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创境探究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维度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高尚、知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无疑,前者的指向是正确而富有前瞻性的,后者亦从德智体三个层面构建出实现教育总目标的平台。总的来说,在教育目标的正确导向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我国青少年也应快乐地全面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全然如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已陷入这样的沼泽而无法自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且只重视学科智力的发展;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且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基础教育为我国培养出在国际竞赛上屡屡夺冠的学子,为国民制造了民族优越感,为国家带来了一定的荣誉。然而,多年以后令我们困惑的是,如此多的资优少年为何长大后资质平平?我们的国家为何只出现寥寥数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痛定思痛后得出的原因是,“我们只培养出了会解题的人,而不是会质疑、具有冒险精神、合作能力、问题意识的人”。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社会的需要、知识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需求,均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仅仅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或许可以在当前的社会勉强立足。那么多年以后呢?谁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依然具有立足之地?谁能保证我们的学生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思及此,我国倡导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审视历次课程弊端的基础上,新课程提出应在课程过程、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六大方面施以改革,以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无疑,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多亮点。亮点之一在于,明确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亮点中的亮点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维度之一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本文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后者来探讨,即研究性活动课程。那么,这种课程具有怎样的性质?“首先,它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即是与各分科课程(语数外)并列的一门综合课程。其次,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课程。其独特性在于,它既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又是一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充分体现生成性、适应性。第三,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1)如果说各学术性课程是‘专家或教师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课程;(2)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分科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的’课程;(3)如果说各门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生活的’课程;(4))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生成的’;(5)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关注现在的’课程;(6)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合作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关注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和表现,旨在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发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的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旨在实现学生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统一;这样的课程,关注学生的真切发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这样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而非学科知识片面发展的人。无疑,在我国普通高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课程的适切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文化的生成。然而,我们亦无法回避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在各学校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将在下文呈现出其典型问题,并尝试性地作以回答,以期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使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顺利推进。二、一门基础科学研究活动:问题和澄清1.从学科课程的角度区分顾名思义,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意味着“在活动中进行研究,将研究寓于活动之中”。然而,部分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时,有意或无形中步入的最大误区,是摒弃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活动性和研究性,将其单纯地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延伸。例如,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等同于“高考知识点的探究”,或等同于“完成物理教科书中规定的探究活动:想一想、思一思、动动手、做做看”。严格地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二者的出发点也不同,学科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各学科领域中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从而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如若将二者混淆起来,则不仅泯灭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价值,更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2.是否项目选题无效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因而,部分学校认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定要与生活相关,一定要指向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否则一概被认定为选题无效。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选题指向学生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与学科相关的选题无效。首先,“立足于生活”和“与学科相关”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它们具有关联性,却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故,我们不能统而论之。其次,“生活”不排斥“学科”。即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也时时弥漫着学科的味道,学科充斥于生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与学科相关,只是我们应该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来说,课题的确定源于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才会进而有课题研究的思考。因而,部分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对某某问题非常感兴趣,或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就意味着研究课题的确定。笔者认为,有问题意识是好的,但问题不代表定题。从问题到定题,这其中还有一个选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多方面问题意识是正确的,但研究导师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该题目的可行性、价值意义等。万不可将问题、定题一步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后续研究。同样,虽然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但选题也不能纯粹源于学生的兴趣。4.课程设计方案是否为研究。在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无疑要强调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兴趣、体验,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因而,部分学校教师就认为,既然关注的重心在于学生和研究过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不需要课程设计方案。若有课程设计方案,反倒有学科课程延伸的嫌疑,因为学科课程的教学需要课程设计方案。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强调研究过程和学生的研究兴趣与体验,并不意味着抛弃课程设计方案。首先,“过程、兴趣、体验”与“课程设计方案”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亦不具有因果的关系。按照线性的逻辑思维,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因为强调“过程、兴趣、体验”,就得出不需要“课程设计方案”的结果。其次,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书面的、非书面的设计。那么,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的课程,其课程的实施必然也需课程设计方案。第三,任何研究,从选题、方案制订、资料搜集、假设、实施、验证到最后的结题,均需要研究设计方案。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其本质是研究。故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设计方案。5.关注文献综述,提高研究的规范性该问题和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许多师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的参与,获得研究的意识、能力、体验、热情。因而,正统、规范的文献综述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无视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有甚者直接跳跃文献综述这一环节。笔者认为,对于一项研究而言,漠视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是不可取的行为。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所关注的“兴趣、需要、体验”等和“文献综述”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对此的解释和上述问题雷同,故不作赘述。其次,任何研究,都必须把文献综述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是研究程序上的应然行为。第三,如若没有文献综述,研究者就无从知晓前人研究的成果,其后来的研究成果要么就可能因为与前人研究成果相雷同而不具有任何价值,要么就可能因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而造成时间、资源、精力的浪费。因而,对于一项科学研究而言,文献综述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也应注重文献综述的重要性。6.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主体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注重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与协商,倡导通过研究形成合作意识。既然论及合作,那么必然有合作的形式。故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在组织形式上倡导小组合作,每组约6至10人。不可否认,小组合作有利于生成合作的态度与意识。因而,部分学校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时,不顾及学生的主体与兴趣所在,而是抱着任务取向的价值观,强行为学生分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之。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既然强调学生的兴趣,教师就应该认同学生的兴趣选择,让学生自行成组。其次,如若研究导师人为地给学生分组,那么可能会造成两种情况:一是因为学生间的不合作而无法形成合作意识与态度,这违背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初衷;二是因为学生间的不合而作,最终造成研究过程的单调、枯燥,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研究的兴趣,这更是得不偿失。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小组的合作应基于学生的兴趣选择,导师可以适当作以调整。同样,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开设也面临着兴趣取向、任务取向的抉择问题。虽然其开设具有任务的性质,但是我们更加倡导把兴趣融入任务之中,在任务中衍生兴趣。7.养成对课程内容的态度,提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旨在以课程为载体,以自然、社会与自我的有机统一为指向,从而挖掘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这样的一种课程,其意蕴是明显的,然而部分学校却对此有了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重在学生的研究,而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必然是那些资优生和佼佼者。故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优生的专属课程,而广大相对资质平平的学生,则没有参与研究活动的机会。很明显,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的确,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快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资优生才有研究的资格,而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研究的权利。上述做法,首先曲解了在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旨意,未充分理解该课程之本体的意蕴。其次,只有资优生参与的课程研究,容易演变成争强好胜、争先恐后的竞争局面,从而失去合作研究的价值。再次,只有资优生参与的课程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8.涉及强化养成和引导作用的课程实施需要采用有任务的教材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强调课程的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探究,而相对忽略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体地位。不可否认,这样的一种课程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教师、教学、书本将不再成为课堂的中心。反之,学生、活动、经验将成为新型课堂的中心。面对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许多教师感觉到强烈的不适应。那么,如何消除这种不适应感?如何像以往那样顺利地进行教学?部分学校教师在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过程中,选择了以教科书或参考书为参照标准。由此带来一个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需要教科书、参考书吗?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不需要教科书、参考书。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本体价值决定了该课程的实施不需要教科书和参考书。其次,依据教科书和参考书而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容易使该课程变相成为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不仅曲解了该课程的设置意义,而且泯灭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我们不赞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教科书、参考书,并不意味着在研究之前或之后不可以借助于书籍,亦不意味着漠视书籍的价值。第二,我们不赞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教科书、参考书,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研习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纲要标准。只有真正明晰该课程的提出缘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标准,才能更好的实施该课程。9.导师指导的尺度不可否认,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即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是研究的主人,导师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于引导。然而,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及度量如何把握,这是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难点。部分学校教师在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使研究导师的指导方式呈“放养”状态;要么是过于限制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使研究导师的指导方式呈“圈养”状态。笔者的观点是,在界定导师指导应然的尺度上,我们不提倡上述任何一种做法。过度“放养”的指导方式,不仅是对导师指导职责的放任,更是对学生研究的不负责任。过度“圈养”的指导方式,不仅泯灭了导师指导的价值与意义,更是使学生的研究活动变成了学科课程的教学,从而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在此问题上,我们不妨采用儒家学派“中庸”的观点,中庸地调和“放养”和“圈养”的界限,使导师的指导能够游刃有余。但是究竟如何达成二者的调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10.小组评价的方式任何课程的良性运行,均无法缺失课程评价这一环节。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自然也不例外。然而,鉴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采用“小组合作”的研究形式,对其课程评价应该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还是个人评价的方式?笔者认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应该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即把研究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对象,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而非对研究小组中的个体成员予以逐一评价。首先,小组评价的方式能够把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对象来考虑,这样有利于小组内成员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其次,如若采用个人评价的方式,则相对忽略了研究团队的作用;而且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完成对所有同学的逐一评价,不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因而,笔者建议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个人评价。11.学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顾名思义,注重学生的研究。故部分学校认为,既然是研究,那么必须要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学生的研究活动,从选题到过程到结题,均需严格地按照科学研究的标准,体现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的研究必须要有深度和广度吗?学生的研究和科学家的研究本质上相同吗?上述做法,不能完全称之为错,但是我们不提倡这种将学生研究等同于科学家研究的做法,我们亦不认同学生研究必须要有深度和广度的观点。因为国家提倡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目的,宏观来说是为了国家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储蓄后备研究能量,微观来说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具有研究的兴趣、态度、意识、体验、能力、责任感和使命感,即更注重对学生研究意识形态的培养,而非让学生在现阶段就进行科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意识、在研究活动中获得亲身研究体验、在研究活动中获得合作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从而生成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课程,即是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1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一项研究,必然有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学生的一项研究活动,也有过程和结果之分。由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