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_第1页
音乐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_第2页
音乐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_第3页
音乐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社会学通常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韦伯斯特(macweber)编纂的音乐理性和社会学基础的正式出版后的音乐。自20世纪70年代起,音乐社会学逐渐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大量的音乐社会学论著发表。音乐社会学获得蓬勃发展的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例如数码技术等高科技大量进入到音乐领域,提高了音乐创作的创造力和音乐制作的效率。其次,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音乐形式大量涌现和交汇,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社会学也将自己的目光从传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这些新兴音乐形式。例如与早先的音乐社会学相比,各种流行音乐也成为被认可了的研究对象。此外,不同的思想和研究理论都富有创造性地进入到这一专业视野中。这使得不仅音乐学家,社会学家,还有其他学科的代表性学者都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特别是在英美语言世界中,对大型的流行音乐种类的研究推动了关于音乐的意义、起源、形成过程等重要问题的理论性探讨。尽管音乐社会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它还是音乐学领域中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对它的定义、研究范畴及工作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它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流派:以奥地利音乐学者库尔特·布劳考普夫(KurtBlaukopf)为代表的音乐学流派;以德国学者特奥多尔·阿多诺为代表的美学流派;德国学者阿尔方斯·西尔伯曼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流派。这些流派表现出不同学者所具有的个人色彩和立场。以下将对韦伯、阿多诺和西尔伯曼的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一、西方文化的合理化马克斯·韦伯是最先构思了音乐社会学研究草案的学者,他并不是随意地把社会学中的某种方法运用到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上,而是把音乐作为社会行为的组成部分对其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他把西方音乐的发展,尤其是近代欧洲音乐和声体系的起源及进化纳入一种合理化的过程中,并在西方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来阐述这种合理化的过程。在《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一文中,核心主题就是从合理化理论出发来解析为什么从广为流行的大众化了的复调发展中产生的和声音乐只在欧洲某一特定时期得到发展,而所有其他音乐的合理化选择了另外的道路。韦伯把音程划分的发展,和弦和声的发展,按平均律的调音,记谱法的产生以及乐器制造的发展都看作是欧洲文化范围内合理化的典型的、重要的标志。他认为,这些合理化的努力显示出音乐从原始的使用关系中不断分离,它已经超越了对传统音型完全出于实际的使用,出现了对美学方面的需求。在研究中,韦伯把注意力放在音乐和身体运动分离这一发展趋势上。在基督教仪式中出现音乐表达和身体表达的分离。正是由于在音乐演奏时对身体运动的压制,使得音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西方艺术音乐的音体系(Tonsystem)逐渐形成。这些现象在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理论中都被看作是音乐行为的一定准则进行实施的结果。由此他进一步阐述了寺院制度对音乐记谱法发展的特殊功绩。僧侣们借助记谱法进行音乐创作时,在没有预料到他们行为对今后产生的影响的情况下,出于宗教寺院制度自身的目的把民间的复调合理化。韦伯在考察音乐行为方式变化的具体条件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的、意识形态和美学方面的先决条件以外,还注意到在欧洲音乐发展中技术合理化进步的特殊意义。西方的音体系、记谱法和钢琴等都作为范例被韦伯用来对这一进步概念(Fortschrittbegriff)进行阐述。对于经验主义音乐社会学来说,合理化的进步概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对这些技术方法及其发展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以经验为依据的可确定因素。由于音乐生产、传播和接纳方面的新的现代化工艺所产生的影响,韦伯对音乐交流的见解为研究当前音乐行为的不同准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理想型”(Idealtypen)这一概念是韦伯提出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社会学方法论的精髓所在。所谓“理想型”是一种分析现象、理解现实而构想的理论模式。它基于真实是无限的这一假设,人们无法在整体中把握它。研究者只有从具体的真实中抽取出特定的元素,形成概念,才能获得知识。这样建构的概念也称为构念。理想型就是把现实中许多分散的个体现象中某一种或者更多的有意义的特质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分析性构念。在把音乐作为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理想型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那么在理想型的构建中至关重要的是不受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这就是韦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提的一条基本准则——价值无涉。二、音乐社会学的观点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涵盖了音乐与社会的诸多方面,他反对韦伯的价值无涉理论,成为十分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他的著作中汇集了心理分析、现象学、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学说、马克思主义以及黑格尔学派的思想。在他以美学为中心的著作中充满了哲学理论的特性。阿多诺认为,一部西方音乐的历史也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深刻表现史。在他看来音乐作品述说着事实,象征着社会,它把社会的自相矛盾吸收到了自己的素材中。所以对他来说音乐社会学的出发点和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音乐作品。阿多诺一生中论述了许多作曲家和作品。其中,他最推崇贝多芬、马勒、勋伯格和贝尔格,激烈地批评了瓦格纳和斯特拉文斯基。例如在分析瓦格纳的作品时,他认为这些作品是纳粹的起因。阿多诺始终关注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西方的现代性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反抗习俗的压力,挣脱种种繁文缛节。勋伯格打破十二音阶制的无调性音乐中革命性的东西,与他在中学时代就萌发的“瓦解的逻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强调对音乐作品进行社会译解的同时,阿多诺赋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名词音乐方面的含义,据此来阐述音乐社会学的各种问题。例如他所指的生产力,包括作曲家的创作、演奏家的演奏、乐谱和唱片等等。生产关系则包括听众对音乐的反应,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听众对音乐的要求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意识形态等等。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批评,对严肃音乐、艺术音乐的偏爱是被一些学者所质疑的一个方面。比如他把美国爵士乐等流行音乐看成是粗劣的艺术品,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大众文化下的音乐,是以集权和利润预先决策其生产过程为前提,在损害了真理和个性的情况下构建而成的。在考察音乐功能的变化时他认为,由于音乐被纳入商品化大生产中从而具有某种拜物教的经济特性,成为了音乐拜物教,听者被转变成顺从的买家。在娱乐的面纱下,人们欣赏音乐时不愿再用头脑,只求满足于一种耳朵的盛宴,从而逐渐失去了感知音乐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以美国为楷模发展起来的德国经验主义社会学与二战后陆续从美国返回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所倡导的批判理论发生了严重抵牾。与60年代的社会矛盾相联系双方研究的代表人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社会学相应的、适当的工作方法。这就是关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争论。在这场实证主义争论中阿多诺和经验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阿尔方斯·西尔伯曼(AlphonsSilbermann)在关于音乐社会学的方法论上产生了对立的观点。阿多诺在《艺术社会学的命题》一文中明确指出,音乐社会学的首要任务是对音乐进行社会意义的解码,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来确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及作用只具有从属的意义。他认为,对音乐作品进行社会意义的分析才能获得客观和真实的结果,相反运用经验的资料所做的归纳会受到主观主义的影响。例如,音乐的拜物特性就不可能通过民意调查得到验证,因为社会的假象已渗入到研究者所掌握的数据和被调查者的见解中。三、从“音乐经历”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客观、精确、评估的学习过程经验主义音乐社会学认为音乐具有思辨的特性,因此从客观化的角度出发,西尔伯曼把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内容、音乐作品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他十分强调经验理论的必要性,即用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摆脱美学标准的思考,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学的课题上。为此西尔伯曼不仅最先用德语出版了美国社会学家约翰·缪勒(JohnH.Mueller)的著作,还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文章《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大量评注性的论述来强调马克斯·韦伯对于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性意义。西尔伯曼力图通过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音乐社会学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他主张要围绕着音乐而不是穿过音乐来进行社会学的译解,因此他认为以经验方法工作的音乐社会学者不必深究历史和音乐的技术细节,而应从客观的、公正的前提出发,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对可以用经验来证实的事实进行研究。为此他提出了四个原则:客观、精确、复核、归纳。西尔伯曼的音乐社会学研究的中心是对每一个和音乐有关的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因此在他的理论思想中“音乐经历”(Musikerlebnis)占有核心的地位。他认为“音乐经历”作为可观察的事实,阐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借助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音乐经历”是如何产生的呢?简单地说,音乐经历是在音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西尔伯曼认为“音乐经历”这一概念本身就显示出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化过程。其中音乐生产者处于这一过程的起点上,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接触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这些社会行为体现了音乐生活的特性。同时在音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还存在其他的相关部门和团体,比如传播、复制、评注等机构。也就是说,从“音乐经历”中产生了“音乐的作用范围”(WirkekreisederMusik),它体现为所有参与者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彼此的接触中相互影响并且受到一定规则的支配。因此西尔伯曼认为经验主义的音乐社会学的任务是在这些影响中找到一定的规律性。虽然西尔伯曼解释说,应当对参与音乐经历这一过程中的群体,包括生产者、传播者、听众、出版社等各种团体和机构,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研究。但是这一概念在方法论上存在着不清晰的地方。因为这种功能性的分析必须通过对音乐基础和历史关联的考虑而得到补充。这也就是说,在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上,虽然经验社会学的经典研究方法通过不断的发展和细化对于音乐社会学来说具有典范意义,它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证主义精神的研究传统,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必要的。但是音乐社会学不应只满足于现实的经验,它同时需要从历史的文字证据和音乐基础方面吸取养分,从而在研究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西尔伯曼的方法理论只有在一个研究中得到具体的转化。在1954年受法国广播电台的委托进行的题目为“音乐,无线电广播和听众”的研究中,他对无线电广播这一作为社会文化传播机制的大众媒体从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对音乐内容价值无涉的立场出发,西尔伯曼是最早正确地认识到大众媒体成为了合乎时势的各种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的学者之一。四、音乐社会意义综上所述,韦伯提出了“理想型”研究方法。该方法无疑帮助韦伯有效地分析了音乐过程中复杂的社会行为。他提出的“合理化”理论,解释了音乐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音乐的一切进步和发展都有其社会原因并且来自于特定的社会阶层的需要。阿多诺引进了社会批判理论,他对音乐商品化的批判固然值得商榷,但是强调音乐的社会意义,明确音乐社会学的首要任务是对音乐进行社会意义的解码。西尔伯曼的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与韦伯的“理想型”方法不同,该方法强调实证和经验,对于当今如此庞杂的音乐现象,经验主义的研究更能客观地解释各种音乐行为。西尔伯曼的“音乐经历”概念,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社会过程,从生产、传播、复制、评注到受众,一个广泛的音乐作用范围都成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