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谣言-作为舆论传播的透视_第1页
第六章-谣言-作为舆论传播的透视_第2页
第六章-谣言-作为舆论传播的透视_第3页
第六章-谣言-作为舆论传播的透视_第4页
第六章-谣言-作为舆论传播的透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谣言—作为舆论传播的透视谣言传播图谱一则谣言引发的价格暴跌2007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推出广州香蕉感染“蕉癌”的重头报道,把香蕉生产中一种叫“巴拿马”的病害比喻成蕉癌。2007年3月20日,广州日报曝光了12种常吃的“毒”水果,香蕉也赫然列入其中。2007年4月的关于海南省的香蕉会致癌(含有巴拿马病毒)的传闻刚刚得以澄清,又有人以手机短信方式向社会散布谣言:香蕉含有类似于人类SARA病毒的镰刀菌病毒,不可食用。QQ群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消息——这段时间注意不要吃青的不熟的香蕉,据报道海南发现香蕉中存在一种叫镰刀菌的病菌,类似SARS,新闻在播,请转告你珍惜的人这些谣言造成的恶果是蕉农的香蕉卖不出去,每串香蕉从25元降到3元,给海南蕉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7亿元!埃及金字塔发现中国西周战车

6月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国《考古》杂志上,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女古埃及学家玛丽·洁尼弗斯,首次成功地确定了2700年前作为古埃及国王奥索尔孔(Osorkon)二世随葬品而埋藏在金字塔中的一种战车的来历,断定这种战车是来自遥远的中国,从而让人们知道,早在公元前700年的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同西方有贸易和军事上的接触。奥索尔孔国王是古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国王,逝世于公元前700年左右,他文功武略不多,并不著名,但考古学家1912年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金字塔,发现大量珍贵文物,他也因而出名。考古学家在其中的墓室里发现了一架战车,这架战车和已往发掘出的古埃及战车有明显不同,配两匹马,上设华盖,两边都设有把手,除了驾驶的马夫外还可容2人。考古学家一直对这个战车的出土感觉到迷惑,因为到现在为止在众多出土的埃及古战车中,这种类的战车只有一量。直到玛丽·洁尼弗斯的研究结果发表之前,人们还不能确定这究竟是来自何处。这位女科学家将同位素分析应用在了众多的古代铜器上,发现这个埃及战车中铜的来源和中国西周的铜器的微量元素构成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在中国旅美考古协会的帮助下,从外观和结构上也证明了1912年出土的埃及战车的确来自中国,一个困惑了考古界近一个世纪的考古之密终于解开了。精心炮制的一则八卦谣言一精心实验,看看八卦谣言是怎样传播的。该帖子要求,大家将一精心撰写的八卦内容不动声色地转到各BBS上去,最后,一定会出现可预见的结果:先是被网站当作新闻转载,最后会以正式新闻出现在都市报上。

这的确是个可以事先料定必然会被广泛传播的谣言。因为它具备中国媒体上流传谣言的最基本特征:故事异常新奇,现象不可解释,尤其可贵者,它给了巨大的空间以激发你伟大的想象力。这类新奇的故事,如果适合用来总结上升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那么文章可以发在晚报上,文笔好点,可以出现在《读者》上,如果它适合刺激你发明出一种颠覆性的学说,那么你的文章会适合发在《奥秘》、《飞碟探索》一类杂志上,如果你有时间码它几十万字,祝贺你,你已经是学者了。

两则经典谣言两个长期流传的经典段子,一是壁虎的爱情,一是黄鳝的母爱。黄鳝的母爱,说的是一人在烹调活黄鳝时,一黄鳝偏要弯曲身体将腹部挺在水面上,剖来一看,满腹鱼子,原来是母爱使然。最热门的该是壁虎的爱情,这对教育那些花心的年轻人实在是大有必要。说的是一户人家钉木墙时,钉子恰好钉住壁虎的尾巴,该壁虎十年不死,原来是它的女友天天给它送吃的。这爱情待到主人拆墙时才得光照天下。最初版本里,感人的爱情发生在日本,日本才有木屋且适合用钉子将壁虎钉在夹墙中,大约是现在国人心中日本人大多变态之故,自然日本壁虎也不配有如此美德,现在的版本,壁虎已被转移到韩国的夹墙里。

这俩近十年流行不衰的段子只是引发人生思考类八卦谣言的典型,事实上,你随意翻一下报纸杂志里类似人生感悟一类栏目,里边无数人生哲理文章的核心就是这类东西。你不妨这样设想,这类段子要是突然全部被消灭,《读者》之类的文摘杂志,大约会停工待料。考虑到它们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也顺带教化了亿万中国人民,虽说不上是害鸟,但还多少有点精神审美价值,只是,它在让大家突然产生一种智力上升的错觉时,实际上变得双重愚蠢起来。

有个传播了近十年的女公共汽车司机的谣言,其故事核心是,一漂亮的女司机在驾驶长途公共汽车的途中,引发了三个歹徒的邪念,满车乘客除了一个年轻人干预但被暴打一顿外,皆无一做声,司机终被强暴,半路女司机愤怒地将那多事的乘客赶下汽车,最后,女司机驾着公共汽车坠下山谷,全车无一人生还。那个被赶下车的好人这才明白女司机是以这种方式感谢他。上网有好几个年头的朋友一定会记得,每次看到这故事,它都是新发生的。

不论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哪一个领域,谣言无所不在。

常人皆有新闻欲和传播癖,那些异乎寻常的、荒诞和罕见的消息,肯定会使人感兴趣、吃惊甚或激动,以至于要急急地传播它,希望与人分享这种激动。说到真实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去证实得到的消息,比如说老师的知识、专家的见解、商品广告、中央台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首先是约定俗成和委托核实的结果,“相信什么”取决于“由谁来说”。就谣言来看,它并非是从陌生人那里来的,恰恰相反,它是从我们熟悉的人那里来的,“谁谁的邻居亲眼看见的”、“小张她男朋友的同学说的”,我们相信谣言的基础,是我们相信传播谣言的人。而为什么人们要传播谣言?为了求知,为了说服他人,为了自我解放,为了取乐,有的时候,就是为说而说——闲聊时我们总要说些什么吧,谣言是完成社会联系、加强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关系的绝好桥梁。

你知道老师站在讲台上,最大的得意是什么?是发现自己讲的一切,学生全都信以为真。你知道老师站在讲台上,最大的恐惧是什么?还是发现自己讲的一切,学生全都信以为真。人类很天真的,要么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要么过于相信别人的观点和宣传,大胆假设方面的工作,很多人在做;小心求证方面的工作,只有极少人做。在谣言面前,我们很少不被感染和迷惑,造就谣言这种“社会精神现象”的,并非信源,而是公众。一、谣言的定义被称之为谣言的现象究竟始于何处又终于何方?它和人们通常所谓的口头传递有何区别?事实上,每当我们以为抓住了这个概念的时候,它总是溜之大吉。人人都相信自己能够分辨谣言,但却无人能给谣言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总之,如果说我们每人都强烈地感觉到谣言的存在,那么我们却未能对这个现象的来龙去脉划定一个一致公认的精确的界线。关于谣言的研究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人民士气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很多研究小组对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这个领域的两位奠基人奥尔伯特(Allport

G.w.)与波斯特曼(Postman,L.)合作的《流言的心理学》(1947年)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人际间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达关于一个对象、第三者或一个处境的未经证实的信息。”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卡普费雷:“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这几种定义都明确指明了谣言的性质,即首先它是未经证实的,其次它是公众感兴趣的,再次它是以公开或者非公开的形式传播,最后它在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流传。定义都认为,谣言是为了使人相信。人们一般不会仅仅出于使人高兴或使人产生梦想便去传播谣言的,在这一点上,谣言与滑稽故事或童话泾渭分明。谣言竭力使人信服。

较理想的一个定义社会学家希布塔尼则认为:非正式交往中形成的虽未经官方资料证实,却被大多数感兴趣的群众认真接受的描述、预言或解释是谣言。

他的充满了活力的定义是: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他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举例说明:夜间,几十辆坦克穿过了一个突尼斯小镇。在这个新闻受到严格管制的国家,人们就产生了疑问:发生了什么事?谣言便出现了,它是“一群人智慧的汇总,以求对事件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因此,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希布塔尼设想谣言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为了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坦克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卡扎菲又重返突尼斯了?是不是因为物价上涨引起了暴乱?也许仅仅是一次演习?是不是布尔吉巴死了?”在相互传播事件并加以评论时,这一群人逐步得到了一个或两个解释。谣言内容的演变并非源于记忆的失真,而是源于谣言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演变和添油加醋的评论。游泳怀孕真相始末[事件背景]游泳池里能受孕?不是在耸人听闻吧!2004年7月初,一篇名为“上海一游泳池咄咄怪事,未婚女子游泳受孕”的报道,被各大网站不断转载。不到两周时间,此帖在天涯论坛上的回复已达15550多个,几乎创了纪录。帖子描述的是一件怪事:一名叫“菲儿”的女孩在没有发生性行为的情况下怀了孕,医生怀疑是曾经在温泉游泳池游泳所致。当时这篇“愚乐”大众的“假新闻”说:在老医生的询问下,菲儿说,只是去过室内温泉游泳池游过泳。老医生说,其实女人在排卵期游泳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的,因为精子的生存温度一般在32度到36度之间,是最有生命力的,而温泉游泳池的温度也差不多,尽管这种可能性只有1/14338,但根据菲儿的陈述,只有做这种解释了,因为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德国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本来,7月份正是无数MM欲扑向游泳池、一解暑热以求清凉的的好时机,这么一篇报道却弄得人心惶惶。不少媒体跟进做了报道,《厦门晚报》、《深圳晚报》通过对各大医院生殖健康方面医生的采访,驳斥了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但还是有网友认为天下无奇不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特区青年报》甚至用专题做了整个事件的调查,采访了上海瑞金医院,并咨询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和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得出了“泳池受孕无科学依据”的结论,新浪首页全文转载了这篇报道。但是,这条假新闻到此并没有完结,直到今年,还有平面媒体以“趣闻”的方式在转载报道。不少网络社区的健康频道、休闲生活频道,还将诸如“游泳游出个孩子”、“游泳怀上孩子算谁的?”等为题,高高挂在首页。某报记者对04年这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网名叫“毛毛”的人进行了采访。才得知这是一则炮制的假新闻,纯属无聊。二、谣言的透视有一种观点认为,“谣言是舆论的畸变形态”。卡普费雷承认谣言是“一个备受青睐的靶子—舆论引导者”。在陈力丹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认为“谣言”和“流言”实际上是同一概念,并提出谣言是舆论的畸变形态,他认为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从舆论学来看,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普遍传播,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社会谣言通过媒介的刺激或者使其消亡或者使之上升为新闻谣言,避免社会谣言成为新闻谣言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全面报道。这就指出谣言并不等同于社会上的“流言”,同时提出了社会谣言与新闻谣言的概念。美国的奥尔伯特与波斯特曼提出一个假说—谣言(流言)传播的基木法则,即把“谣言的强度和流布量”设定为R,谣言主题对个人的“重要度”(指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力,通常与危机等紧急情况有关)设定为I(Importance),谣言的“暖昧度”(指信息不足、意味不明的程度)设定为A(Ambiguity)。三者的关系以公式表示为:R(流布量、强度)=I(重要度)*A(暖昧度)有学者在舆论学的研究中对这一公式作了改进:

R=i*a/c其中,R指谣言(Rumor),i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a指谣言的模棱度,C指公众对传闻批判能力(criticalability),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信息,越感到模棱不清的信息,传播得越快越广;而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则谣言的传播量越少。

三、“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原因(一)社会客观原因谣言,总是发生在与人们生活有重大关系的问题上.Allport指出,“谣言”的传播有三个条件:其一,信息的馈缺.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与传播“谣言”。人们越是弄不清事实真相,“谣言”就越容易传播.其二,不安和忧虑。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也会促使“谣言”的传播.例如,某种货物价格上升后,人们就会不安和忧虑,担心其他物品也会涨价,于是关于物价的各种“谣言”,就开始产生和传播.其三,危机.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地震、灾荒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惧感和紧张感,这是“谣言”最容易传播的时机.此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当一个人的地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突然发生重大变化时,也会出现关于这个人的各种“谣言”.

(二)个体心理或主观原因谣言的形成,还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上所存在的偏差.人们平时观察事物、记忆事物,往往不够细致,总会出现遗漏、颠倒,甚至张冠李戴;在与他人交流时,也可能对对方的某些含糊、曲解之言辞,凭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或自圆其说,致使外界信息失真、失实、遗漏.再加上受自己愿望、恐惧、忧虑、怨愤等情绪作用,所似当他们把耳闻目睹的事件传给别人时,就可能不知不觉地对信息进行了歪曲,使得无根据的“谣言”随之而起.2009年6月,哈佛大学法律教授凯斯•桑斯坦被奥巴马任命为白宫信息与监管事务办公室主任。他出版了一本新书,叫《OnRumors》(《论谣言》)。在新书中,他讨论了在网络时代谣言对言论的影响。他结合法学和行为经济学,已经就网络写过《信息乌托邦》等多部著作。他认为问题是结构性的:人类心理的某些倾向糟糕地与现代技术的某些特点互相作用,就像一些处方药跟酒精相互作用。诽谤性言论和虚假信息现在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以传播。这会造成两个结果:首先,它会加强人们已有的偏见;其次,它会把人们分成相互隔绝的群体,它让人们能够过滤掉他们不同意的内容,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信息加以个人化。桑斯坦分析了人们听信谣言的心理原因,提出了“信息瀑布”、“群体极端化”和“有偏见地吸收”等概念。群体极端化概念源自1970年密歇根两位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在对附近一所高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后,他们把学生分成小组,带有偏见的学生被分在一起,比较宽容的学生被分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做一份问卷。调查发现,仅仅是通过互相交谈,偏执的学生变得更加偏执,宽容的学生变得更加宽容。人们在跟观点相似的人交谈后变得更加极端,这被称为群体极端化,并被其他实验证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尚不清楚。有人说,当人们跟观点一致的人讨论时,往往会听到新的有利于他们的论证,使他们更加坚定。还有人说,人们总是相互抢风头,如果一个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认为某些人是傻瓜,这个小组里的某个人肯定会提出他们是混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造成群体极端化的机会,桑坦斯认为,网络更是把它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几乎持任何观点的人都能在网上找到同类。本来一些观点没有共鸣就会消失,但在网上能够找到大量怪异、没有道理的观点。四、谣言传播效果的生成

1.谣言的构成。谣言的构成很特别,它总是由部分真实的信息与部分虚假的信息组成的复合体,即一条有威力的谣言并不是由完全错误或虚假的“噪音”组成,它的部分情节往往是真实的。因为一条彻头彻尾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不可能轻易获得人们的信任,更不可能广泛而持久地传播。谣言中的真实包括人物真实、地点真实或数据真实等等,它们的作用是以部分真实来骗取人们对整体真实的信任,使人们丧失辨别真假的警惕心,落人谣言制造者的圈套。高明的造谣者总是在部分真实上大下功夫。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扬言:“我能运用群众有如弹琴一样的自如”,他的座右铭就是,“你要撒谎时,唯一的方法是使小事真确”。如果将正确的信息称为正信息,错误或虚假信息称为负信息,一条广泛传播的谣言中正负信息的比值是很微妙的。西方的心理战专家在研究媒介的集体造谣时主张平时讲100条真确的新闻,然后从第101条开始,每50条或100条插人一两条谣言,听众必会深信不疑。而且在形势紧张时,这样的虚假报道即使被揭穿也可以将责任推托干净。2.谣言传播者。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为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必须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刻意迎合受众。我们知道,在谣言的各种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是主渠道。人际传播的主要优势在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表达手段和方式。”由于人际传播中的传受双方对彼此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都比较了解,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谣言传播者可以“察言观色”,直接根据受众反应调整叙述方式,以刺激受众的情绪加强传播效果。所以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惊讶地发现:人们更多地是受身边人的影响决定投谁的选票,而不是大众传媒。人际传播中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通常人际传播中的每个人在信息的发出与接收之间往往受到这样几种人影响:一是“包打听”和“小广播’,;二是“元老”级人物;三是非正式传播集团的“小头目”;四是有“路子”的人;五是社会接触面广的人。这几种人是非正式传播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以他们为松散型的核心,自发地形成了不同圈子的非正式传播网络。人际传播网络是指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轮型网络。下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样体成员,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3.谣言接受者。当受众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正确或知识水平落后时,谣言传播最易产生较强的效果。4.媒介。媒介在谣言传播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