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已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因此空气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空气不易察觉的性质——占据空间。这个词很陌生,更缺乏理解。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和“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思考“盒子里装不进粉笔”和“水杯里倒不进水”的原因,从粉笔和水占据空间的事实,引发学生猜想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第二部分,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以此验证导入活动引发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选取了三个简单易做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空气也像固体、液体一样,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第三部分,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手的感觉,感受空气在密闭的容器学生分组材料:小口瓶、漏斗、橡皮泥、烧杯、水槽、玻璃杯、面巾纸、塑料瓶、气球、锥物体会占“地方”,大的物体占的“地方“多,小的物体占的“等都要占不同的“地方”。这里的”地方”,就是指空间,空间是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都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占据空间)表述物体需要占据“地方”,在此基础地上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4.总结问题我的猜想空气占据空间收纳和携带方便。除此之外,玩具水枪、气锤、气垫船、橡皮艇、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通过提供的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利用压缩空气的性质制造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课堂总结本课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并能通过“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三个经典实验证实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会占据空间。能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验证空气可以被压缩,知道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板书设计纸团不湿吹不大的气球空气占据空间充气城堡足球打气筒经典实验实验结论第2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量。再称瘪皮球和充气30下以后的皮球质量,通过电子天平显示的数字,认识到空气也像其第三部分,提供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方法,从科学学生分组材料:各种称量物品、细长棍、线绳、支架、打气球、篮球)。50克50克5g的钩码分别挂在距离平衡杆的中心等长的位置上,平衡杆向50g钩码的方向倾斜。实验猜想:空气质量。(填“有”或“没有”)(2)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3)仔细观察,松手后,原来平衡的细长棍会发生什么变化?秤体)、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传感器)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电子显示仪表)3部分组成。不同用途的电子天平,其规格也不同,如5000g×1g、1000g×0.2g、500g×0.1g等。每台电子天平只有一个量程和精度,如5000g×1g表示最大能称量5000克(最大量程是5000克)的物体,可以精确到1克。测量空气的质量,可以使用高精度的电子天平,如1000gX0.01g规格的天平,可以精确到0.01克。(2)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③将要称的物体(如小木块)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2)用气针和打气筒给皮球充气20下,然后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3)用气针和打气筒继续给皮球充气10下,然后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4)把气针插进皮球的气孔中,挤压皮球,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排净,重复实验几次。实验分析:在“0”的状态下,把瘪皮球放在电子天平球充气20下后放在电子天平上,再次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继续给皮球充气10下,然后放一次的数字就是充气20下充进皮球的空气的质量,用第三次的数字减去第一次的数字就是充气30下充进皮球的空气的质量。实验结论: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有质量。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过程,知道前人为探索自然奥秘所做的努力。课堂总结本课通过简单的实验获取证据,如没有吹气的气球比吹气的气球轻,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空气的质量很轻。能够利用小棍平衡实验测空气是否有质量,通过实验发现空气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一定的质量。能用电子天平称出空气的质量。板书设计空气有质量吗空气的质量测墨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铁架台、透明胶带、纸蛇(薄或软的卡纸、剪刀、画笔、细线)。实验步骤:(1)制作纸蛇:先在卡纸上画出螺旋曲线,然后用剪刀沿着曲线剪开,拉伸(2)点燃一支蜡烛,将纸蛇悬挂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3)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蜡烛。实验目的:自制并放飞“热气球”,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理。(2)将大塑料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3)过一会儿松手,大塑料袋就会上升。升,带动大塑料袋上升。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并向上流动。此实验要重点观察塑料袋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松手前后的变化过程。蜡烛点燃后,火焰上方的空气因受热而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热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带动纸蛇旋转起来。与塑料袋外的冷空气相比,“热气球”中的空气同样因受热而密度变小,所以热气球会上升。设计意图:借助烟在冷瓶、热瓶中的流动状态,让学生发现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的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实验材料:冷水、热水、两个相同的玻璃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透明水槽中,过一会儿(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热瓶(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4)重复步骤(1)和步骤(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实验现象:(1)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热瓶中的烟上升流动到冷瓶中,并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再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内都充满(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烟基本还在上方的热瓶中。实验分析:(1)热瓶中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中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中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从而形成冷热瓶中空气(2)冷瓶在下方,热瓶在上方,热空气始终处于上升的状态,冷瓶中的冷空气始终处于下沉的状态,因此没有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上升,受冷下降形成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2.写出更多空气的性质。没有颜色可流动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实验目的:理解风的成因,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塑料瓶、短蜡烛、美工刀、火柴、垫片。(2)将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瓶底一侧用垫片垫起,观察火焰的情况。(3)抽去垫片,观察火焰有什么变化。(2)抽去垫片后,火焰不再晃动,但不久后会熄灭。空气流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大自然中土壤的等。操作1:用纸巾包住土块,握一握,观察纸巾上的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操作2:教学准备(1)采集土壤的工具:小铲子、瓶子等;(2)观察土壤的工具:托盘、培养皿、小棍、筛子、放大镜等;(3)研究土壤的工具:纸巾、250mL烧杯(或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教学过程研究。建议去有植被的地方观察、采集土壤。(1)防虫咬、防农药、蚯副不易察觉的水、空气等物质。板书设计有水分冒出气泡搅拌静置用纸巾握一握放入水中观察5.土壤的类型(教案)塑料杯),水。土”)土壤类型所用时间沙质土4分钟90毫升黏质土68分钟56毫升壤土40分钟67毫升芝麻: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由于芝麻茎秆直立,遮阴面积少,因此常用来蚕豆:豆科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苹果树:是落叶乔木,通常树木可高至15米,但栽培树木一般只高3~5米。树干呈灰褐色,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秆直立,高0.5~1米。水稻喜高温植物名称生长习性物的生长习性是不同的,需要的土壤也不同。教材通过阅读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土壤类型和植物生长需求两方面建立对应关系。课堂总结本课通过观察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用手捻一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粗糙程度等;和点水握一握,感觉土壤是否容易握成团;加点水搓一搓,感觉土壤的黏性以及加水后的可塑性。板书设计握和搓土壤的黏性土壤的类型6.肥沃的土壤(教案)质是什么,以及正是腐殖质的多少造成土壤颜色的深浅。学生分组材料:做肥料袋的材料(透明塑料袋、香蕉皮、菜叶、草根、土壤)。(2)仔细观察土壤断层,比较表层和下层土壤的区别,同时注意观察动植物及其遗体分布情沃的,相反,很多地方的土壤是比较贫瘠的。那怎么办?教材提(1)腐殖质的概念。(2)腐殖质的形成。(3)腐殖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它们为改良土壤发挥(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如果准备使用自来水,至少要放置一天以上,(3)把塑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用深色的物品,如黑色的纸或布盖好。要经常翻动塑料袋,(4)定期观察肥料袋中的变化并记录。(2)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装入塑料袋中,在短时间内效果较为明显。(3)为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可以在塑料袋中放入几条蚯蚓。(4)从制作肥料袋到成肥,大约要35天,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细心、耐心地照料肥料袋。时间第一周果皮、菜叶腐烂,有酸臭味道第二周果皮、菜叶继续腐烂,臭味更浓第三周果皮、菜叶不见了,腐烂成墨绿色的物体第四周第五周黑色物质增多,依然有酸臭的味道板书设计肥沃的土壤岩石层制作肥料袋7.保护土壤(教案)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洒水壶、水)。蚓、蚂蚁),为人类提供了粮食、食物等。(1)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地、丘陵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3)风力侵蚀。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土壤沙化是表土失去细粒(粉粒、黏粒)而逐渐沙质化的现象。引起土壤沙化的原因可能(2)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实验现象:(1)有植被的土壤剩余的土多,水流比较清澈;没有植被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水流下来得慢,且少无植被的土壤水流下来得快,且多(2)净化作用。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土壤为人类生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对土壤造成重要的影响。这部(1)修筑梯田。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那里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在一(2)轮作或休耕。轮作,即轮换种植,是用地养地的耕作方式。多采用禾谷类轮作、粮食与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休耕既可以让过于紧张、疲惫的耕地休养生息,减少水分、(2)砍伐森林。森林有生产氧气、净化空气、制造有机物、固定土壤、防风降温等作用。人(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2)进行环保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土壤的队伍中来。(3)保护公共绿地,做护绿小队员。(4)轮作休耕,修筑梯田。(5)减少使用化肥。保护土壤,重在认识,贵在行动。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拿出具体的举措,保护家乡的土壤,为土壤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课堂总结本课我们了知道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为人类提供食物等。会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知道植被对水土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土壤因水流的冲刷而流失。板书设计《8.认识固体(教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很多固体,比如讲台、黑板、桌椅、门窗、地板、实验柜、灯、实验器材等。但是教室里也有不是固体的物质,比如试管、烧杯、烧瓶等玻璃器皿中盛放的是液体。水管中流出的水是液体,教室里的空气是气体等。2.判断下列物体是否为固体。面粉羽毛食盐羽毛是不是固体我的理由固体的共同性质纱巾是有确定的形状、是虽然是细微的粉末,甚至好像是一股“烟”,但是羽毛是是虽然颗粒小,但是食盐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观察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虽然体积细微,但是它也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食盐是固体。我们将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称为固体。B组积木:1+2+3+4+3=13(块)如:A堆粉末倒入玻璃杯后,用笔标出高度,用尺子量出高度为7厘米左右。B堆粉末倒入玻璃杯后,用笔标出高度,用尺子量出高度为8厘米左右。(1)埋盐法:先准备一个带有刻度的烧杯,根据标识在杯中加入500毫升的食盐,也就是说食盐占据的体积是500毫升。将玩偶分别放入另一个更大的烧杯中,每次都将500毫升的食盐盐法”,食盐也可以用沙子代替。玩偶大烧杯中玩偶和食盐共同的体积(mL)食盐的体积(mL)玩偶的体积(mL)小熊小鸭(2)排水法: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分别装适量的水(水面的高度相同),分别将两个固体名称不同的玩偶数小积木的数量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3)观察处理后的粉笔末、碎纸、碎蜡块。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固体吗?学生通常知道粉笔、纸、蜡、岩石是固体,可是当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成了粉末状后还是固体吗?对此可能会有一定的迷思概念。在掌握了固体的概念以后,此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运课堂总结本课通过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如纱巾、面粉、羽毛、食盐等,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即使是细微的沙粒也是固体。通过数积木的数量比较不同积木组体积的大小,通过测量相同容器中粉末的高度比较粉末堆的体积,通过埋盐法比较玩偶的体积。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等活动,意识到在外力作用下,固体的形状、大小发生改变后,它的性质不变。板书设计认识固体的性质是9.认识液体(教案)名称理由液体的共同性质有确定的体积;有一定的质量;雨水牛奶牛奶的形状会根据包装盒的形状变化而变化,有确定洗手液很黏稠,但是会流动,有一定质量,没有固定汽油像水一样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确定的体积,也液体透明度粘稠度液体的共同性质油透明较粘稠水无无透明不粘稠牛奶乳白色奶香不透明少粘稠蜂蜜香甜半透明很粘稠实验材料:水、油(芝麻油)、牛奶、蜂蜜、表面光滑的板子(可用装饰板)。实验步骤:(1)将板子按照下图所示进行摆放,然后在板子上端的同一直线上,分别滴下四(2)观察四种液体的流动情况,并记录下来。液体水油牛奶蜂蜜流动速度最快最慢(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由规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确,刻度通常以毫(2)使用量筒时的注意事项。(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3)将一定量的水分别倒在不同容器里,再倒入量筒中测量它的体积。实验步骤:(1)利用量筒或量杯分别测取50毫升的水和油,倒入相同型号的小烧杯中。(2)用电子天平比较两杯液体的质量。质量(g)50毫升水和小烧杯50毫升油和小烧杯(2)倾斜其中一个瓶子,待水静止后比较两个瓶子中的水面。(3)可以在水面放一根牙签帮助观察。本课从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方面对不同的液体进行观察比较,并能正确使用量筒测本课从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方面对不同的液体进行观察比较,并能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使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学会使用水平仪来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板书设计的性质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液体的体积量筒比较液体的质量(天平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案)第一部分,教材列举了三种固体混合物,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更多的固体混合物,聚焦固体混中药材是指在传统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原生药材。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不同的中药材配置混合成不同的药方。普通混凝土是指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与水、砂、石子,必要时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如烧菜时把各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实验室做实验时把不同的固体粉末装在一起等。生活中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的情况很多,学生对此现象不太关注,几乎没有“混合物”的概念。本活动从生活中的现象说起,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之一“固体的混合”,初步感知“混合物”,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物”的概念做铺垫。固体混合前后的比较1.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比较。实验目的: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材料: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等。实验步骤:(1)分别用天平测量出黄豆、玉米粉绿豆各100克。(2)将各100克的黄豆、玉米粉、绿豆倒入大托盘,测量出三种固体混合后的总质量。十十实验记录: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记录表质量(克)混合前后测得的总质量数值一样(或有误差也在0.5克范围内,可忽略不计)。占据的空间(毫升)实验分析: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固体混合前占据的空575毫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玉米粉散布在绿豆和黄木屑和铁屑可放入水中分离出实验结论:用恰当的方法可以分离混合后的固体,分离后的固体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除了需要把固体混合,有时候也需要把固体混合物分离开来,这样可以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等。交流分离混合物的事例是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这里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活动,是让学生对学过的有关物质或材料的特征等知识进行回顾和运用,如会用到筛子分离法、磁铁的性质和溶解的概念等。课堂总结本课以黄豆、玉米粉和绿豆混合为例,观察混合前的变化,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可能改变。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知道针对不同的固体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板书设计比较质量的大小比较质量的大小不变红糖和沙子体11.把盐放到水里(教案)的盐”,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有一定限度的;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是否能溶解与物质轻轻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搅拌几分钟后沙子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减少颗粒消失,完全溶解在水中为下一个活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做铺垫。(2)取两份相同质量的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都不搅拌。溶解过程冷水热水(2)取两份相同质量的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分别放入相溶解过程不搅拌溶解的快慢快☑慢口快口慢☑(2)取相同质量的粗盐和细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都不搅拌。溶解过程溶解的快慢快☑慢口快口慢☑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2)用电子天平把盐分成2克一份,准备若干份。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记录表(2)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盐。1.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2)用电子天平把白糖分成2克一份,准备若干份。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白糖记录表(2)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白糖,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208克白糖。时,100毫升水中只能溶解36克盐或208克白糖。如果想继续让盐或白糖溶解,那么可以加物质过滤前过滤后泥水泥沙全部下沉至烧杯底部泥沙留在过滤器里溶解快慢的影响。通过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的糖或温度的高低是否搅拌快慢分离不溶物分离溶解物12.河流与湖泊(教案)模型的适当调整,直至模拟出“河流”“湖泊”,这个模拟活动能帮助区别性质湖泊水库实验分析:河流里的水是由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泉水)共同组成的,最初只是小的溪流,当水越聚越多,便开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湖泊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水是相对静止的水体。比如,下雨时,校园里也会发现“河流”与“湖泊”。在高低不平的地方,特别是在土堆周围可以找到“河流”或“湖泊”。实验结论:河流与湖泊是由于洼地积水形成的,河流是由高向低流动的;湖泊是静止的。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地表模型来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水体的特征及形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地形、降水与河流、湖泊的联系,还能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寻找河流与湖泊周围的生物1.收集河流与湖泊里的生物。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莲游萍香蒲2.给这些生物分类,发现生物特点。植物类:莲、衣藻、浮萍、香蒲、芦苇、金鱼藻、黑藻。动物类:鲫鱼、青蛙、蝌蚪、小龙虾、蛇、水黾、河虾、鳜鱼、青鱼、螺、龟、白鹭、蜻蜓。3.感受到河流与湖泊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是许多生物的家园,对人类也有很大的作用。(1)水是生命之源,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工业、农业用水。(2)河流有运输功能,沟通各地。(3)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水量,可以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好。(4)河流与湖泊中有众多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5)具有旅游价值,观赏文化价值。设计意图:河流和湖泊是许多生物的家园,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以图片的方式分水底、水中、水面及岸边等不同区域介绍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有结构地认识河流与湖泊中的生物,初步体验“生物家园”。课堂总结本课我们先通过研讨活动,交流个人对常见水体类型的认识。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常见水体类型的了解,并掌握它们的特点。最后通过建立模型认识到河流与湖泊是有区别的。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的河流或湖泊模型,分析河流或湖泊形成的原因,进而推测真正的河流或湖泊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河流与湖泊是由于洼地积水而形成的自然水体。板书设计河流与湖泊13.地下水(教案)井水和泉水一般污染较少,矿物质含量较多,属硬水,而且都属地下水,水温与地面气温相(2)将圆筒竖直放入罐子中央,在外围装入约4厘米高的碎石。(3)在碎石上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沙子。(4)慢慢往沙子上倒水,水要均匀倒在圆筒的周围。注意观察水在沙子和碎石中流动的过程这个模拟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地下水的来源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灌溉水渗入、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都可以是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存在于空隙中,原理就跟海绵吸水一样。可渗透层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人造草和沙子,储存水;不可渗透层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罐底”,起到保有地下水的作用,这里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含水层相当于实验中的小石子,在空隙中容纳着水。含水层是储存着地下水,并在重力作用下,水能流出来的岩层。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的地下水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据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千米,几乎占地球总地球上的淡水中只有一些地下水、河流、湖泊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地下水而引起的地基下沉。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到达深处平均时间在100年以上。透水路面还储量的成因用途补充井水泉水14.海洋(教案)第一部分,通过“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6.5%。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的海底是未知的。(1)海水是咸水;湖泊大多是淡水。(2)海洋面积很大;湖泊面积相对较小。(3)海洋资源相对湖泊更丰富。海洋面积辽阔,不仅是20余万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再加上大海水中盐的浓度约是人体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海水,要排掉其中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体内350毫升的水,不实验材料:滴管、两把金属勺、蜡烛、1杯淡水、1杯模拟的海水(淡水加盐)。(1)用滴管分别取1毫升淡水和1毫升模拟的海水(淡水加盐),滴入两把金属勺中。(2)将它们分别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干后观察勺中留下了什么。实验现象:装淡水的勺子加热后,勺中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装模拟的海水(淡水加盐)的勺子实验分析:海水之所以是咸的,是因为海水里有盐类。其中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这一活动是为了解释上面的问题“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只(2)用保鲜膜将水盆密封好,把小石块放在保鲜膜中间并使之凹陷,这样凝结的水就可以流(3)把密封的水盆放在阳光下曝晒,过1~2小时后观察水盆的变化。(4)打开保鲜膜,用筷子蘸少许碗中的水品尝。地球上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海洋里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浅海,还有许多(1)海岸边的动物:海螺,有硬壳能保护自己。(2)海岸边的植物:海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养料。(3)海洋里的动物:小丑鱼,利用海葵的触手保护自己。(4)海洋里的植物:海带,茎和叶能随着水流摆动。(约5亿亿吨)的80%。(1)砂矿: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如沙金、金刚石、砂锡与砂铁矿等。(2)海底自生矿产: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如磷灰石、海绿(3)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气资源、硫矿、煤等。4.海洋能源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等。5.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面、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岸、海上、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等。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海洋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可以激发他们认识海洋、研究海洋的课堂总结本课我们通过用蒸发的方式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能根据残留物推断出海水中含有更多的杂质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通过体验海水被转化的过程,认识到海水的用途,初步认识水能源海陆分布15.珍惜水资源(教案)学生分组材料:托盘、透明塑料杯若干、注射器(10毫升)、量杯(1.5升)、标签纸、塑料小勺子3把、染色水若干。(1)生活方面:饮用、煮饭、洗衣、洗澡、清洁汽车、打扫卫生等活动处处都离不开水。(2)农业方面:农业用水指灌溉农田和农村牲畜的用水。(3)工业方面:工业用水指工业生产中直接和间接使用的水,如工厂加工、清洗、冷却等过(4)水运方面:水运是使用船舶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方式,没有水,船舶便无法航行。(5)水产养殖方面: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水生(1)对生产的影响:缺水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农业用水约占全球淡水用量的70%。水资源短20%,缺水会导致工业停产、限产。(2)对生活的影响: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缺乏某一种维生素(3)其他影响: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实验材料:容量为1升的量杯、3个不同容量的量杯、滴管。实验步骤:(1)在容量为1升的量杯里装入1升水,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2)从量杯里取出21毫升水(代表冰川水)装入1号杯。(3)从量杯里取出6.5毫升水(代表地下水)装入2号杯。(4)从量杯里取出0.5毫升水(代表河流与湖泊水)装入3号杯。(5)量杯中余下的水代表海水。实验现象:每种水资源所占的比例不一样,代表河流与湖泊水的3号杯里的水少之又少。淡水2.53%可供人类实际利用的淡水地球上约97%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里的咸水,只有不足3%的水是淡水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加上深层地下水,有约90%的淡水资源难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所以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极(2)1名供水者每用小勺向盆中加水1次,2~3名用水者根据需求从盆中取水1~2次。(3)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盆里的水取完。滴灌比喷灌节水33.3%,与大水漫灌相比,一般可增产20%~30%。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个月能流掉3~25立方米的水;启动全自动洗衣机,相当于96个大可乐瓶的水被耗尽……要节(1)刷牙、洗手时要及时关闭水龙头,如果不间断放水1分钟,就会浪费升6水。及时关闭(2)洗餐具:如果开足水龙头洗,1分钟放水约12升。如果把水接到盆子里洗,就可节约用(1)洗衣服:如果洗衣机用不间断地边注水边洗涤边排水的洗衣方式洗涤,每次约用水165升。如果采取间断注水方式洗涤,每次约用水110升,每次可节约水约55升。可以间断地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长时间冲淋。(3)炊事: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控制水龙头的水流量,将不间断冲洗改为间断冲洗。3.循环用水。(1)洗澡:普通浴缸能装水200~300升,洗完澡后,不要把水放掉,可用这些水洗车、冲马桶、拖地等。(2)厨房:准备收集废水的大桶,收集洗菜水,用来浇花、冲马桶等。制订家庭节水方案1.节水方案。写出家庭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想法2.成果展示提示:先记录实施节水方案前一周的用水量,再记录实施节水方案后第一周的用水量;也可以记录实施节水方案前一个月的用水量,再与实施节水方案后第一个月的用水量作对比。设计意图:在认识了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有限性后,学生已经萌生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本活动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先认识一些节水方法,接着将落脚点放在制订家庭节水方案上,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采取措施,身体力行,节约水资源。课堂总结本课我们一是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二是通过“供水者”和“用水者”的角色扮演活动,体验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在活动过程中,分析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原因。板书设计供不应求做饭拖地浇花影响节约16.人的呼吸(教案)(2)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亲身感受。实验分析:我们的呼吸是气体进出鼻腔的过程,将食指放在鼻前,能感受到气流的出入。实验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2.通过胸下方感受呼吸。实验目的:用手部感受呼吸的存在。实验材料:我们的身体。实验猜想:通过胸下方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填“能”或“不能”)。实验步骤:(1)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2)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亲身感受。实验现象: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有气体进出腹部的感觉。实验分析:我们的呼吸是气体进出身体的过程,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受到身体的起伏,即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能感受到气体的进出。实验结论:通过胸廓的扩张与收缩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要研究呼吸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就要先引导学生感受呼吸的存在和呼吸时人体器官的变化。本活动从学生感知呼吸时自身身体的变化入手,从现象引出探究问题,为后面认识呼吸器官做准备。认识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每个呼吸器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2)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3)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支气管分为(4)肺在胸腔内,分为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空气中的氧气经过人体就好比一个“暗箱”,呼吸器官如何工作不能直接观察和研释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解开这个“暗箱”,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呼(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知道人吸进的是空气,那么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哪清晰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以及氧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鼻腔鼻腔咽与喉气管与支气管肺人和动物需要氧气植物需要二氧化碳吸进的感受呼吸比较呼入和呼出气体人的呼吸17.运动和呼吸(教案)2.测量在三种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实验目的:分别测量在三种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进行比较。实验猜想:在三种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填“相同”或“不相同”)实验步骤:(1)3~5名同学为一组,1名同学负责计时,其他同学保持在安静状态下,在规定(2)小组成员轮流计时,多做几次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记录表。(3)3~5名同学为一组,1名同学负责计时,其他同学高抬腿原地跑,逐渐加快,做此运动1分钟后停止。停止后,做运动的同学马上记录自己1分钟的呼吸次数。(4)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自己1分钟的呼吸次数。(5)小组成员轮流计时,多做几次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记录表。实验记录:王林同学在三种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的测量记录表。次数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休息3分钟后王林同学在三种状态下1分钟的平均呼吸次数的统计图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休息3分钟后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及算出的平均值可以发现,同学们的数据相差不多,一般1分钟呼吸24差别也不大,但1分钟的呼吸次数男生一般比女生少两三次;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数据,会发现老师1分钟的呼吸次数要比同学少一些。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0毫升以上。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实验材料:塑料瓶(2升)、弯头吸管装适量水的水槽(2)把瓶子倒置在水槽里,插入弯头吸管。(3)深吸一口气,通过吸管尽力向瓶里吹气。(4)记录排出的水量。姓名排出的水量(小格数)王梦刘天宇量耗氧(如长时间工作、学习或者剧烈运动)时,就会出现供氧严重不足,从而出现头痛、头(1)坚持慢跑,或做游泳、踢球、跳绳、登山等运动。(2)坚持做一些扩胸运动。(3)可以采用调节呼吸法,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慢慢吸气4~5秒,使肺部吸足氧气,再缓慢吐气,练习5~8分钟。另外,吹气球、吹蜡烛等游戏也能增加肺活量。婴幼儿的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的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或深灰色。吸烟人的肺是棕黑色,并且吸烟时间越长颜色越深。除了颜色以外,在肺的某些部位还有焦化现象。据研究,吸烟会使人们患咳嗽、多痰、肺部感染及肺功能损害的几率显著增加。如果吸烟成为习惯,那么还会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肺心病,严重影响健康,缩短寿命。设计意图:学生很少主动关注自身的生活习惯、关心身边人的行为,这种将习得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做法要不断地加以引导。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具体方法、增强保健意识对成长中的儿童也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总结本课我们通过探究分别测量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以及休息3分钟后这三种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的活动。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同龄人之间、男女生之间、儿童和成人之间在相同状态下的呼吸次数都存在差异。在通过阅读认识肺活量的基础上,用简易装置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找一找肺活量和每分钟呼吸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肺活量大对健康有好处。板书设计呼吸18.食物的旅行(教案)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学生分组材料:印有消化器官的围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内球、胡萝卜块)。了解食物的“旅行”3.完善、修正食物的“旅行”路线。(1)先把全班同学画的食物“旅行图”进行分类,看看有几种情况,然后判断谁的“旅行图”画得最准确。(2)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模型、询问家长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食物“旅行图”。设计意图:交流“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哪儿去了”,并画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图”,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切入认识消化器官的学习,也训练了学生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食物的“旅行”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作消化器官。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长6.5~8.5米,约为身长的4.5倍。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胃(1)口腔与咽部:在人体的头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头,还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开口。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软化,与唾液混合并有利于吞咽。唾液初步消化(2)食道:位于胸腔,它是从口腔到达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和(3)胃:在人体的腹腔上部靠近左边,形状像个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发达,有食物时就会(4)小肠:在人体腹腔的下部,上面与胃相连,下面连着大肠。小肠较细很长,成人肠道长6.5~8.5米,约为身长的4.5倍,弯弯曲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