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GG心理学背诵宝典(实验心理学)_第1页
2015GG心理学背诵宝典(实验心理学)_第2页
2015GG心理学背诵宝典(实验心理学)_第3页
2015GG心理学背诵宝典(实验心理学)_第4页
2015GG心理学背诵宝典(实验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估计是大家最头疼的一门课程了,并不是大家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是内容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其中又贯穿了普心,统计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普心、统计没掌握透彻,学起实验来还是会觉得有些累的。所谓勤能补拙,相信只要下苦功,这门课照样也能得高分。总的来说这门课,其实只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教你如何做心理学实验,第二是介绍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实际上很多都是普心就介绍过的,只不过实验的更加详细)在考试方面,实验心理学占60分,结构一般是(12个单选+2个多选+1个综合)这部分参考书目如下:《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15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2015年版)高教《实验心理学》郭秀艳(200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学》朱滢(2009年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张学民(2007年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杨治良(1998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舒华(1994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2015第三版《MJ心理大纲详解》(小白修订版)白云子开始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般一道单选)实验心理学:就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是以研究方法来定义的。实验心理学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另一部分则是阐述实验方法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应用(学科内容)。如心理物理法、知觉、学习、思维、情绪等专题。目的:掌握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即科学方法,切实领会心理学的实验理论、实验设计(逻辑)和研究案例。(实验设计、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实验心理学的孕育与哲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特别是生理学、解剖学)的发展有关。1,近代哲学思潮唯理论:笛卡尔“天赋论”经验主义:洛克“白板说”,霍布斯的经验主义思想联想主义:培因“联想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原则”2,近代生理学和解剖学17-18世纪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实验基础。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论人体的构造》;生理学基础奠基人,哈维《关于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哈克《人体生理学纲要》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九大事件)(1)贝尔—马戎第对于脊髓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发现(2)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托马斯•杨及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3)感觉的研究(欧姆的听觉法则,韦伯定律)(4)颅相学(加尔和斯伯兹姆)(5)脑机能学说(弗洛伦斯的整体说,布洛卡的定位说,弗里奇发现运动中枢)(6)反射动作的实现(罗伯特•惠特刺激脑脊分离的青蛙,仍会有反射;缪勒发现反射动作要通过大脑)(7)神经冲动的电性质(1841年马特锡发现神经冲动的电特质,伽伐尼采用神经肌肉装置,用点刺激蛙腿实验阐述了动物电的存在)(8)神经冲动速度的测定(赫尔姆霍茨首次运用反应时技术推算了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是50—100英尺每秒)(9)人差方差的提出(来源于天文学的研究,贝塞尔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观察者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并产生复合实验(眼耳,手眼配合)和反应实验两种实验方法)实验心理学产生的三大人物费希纳1860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1)首次提出了量化心灵的思想,提出了测量人的感受性的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2)提出了感觉“阈限”的概念,并对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3)提出了“负感觉”概念,并用负数表示无意识现象;(4)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赫尔姆霍茨1863年,赫尔姆霍茨出版的《听觉与音乐学的生理研究》提出了共鸣理论1867年,又出版了《生理的光学》提出了三色论冯特1862年出版了《对于感知觉的贡献》论述了对感知觉的研究,并在此书中正式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也是冯特的第一部实验心理学著作;1867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说明其理论体系趋于成熟;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96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以通俗的形式向世人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第一次用实验法对高级心理过程(记忆)进行研究(之前都是对感知觉的研究)1885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记忆》,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方法是节省法,建立了著名的记忆遗忘曲线。1、他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铁钦纳与他的《实验心理学》反对心理学哲学化,主张实验主义,致力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1901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华生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主张用实验法研究可观察的行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开创单被试实验的先河。信号检测论(SDT):过去心理物理法只能测量感受性,无法对反应倾向和判断标准进行测量,信号检测论解决了这一问题。信号检测论认为,如果个体对某一刺激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可能是因为噪音的干扰导致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对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对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科学欺瞒要慎用,科学欺骗是可耻的);2、保障被试退出实验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受伤害;4、保密原则(实验结果及个人信息);对动物被试的伦理原则(APA)1、对待动物要人道;2、要遵守当地相关法律规定;3、对研究人员要进行培训(如何正确饲养动物);4、尽可能减少或降低动物的不适感;5、只有在其他实验方法不可代替的条件下,才能对动物进行伤害性的实验;6、解剖时应该使用麻醉剂,当需要终止动物的生命时也应该采取安乐、快速和合理的方式;(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课题的选择与文献查阅选择研究课题包含两层含义:要选择研究领域和具体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类型:按研究目的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按研究的深度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选题策略:1、从基础理论的角度;2、从实践的角度选题;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选题。选题原则:1、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2、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依据;3、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性;4、还要根据研究者的兴趣而定。课题选择的程序:1、初步选出研究课题;2、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3、将选题具体化;5、撰写选题报告;5、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文献查阅的作用:1、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2、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3、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4、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文献查阅的原则:1、在时间上应该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研究文献,后查过去的文献;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有所限制,应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要查阅对象,紧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搜集;3、应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4、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结论的研究文献;5、不但要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领域直接有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地搜集有关资料。文献的查阅:专著、专业期刊(主要文献来源)、学位论文、索引、电子出版物和电子期刊,网络文献数据库(使用较多的,也是获取资源效率最高的)文献搜集的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计算机检索工具。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通常是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应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可以从理论、实践应用和研究方法中提出具体的问题。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测。假设的特点:1、有一定的科学性;2、有一定的推测性;3、可验证性。提出研究假设的两种方法:1、演绎推理法(一般到个别);2、归纳推理法(个别到一般)。研究假设分类:1、从研究假设的内容性质分: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因果性假设。2、根据假设陈述的概括性质分:一般假设、特定假设。3、根据建立假设的目的不同分:析因性假设、描述性假设。评价假设的标准:1、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是否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推测;3、是否表述清楚;4、是否具有可检验性;5、陈述是否简单,明了。3、|实验设计与实施被试的选择(有代表性,至少不能少于8个)【完全随机,随机分层,等组匹配】确定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行为研究法,认知研究法)研究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1、考察行为内容;2、定义总体和样本;3、变量的选择;4、建立操作定义;5、预期变量的关系。实验实施:1、被试的取样与分配【取样重要原则:样本要有代表性,基本上能够代表研究规定的总体;常见的取样方法: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等组匹配取样、方便取样、个案样本取样】;2、创建实验材料;3、执行实验,获取数据。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正负三个标准差之外);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图表的制作,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相关系数的呈现)和推论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5、|研究报告的撰写|(大家随便看一篇论文就知道了)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题目(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署名摘要(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其他研究者查阅文献的重要检索依据)关键词(核心概念或术语,一般3—5个)文献综述或问题的提出(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被试选择及分组、实验仪器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与讨论描述统计(数据的整理情况、统计分析【SPSS】、初步统计和绘制图表)推论统计【(方差分析、假设检验)还可进行更高级的统计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研究结论主要参考文献,注释,脚注和补充说明,作者简介等后记作文实验心理学的第一章,不难看出,这门课是以应用为主的,不在以教条式的口吻来传递一些繁琐的理论知识,而是告诉你该如何完成实验研究。心理学实验也是很多人考取研究生以后,甚至终生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实验,通俗说就叫搞科研。你的水平怎么样,体现在科研能力上,这就不难看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果说初试的时候还是对理论知识的考察,那么面试的时候绝对注重实验动手能力和应用。所以这门课必须学好,让我们来看一道题目吧,09年真题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著作是A《定量分析手册》B《心理学大纲》C《实验心理学》D《心理物理学基础》,答案在宝典中找。介绍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TheodorFechner,1801.04.19—1887.11.18,德国物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实验美学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下路萨提亚(LowerLusatia)的格罗斯-萨尔兴(Gross-Sgrchen)-德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病逝于德国莱比锡。费希纳的父亲是当地一位牧师,费希纳5岁时父亲死亡,他由母亲及叔父扶养长大,他是心理物理学创始人E.韦伯的表弟。1817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医学,当时韦伯正在该校任教。18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便在莱比锡度过了他的一生。完成医学学习后,他开始把兴趣转向数学和物理学并于1824年在莱比锡大学讲授物理学。那个时期他把法文的物理学和化学手册译成德文,至1830年他的译著已达12册以上,同时也发表过欧姆定律等方面的论文,因而人们开始把他看成物理学家。1833年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到19世纪30年代末,他逐渐对感觉问题发生兴趣。为了研究后象,他长时间透过有色玻璃观察太阳而使眼睛受到严重伤害以至一生未能痊愈。此外因过度工作而身心疲惫,据当时的诊断,他患有神经衰弱,神经性抑郁和疑病症,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不得已于1839年辞去物理学讲席休假3年。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道选择题或大题)(一)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形式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含义:心理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重复出现的。基本形式:根据实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情景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可分为: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目可分为: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其实都体现在实验之中)1、实验范式在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实验范式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实验设计等。(其实就是经典的实验例子,比如,stroop实验范式,词干补笔实验范式等)2、实验逻辑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或者我们根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X是造成现象Y的原因,即:X-Y,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要首先观察Y的变化情况。先观察在没有受到X影响时Y的情况,然后观察引入X后Y的情况,最后比较两次观察结果有没有变化。这就是实验最基本的分析逻辑。实际情况更加复杂,要排除其他各种因素造成Y在前后两次中所得结果不同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进行控制的原因)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于研究材料的分析处理也很重要(研究问题与假设的提出都是基于理论的)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只有不断得到实验验证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1、自变量的种类及控制自变量I是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作业变量:任务的任何特征作为自变量来操纵(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环境变量:实验环境的任何特征(照明情况或照明强度)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特性因素(性别,年龄,健康,智力,受教育水平)被试暂时变量: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被试特性的暂时变化(疲劳,焦虑,给予不同指导语)对自变量的控制(1)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用明确、统一、可量化的术语)【操作定义是对某个心理现象的测定程序】(如,疲劳定义为某种体力活动的劳动量,动机定义为挨饿时间)(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全距较大,且分布均匀)【因素型不超过4个,线性函数3-5个,复杂函数不少于5个】(3)校准实验仪器(4)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呈现时间,次序、空间位置)2、因变量的种类及控制因变量是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主要有六种观测指标。反应速度、②反应速度的差异、③反应的正确率、④反应标准、⑤反应的难度、⑥口语记录(主观)对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使用规范的指导语(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2)选择恰当因变量指标:保证有效性(效度),客观性(客观存在),数量化(能够量化)(3)避免量程限制:测量指标不能灵敏地反映出因变量的变化,即因变量指标缺乏敏感性。天花板效应(测量指标选择过于容易,结果超过量程,两个胖子站在10kg的秤上,秤都到底了)和地板效应(测量指标选择过难,结果达不到量程,小学生做六级卷子,成绩都很差)(4)反应指标的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在保证正确的同时尽量做快)3、额外变量的种类及控制额外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是会干扰实验,即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的控制那些额外变量。包括(1)实验者效应(来自主试方面)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2)要求特征(来自被试方面)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猜想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方式。(霍桑实验,安慰剂效应,约翰.亨利效应)(3)实验设计方面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方位效应(4)环境方面(5)数据处理方面另外,被试的发展因素、成熟因素,历史因素,学习因素也都是重要的额外变量。控制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主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但会影响外部效度)2、恒定法(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让它保持相对恒定,如实验仪器,物理条件)3、匹配法(人为的划分成若干组,或被试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同质。较难操作)4、随机化法(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被试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个)5、抵消平衡法(有些额外变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可以采取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ABCD,BACD,BCAD,BCDA)。6、统计控制法可用剔除极端数据、统计矫正、协方差分析、偏向关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属于事后控制)(四)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衡量一个实验设计好坏不仅要看其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验证性;同时也要看实验整体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推广价值,这就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研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实验指标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实验设计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根据在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根据实验中要操纵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根据对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可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多少可分为:大样本设计和小样本设计实验设计优劣评价标准: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效度),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信度)。任何实验设计都要考虑的几个方面:(1)自变量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2)因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3)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措施(确定被试总体、样本大小、取样方法和分组处理方法;拟定指导语;规定实验次数;安排实验程序;规定实验的仪器及其型号;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被试间设计就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被试随机取样,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又称完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理之间不相关,又称独立样本设计。优点:每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缺点:(1)所需被试数量巨大;(2)不同个体接受不同处理,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匹配和随机化等组技术只能缓解,不能根治。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若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接受所有实验处理,组中每个被试随机接受一中处理,这样的组叫区组。这种设计叫随机区组设计,同一区组被试尽量同质(即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随机区组设计的实验处理之间相关,又称相关样本设计。优点:(1)每个被试或区组须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节省了被试人数;(2)不同组被试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实验结果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缺点:(1)被试接受不同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进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平衡技术,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对人和无关变量都没控制)单组后测设计(XO)只有一个实验组,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在数学教学中,组织了课外辅导讲座,结果班上的数学成绩提高了。结论是课外讲座导致了数学成绩的提高】局限:(1)没有对照组,研究者只能描述所观察到的结果,不能比较;(2)没有前测,无法与之前成绩比较;(3)没有考虑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其他无关变量的控制,容易出现自变量混淆;(4)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种实验很难做出推断。单组前测后测设计(01X02)【比上面那种增加了前测,但还是仅有一组实验组】优点:(1)有前测,可以提供基线数据,结果具有可比性;(2)全部被试既是实验者又是控制组,可以控制选择变量。局限:(1)设计只有一个实验组,自身兼做控制组,最主要威胁是历史因素(中间时间可能有无关因素干扰)和成熟因素(中间时间生理变化的影响);(2)由于有前后测,练习效应也会造成影响;(3)仪器、统计回归及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都会对内部效度造成影响。固定组比较设计(也叫静态组/整组比较设计)(XO1)O2就是在第一个实验设计中增加了一个对照组,但是被试没有经过随机分配,而是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优点:(1)由于使用了控制组,基本上能对历史因素进行控制,增加了实验的内部效度;(2)(时间上两组同时进行)因为没有前测,所以可以控制练习效应和仪器因素的干扰;(3)最后也能对成熟因素做到有限控制。局限:(1)无法控制选择因素(没有随机分配被试);(2)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和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混淆不清。检验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U检验,中位数检验和卡方检验)事后回溯设计(㊉0)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即在所研究的现象发生之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追溯。特别适用于自然条件下对于简单因果关系的研究;可以避免人为作用所带来的干扰;但它缺乏对变量的控制。(1)相关研究设计(0102)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是被追溯的变量,然后确定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一个数据是另一个数据观察到得结果【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原因】前后都可能是原因,也有可能是第三方变量共同引起的。(可采用积差相关求相关系数)(2)准则组设计(㊉01)O2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即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即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01是具有某种特征的准则组,02是没有展示出准则组特征的被试)【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很好,第二组学生的成绩很差,我们可以追溯出第一组的教师要比第二组的好】优点:(1)可以对自然条件下的各种事件进行追溯,以了解原因结果。(2)特别适用于简单因果关系的研究。(3)可以给研究假设提供充足的论据。(4)在某种条件下,事后追溯更为有用,因为实验法带有人为性质。(5)条件限制不能用实验法时,也可以用该方法。局限:(1)研究缺乏控制,不能操纵自变量和随机分配被试。(2)一个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3)有相关的两个因素也可能是第三方变量导致的。3、准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力图通过程序的改变(尤其是测量的调整)来提高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单组)时间序列设计(O1O2O3O4XO5O6O708)就是在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的实验处理前后进行了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分数是否具有非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优点:(1)较好的控制了成熟变量对内部效度的影响;(2)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3)可较好地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缺点:(1)由于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那些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测量与处理的交互作用不易受到充分的控制;(3)练习效应(多次测验会增加或降低被试对测验的敏感性)(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X1O1X0O2X1O3X0O4)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时间样本,其中一个时间样本出现实验变量(XI),另一个时间样本不出现实验变量(X0),可以看成是单组后测的改良版。优点:在控制内部效度方面完全有效(控制历史因素等)。局限:控制外部效度并不理想(测验、实验安排的反作用、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和重复实验处理都会影响外部效度)。(多组)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O1XO2)O3O4其实就是在固定组比较设计中增加了前测。优点:(1)由于增添了控制组,基本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因素对实验的干扰;(2)由于两组都有前测,实验者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前的初始状态,从而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局限:(1)由于没有随机分配被试,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际上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该设计的效度;(2)又由于两组都有前测,因而其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去。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多组)(O1O2O3O4XO5O6O7O8)O9O10O11O12XO13O14O15O16也就是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实验处理前后插入了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优点:兼有两者优点,基本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的影响。缺点:实验的反作用效果即测量次数(多次测验会增加或降低被试对测验的敏感性)和选择偏差与实验处理X的交互作用都可能会成为影响该设计外部效度的因素。拉丁方设计(平衡设计)(ABCD,BACD,BCAD,BCDA)A=X1O1;B=X2O2是一种设计的模式,为了达到实验控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并对实验处理的顺序进行了轮换。而且是只有后测的设计。优点:抵消平衡的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缺点:由于不能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选择因素可能与历史,成熟,练习产生交互作用。4、真实验设计与前两种实验的最大区别在于能随机选择被试并将各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水平上,从而能更客观的反应实验处理的作用。(在随机化原则上选择和分配被试,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可有效操纵实验变量,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完全随机单因素实验设计:也叫被试间设计,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但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将被试随机分成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RO1XO2)RO3O4就是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随机化。优点:(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可控制选择、被试的中途退出及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的干扰;(2)有控制组,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如历史、成熟、测验和仪器等因素)。缺点:由于前测而获得的经验,可能对后测产生敏感性,出现反作用效果,导致对实验设计外部效度的影响。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XO1)RO2由于前测会影响外部效度,所以去掉了前测(是理想的实验设计)。优点:(1)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以及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对内部效度的影响;(2)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随机多组后测设计(RX1O1)RX2O2RX3O3仅在实验处理的个数以及相应的被试组数上增加了。其它同上所罗门设计以最简单的形式把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和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组合起来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设计,这是所罗门(Solomon,1949年)提出的,该设计有4个组,包含控制组、实验组各两组,而实验组接受的实验处理是相同的。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各有一组接受前测,实验结束对4组都进行后测。每组被试都是随机分配的。RG1O1XO2RG2O3■■O4RG3■■XO5RG4■■■■O6因为是4组设计,实验包含4个组,只有一种实验处理。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得分可确定实验效果。只有一种实验处理,X无下标。组1和组3是实验组,组2和组4是控制组(图中没有X)。因为对一些组进行了前测,而一些组不测,所罗门4组设计的优点在于能使研究者检验前测带来的可能的影响。前测影响后测得分,前测与实验处理相互作用都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实验处理的效应对前测过和没有前测过的组是不同的。因为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前测不是规定要做的,所以它经常是效度所要考虑的问题。(对实验处理的效果进行两次检验,既可以①确认实验处理的效果,还可以②检验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是指在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即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至少有两个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处理组合的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统计见多因素方差分析】其实和上面的是一样的,只不过X从实验处理变成了处理水平组合如典型的3X2完全随机化双因素实验设计TOC\o"1-5"\h\zRXa1Xb1O1RXa1Xb2O2RXa2Xb1O3RXa2Xb2O4RXa3Xb1O5RXa3Xb2O6主效应:指每个自变量单独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简单效应:指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交互作用效应指当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因其他自变量的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研究者可以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交互作用),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影响效应(主效应),考察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主效应,或单纯的主效应)。多因素方差分析:如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交互作用不显著,需要检验每个因素的主效应;如果交互作用显著,不必进行主效应检验,而要进行简单主效应分析。随机化区组设计和前面那个基本一样,主要是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不同,是将同一实验组中或被试组中被试按不同特质水平分成的小组,并且每一区组接受所有不同的处理。区组是指在同一实验组或被试组中被试(通过匹配)按不同特质水平分成的小组,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分配有三种情况:(1)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所有被试均接受全部处理,即被试内设计,在接受处理的顺序上采用随机化法或拉丁方设计);(2)每个区组内的被试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3)区组内以一个团体为单位。随机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区组的原则是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在某种特质上属性相同。随机区组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先将被试在无关变量上进行匹配,然后将选择好的每组同质被试随机分配,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的结合。可以看出,每一区组应该接受全部实验处理,每一种实验处理在不同区组中重复的次数应该完全相同。优点: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在统计分析时将这种影响从组内误差中分离出来,节省了大量的试验被试,省时省力。局限:主要是划分区组有一定困难。补充: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由于测验的被试人数很少,因此需要在相当经济和高度控制的试验中对每一个被试进行大量观察,并进行记录。心理学的典型实验是测量大样本的行为,这是因为大样本能够消除被试个体差异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个治疗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从类型上说,AB,ABA,ABAB是小样本设计中比较常见的,而ABBA—般不与这些设计做比较。AB设计就是单组前测后测设计。A是被试的基线水平,B是实验处理后的成绩,可见AB设计的缺点在于无法知道B成绩的提高是否是由实验处理引起的。因此解决的办法是,设立控制组(变成大样本设计)或者用ABA设计。ABA设计(反向设计)。第一个A是基线水平,B是实验处理后的成绩,第二个A的作用是去除B阶段中其他因素影响行为的可能性,不再使用任何自变量,以观察行为是否返回到原来的基线水平。如果成绩恢复到原先的基线水平,从而得知实验处理是有效的。多基线设计在多基线设计中,首先要对被试的基线水平进行测量,然后对被试的某一行为,或某个被试实施干预,研究者期望所干预的特定被试或特定行为会表现出我们所预想的变化,当这种变化稳定之后,相同的干预被用于第二个行为或被试,直到所有的行为或被试都接受了相应的干预为止。如果每一个被试或行为都表现相应的所期望的变化,则证明这种干预是有效的。我们注意到,多基线设计实质上是引入相同干预的一系列A-B设计。’(五)实验研究的效度实验效圍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1、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所以,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影响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控制方法:双盲实验法);(2)统计回归: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对有极端特性的被试有较大影响。(控制方法:匹配法和协方差分析);(3)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4)还有被试的亡失(随机分配);(5)此外还有选择(控制方法: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6)测验(练习、临场经验等);(7)成熟(即被试身心的成熟);(8)历史(即实验时间跨度中所发生的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事);(9)仪器的使用;(10)上述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等。如果在一项实验研究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混淆,导致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那么实验就会出现零结果。因此,如果零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毫无关系,那么就必然提示了实验的内部效度存在大问题。2、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一般而言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适当采取措施提高外部效度。3、构思效度|(想法靠不靠谱,转换成实验价值有多大)它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构念效度直接决定了研究者的设想能不能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构思效度应该是:(1)来源具有合理性;(2)具有一定的独特性;(3)研究的理论构思结构严谨、清晰明确,有一定的层次;(4)要对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给出严格的操作定义,并对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和因变量的测量指标做出明确的界定;(5)在研究中也要选取多种指标,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多维的分析和构思,以提高研究的构念效度。影响因素:理论构思的代表性问题(过宽或过窄),具体而言有(1)操作化前对构思的分析不够完整;(2)单一操作的偏差;(3)单一方法的偏差;(4)被试的要求特征;(5)被试对评价的不安感(社会赞许性的影响);(6)实验者的期望效应;(7)混淆构思和构思层次;(8)不同处理间的交互影响;(9)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影响;(10)构思与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4、统计结论效度是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程序的有效性涉及研究误差的变异来源和如何恰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例如,如果研究的样本较小时,采用统计显著性水平作出推论则是很危险的。因为小样本时,样本成分和测量都波动比较大,具有不稳定性。有两方面条件都能影响到统计程序的有效性。一是数据的质量,包括数据的类型、分布和量表特征等。它们决定了该采用何种统计分析程序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才是正确的。例如,如果数据是计数型数据应采用参数检验,如果数据是计量型的则应采用非参数检验。二是统计检验的假设。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统计方法都有其明确的统计检验假设。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如果所得到的数据特征不能满足某种统计分析程序所要求的统计检验假设,那么就不能运用该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否则必然影响统计结论的效力。影响因素:(1)统计检验力低;(2)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4)测量工具的信度;(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主试对实验设计要求遵守的程度;(6)实验环境中,不确定非相关事件的影响;(7)被试的随机变异实验研究的信度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可靠性即如果再重复实验,其结果是否与第一次相同。考察实验信度的方法:推断统计和实验验证实验验证方法包括: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直接验证就是重复验证;系统验证就是引入原来未加控制的变量;概念验证是在某种程度上与原先设计有很大不同。后记这一章经常会拿来考大题,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所以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这一章很多内容要记,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光靠机械记忆是很难背下来的,即便背下来也未必能灵活运用,所以这里要注意其中的逻辑,从非实验到准实验到真实验,其实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刚开始就像基本实验逻辑中的那样,只有后测,后面才慢慢完善起来,其中各种实验和变量的控制间都是有逻辑关系的,只要把握住了,形成组块,就很好记了。介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三、反应时法(一般1道选择题,10年考过简答)(一)反应时概述反应时的含义反应时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起源于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人差方程;赫尔姆霍兹实施了第一个反应时实验并且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反应时的种类A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一个刺激一个反应,即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做单一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只包括基线时间。(运动员听发令枪起跑)生物墙,即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且随强度增加,反应时会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会停留在某一水平。听反应时快不过100ms(生物墙),视反应时快不过0.15s(视网膜积累能量)一般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联合刺激比单一刺激的反应时更短。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多个刺激,多个反应,即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每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要求被试针对某个刺激做出相应的特定反应。(右手红光,左手绿光)【包括基线时间,选择时间和辨别时间】C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多个刺激,一个反应,即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只要求被试对一个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反应。(出现多种光,但红光你才按)【包括基线时间和刺激辨别时间】所以C-A得到辨别时间,B-C得到选择时间,唐德斯就是用这种方法分解心理加工过程的,也是这个实验的精髓。要注意速度一一准确性的权衡(SAT),以保证实验信度。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他们之间做出权衡。(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刺激变量的影响(外部因素)1、刺激类型(触<听<视)2、刺激强度(随强度增大反应时减少,但达到最低反应时后就不再减少了)3、复杂程度(越复杂反应时间越长)4、刺激呈现方式(偏离视野中心的距离越长反应时越长)【正下方反应时最短,右上和左上反应时最长】机体变量的影响(内部因素)1、适应水平(越适应反应时越短)2、准备状态(预备时间太短太长都不利于反应时,最佳预备时间是1.5S)3、练习次数(练习次数越多反应越快,最后趋近于一个稳定值)4、动机(惩罚最快,然后是激励,常态最慢)5、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25岁前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学前期儿童反应时很不稳定,且不易得到较快的反应。7〜8岁儿童反应时减少明显;25岁后反应时逐渐增长;60岁以后开始有较大增长)6、酒精及药物作用(酒精影响中枢神经,反应时变慢)【镇定剂反应变慢,兴奋剂反应变快,致幻剂会使人产生幻觉】(三)反应时技术减法反应时技术减数法乃是一种用减数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用来分析加工过程。唐德斯减数法(前面讲过)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心理旋转实验(库柏和谢波德)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180度反应时最长,0和360度反应时最短,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波斯纳)过去人们认为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听觉,这个实验用减数法证明短时记忆也存在视觉编码。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克拉克和蔡斯)【杨P148】给被试看一个句子,紧接着看一幅图画(星形在十字之上)然后让被试尽快判定此句子是否真实。介词可以是之上,之下,句子可以是肯定或否定。句子在匹配图画时要经过三个加工阶段,1、句子转换为深层结构,之下的加工长于之上的加工,对否定句加工长于肯定句。2、把图像转换为命题3、两者进行比较。加法反应时技术斯滕伯格发展了减数法,加法法是减数法的延伸,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不就是把减数法反过来说),但前提是信息加工是序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相互制约(有交互作用),那么他们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相互独立(没有交互作用),那么他们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斯滕伯格)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滕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我们可从四个阶段对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逐一进行分析。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开窗技术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是加因素法的变式。字母转换实验(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内隐联想测验(格林沃尔德)(ImplicitAssociationTest,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花—虫内隐联想测验实验程序步试验次数练习/测验左键反应对象右键反应对象120练习花的图像昆虫的图像220练习褒义词贬义词320练习花的图像+褒义词昆虫的图像+贬义词440测试花的图像+褒义词昆虫的图像+贬义词520练习昆虫的图像花的图像620练习昆虫的图像+褒义词花的图像+贬义词740测试昆虫的图像+褒义词花的图像+贬义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所以,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即上述的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格林沃尔德的花—虫内隐联想测验就发现两种联合任务间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显著,“花+褒义词”的联合明显快于“虫+褒义词”的联合,这表明“花+褒义词”的联合与被试的内隐态度更一致,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正向。补充内隐学习,即内隐记忆的研究--一序列反应时(SRT)试图将反应时的逻辑应用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SRT: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让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特点: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尼森和比勒姆(1987年)的实验:实验条件:视觉刺激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控制条件:出现的位置完全随机如果在序列学习实验中发生内隐学习,那么,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刺激的条件下,被试反应将比按随机位置序列呈现的控制条件下快者,序列学习中发生了内隐学习,而不是外显学习。那么,反应时任务结束后,测量被试外显知识的任务(generatetask),即刺激位置仍按固定序列顺序呈现,但被试根据屏幕上呈现的刺激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预测准确率高,外显学习;准确率低,内隐学习。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ExtrinsicAffectSimonTask,EAST)霍福尔(Houwer,2001)设计的一项典型EAST实验材料: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词,5个积极形容词实验条件:1、形容词为白色,要求被试对积极形容词按P键,对消极形容词按Q键2、名词为蓝色和绿色,对词的颜色作反应,一半被试绿色P,蓝色Q/另一半被试蓝色P,绿色Q.结果:被试对积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后记从这一章开始就有比较多的实验要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实验过程怎么样?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背下来了。记得网络上有个问题就是,爸爸和妈妈同时落水你会先救谁?很多父母也会常问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这个问题一般都很难回答,很多小孩会说“都喜欢”。但是我们心理学其实是可以通过反应时法测量出来的,把爸爸和妈妈的照片和积极词汇(亲密,伟大,快乐)以及消极词汇(痛苦,惩罚,愤恨)同时呈现让孩子选择是或者否。并测量积极词汇(是)的反应时,和消极词汇(否)的反应时,更短的,说明孩子更喜欢。这就是利用了内隐联系测量。介绍唐德斯(FranciscusCornelisDonders,1818.5.27-1889.3.24)出生于蒂尔堡,是荷兰著名的生理学家、医学家、眼科专家。唐德斯是世界公认的眼科专家,曾任职于荷兰的眼科医院。也是眼科学的三位创始人之一,首创了棱镜和圆柱透镜治疗散光的方法。唐德斯还是第一位运用人类反应时的差别来推导认知过程中不同反应时间的科学家,称为减数法。减数法一直被视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心理时间的测量的重要性不在于测量时间的多少,而是推论类似学习、记忆和注意过程的重要工具。四、心理物理法(一般两个选择题,注意会考计算)(一)阈限的测量心理物理学的终极目标是揭示物理刺激与心理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学能成为一门科学的原因。(将心理现象给量化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感觉阈限的测量和阈上感觉的量化。1860年费希纳的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轰动了整个心理学界,不仅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而且直接导致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后来也有科学家认为费希纳才是心理学之父。(当然公认还是冯特)阈限是指引起反应的刺激量,操作定义是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量。差别阈限I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量。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方法: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和最小可觉差或最小差异法。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阈限的位置(瞬时转换点)。绝对阈限的测量方法:由刺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该尽可能地小,然后找转折点,即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绝对阈限的计算方法:1、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被试的反应转折点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2、求出所以系列阈限的均值,这就是绝对阈限值。(注意递增递减交替进行以免被试形成定势)差别阈限的测量方法:每一次实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可能出现,大了,小了或无法区分三种报告。无法区分那一部分的一半就是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从小到等的转折点记为下限,从等到大的转折点记为上限。各取平均值,得到平均上限和平均下限,他们之差就是不肯定间距(无法区分的那一部分)。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就是差别阈限(符合50%报告差别的操作定义)。主观相等点是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上限加上下限的一半)【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正到非正的中点是差别阈限的上限,第一次非负到负的中点是差别阈限的下限;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负到非负之间的中点是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正到正之间的中点是差别阈限的上限】误差及控制(自己画个图很容易判断)(把阈限想成转变的刺激)期望效应和习惯误差。1、期望效应是你对刺激的来临抱有期望,过早的就报告转变了。造成递增过程中,阈限偏低。而递减过程中,阈限偏高的现象。2、|习惯误差|:因为被试习惯于实验的刺激而过晚报告实验转变了。造成递增过程中,阈限偏高,递减过程中,阈限偏低的现象。控制方法是采用ABBA法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是系统误差极限法的变式---阶梯法阶梯法与极限法的不同在于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时,主试就按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的强度。这样,实验可以出现预定的转折点,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感觉阈限值。平均差误法又叫调整法、再造法或均等法,在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在测定绝对阈限时,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使比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察觉不到或刚刚察觉到,求被试每次调节结果的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绝对阈限就是被试每次调节结果的算术平均数。差别阈限是用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表示。(调整结果的平均数即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是常误(即估计的差别阈限)误差及控制(1)动作误差:由于是被试自己操纵实验仪器来调整比较刺激,会因为各被试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误差。(2)|时间误差|: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出现的,会造成误差控制方法:多层次ABBA法,还可以试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方面来进行调整。优点:被试亲自参与,可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不觉厌烦;缺点:动作误差和时间误差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正误法或次数法,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1)主试选取5——7个刺激,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变。(2)每种刺激随机呈现50—200次,测量绝对阈限不需要标准值,测量差别阈限需要一个标准值。(3)最后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刺激反应的次数。(4)最大刺激被感受出来的可能性不低于95%,最小刺激被感受出来的可能性不高于5%,在范围内取距离相等的刺激。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S-P作图、S-Z作图);平均Z分数法(将P值转换为Z分数,这种方法比直线内插精确);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这是最为精确的方法);斯皮尔曼分配法(用次数分布计算,梯级间距够大时可用)差别阈限的测量二类反应:我们取25%和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即75%差别阈限。75%差别阈限:当只要求被试进行两类反应时,“大于”标准刺激和“小于”标准刺激的两条直线将相交于50%处,上限与下限值相等,此时则要选取75%处求其上限与下限,这种阈限与操作定义不符,因此常被称为75%差别阈限。将7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2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75%轻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即得75%绝对差别阈限三类反应:用50%的“+”反应的刺激与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自信的人很少做相等判断,结果其不肯定间距就会很小。】误差及其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控制方法:随机呈现刺激和ABBA法控制恒定刺激法的变式|分组法|:即将刺激分组匹配,减少不停调整刺激的操作用对数单位的比较刺激系列|:即刺激系列采用对数梯级,此法尤其针对差别阈限较大的领域。单一刺激法:即准备一系列刺激,用随机顺序反复呈现,指示被试将其分为一定的类别,省掉了标准刺激,节省时间。三种方法的比较:【最小变化法最符合操作定义,但会出现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平均差误法被试最为配合,效率最高。但会出现动作误差和时间误差。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最为可靠,但三类反应时容易受被试态度的影响。】共同点:(1)都要选择好刺激序列和反应序列;(2)都要尽量简化对刺激所作的反应(3)都需要较多的测量次数不同点:(1)符合阈限操作定义的程度不同:恒定刺激法最符合阈限“50%觉察概率”的操作定义,其次是最小变化法,最不符合的是平均差误法(2)实验误差和控制方面不同(3)实验效率不同:最小变化法的效率不及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此外,平均差误法可以调动被试积极性,在这方面,平均差误法优于其它两种。(二)心理量表法前面通过阈限的测量,知道了多大的刺激才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和差别感觉。现在通过这一系列数据就可以建立物理刺激与心理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这就是心理量表法。量表的类型从心理量表是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命名量表I:变量分不同的类型(性别,头发卷与否)顺序量表I:没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只能排名,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如比赛的名次)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知道彼此间的差距,但没有倍数关系,不能乘除,如比赛到达的时间)比例量表:既有相等单位也有绝对零(兼有前面所有的特点还有倍数关系,可以乘除。如比赛选手,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是较理想的量表】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通过物理量所引起的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按照某一特定的比例变化来建立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声音强度与主观响度量表,如定义lOOdb的主观响度是100,通过变化声音物理强度获得主观强度50的物理强度数值,以此类推)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一个主观数值(如100),然后变化物理刺激的强度,让被试自己根据刚才的标准刺激,主观估计该刺激的数值。最后得到一个心理物理量表。【斯蒂文斯定律就是用这个方法出来的】(朱P76)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感觉等距法:最直接的方法,把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连续体按照主观上相等距离区分开来。【最常见的是二分法】采用二分法制作心理量表时,通常将感觉量作为等距单位,并以等距的感觉量作为纵坐标,以刺激的物理强度为横坐标作图。差别阈限法I:间接方法,以绝对阈限为起点,以差别感受阈限为最小单位制作的心理量表。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对偶比较法I: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有n个刺激。配成的对数应该是n(n-1)/2。这个实验会产生顺序误差(或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互换时间顺序或空间位置,因此总的顺序应该是n(n-l),即比较次数。【七种颜色的喜爱度】(用肯德尔U系数计算相关,相关越高越一致)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三)信号检测论(和统计的两类错误结合起来)还记得前面讲到阈限的测量,要用到不肯定间距么。每个人的不肯定间距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有的人认为明显听得见声音才报告有,有的人隐约听得见一点也报告有,正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所以求出来的阈限其实是存在误差的。过去费希纳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问题也得到解决了,就是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的由来电子侦察系统中信号检测的问题与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联系起来了最早是在电子通信领域提出来的信号识别理论,主要是依据电子通信理论、统计决策论和概率论。最初运用在雷达(判断敌机)和通信技术(手机降噪技术)上。后来心理学受到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影响,逐渐使人们对感知觉的认知加工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信号检测论主要应用于人们在对刺激做判断时,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某种决定时的决策理论。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是统计决策理论。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率|,以P(Y/SN)表示。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概率|,以P(Y/N)表示。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率|,以P(n/SN)表示。正确拒绝: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绝率|,以P(n/N)来表示。击中率+漏报率=100%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反应有无输有信号(SN)击中漏报(B错误)入无信号(N)虚报(a错误)正确拒绝统计学上也就是H0是无信号,H1是有信号。通常根据被试对信号的击中率和虚报率,来计算被试的判断标准和感受性,进而对被试判断标准的严格性和感受性高低进行分析和判断。最优决策与判断原则个体在对信号或噪音进行判断时,一般以判断标准为依据的,这个判断标准是按最优原则确定的,即提高击中率、降低虚报率,也就是要求个体反应快而且准确。人在判断信号标准时,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信号和噪音的先验概率2、个体判定结果的奖惩的严格程度3、被试的主观目标、信号与噪音的强度差异等4、速度与准确性权衡B=P(N)/P(S)X(正确否定的奖励数+虚报的惩罚数)/(击中的奖励数+漏报的惩罚数)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可以通过辨别力指标,即感受性(d')观察者对刺激感受性的度量。判断标准: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分为报告标准(C)和似然比标准B三个指标来反应。似然比(B):可以解释被试对刺激进行判断时所持的标准的严格性,一般越大判断越严格(B〉l),越小判断越宽松(B〈l)。计算方法:B=(信号击中率转换成Z分数再转换成概率密度值除以信号虚报率转换成Z分数再转换成概率密度值)即B=0(击中)/O(虚报)B因先定概率不同和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不同而不同。判断标准(C):报告标准C,是与被试的反应标准相对应的物理强度。C越大越严格,C越小越宽松。计算方法:C=[(高强度刺激的强度值-低强度刺激的强度值)/被试的感受性]*低强度刺激的正确拒绝率+低强度刺激的强度值即C=I2-I1/d'*Z1+I1辨别力指数|(d':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信号检测路与传统心理物理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被试的反应倾向和感受性进行区分。因为被试感受性高时,击中率提高,虚报率下降,辨别力就高;击中率和虚报率接近时,辨别率居中;当被试击中率低,虚报率高时,辨别力就低。d'=信号击中率转换成Z分数-信号虚报率转换成Z分数即d'=Z击中--z虚报d'值越大(内部噪音分布与SN加N分布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SN分布和N分布的分离程度受信号物理强度(噪音强度,信号强度)和被试特性的影响。一个实验中,信号刺激强度不变,d'相对固定。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也叫等感受曲线,以击中率为纵坐标,虚报率为横坐标,就可以得到几个点,连接各点即得到一条曲线,就叫ROC曲线。特征:(1)曲线上各点反映的感受性相同,判断标准不同,左下边的点表示判断标准高,严。(2)曲线反映d'大小,ROC曲线离偶然事件越远,辨别力越强,d'越大。(3)ROC曲线的曲率由被试感受性和信号强度共同决定。(4)ROC曲线能反映出先定概率对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影响、信号检测标准变化时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变化、不同观察者的敏感性指标d'。信号检测论的应用信号检测论产生100多年来,在理论与应用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1)研究仪器对疾病的判断能力(疾病是信号,正常是噪音)(2)药物对疾病的作用(疾病是型号,正常是噪音)(3)避免误诊2、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感知觉方面:个体视知觉,听觉和各种皮肤知觉等方面的感受性(2)认知研究:被试对不同特征的刺激的编码与判断(3)个体反应倾向的评价(4)内隐记忆、阈下知觉和意识领域的研究3、在工业心理学中的应用主要用于研究人们的警戒水平,避免各种操作和作业的失误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附加:信号检测论的三种实验方法:有无法、迫选法和评价法(张学民P235)有无法|:事先确定信号(SN)和噪音(N)和先验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让被试判断信号是有还是无。迫选法:前面和有无法一样,呈现方式不一样,这里是呈现几个刺激(其中有一个是信号),让被试选出信号(被迫选出信号),是最精确的方法,可计算若干击中率和虚报率(主要在于得出被试的感受性,即辨别力,而非判断标准)步骤:事先确定SN和N—〉呈现刺激一〉反应方式一〉计算感受性P(c)=正确判断次数/判断总次数,通过d'转换表,得到辨别力指数(d'。评价法:又叫多重决策法,或评级量表法。前面和有无法一样,呈现方式也一样,但是反应方式不一样,这里不仅要被试回答是否有信号,而且还要回答是肯定或否定的程度(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