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浅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的关系_第1页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浅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的关系_第2页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浅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的关系_第3页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浅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的关系_第4页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浅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浅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发展的关系

国务院学术研究生发展战略报告特别指出。高等学校只有搞好学科建设,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现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才能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才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教育部长周济曾经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会议讲话中指出:“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这条主线,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带动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周济部长的讲话明确强调,高等学校工作中的学科建设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学科建设在本科教学中的体现是专业建设,所以学科和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重点学科建设更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创建学校品牌和优势所在。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都是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而展开,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它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引领、整合作用,抓住了学科建设,就能明确目标,理出头绪,分清主次,从而达到通过学科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各项政策规定的协调一致。为此,本文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专业发展入手,分析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一、要重视学科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业建设是基础,博硕士点建设是支撑,重点学科建设是龙头。具体地讲,就是要在传统优势本科专业基础上孕育出新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长期建设,达到重点学科水平;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反过来带动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形成学科群效应,并逐步产生新的专业,这也是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思路。1.以学科建设的实施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也是学科建设实施的依据。学科建设规划应遵循“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原则,贯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指导思想,给学科做出正确的“结构定位,水平定位和地位定位”,使学科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1)围绕经济发展,合理设置和专业调查研究是制定科学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校学科的主要优势、特色和现有条件与基础,合理配置学校资源,以学科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数量、结构和类型的需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结合本科专业设置、博硕士点增列和重点学科申报工作,进行学科、专业的布局调整。(2)推进高等院校学科群的科学定位在调研的基础上,还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我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在对我校学科专业现有条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找出学科优势和突破点,寻找能形成学科群效应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开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3)研究领域的界定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确定的奋斗目标,界定学科内容,规范研究领域。要对现有学科的覆盖范围进行界定,科学规划研究领域或方向,对现有学科内涵要进行重组、完善和扩充,从而使各学科科学规范,符合学科专业目录要求,所长与所缺十分清晰,提出发展规划时间表与各项保障措施。2.“三层次”的划分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际,按照“全面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科和专业建设,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体系。根据我校已有学科点和重点学科分布情况,学科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重点学科,即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对于重点学科,学校将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重点投入,使其成为全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重点学科要在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以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第二层次为拟申报成为博士点或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学位授权点。对于这一层次,学校将筹措资金进行优先投入,引入竞争机制,分期分批进行建设,争取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其处于国内先进的地位。第三层次为拟申报成为硕士点的本科专业,即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急需、社会需求较为旺盛的相关专业和以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并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及我校长远目标准备发展、建设的新学科和新专业。对于这一层次,学校将依据自身财力,择优进行投入,使其尽快建成,最终形成优势和特色学科引领、支撑学科和其他学科专业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学科体系。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关系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最终发展方向。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针对学术发展的,同时涵盖了学科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基本条件建设;专业建设是指具体针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包含专业建设的。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的基础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以及有关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专业则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和进一步拓展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扩大学科规模提供基地。高校学科最初是为人才培养而设立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归宿。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从根本上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不可分割的。1.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学科建设均是围绕本学科科学研究及教学内容展开,没有专业建设的学科建设是空洞的,是脱离高校基本功能需要的。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与专业建设是一致的;高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学科建设是重合的;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同步的。2.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容和依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差异:高校学科建设的服务面向广于专业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容比专业建设更丰富;高校学科建设的依据比专业建设更宽泛。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全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而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本身便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三、我们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推动1.开发与利用大型工程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能集中优势资源,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带动下形成学科群,并促进建成一批特色优势本科专业。经过50余年建设与发展,我校在资源(矿产资源、国土资源、石化能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工程、环境评价与监测、生态环境)重建、基础工程(水利水电、道路、桥梁、机场等大型建设基础研究)建设以及岩土工程、地球化学、核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四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构造地质学、岩土工程、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核技术及应用、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材料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等省部级重点学科的支持和带动下,巩固和建成了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本科专业,如表1所示。(1)以工程、水利工程等为代表的区域性专业课程在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的带动下,建成了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等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本科专业,已为国家培养数千名工程地质人才,其中《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被列为国家级精品本科课程。此外,该教学团队还被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应用重点学科促进本科专业发展的具体实例在国家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省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带动下,建成了地球物理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等多个满足时代需求的本科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物探类人才和高技术IT技术骨干人员,其中《C/C++语言程序设计》被列为国家级精品本科课程。上述类似重点学科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实践表明,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于提升本科专业地位、创出品牌和培育出优势特色以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支撑作用。2.重点学科和点在加强和巩固已有特色的同时,注意拓展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需要的学科专业,通过加强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艺、自然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旅游管理、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的建设,建成了一批新的本科专业,如化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园林、人力资源管理、戏剧影视文学、软件工程、建筑学、工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物流管理、音乐表演、应用物理学、采矿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结构分析等,基本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哲协调发展的局面。3.以重点学科为平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而且可以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推动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没有科研的推动作用,老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并容易沦为呆板知识传授的教书匠,难以提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以重点学科为支撑和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增强了学科点的科研实力,保证了本学科师资队伍有足够的经费和实践机会开展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在重点学科的学术氛围带动下,通过本学科教师的培训与再进修,使相关本科专业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其次,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投入本科教学,促进本科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位教授每学期都必须为本科生教授一门课程,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都必须投入本科教学,此举使相应本科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投入的本科教学中,不仅年轻教师水平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高,部分拔尖学生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样还以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例,在国家重点学科的品牌支持下,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学科梯队成员均参加各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长期的科研工作使得团队成员不仅科研能力增强,教学水平更是达到国内一流,从而造就了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内外高校的学科建设实践表明,一所大学若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而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4.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教材的编写大都依托科研项目,既介绍理论方法,同时又列举实例说明,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重点学科和博、硕士点多年科研成果以及长期学术积淀的支持下,我校本科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有多部教材已被批准为“十一五”规划编写教材,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另外,在此基础上还有多门本科课程被评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其中大部分均为我校重点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相关专业,如工程地质分析原理、C/C++语言程序设计、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矿产勘查地质学、工程与环境物探、现代化学基础、渗流力学、铀矿地质、油层物理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矿床学等。以上基础课程的负责人不仅是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科研成果丰硕,而且课程教学水平高,深得好评。5.整合学科资源,加大重点学科的开发和培养过程大学是一个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将初步奠定一个人的知识基础,其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也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在这期间,学生与教师经常打交道,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教育和培养学生,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成才。多年来,学校一直强调优质的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必须向本科生开放,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熏陶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采取以下四种形式,将优质的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均对本科生开放,积极为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固定、便捷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二是拓宽本科教学实践机会。通过对重点学科的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即为典型例子。通过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个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改扩建了实验室。在重点学科自身条件改善和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对本科实践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三是科研课题向本科生开放:①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提高科研实验动手能力;②引导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研能力;③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四是各项高水平学术交流向本科生开放。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到学校讲学,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和热情。6.企业合作平台通过多年建设,我校已建成多个研究生培养基地,此类基地也为本科教学提供了大量服务。目前我校已与中国石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