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_第1页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_第2页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_第3页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_第4页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高等教育在教育学的发展上经历了更艰难的任务。从起初研究的屡屡受挫到现阶段对学科定位的质疑,从其诞生之日始就步履维艰,但不管怎样,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还是蓬勃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此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年青而又最富活力的学科。”1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和系统研究,纵观这些年来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学之学、高等教育之学、高深学问之学。每个阶段都有其典型的代表作,每阶段较之前一阶段都有较大突破,当然每阶段也都存在不足之处。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教学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教育学关注的重点。高等教育学最初也是秉承这一传统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可以从我国较早的高等教育学论著中看到高等教育学作为教学之学的痕迹。《高等教育学讲座》(1983)的序言中就讲到:“综合大学有培训师资的任务,50年代也开教育学、分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课程;当时提倡干部要变外行为内行,干部也要学点教育学。我们就开了‘教育学’。可是学生有意见,干部也有意见,因为没有讲到怎样教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感到需要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写出以高等学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学来。”2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1984)的序中也讲:“过去,由于很少人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因而有些人就误认为在高等学校工作和教书,可以不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不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不掌握高等教育规律,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很难完成自己的任务……”1由此可见,在最初的研究中,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是指导高校教师和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是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理论之一。在此阶段,对高等教育学的认识完全没有脱离教育学的研究轨道,是其他较为成熟的二级学科的复制,没有自己的特色,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也是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简单移植。《高等教育学讲座》(1983)中提到:“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都是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的,有共性的一面。因此,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同普通教育学的基本体系是一致的”,“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样”。23虽然,这一状况在随后出版的《高等教育学》(1984)中有了明显的好转,已经认识到普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现和运用,则是很不相同的”2,但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套路和模式。所以,在最初研究这门学科时,主要是出于一种培训高校教师和干部的目的,开创了一门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非普通教育学但又脱离不了普通教育学。研究者们只是在模糊中抓住了高等教育学的一些特点,以此区别于普通教育学,并作为其存在的必要依据。教学之学的定位,导致此阶段的研究沿袭和遵循教育学的思路,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之学这一粗浅的学科认识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成为依附于教育学这一大类的附属学科、弱势学科、伴生学科。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的不认可,此时并不是由于对以往研究的反思和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参照所引起的,而是由于自身研究力量的薄弱和学科特点的不明朗造成的。可以说,高等教育学是教学之学这一初始认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内在和外在的质疑和否定,也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走出单一、狭窄、粗浅的教学之学的认识,向更宽泛、更灵活的认识定位发展。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认识在不断拓展当高等教育学沿着教学之学的方向越走越狭窄,也越走越无新意并不断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和否定时,研究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此学科,逐渐意识到教学之学的认识把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围窄化了。教学固然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但绝不是全部甚至重要主题。随后研究者们放宽自己的眼界,不断开拓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再拘泥于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而倾向于试图研究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具体问题。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1990)可以说是这两种学科认识交接转折的综合体现之作。该书由三部分构成: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比起前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学论著,这本专著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宏观部分,补充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工作的论述,这一增补是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认识的突破和创新。潘懋元、王伟廉的《高等教育学》(1995)也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此书除了论述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外,也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运行机制等,不仅论述了高等学校中如何教学、如何管理,也论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高等教育的改革等这些宏观、热点问题。这一认识下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把重点转移到庞杂的高等教育之学,认为只要与高等教育相关都可以作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纳入高等教育学研究视野,高等教育学史无前例地丰满起来。这一学科认识的转变,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否把高等教育学带到了自己真正的研究轨道,却值得推敲。高等教育之学的学科定位,使得研究领域大规模拓宽,相关“组织机构、研究人员、刊物、论文、专著等数量都迅速攀升到世界第一,中国从此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399。但同时,整个高等教育学研究显得更为混乱、更加无序了,也不时有学者发出类似“高等教育研究泛化”的感叹。应该看到,把高等教育学视为高等教育之学并没有抛弃高等教育学是教学之学的认识,高等教育学依然承担着指导高等学校教师和领导干部工作的任务。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之学的认识和教学之学的认识,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共存互补的。同时,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重点却随着对高等教育学认识的转变而转移。高等教育之学的学科认识虽然突破了原来认识的狭隘,但并未给高等教育学带来持久的光明,过窄或过宽的定位都没有使高等教育学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特征与定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仍未解除。这次危机的产生不仅在于研究实力的薄弱和无学科特点而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在于研究对象过度泛化,使高等教育学成为几乎可以与任何学科扯上关系的学科,不仅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而且几乎可以与任何学科结合而成为其下的一个子学科。虽然此举有利于交叉学科、多学科的发展,但是也不排除高等教育学依附的学科惰性。高等教育学急需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教学之学或高等教育之学出发,都没能把高等教育学构建成一个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学科。“关于学科的标准,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要有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有公认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经典著作。”实践证明,把高等教育学视为教学之学或高等教育之学不能成功地将其发展为一门成熟学科,因此,这两者都不是高等教育学的准确定位,学科认识的探索仍需继续。此处,列举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专著来说明高等教育学的探索之路。第一部是胡建华等编著的《高等教育学新论》(1995),此书是对高等教育之学认识的反思之作,在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较之以往有很大突破,颇具新意。正如潘懋元先生在序中所说:“《高等教育学新论》的作者们,是以构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自期的,也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这个框架的主线是历史——现实——未来。导前有高等教育学科论,殿后有高等教育研究论,主线中主体部分是‘现实篇’……全书条理清晰,结构严整,具有中国式的学科体系构建的特色。”此书在摆脱以往教育学学科体系上有重大突破,它更注重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的逻辑、价值、目的等,较少论述具体的工具性知识,如教学论,难能可贵的是还专列了一章“未来篇”来展望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这一专著在诸多高等教育学论著中独树一帜。这一专著是对以往高等教育学学科认识的深刻反思之作,注重从学科内部进行认识、研究,也注重从纯理论层面探究学科,对把高等教育学构建成为一门规范、成熟的学科具有重大贡献。另一本著作是薛天祥编著的《高等教育学》(2001),此书首次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并对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暂且不细究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这一逻辑起点是否准确,也不细究此书后半部分的分论又回归到教育学的一般研究轨迹,逻辑起点这一概念的提出并得出结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学科认识的一大突破。这也表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把重点从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注重高等教育功能转入了细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注重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讲究专业术语的规范性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应该从更根本、更源头处来认识高等教育学,找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点来构建高等教育学科学的学科体系,甚至认为应该对逻辑起点这一概念本身做出明确的定义,以及对高深学问、专业等与高等教育学密切相关的一切概念都应该重新推敲,并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对什么是高深学问以及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不是高深学问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经历了把高等教育学视为粗浅的教学之学到泛泛的高等教育之学,再到目前的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的高深学问之学,无疑表明研究者们更加科学、冷静、客观的对待和认识此学科,从关注高等教育学的实用性、功利性转为关注其理论性、真理性。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认识也因此经历着由此及彼、由表到里、去伪存真的历练。现阶段正处于要么高等教育学找准定位,走向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要么继续徘徊、迷茫,仍无大突破的关键期。正如一位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学距离成熟学科还有相当的差距……有鉴于此,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不断地进行理论准备,逐渐确立自己的学术规范。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学要想实现学科独立,构建科学的或说更为合理的理论体系无疑是较为紧迫也最为直接的工作。”四、高等教育学的认知体系的改变任何一门学科或一个知识领域的发展都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轨迹,即由粗糙的猜测性理论、探索性实践构建的知识框架逐步走向精细、规范、完善的知识体系,由相对真理甚至谬误逐步过渡到绝对真理。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寻求真理是任何一门进步学科或知识领域每时每刻所经历的事情,也是每个研究者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年青的学科,从最初发育不健全的诞生到如今的茁壮成长,并发展成一门“显学”,每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激烈的批判与反思。值得肯定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在不断进步,对高等教育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但遗憾是,目前仍不能称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发展健全、已经形成自己范式的规范学科,因此学科认识的演变仍在进行中。通过对我国这几十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的粗线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认识基本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从教学之学到高等教育之学,再到高深学问之学。最初的学科认识较为狭隘,认为高等教育学就是类似学前教育学之类各阶段教育之学,是高校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必修内容。第二阶段认识泛化,即从教育之学这一单一的套路中突破,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几乎成了包罗万象之学,尤其关注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联系、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处于第三阶段,即反思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寻找逻辑起点、质疑学科定位,这是一个问题期、冲突期、转型期。可以说目前进入一个学科研究的临界点,突破这一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将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其二,高等教育学的每种认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共存、互补的。第二阶段的高等教育之学并未将第一阶段的教学之学这一认识全盘否定,第三阶段的高深学问之学也并未将前两阶段的认识摒弃。对三阶段的不同认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归根结底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教学之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应怎样教、怎样学、怎样管等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问题,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重整社会秩序和规范的社会要求有关。高等教育之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高等教育怎样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更多依赖,因此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当前则把研究重点转向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对高等教育学进行仔细审视和反思,追问学科更本质的内容,如逻辑起点、学科定位等,颇具元高等教育学的味道,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发展走向集约、理性发展的社会现实相关。其三,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在每阶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潘先生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到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再到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再加上诸多的期刊论文,可以看到研究者的努力和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不同阶段的成果。这种不断探寻真理的努力,在每阶段都显而易见。如《高等教育学讲座》(增订本)(1985)将原《高等教育学讲座》中的“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同普通教育学的基本体系是一致的”25改为“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同普通教育学的基本体系有共性”。这一小小的变化着实让笔者感动,也更加感叹谨慎、勤奋的研究者为高等教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