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第1页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第2页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第3页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第4页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开发”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在没有文明影响的沙漠中首次使用土地。它是通过工作、土地、森林、水流和其他自然资源来实现的。“它意味着民族和文化遗产用于自然资源的意义”。所以“开发”的含义是广泛的,并非片面的经济开发,具有深层次的科学、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发掘。大湘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环境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旅游态势强劲。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区开发较好,整体开发较弱;自然资源开发较好,人文资源开发较弱的缺陷;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有机综合特色不明显;文化包装不够,总体形象不鲜明;没有组成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网络形式,更没有内部的各深层次的区域合作,这就使得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处于闲置无序状态,民族特色丧失,民族文化同化现象严重,开发各自为政,重复开发,具有大湘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更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旅游商品收入低,影响大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确立“大旅游”的思想,大资源的观点和大区域的意识,树立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和市场观。一、古代人文旅游资源大湘西地区旅游资源种类全,文化内涵丰富,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和良好的开发基础,主要有人类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如里耶秦城遗址),古陵墓(酉水流域悬棺),古寺庙,名人祠庙,博物馆,红念馆等古代人文资源,有悠久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源,也有鲜活的现代生活场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且资源等级高,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主要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丰厚,特色明显,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域。也是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科学考察旅游、古村镇文化旅游、湘西民族风情旅游和综合性旅游的极佳区域,在国际国内的文化旅游市场上具有极大发展潜力。1.民族文化旅游圈大湘西是一个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共辖24个县(市、区),629个乡镇,其中包括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瑶族、壮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面积56,546平方公里,总人口895.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449.75万人,占总人口的50.23%.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个民族文化旅游圈,北部土家族文化旅游圈是以张家界市为中心,包含龙山、永顺、桑植、慈利四县;中部苗族文化旅游圈是以吉首为中心,包含凤凰、花垣、古丈、保靖、泸溪、沅陵、麻阳、辰溪、溆浦九县;南部侗族文化旅游圈是以怀化市为中心,包含新晃、芷江、洪江、会同、靖州、通道六县市。独特的土家族风光、苗族风情、侗族民俗成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吸引点。2.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大湘西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归结起来,大湘西民族文化是以土著(土家、苗、侗)文化为底流,以楚文化为主流,以巴文化为干流,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这种多元文化在大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中互相渗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趋同,从而构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起点。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湘西境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人文旅游资源丰厚,民族文化旅游景观分布密集,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古代建筑、民俗文化、革命遗址和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在大湘西境内散布着近五十处大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图),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石。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图附:“资源分布”数字代码标示1-贺龙故居26-芙蓉楼2-武陵源27-剿匪烈士纪念塔3-老司城28-天后宫4-王村29-新屋战国墓群5-里耶30-伏波宫6-茶峒31-滕代远故居7-红字碑32-太平寺8-龙兴寺33-丹山寺9-德夯34-奎星阁10-凤凰古城35-江东寺11-南方长城36-潕溪书院12-黄丝桥古城37-湘泉酒城13-向警予故居38-三潭书院14-竹站码头崖刻39-猴子坡红军烈士墓15-受降纪念坊40-浦市镇16-洪江古镇41-虎溪书院17-粟裕故居42-崇山卫古城18-新厂镇斗篷坡新石器文化遗址43-四方城迁陵古城遗址19-皇都文化村44-天桥山20-马田鼓楼45-祖师殿21-恭城书院46-湘鄂川黔省苏维埃政府22-新厂战役纪念碑47-北岩区苏维埃政府23-金龙太子塔48-刘明灯墓24-石凉亭49-梅花殿25-黔城南正街50-渔浦书院4.会饮词,能提升性格价值大湘西地区名人众多,出类拨萃,影响深远。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文坛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女革命家向警予,歌坛常青树宋祖英等都将激励一代代游客去踏遍大湘西的山山水水。而少帅张学良曾在沅陵凤凰古寺软禁一年的经历,则更会让人去探访寻谜,体味“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鬓发渐渐老,唯有春风今又还。”的复杂心情。这些名人大师构成了大湘西地区的名人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大湘西地区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旅游风景线。名人效应在当今世界是无所不在,名人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敲门砖。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得利用名人的影响力,提升名人的价值。名人是大家所熟知的,为大众所推崇。追寻名人成长的足迹,了解名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旅游开发者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众心态。二、两地开发模式大湘西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托于民族文化,并通过立足于民族文化而突出强调其个性特质。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是相沿成习,相传成俗,从最初的文化特征发展成为文化丛,再向文化型、文化带、文化区递进发展。有学者曾提出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直接把现存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保持其原来形态。二是整合型模式;整合一个民族或者几个民族的多种旅游资源,集中文化包装,提炼。三是复原历史型模式,它是对已失传的民族文化,按照历史记载,挖掘题材,恢复历史原貌的一种开发模式。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不是最佳适合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只能作为三地各自局部开发运用。开发模式的选择,应当根据旅游地的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选择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我们所讲的民族旅游文化是指民族旅游景点中的文化,包括村寨、风俗、服饰、饮食、传统、禁忌等内容。事实证明,旅游资源只有在一定原则下整合起来,才能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所以走“联合营销”式的发展模式,是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有模式。大湘西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走“联合营销”式的发展模式,它是民族旅游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模式,是把分散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提升、整合、包装,使其成为完整的旅游产品。其开发格局就是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通过轴、点、线、圈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具体到大湘西就是要以张家界为龙头,以吉首为中心,以怀化为次中心,以名山、名水、名人、名城、名镇、名寨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开发格局。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体现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共生效应和自增效应。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强调整体布局,合理整合孤立、分散的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总有投资边际效应的衰减期,对于新的投资,投资效益将极大降低。这就要求对邻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形成群体效应。共生效应是指各种旅游资源共生互补,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多类共生的特点,民族文化资源的可加工性很强,可塑性大,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交相辉映,其共生效应是非常突出的。而自增效应就是把各单元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实现资源价值的增值,从经济学方面来看,旅游资源的最优利用应该是:边际社会成本(MSC)=边际社会收益(MSB),此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最优化的充分利用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整合的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效应增值。因此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民族文化品位,丰富民族文化含量,创造民族文化氛围、传递民族文化信息、构筑民族文化意境,是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真谛。三、大西瓜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开发模式决定开发策略,有什么样的开发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开发策略,在确定了开发模式的前提下,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其对应的开发策略如下:1.市场开发类型与市场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依据市场来进行的,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湖南旅游业的战略部署是:尽快把湖南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旅游产业优势,加速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跨越。大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种类全,文化内涵丰富,资源等级高,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开发的基础已经具备,接下来便是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进行旅游市场定位首先要对旅游的市场开发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找准民族文化这一特色,在民族特色上做文章,确立大湘西民族文化的主体位置,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的观光型旅游、体验型旅游、参与型旅游和休闲型旅游,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特色。2.重复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则要进行大湘西旅游形象整体策划,综合设计大湘西旅游的标志形象、视觉形象、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听觉形象、文化形象和电子形象识别体系,高层次、高品位、高规格地重组和整合大湘西旅游形象,整合大湘西民族文化游资源,防止重复开发,浪费财力和物力,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充分展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走“普品,特品,名品,精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树立起区别于其它领域的旅游形象,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进行规划和建设,防止旅游资源的低档次,各自为阵的零星开发,浅层开发,重复开发和过度开发,从而导致文化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提高大湘西旅游的整体实力。旅游经营者应摆脱片面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整合旅游资源,利用资源互补优势,走新型合作伙伴道路。通过区域互动,把一个或数个区域中景点联合开发,开成景点集团,旅游精品线路,塑造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整体规划。3.区域重组一体化,打造大西瓜行政区城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平衡体,行政疆界的划分是以行政实际管理的范围为划分标准,取决于政治管理的需要,其行政疆界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对应关系。所以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打破行政疆界,把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三地联合起来,实现区域重组一体化,打造大湘西行政区城,合理有度地进行开发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三地行政区域之间要加大彼此的战略合作,打破地域行政分割,实现区域战略联盟,集中三地区的资源优势,共商创立大湘西旅游控股集团大计,这样才能做到更高的开发整个大湘西的民族文化。4.大西瓜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会在市场上逐渐的萎缩,现代旅游不单是一种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而且向一种综合性的高品位的审美文化活动发展,这就要求开发的旅游产品应具有一定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民族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其生命力也更强,因此,要使民族文化旅游品位提升,真正打出品牌,就必须重视民族文化建设,深层次挖掘大湘西民族文化的内涵,融合现代旅游内涵加以开发,突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应具有地方性、参与性、民族性等特色,以适应游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旅游才会成为高品位的人类活动形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5.以科学的文化挖掘为重点,加强科学内涵的开发和打造确立北部土家族文化旅游圈、中部苗族文化旅游圈和南部侗族文化旅游圈“三大文化圈”的开发序列,分区实施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北部地区土家族文化圈和中部地区的苗族文化圈为重点开发对象,借助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吉首德夯民俗村、凤凰南方长城、永顺猛洞河漂流等著名旅游胜地的影响,着力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内涵,进行一级开发。而对南部侗族文化旅游圈只宜作小规模开发,因为它们远离湖南省著名风景区和名胜区,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外,其它旅游资源蕴量不大,质量不优,缺乏开发依附地,加上本区旅游基础设施差,接待能力低,故只能进行二级开发。这种主次分明的层序开发,有利于整体布局。6.加强资源保护,拓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大湘西民族文化开发中,只有坚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坚持自己文化基因的延续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旅游为现代旅游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这要求我们做好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注重文化的保护,做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大湘西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