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沉与浮(三篇)_第1页
小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沉与浮(三篇)_第2页
小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沉与浮(三篇)_第3页
小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沉与浮(三篇)_第4页
小班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沉与浮(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班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沉与浮(三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班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一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小试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白醋、食用碱,热水。

带有茶垢的玻璃瓶。

一、认识水垢

1.幼儿观测玻璃瓶内的茶垢,认识水垢。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没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师分别将两个瓶内倒入白水,请幼儿观测水的明了度。

3.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请幼儿想一想,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2.教师讲解水垢的危害

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

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简单烧开,浪费燃料,

水垢的碎块假使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简单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假使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三、试验:除垢

1.认识食用碱

幼儿观测,白色、粉状的食用碱。

2.将食用碱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开水,晃动瓶子。

请幼儿观测瓶壁发生的变化。

3.幼儿陈述自己观测到的状况。

4.教师小结:碱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

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5.知道除了用碱面,还可以用白醋或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小班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二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测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测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看法。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测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测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自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测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测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复,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一致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看法,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醒〞。

(5)学生进行试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试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自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自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状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小班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三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测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测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测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好、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活力勃勃的生命体。

开展科学观测活动,体会到科学观测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好多生动好玩儿的内容,譬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大量好玩儿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与、经历这些活动。譬如观测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聪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细心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1、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状况?还有更多的吗?

2、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状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状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老师用手势、用问题――勉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1、过渡:莫非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状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状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状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探讨: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状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相互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探讨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探讨、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1、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假使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思考:

每日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测(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测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测〞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测与看是不一样的。

内容和方法

1、提问:

假使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测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测到更多的内容?

2、小组探讨: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测的内容和方法?

3、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测建议:每组观测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测结果。建议课后观测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测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测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探讨、交流、整治――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测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