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_第1页
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_第2页
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_第3页
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_第4页
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

宋代丝绸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历史学对宋代丝绸工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宋代个人丝绸工业的生产形式缺乏具体研究。本文试以宋代私营丝织业商品化程度的高低来探讨其生产形态,并论及私营丝织业的地理分布。一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商品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宋代私营丝织业发展的标志,也是划分宋代私营丝织业生产形态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宋代私营丝织业可以划分为三种生产形态:(1)强制性家庭丝织业生产;(2)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3)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生产。这三种生产形态的划分,不仅显示了宋代私营丝织业由低向高的发展,而且也揭示了私营丝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一)家庭丝织业生产缴纳赋税和地租,是农民获得土地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封建国家和地主强制农民生产的目的。在宋代的岁赋收入之中,除粮食外,最大的一项岁赋收入就是布帛。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列举了宋政府赋税的征收有四大类,其中布帛之征有十种,即罗、绫、绢、纱、、ue837、杂折、丝绵、锦、布葛。其中丝织品有八种之多,这就充分说明了丝织品的重要性。在丝织品中绢细又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四“布帛”所列数字统计,宋代绢?收入约占布帛总收入的70%,特别是绢要占60%强;而在丝织品收入中,绢要占80%左右,绢ue837总数则在95%以上①1。由此可见,绢ue837是宋代农村最普遍、产地最广泛的丝织品。从地方上来看,以两浙路为例,两浙路是宋代罗的集产地,北宋两浙路罗占全国上供罗产量的65.4%,罗的岁收总数的81.6%;南宋浙东路上供罗占总数的99.8%,为21124匹②2,而婺州一地上供的罗就有20000匹③3,可见婺州又是两浙路罗的集产地,司马光说婺州“万室鸣机杼”④4,罗是婺州农民最常见的丝织品。无论绢细,还是罗,及其他丝织品,在这里都是作为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的赋税的一部分而存在于广大的农村的,“人间何处不耕桑”⑤5、“千室夜鸣机”⑥6,表明这种强制性家庭丝织业生产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也正是由于家庭丝织业生产的强制性,纳税农民必须首先为保证赋税的缴纳而生产,“未尝给私用,且以应官课”①7,“年年织得新丝绢,又被家翁作税钱”②8,“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③9,等等,这样的记载在宋人的农事诗中还有很多。农家所织丝绢因“官输私负索交至,尺寸不留但箱篚”④10,全被封建国家和地主搜刮了去,自己没有一点剩余。本想能留下一点给父母儿女做衣服,但由于赋税的沉重,“丝成那望衣儿女,且织霜缣了官租”⑤11。在农民“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的情况下,“所衣者绨褐而不完”⑥12,只能穿麻布衣服。如农事诗记载:“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⑦13;“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⑧14;“辛苦得丝了租税,终年只着布衣裳”⑨15;“贫家农妇岁布衣,惟娶妇服绢三日,谓为郎衣”⑩16,因此,朱继芳指出:“请看贫妇通宵织,身上曾无挂一丝”1117。更加严重的是,由于宋代地方吏治的腐败,吏人在征收赋税时如虎狼凶狠,请看:“官中催税急如弦,纳上还须陪费钱;若有纰疏并糊药,忍看棒血满庭鲜”1218;“今年州府急催科,轻绢织成不得着”1319;“官中催税声如虎,无绢纳税当破产”1420;即使如数缴纳,官吏也百般挑剔,“缲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1521。这样,使得农民“不愁织尽杼柚空,只恐精细不中度”1622,为交纳赋税而尽心尽意地生产。农民在赋税地租的盘剥下,织而不得衣。农妇辛勤纺织,指望用丝织品在交纳赋税之余来弥补一下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不足,结果“尺布不得著,长年空自劳”1723,“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屋愁冻死”1824。更有甚者,用丝织品交税不够,还得变卖其他的生活资料来弥补,如徐集孙诗说:“织罢门外迫催租,不了输租仍卖绤(给即粗葛布)。妇姑对泣儿啼寒,更无可补儿衣隙。帛暖本来代绤,卖绤寒来愈无策。”1925农民遭受封建国家沉重赋税剥削,连维持一家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也很难,可以想象,他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时甚至连简单的重复再生产也难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实在难以提供商品性的丝织品来换回自己生活或生产所急需的资料。农民所进行的这种丝织业生产,是封建国家强制性的生产,其生产目的,对农民来说只是为了完成纳税任务,根本不是以商品为目的的生产。宋代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的农民在交纳赋税后还能有些剩余,如两浙路的越州,农民“习俗务农桑,事机织,纱、绫、缯、帛岁出不啻百万,兼由租调归于县官者十尝六七”①26,这样,农民还有十之二三的丝织品可以自由处置。但是,宋政府仍然不放过农民这点剩余的丝织品,以和预买方式强制地同农民进行交换,如婺州罗“夏税十二两,和买十一两,法也”②27,有的地方和预买按家业钱多少摊派③28。本师漆侠先生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论述了宋代和预买制度的变化,指出宋徽宗以后和买成为了宋政府进行“疯狂掠夺”的一项制度④29。可见和买制是一种超经济的强制性制度,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布帛之征,在这种制度下,宋政府“掠其所有,投税于官”⑤30,农民辛苦所织丝织品被吞噬净尽,丝织品不可能存有商品性质而进入流通领域。(二)织作是家庭丝织业生产的基础农民为了直接获得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特别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必须在交纳赋税地租、完成这种强制性的丝织业生产之外而进行自给性的生产。在宋代,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分为二种:一种是农民为了解决全家的穿衣遮体问题而进行的生产,如前所引“丝成那望衣儿女”、“小姑缲车妇织机,翁媪处兮将裁衣”⑥31,可见农民的丝织业生产本来是作为生活资料的一部分而生产的,只是由于宋政府沉重的赋税被吞噬一空了,农民只能穿麻布衣服。另一种是农民为了弥补家庭生计的不足而进行的家庭丝织业生产,如李觏年青时家里只有二、三亩水田,“故常不食者”,赖其母“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才使一家免于冻馁⑦32;南宋初年,陈旉记载两浙路湖州安吉县农民,“唯藉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茧一十二斤,每斤取丝一两三分,每五两丝织小绢一匹,每一匹易米一硕四斗,绢与米价常相侔也,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的也”⑧33。因而有的农户完全依靠“织作”为生,如兖州民家有贺织女者,丈夫常年外出谋生,“不闻一钱济其母、给其妻”,全靠贺织女织作养活全家⑨34;贾易“七岁而孤,母彭氏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⑩35,可知这是一种自给性的家庭丝织业生产。这类农民为弥补全家生活资料的不足,而出售所生产的丝织品,这不可能更新生产过程的各要素,其经济条件的“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1136,尽管有了商品交换,但生产循环仍然是一种自我完成的再生产,所以,马克思把这种农民直接消费其产品的绝大部分,只有少量部分投入交换,以换取生活或生产必需品的生产,叫做“真正的自然经济”1237,因此,农民的这种丝织业生产还谈不上是完全的商品性生产。在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中,农民所织丝织品,特别是用于弥补家庭生计不足而出售的那部分丝织品,已与商品经济相联系,这种带有商品性丝织业生产开始纳入整个社会生产分工的体系之中,但是,商品性丝织业生产的进一步扩大还是在更高一级的生产形态中体现出来。(三)市场的结构变化:私丝织业的生产形态“已发生部分”,其“又改变了方向”宋代私营丝织业的发展,标志着部分农民的丝织业生产已经脱离了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的轨迹,走上了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生产的道路。在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生产形态中,农民成为独立的专业丝织业者,专门从事丝织品的商品生产,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利润,发财致富,其商品流通表现为“为卖而买”。如成都机户“运箴弄杼,燃膏继昼,幼艾竭作,以供四方之服玩”①38,“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纤巧,以渔倍息”②39。在丝织业生产中力求提高工艺,力求产品精良,以获高利润。因而宋代丝织业中的名牌产品层出不穷,如绢有东绢、北绢、川绢、南绢、浙绢、淮绢等,段有京段、川段、番段等。《鸡肋编》卷上所举的定州刻丝、越州寺绫、建宁濯锦、婺州红边花罗和东阳花罗等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丝织品。其他名牌产品如单州成武薄缣、毫州轻纱、剡县绉纱、锦州巴西纱子等等也享有很高声誉。这不仅反映了宋代丝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丝织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实际上,随着宋代私营丝织业分工的发展,在丝织业生产领域中,其植桑、收茧、缲丝、织作等基本的连续性生产环节已被拉断,各生产环节成为了独立的丝织业部门。如宋代的蚕桑专业户,其桑叶已经商品化,“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喂”③40,“出持旧粟买桑叶,满斗才换几十钱,桑贵粟贱不相直,老蚕仰首将三眠”④41,桑叶作为商品卷入流通领域。宋代丝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如农妇“辛苦一月方能茧,缲得成丝却卖丝”⑤42,“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⑥43。在丝织业商品市场上,有卖则有买,如文同诗说,织妇“质钱解衣服,买丝添上轴”⑦44,有的机户“织得罗成还不着,卖钱买得素丝归”⑧45。反映了丝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丝织业商品生产有利可图,因而有的富室“育蚕有数百箔,兼工机织”⑨46;也有的豪强之家“养十二、三女”,“日夜纺绩”以营利⑩47;也有官僚从事丝织业生产规利,如熙宁年间京东河北提举盐税王伯瑜“家有数机,更自织造”1148,其丝织品作为商品卷入了商品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与农业脱离的丝织业作坊——机户的出现和发展,表明宋代丝织业商品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宋代全国十万户左右的机户①49成为私营丝织业商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者,对繁荣丝织业商品市场起了重大作用,为新的经济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综上所述,宋代私营丝织业的三种生产形态——强制性家庭丝织业、自给性家庭丝织业、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的划分,从一个横截面反映了宋代私营丝织业的发展,显示了宋代私营丝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从这个过程来看,丝织业同农业逐步脱离、最后完全与农业脱离。本师漆侠先生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描述了这一过程:“越是在地少的农民家庭中,越可以看到家庭纺织业在这类农民经济的构成中的重要性,所以,当着这类农户完全失去土地,全仗家庭纺织业为其谋生之具时,这类农户的经济构成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类家庭纺织业便逐步地脱离了农业而走上了独立的纺织手工业道路”②50,宋代许多机户就是从这类家庭丝织业中分化出来的。从这个过程来看,宋代私营丝织业生产,以具有部分质的差异相区别,构成了丝织业商品生产的多层次结构,也就是说,从强制性家庭丝织业生产没有商品生产,到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中自给部分和弥补生活或生产资料不足的商品部分的构成的变化,自给部分逐渐向商品部分的转化,形成了各种原料生产和丝织品生产的独立丝织业者。这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每发展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使农民从本身中分出一批又一批的手工业者。”在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生产中,民户出售大部分以至全部丝织品,必须在市场上补偿其大部分以至全部生产、生活资料,其生产也就是完全或基本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之上,成为“以流通为媒介的再生产,也就是以产品的出售、以产品转化为货币和再由货币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要素为媒介的再生产”③51,其产品当然是商品。在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生产中,其商品生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因此,从宋代私营丝织业三种生产形态中也反映了私营丝织业商品生产由低向高的发展。宋代私营丝织业十分发达。从其地理分布来看,首先表现在私营丝织业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区;其次表现在私营丝织业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地域性差别。下面试从这两个方面作一探讨。如前所述,宋代私营丝织业可分为三种生产形态,即强制性家庭丝织业、自给性家庭丝织业和商品性私营丝织业。从强制性家庭丝织业来考察,这种宋政府为了获得赋税而强制农民进行的丝织业生产,遍布全国各地区,这从宋政府的赋税收入中体现出来。宋政府岁赋收入除粮食外,最大的一项岁赋收入就是丝织品。宋代丝织品之征在全国诸路的数额见下页统计表。④52本表不仅反映了宋代丝织之征在全国诸路的数额,而且也说明了丝织业分布的广泛性。尤其是丝织品中,绢细、丝绵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绢6016148匹,约占总数的80%,绢细、丝绵总数则在95%以上。由此可见,绢细、丝绵是宋代农村中最为普遍、产地最为广泛的丝织品。这是由于宋政府强制农民进行丝织业生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纳税农民必须首先为保证赋税的交纳而生“未尝给私营用,且以应官课”①53。从自给性家庭丝织业来考察,绢ue837、丝绵仍为农村产,中最为普遍、产地最为广泛的丝织品,也是农民为了直接获得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特别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而进行丝织业生产的结果。如赵汝诗说:“小姑缲车妇织机,翁媪处兮将裁衣”②54,这是农民为了解决全家的穿衣遮体问题而进行的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又如李觏年青时家里只有二、三亩水田,“故常不食”,赖其母“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才使一家免于冻馁③55。这是农民为了弥补家庭生计不足而进行的自给性家庭丝织业生产。从商品性私营丝织业来考察,这种生产形态只能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私营丝织业高度发展的地区出现并发展,因而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下面就专门论述这一问题。宋代私营丝织业的地理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第一,宋代私营丝织业的地理分布随着丝织业的发展,有逐渐集中的趋势,在全国形成了几个丝织业生产中心。据前所列宋代全国诸路丝织品岁赋数额表再制成诸路丝织品岁赋额顺序表如下:由本表来看,宋代形成了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河北东西路、京东东西路、四川五大丝织品生产中心。这五大丝织品生产中心不仅是宋政府岁赋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而且是私营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丝织品商品的集散地。宋代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河北东西路、京东东西路、四川五大丝织品生产中心的形成,同这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如河北东路“民富蚕桑”④56,河北西路“从来河朔富桑麻”⑤57,农桑十分发达,是“茧丝、织纴之所出”⑥58,所产丝织品甚多,号称“河北衣被天下”⑦59;京东路“桑柘皆沃若”,“蚕老簇千箔”,“衣被遍城郭”⑧60,从来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许多农户靠种桑养蚕为生,因“河朔山东养蚕之利,逾于稼穑”①61,加之地方官对蚕桑业的保护政策,使“一邑桑柘,春阴蔽野”②62;成都府路“土宜桑柘,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③63,有所谓“蜀中富饶。罗纨绮锦等物甲天下”④64之称,而与成都府相毗邻的梓州路,蚕桑业也日益发展,大有超过成都府路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诸路蚕桑业的迅速发展,“平原沃土,桑柘甚盛”⑤65,东南诸路中的两浙路,自然条件更为优越,“蚕一年八育”⑥66,是发展蚕桑业极为有利的地区,在北宋时其丝织品产量就居全国首位,南宋时不仅仍然保持数量上的首位,而且丝织品的质量也可与质量最高的河北、山东相媲美。由此可见,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促成宋代五大丝织业生产中心形成的条件之一。但是,宋代五大私营丝织业生产中心的形成,不仅仅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例如两浙路农民“以蚕桑为岁计”⑦59、“递年以蚕桑为业”⑧67、“以织罗为生”⑨68,都表明两浙地区的农业和丝织业已经分离,丝织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如果没有农业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料,独立的私营丝织业者的生计是难以想象的,如苏州洞庭山农民由于以种植柑橘、桑麻为业,“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南宋高宗时“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⑩69,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本师漆侠先生指出:“以商品粮为生,是脱离种植业为生而成为农业一个分支或其他行业的一个明显的标志”1170。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更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宋代五大私营丝织品生产中心的形成说明了这一点。第二,在宋代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河北东西路、京东东西路、四川五大私营丝织业生产中心,形成了各自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名牌丝织品。从前面所列宋代诸路丝织品岁赋数额表来看,两浙路盛产罗、绢,其中婺州的罗最为著名,是两浙罗的集产地1271;河北东西两路盛产绫、绢,被契丹称之为“绫绢州”1372,河北两路所产绢有“北绢”之誉1473;京东路的绢与河北两路并驾齐驱,宋人把河北、京东之绢称为“北绢”、“东绢”即可为证,并且,将“东绢”与“蜀锦”并举,誉为“天下第一”1574。四川成都的蜀锦名扬天下,不在话下。诸路的名牌丝织品质量高,在当时享有很高声誉,如靖康初年,“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发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副”,但金人嫌浙绢“轻疏”,全部退回,强逼换成“精绝”的“北绢”,导致“河北积岁贡赋为之扫地”①75。可见,名牌丝织品不仅质量高,且数量也大,成为表现丝织品地方特色的象征,同时也说明名牌丝织品由本地区向全国各地甚至辽、金、西夏等国的分散。第三,在宋代私营丝织业的发展中,最能体现私营丝织业地理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的是机户的出现和发展。机户是商品性私营丝织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主要集中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今将宋代有关机户的零散材料集中,制成下表,以考察其分布状况②76:本表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机户已相当普遍,漆侠先生估计宋代全国机户在十万户左右③77,体现了私营丝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本表机户分布的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成都府道、梓州路、河北东西路、京东路,两浙路等,这同宋代私营丝织业生产最发达的五大中心产地的分布是完全相适应的,由此表明,机户只能在丝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并得到发展,其地域性特征是十分鲜明的。第四,宋代私营丝织业生产地理分布的最大地域性特征,是南方和北方的差距。一方面这一差距在逐渐缩小,并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丝织业蒸蒸日上,到南宋时期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北方;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