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事数与格义的统一
外国宗教的引进不仅将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新的水平,而且还丰富了与文化交流的对话形式。在这方面,佛教之东传所催生的“格义”之法便是一例。“格义”之法一方面成为中国比较文学较早的源头之一,成为其渊源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则又给整个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起着极其显著的借鉴作用,且具有方法论上的价值。同时,“格义”之法的发现与使用,以及在21世纪的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它重新审视,无疑对当下的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异质文化文学的互识、互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格义”是中国学者的一种方法“格义”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产物,佛教的传播是从译经开始的。最早的佛经译家中最著名的两个,一是西域安息人安世高(约2世纪),一是西域月支人支娄迦谶(约2世纪)。他们的译经活动开始于汉末。据道安(314-385)录载,安世高所译凡35部,41卷,而支娄迦谶所译可确定者凡3部,14卷。安世高所译主要是在小乘上座部的经,重点在“禅数”上,支娄迦谶所译重点是在“般若”。“禅数”强调理论,强调“养气”,而“般若”既强调理论,又强调实践,即传习。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般若经中当然有很多中国传统书籍中没有、为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名相”、“事数”(概念);纯粹用佛家自己的解释,中国人当时还很难理解。当时,魏晋玄学正盛。先是王弼、何晏等的玄学重老,用《老子》解《易经》、《论语》等儒书,其学说特点是主张“从无生有”;尔后,裴頠提出“崇有”,再后来,向秀、郭象则尚“自然”。如此,玄学跟般若谈“空”的特点在学理上有了相通之处,这就与初来乍到的佛教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共鸣。何况,中国僧徒都是有相当深厚的“外学”功底的,于是,他们便借助“外典”(儒家经书等)来阐释“内典”(佛经)中的种种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格义”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关于“格义”,较早的记载见于《高僧传》:“法雅,河南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咨禀。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毗浮、昙相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外典佛经,递互讲说。与道安、法汰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P152~153)佛学家吕澄(1896-1989)对“格义”所下的“定义”是:“把佛书的名同中国书籍内的概念进行比较,把相同的固定下来,以后就作为理解佛学名相的规范。换句话说,就是把佛学的概念规定成为中国固有的类似的概念。”(P45)佛教史家汤用彤(1893-1964)对“格义”的理解是:“格义者何?格,量也。盖以中国思想比拟配合,以使人了解佛书之方法也。”(P167)他在美国讲学时(1948)亦写过一篇关于“格义”的文章,那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其中他这样解释“格义”:“‘格义’是中国学者企图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第一种方法。”(P140)又说:“‘格义’是一种用来对弟子们教学的方法……‘格义’是用原本中国的观念对比[外来]佛教的观念,让弟子们以熟悉的中国[固有的]概念去达到充分理解[外来]印度的学说[的一种方法]。”(P140,P141)讲到“格义”的含义,汤用彤说:“它不是简单的、宽泛的、一般的中国和印度思想的比较,而是一种很琐碎的处理,用不同地区的每一个观念或名词作分别的对比或等同。‘格’在这里,联系上下文来看,有‘比配’的或‘度量’的意思,‘义’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格义’则是比配观念(或项目)的一种方法或方案,或者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等。”(P142)二“格义”之法从以上可以见出,“格义”是佛教进入中土初期时的一种交流“方式”、“方法”,通俗地说,是其传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于东汉进来的佛教能在中土立足,除了碰上了魏晋之交社会不安定,人们急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这样适合的社会环境,也跟它初期所采用的这种以融合的方式进行传习有关。按“格义”之法来讲解佛教的名相,实际上就是以本土文化的观念为中心,去理解外来文化中的概念;从“自我”的文化立场,去认识“他者”的文化特质。这符合异质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是一种遵照“他者”的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因为,人们常常是以本土原有的文化作为理解异质文化的开端、前提,带着自身文化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去审视“他者”,在比较当中发现异同,在比较当中去认识“他者”,在比较当中做出价值判断;总之,本土文化是人们理解异质文化的出发点。虽然“格义”一法“专在文字上着眼”,目的在借助于一些概念“贯通文义”,(P44)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在双方文化的关键词上做文章,而关键词有时正是人们认识异质文化的瓶颈。这里以“般若”为例。般若是讲空的,如龙树(2世纪~3世纪)“三是偈”所说:“姻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具体地说,它一方面讲的是“非有”,但另一方面又是“非无”,双方合起来才是所谓“空义”。但中国人起初不能理解佛教的这一名相,他们只好按照中国原有的,如按老子的“无”来理解它。按中国原来的“无”的概念去理解般若的空,显然是不吻合的;因为般若的空实际上是“非有”、“非无”两个方面。“非有”不等于“无”,“非无”不等于有,而只是“假有”。不过,把老子的“无”作为进入佛说玄境的阶梯,也是不坏的一个“方便法门”。道安的学生慧远在庐山讲道时,就曾用过类似的方法:“远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P212)换言之,当慧远(334-416)在传讲对于中国人很陌生的印度佛学遇到困难时,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原有的知识帮了他的忙;进一步地说,在这异质文化的交往中,本土文化起到了摆渡的作用。尽管“格义”之法起于河北,但“用之者必不少”。(P168)西晋时,徘徊于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之间的颜之推(531-约595)著《颜氏家训》,内有“归心篇”云:“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又认为:“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241)陈寅恪认为,颜氏该处所用之法,“虽时代较晚,然亦‘格义’之遗风”。(P170)《魏书》140卷“释老志”云:“故其始修心则衣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陈寅恪(1890-1969)认为,此“亦‘格义’之说”。(P170)后来,由于罗什(350-409)广译大乘经,关于般若人们开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以不借助于“格义”了;后来,罗什弟子僧肇(384-414)著《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等文,体现了中国对般若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罗什的另一高足僧叡总结罗什之前的佛学研究情况时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P45)僧叡等人这样说,颇有点过河拆桥的嫌疑。随着佛家经典移译数量的增加,加之中国学者对佛法的理解程度加深,一般认为,“格义”之法不再盛行。此前虽无“格义”一词,但人们在接受一种新的东西,或要将自己的某种新见介绍给别人时,其实也会用与此相类似的方法。“格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比较”的同义语。其实,汤用彤自己在美国写的那篇短文中就认为,“格义”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汉初;他认为汉代学者就喜欢将概念和概念进行比配,像董仲舒就是一例。(P141)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思想就是“格义”模式的体现:“人之为人,本于天……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只是,这里“比”、“量”的双方不是两种文化,而是天与人罢了。所以,“格义”一法在“格义”一派之前就有;只是用在别处不叫“格义”,用在佛学上,尤其是用在研究般若学十分热闹的魏晋之际才叫“格义”而已。基于此,往上追溯,广义的“格义”就不仅仅是在汤用彤所说的汉初才有,更古远之时亦当有之矣。既然“格义”实际就是人类认识新事物,理解新观念的方法,在“格义”一派之后当然还会使用。上文引颜之推文字便是实例,只是后人不是像魏晋之际的学者那样刻意用它来解释一个具体的概念或范畴。所以陈寅恪认为,道安之后“格义”并没有寿终正寝,“自北宋以后援儒入佛之理学,皆‘格义’之流也。”他进而得出结论:“‘格义’之为物,其名虽罕见于旧籍,其实则盛行于后世。”(P173)就是说,在陈寅恪看来,“格义”不仅仅为魏晋之际之一派,实中国佛学发展史上乃至学术史上所常用的手法。可以这么认为,“格义”虽是鸠摩罗什来华译经之前的事,但是它却是“比较文学渊源的中国古代术语名称”。(P39)三“格义”思想原原为中国人的“初步回应”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格义”其实几乎是贯穿了佛教在华传播的关键时期。既然是贯穿了这一关键时期,那么佛教在传播传习过程中就是以儒家(有时甚至道家)作为它传播的一个参照系;既然以它(们)为参照,那么,儒家或道家的观念就免不了要渗透进去。总之,“格义”在中国佛学发展史上乃至在中国学术史上,可作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格义”是一段公案,而广义的“格义”则贯穿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全过程;更进一步地说,在佛教进来之后的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往的整个过程中,“格义”之法成了一种广为人们使用的沟通之道,“他者”和“自我”之间的认知之道。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既很远也很近。过度地夸大其“远”,必然导致跨文化交流上的悲观主义;过度地强调其“近”,则必然忽视异质文化交流的难度。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的哲学观、宗教观和文化观给我们很多启发。他认为:“一事成立,必有另一事与之相关联。”(P4)并认为,一切都是相互包含的,“我”当中包含着“你”,也包含着“他”和“她”还有“它”,这种相互间的包含性,使世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P3)从这个意义说,任何文化虽然因为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而千差万别,并因此造成交往上的障碍,但是,各地域、各文明中的文化又有着其包容性,因为它们彼此之间不管差异多大,都会存在很多能产生“共鸣”的因素。魏晋之际的佛教传习者正是充分认识到了两种思想之间的“共振”特点;佛陀、孔子、老子虽然在思想上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但他们之间又有着许多能够互释的东西,彼此之间有着许多能交流的通道。明清之际入华之耶稣会士虽然把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藏得很深,但他们还是充分认识到一点,要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原原本本地强加给中国人,那是很难做到的。他们除了采取迂回的方式,即通过“科技传教”来吸引中国人之外,还采取了慧远在庐山讲传佛教的方式,即借目标文化的原有概念来解释基督教的教义。比如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便坚称:“吾天主,即华言上帝也。”“吾天主,乃(中国)古经所称上帝也。”再后来,方济各会会士、西班牙人利安当(亦名栗安当,AntonioaSanctaMariaCaballera,1602-1696)著《天儒印》,引《大学》5处,《中庸》14处,《论语》14处,《孟子》4处,计37处,将中国《四书》中的哲理跟基督教神学思想一一进行比附。虽然牵强之处在所难免,但沟通的姿态是积极的,而且是从西方的立场主动适应儒家,所以,台湾地区神学家方豪认为,这是一部“纯粹‘适应儒家’之作”。(P210)西方传教士逐渐露出他们中心者的姿态主要是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并在18世纪初“礼仪之争”最激烈时达到高潮。(P76)如果明清间来华的传教士所采用会通异质文化的方式也叫“格义”的话,他们的“格义”跟魏晋间的“格义”又是很不一样的。两处“格义”都是因为外来宗教的缘故而发生的,这一点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魏晋间采用此法的主要是中国人,明清间首先这样做的是外国人;魏晋间中国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中国人想更透彻地了解外来的宗教,要在中国传习它,明清间西方传教士这样做是要将他们自身的宗教强加给中国人;反对魏晋间“格义”之法的是佛教界内部人物,如道安、僧肇等,而不是来自儒生阶层,明清间反对此法的首先是中国士大夫,认为这是阳附儒家,阴损儒家;魏晋间僧徒是以边缘者的身份参照中心,明清间西方传教士是以中心者的身份面对边缘;魏晋间之“格义”作为一派虽很快过去,但作为一法却贯穿中国佛教发展之始终,明清间的“格义”却因“礼仪之争”而告终止。总之,“格义”虽可充当沟通之道,但还要看沟通者是以哪种文化为“格义”的主体,哪种文化作为“格义”的参照。中国的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虽然很年轻,但是溯其渊源其实几乎跟西方这一学科的历史一样久远,“格义”便是这久远历史长河当中的一朵极富魅力的浪花。“格义”对今天中国的比较文学,乃至整个跨文化交流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认同是交流的前提,它是异质文化交流当中的基本境界,是达到融通的第一个层次。所谓“认同”就是认为别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并因此而感到亲切;另一个意思就是“承认”、“认可”。在异质文化交往中,第一个困难就是不能彼此认同,而认同是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它从自己的文化本位出发,承认对方存在的价值,甚至存在对方文化的合理性;文化认同可以是局部的认同,也可以是全面的认同。只有有了认同,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邵阳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5月毕业班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实验、一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零诊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
-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成衣制作工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prote软件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延寿县2025届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欧美设计规范释义一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测井资料解释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影像诊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
- 网络安全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保障措施(实施方案)
- 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安全管理考试(含答案)
- 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深度分析
- 世界近代武器革新图鉴(1722-1900)英国篇
- 安标受控件采购管理制度
- 亚低温的治疗与护理
- 危险化学品企业设备完整性 第2部分 技术实施指南 编制说明
- 防高坠自查自纠台账
- GB/T 4437.1-2023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第1部分:无缝圆管
- 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zya1-31-201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