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学术期刊用稿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_第1页
核心学术期刊用稿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_第2页
核心学术期刊用稿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_第3页
核心学术期刊用稿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_第4页
核心学术期刊用稿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学术期刊用稿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实物信息载体。在大学里,在中央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学术技能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晋升的必要条件。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共6版)收录的高等教育类(G64)中文核心期刊共有14种,虽然每个版本所收录核心期刊目录不完全一致,但收录文献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师生数随之增加,而核心期刊的增量和存量基本保持不变,加深了核心学术期刊资源整体不足和局部过剩之间的矛盾。在大学场域中,对于一些在学术能力、学历、职称、职务、期刊资源、区域、人脉关系等方面有竞争优势的学术从业者更容易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而那些在以上诸方面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如在读学生、偏远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几率很小,而且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趋于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弱者的需求无法直接得到满足的时候,第三方力量的介入显得自然而然,滋生了大量以营利为目的的论文中介,这种学术论文“产业化”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学术的失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术从业者的切身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方向,使其偏离学术的宗旨,使得以高深知识的创造、传播、综合、应用为内容的学术职业的发展面临困境。从长远看,大学场域中学术秩序的“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不利于学术职业的生态发展,为了规范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乱象,笔者从投稿者的视角以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2006~2012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以下简称“14家期刊”),分析投稿者的学术能力、学术身份、地域优势、学术资源等因素对核心期刊用稿的影响,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索核心学术期刊公开、公平、公正用稿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术职业健康发展。一、数据统计与分析本项研究以《中国高教研究》(2006~2012年)七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为数据来源,该期刊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次类似的统计分析,鉴于2006年以前数据的不完整性,2013年的统计数据还未公布,故选取2006~2012年七年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本项研究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文献计量法将多类数据分类整理成论文总数、研究方法、作者学科背景、文章类别、关键词、作者职称、作者构成、发文高校分类、地区分布、基金统计、期刊信息等十一个数据库,结合核心期刊用稿内在逻辑的主体分析每一逻辑主体与用稿的相关性以及逻辑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2011版收录的高等教育类(G64)中文核心期刊(共14种)有所调整,样本共涉及19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文章(见表1),其中有10家期刊保持不变,后几家期刊有调整,但所刊载论文数量和质量无明显差别,基本不影响本项研究结果的效度与信度。本项研究关注在14家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的情况,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剔除以下几类文章: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不详、第一作者为境外单位、第一作者为非高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教育服务机构等)、研究对象不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的论文和非论文性质(会议记录和短评)文章。表2显示,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是14家期刊主体,共27186篇,占总量的93.89%,而全国高等学校是以上期刊发文的主力军,其发表高等教育类文章共25025篇,占86.43%,本文即以全国高等学校(按照第一署名作者单位及第一作者统计)在14家期刊上发表的25025篇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为有效统计数据,下文的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二、大学场域与大学学术场域大学是制造知识、修正知识、传播知识的中心,也是社会智力生活和创新生活的主要交换中心,作为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排名第二的社会组织,大学有着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特性,高深性是大学最显著的特性,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机构。布鲁贝克认为高深知识或是处于已知或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是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理解;伯顿·克拉克进一步指出高深知识具有日益专门化,数量越来越多,知识密集性、广博性和自主性越来越高的特点。高深知识是大学进行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活动的前提条件。场域理论是皮埃尔·布迪厄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场域是经过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表现在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逻辑和必然性”。据此,大学场域是指大学中各种复杂的多元位置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的网络,是有形与无形的整体集合与各种力量的不断重组,是物理场域与意义场域的集合,学校、教师、学生等则是大学场域中大学的主体。在大学场域中,大学作为社会化的组织,以高深知识为纽带,将学校、教师、学生凝聚在一起,教师创造、传授高深知识,学生学习高深知识。在以高深知识为工作内容的教学、研究、服务过程中,基于人类对高深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加之高深知识高深性、广博性、自主性等特性,人类对高深知识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对高深知识可能有新的不同的理解与认知,他们需要将这种理解与认知用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激起对高深知识的进一步的探究。在学术领域,学术成果是以有形的文字来体现的,出版物就是学术成果表现的基本货币形式,学术期刊便是学术出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前提条件是学术成果的高质量,在人文社科领域,判别文章质量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引用率,论文的效用和质量与引用率存在某种关系,期刊质量与声誉也与所刊载论文的引用率成正相关关系。发表学术成果的期刊是否“权威”是学术成果质量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而学术活动是以高深知识为内容,因此,高深知识的高深“程度”和学术成果质量是核心期刊用稿内在逻辑的基石。三、学术职业的界定在大学场域中,高深知识是一切学术活动重要内容,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必须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从而具有较高的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即学术职业特殊性。因此,学术从业者必须符合一定职业标准,其表现形式便是学术能力、学历、职称、身份等,这些构成学术职业的内在要素,学术从业者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如学术资源、区域优势、人脉关系等)则构成了学术职业的外在要素。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将学术职业界定为“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认为学术是学者赖以生存的手段,他同时强调“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意义,视学术为超越其狭隘功利意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目标,追求学术为一种“天职”。基于他对学术职业的双重解释,后来的研究者对学术从业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分为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对学术名望的追求。在本项研究中,将学术职业的外在要素归结为生存需求,将学术职业的内在要素归结为对学术名望的追求,并依此将核心期刊用稿内在逻辑的主体分为学术能力、学术身份、地域优势、学术资源等四大类。(一)具有某学科控制点学术能力即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术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于学术从业者的学术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学术能力强弱的核心指标之一。在我国大学场域中,全国重点大学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整体学术水平高于一般高校,具有某学科博士点是该校在该学科学术水平优势的体现。表3显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在14家期刊(2006~2012年)发文比率较高,占47.64%,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或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所高校在被统计论文中贡献率较高,为22.99%,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总数为2895所,这两类重点大学占大学总数的3.87%,由此说明学术能力对核心期刊用稿有直接影响。(二)发文作者的主体及期刊用稿管理情况身份,即人的出身、社会地位、资历等的统称(《辞源》),依此,学术身份即学术从业者的学术出身、学术地位、学术资历等的统称,具体包括学术从业者的学历、学术职称、学术职务(含高等学校内的行政职务)、学术领域等信息。基于此定义,笔者将发文作者学术身份信息分为两大类,并分别建立数据库:作者构成信息数据库和作者职称信息数据库。表4显示,发文作者主要有三个群体: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教学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是发文的主体,分别占到总量的44.25%和29.58%,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院长、书记、教务处处长等中层管理干部,且覆盖到学校大部分中层单位,“官本位”现象明显,学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和少量硕士研究生)发文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只有12.9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历、身份等因素对核心期刊用稿的影响,学生、新入职教学科研人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在14家期刊发文相对较难。表5显示,有34.83%的作者未标注职称信息,他们大多是在读学生和新入职教师,或是因其他原因未标注职称信息。很明显,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作者占总数的51.71%,如果以有职称说明的论文为基数进行统计,其所占比重会更高,综合表4、表5,我们可以看出,高职称、高职务、高学历作者是发文主力军,学术身份高低与用稿与否息息相关。(三)国内区域基本划分地域,即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辞海》),本项研究以省(含直辖市)为单位,通过统计分析全国高等学校在14家期刊(2006~2012年)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所在省域分布情况,探讨地域分布与核心期刊用稿的相关性。表6显示,作者单位所在省域分布呈非均衡状态,发文作者单位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区域,西北部地区学术研究劣势明显。参照郑刚等人对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力量地区分层的框架,按照五个档次(10%以上、5%~10%、2%~5%、0.5%~2%、0.5%以下)将我国大陆地区区分为五个层次:绝对优势区、相对优势区、潜力区、相对劣势区、劣势区,其中处于相对劣势区以下的省(含直辖市)有17个,而处于绝对优势区只有江苏、北京和浙江,总体分布呈金字塔状。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区域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由表7和表8可以看出,其成果区域分布与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联,GDP指数是衡量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表7和表8中三个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水平(双侧检验)上都非常显著,可以推断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四)核心学术期刊期刊单位分布情况资源,即生产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学术资源即与学术研究相关的资源,学术资源非常广泛,本项研究只探讨学术期刊资源、学缘资源对核心期刊用稿的影响。表1显示,本项研究样本涉及19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文章,从期刊地域分布看,19家期刊中有15家期刊处于上文所划分的绝对优势区和相对优势区,其中位于北京的有8家,没有一家期刊位于相对劣势区和劣势区,非均衡分布十分明显,而且19家期刊所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推断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对核心学术期刊发展有直接影响。笔者进一步发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现代教育管理》期刊自从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收录后,辽宁省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剧增,从2008年的47篇增加到2009年的151篇(2006年:48篇、2007年:42篇、2008年:47篇、2009年:151篇、2010年:137篇、2011年:143篇、2012年:133篇),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现代教育科学》期刊也出现类似现象,进一步证实核心学术期刊所在区域对该区域发文的贡献率较大。从期刊主办单位看,主办单位为高等学校尤其是“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期刊有9家,为科研院所的期刊有3家,为报刊社、出版社的期刊有3家,为政府主管部门及下属机构、教育学会及协会的期刊各有2家。结合表3可以看出,“985工程”、“211工程”、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或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所高校是发文的主力军,而这些高校又是核心期刊主办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还发现学缘资源也对核心期刊用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学缘,泛指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师生和学术派别之间的渊源关系,具体地说,包括教师队伍构成、学术梯队的配备和招收研究生的来源等(刘道玉,2006),这种在师生、学术派别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一张以“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或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所高校为轴心的无形的学术网络,而且这张学术网不断“内卷化”。网外的学术工作者被“边缘化”,其后果就是小部分人垄断了有限的核心学术期刊资源,导致学术知识的近亲繁殖,加深学术资源整体短缺与局部过剩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学术知识创新和学术生态发展。四、核心期刊用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大学场域中,核心期刊用稿与否除了与稿件质量、作者身份等因素有关,还必须符合期刊的偏好,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特色,这是期刊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核心期刊尤其如此,因此,稿件内容新颖且符合刊物的报道范围是用稿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学术期刊发展不断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和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认可度比较高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都把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等作为评价指标。为了进核心期刊名录,期刊用稿时不得不考虑诸多非学术因素,加之,学术期刊大部分隶属于大学、科研院所、学会协会或企事业单位,其资金、人员都由上级单位管理,而上级单位最关注的是期刊在各种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排名,其直接后果就是期刊用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图1。核心期刊用稿内在逻辑的轴心是高深知识、优质文章,在此基础上,多个自变量(因素)单独或连同其他自变量对用稿发生作用,或是单个因素作用(主效应)的结果,或是多个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交互效应)的结果。例如,在分析学术能力对核心期刊用稿的影响时,笔者发现全国重点大学尤其是“985工程”和“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