗马帝国与黄金等价。秦汉时期珠江三角洲已有成片桑园,唐宋时期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形成。广东织造的粤缎、广纱、黎锦,“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铜印染工具(图八),西汉,一套大小两件,南越王墓出土,这套印花凸版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织物印花工具。大红蝴蝶花广缎(封三:1),清,长1660、宽75厘米。广州彩缎是明清时期广州大量出口的丝织品,有“五丝八缎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美誉。清象牙白缠枝牡丹纹丝绣披肩(封三:2),长190厘米,方形,通体以象牙白丝线绣以缠枝纹,边饰以流苏,主体图案为四朵怒放的牡丹花对称地分布于披肩四角处,绣工精细,纹饰精美。据记载,18世纪中后期,中国外销披肩风靡欧美,色彩以白色和艳色为主,每年的进口量高达八万多条,其中法国就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龙泉窑或德窑青釉唐宋时期,陶瓷制品深受海外市场青睐,广东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及出口基地。中国陶瓷产品源源不断地经海路销往亚非欧各地,“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南海Ⅰ号”是一艘中国宋代木质商贸沉船。二十多年来,经过多次调查与发掘,沉船出水了7000多件精美瓷器以及金银器、漆木器等文物,为中国陶瓷史、海上贸易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出水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磁灶、清义,浙江龙泉以及江西景德镇等宋代著名窑口的瓷器,景德镇青白釉刻花出筋菊瓣斗笠碗(图九),宋,高5.1、口径12.3、底径3.8厘米;龙泉窑青釉刻花菊瓣式盘(图一○),宋,高4.5、口径18.5、底径5.8厘米;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六棱式执壶(图一一),南宋,高24厘米,它们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造型,又是充满“洋味”的外销产品。“南澳Ⅰ号”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商贸沉船,已出水文物4500多件,以福建漳州平和窑青花外销瓷为主。出水器物多为大盘、碗、罐等,胎色灰白,青花呈色蓝灰,器物纹饰有缠枝花卉(图一二)、仕女人物(图一三),也有“福”“寿”(图一四)等吉祥文字,这批出水瓷器与1992~1994年在菲律宾海域打捞的一艘明代西班牙“圣迭戈号”战舰上所载的漳州窑的青花瓷,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器形及工艺等方面都十分近似。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广州工匠将景德镇的白瓷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加彩烘烧而成,主要用于外销。广彩既有中国传统彩绘艺术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16~18世纪欧美贵族及上层人士都以拥有装饰徽章图案的中国餐具作为荣耀与权威的象征。徽章瓷可分为家族徽章、名人徽章、省城徽章、公司徽章、军队徽章等,它们多装饰于器物的显要部位。据记载18世纪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徽章瓷约60万件,约300个欧洲家族到中国订制过徽章瓷。广彩菱形徽章纹盖盒(图一五),高7.5、径55厘米,周身以清秀淡雅的欧式折枝花卉纹为装饰,子母口,椭圆纽,器盖中下方绘“HUSNM”铭盾形徽章纹。该徽章头冠饰一艘三桅远洋帆船,主体盾牌由红、绿、黄、蓝、白五种颜色组成,上半部饰十字形,下半部饰船锚,由两只手握权杖的雄狮做护卫,底部绶带铭词为“HUSNM”。其中“H”是订购者名字的缩写,“US”是订购者的国籍,“NM”是保险的一种类别,故可推断该器物是美国劳艾德商团在广州订烧的一件瓷器。河南茶茶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饮料的革命”,咖啡、可可、中国茶成为风靡上流社会的奢侈消费品。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向欧洲运销中国茶叶。此后,茶叶逐渐取代了丝绸的地位,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货品。“河南茶”铜版画(图一六),清,纵27、横20厘米。清代广州河南有33条村,多栽花种茶,所产茶叶称“河南茶”。据1840年广州出口茶叶统计表(图一七)显示,仅1840年7月至1841年6月,广州口岸共出口茶叶高达5500多万磅。广州地方文化与中英商贸文化旅游相结合清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颁布,广州十三行成为清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海路贸易的商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策,广州垄断中国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广州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中西贸易的中心,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外销画产生并兴盛于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园)一带,是广州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技法与风格,绘制东方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以迎合西方社会盛行的“中国趣味”的审美热潮。广州港全景图(图一八),煜呱绘,油彩布本,约1845年,长200、宽88厘米,描绘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煜呱(Youqua),活跃于1840~1870年,广州著名外销画大师,在广州及香港都设有画店,店号“怡兴”,其广州画廊的地址位于十三行靖远街34号。该画尺幅巨大,构图细致、风格统一,精确写实地记录了摄影术发明以前,珠江河面帆樯如林,广州商贸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堪称清代广州的手绘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壁纸是18、19世纪外销商品中的一种时髦饰品,以花鸟、风景、生产、生活等题材为主,一般成套制成,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景象,可以贴满整个房间。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图一九),一套12幅,每幅纵约292.1、横约72.4~146厘米不等。该壁纸来自于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一座一级历史保护建筑——夏活庄园。它始建于18世纪中叶,由夏活伯爵艾文·拉斯切利斯投资兴建。拉斯切利斯家族是18世纪英国最富有的贵族家庭之一,其父在1742~1746年间曾任东印度公司总裁,其弟亨利·拉斯切利斯是东印度公司“约克号”商船的船长,曾在1741~1748年间三次乘“约克号”到访广州。这套壁纸是亨利到访广州时定购的其中一件物品。画面虽每幅题材各有不同,但相连起来整个房间可以组成一组完整的水乡稻作、茶叶贸易的广州风土人情写实画面,是当时外销壁纸中的佳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套壁纸的购买者及其当时所从事的商贸活动均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中英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外销银器的生产制作在清代的广州盛极一时,外销银器的店铺主要集中在十三行商馆区的同文街、靖远街及河南花地一带。有文献可考证的银器店铺有:吉星(CUT),同文街8号;其昌(KHC),同文街与河南会所街;利昇(LC),河南会所街;宝盈(PaoYing),同文街;黄盛(WS),靖远街15号;新城(S.S),同文街等。由于广州工匠生产的银器工艺精湛、效率非凡、价格低廉,深得有使用和收藏银器传统的西方人的喜好,他们往往通过行商或自行向银器铺订购银器。此款乔治亚式银糖盅(封二:2),新城制,约1820年,90成色,高13厘米,底阴刻“SS90”款。新城(Sunshing),活跃于1790~1830年,广州知名银匠。此糖盅由内外胆及盖三部分组成,内胆鎏金,光素无纹,外胆口沿处阴刻回字纹一周,器身两侧巧妙焊接弦纹式手柄一对,器盖与器身结合紧密,线条流畅,显示出高超的锻造技艺。18、19世纪,广州外销扇风靡欧美,身着华丽晚礼服的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手执一柄小巧精致、极具东方情趣的扇子为时尚。这些专供外销的扇子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区别,它们色彩艳丽,纹饰华美,材质多样。据记载,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同时所有这些工匠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制扇业的行列,因此广州外销扇是一种集合多种精细工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此款彩绘庭园人物故事纹折扇(封三:3),纵27、横51厘米,扇柄由象牙、玳瑁、檀木三种材质精雕细刻而成,扇面纸本水粉,色彩浓郁艳丽,以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为边饰,以庭园人物故事为主题图案,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有五十人之多,人物面部为象牙贴绘,衣着为织锦剪贴。此种风格的扇子又名官扇,俗称百头扇,是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外销扇风格。广州牙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尤其是清代“广州贸易”体制确立后,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象牙贸易和牙雕制作中心。英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的秘书巴洛在《旅行在中国》中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美、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广州的象牙雕刻。”象牙镂空雕提盒(封三:4),高38.5厘米,由盖、二层篮筐、底座和提梁组成,囊括镂空、透雕、浮雕、深雕、拼接组合等多种技法。盒盖状如清代官帽,中心有纽,圆雕成石榴形状。以盖顶为中心,分出八道花框,用于拼接各块镂空锦地纹牙片。所有边框均饰以卷草花卉和乳钉纹,底座各面镂雕西式卷草番连纹。提梁处深雕工艺更为精彩,花果树木,群仙贺寿,形体虽小,但灵动传神。整个提盒雕刻刀法纯熟精炼,柔畅明快,以刻纹如丝,微如毫发的刀锋见其精湛工艺。中国是漆器的故乡,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漆器。18世纪,中国外销到欧洲的家具以漆木家具为主,它们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装饰手法,式样大到厨柜、桌椅、屏风,小到扇子、针线盒、工具箱等无所不包。多数家具的木胎,事先由订购地做好,再不远万里船运至广州,广州漆匠髹漆彩绘后再返运回订购地。这些漆木家具装饰华丽,富贵高雅,深受欧洲市场欢迎,并对欧洲的装饰艺术产生深远影响。这件黑漆描金人物故事筹码盖盒(封二:3),长37、宽31、高13.3厘米,八角长方形,漆绘木质,黑漆地描金,足饰三爪龙足,盖盒边饰以云龙纹、花草纹,开光内绘庭园人物故事纹,盒内又有9个小盖盒,分别装有漆小盘、贝雕筹码、象牙双色色子盒,纹饰华丽、繁缛、精巧。三、佛教中心的广州,海上交通不仅开创了繁荣的贸易交往之路,也开辟了辉煌的文化交流之路。广东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与通道,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日益提高,唐宋时期已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会。各种奇异番货涌入的同时,广州还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域外宗教和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岭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入口和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就是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广州的传播。至隋唐时期达到最高峰,传教的僧人由海道从印度等地到广州的有70多人。梁武帝普通八年(527),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