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预防医学基础完整课件图文_第1页
中职预防医学基础完整课件图文_第2页
中职预防医学基础完整课件图文_第3页
中职预防医学基础完整课件图文_第4页
中职预防医学基础完整课件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医学基础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第1章绪论预防医学概念

1预防医学的内容

2预防医学的特点

3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4疾病的三级预防

5一、预防医学概念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伤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二、预防医学的内容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空间、时间和人间分布。研究人类生活、劳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制定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对策和措施。三、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群体,重点是健康人,而不是患者。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预防医学的对策和效益产生于疾病发生之前。

研究方法为宏观微观结合,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四、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建国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新时期: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五、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自然发病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预防工作可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五、疾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指通过采取各种特异和非特异预防措施以控制、消灭危害健康的因素,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的恶化、预防并发症,减轻病痛、防止病残、促进康复以及延长寿命。2第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非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报、早治疗。第2章健康及评价

学习目标1.说出健康的新概念2.说出亚健康的含义3.概述影响健康的因素第1节健康的概述健康观的演变健康的衡量标准12亚健康3一、健康观的演变无病就是健康

躯体结构及功能活动正常即为健康

12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34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二、健康的衡量标准吃得快

走得快

说得快

睡得快

便得快

(一)躯体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良好的个性

情绪稳定,性情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

洞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

三、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低下的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第三状态”。第2节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第3章环境与健康概述

第一节第二节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

人类的环境第3章环境与健康概述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环境的概念及组成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食物链与生物富集

3人与环境的关系

4案例3-1:渡渡鸟与大大颅榄树

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曾有两种特有的生物: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渡渡鸟是一种身体很大、行动迟缓、不会飞的鸟;大颅榄树则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木纹很细。渡渡鸟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枝繁叶茂,幼苗茁壮。16世纪后期,欧洲人大量捕杀渡渡鸟,直至灭绝.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后来美国生态学家发现,原来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边的硬壳也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食,树以鸟来生根发芽,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问题:(1)大颅榄树是因为什么绝育的?(2)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一、环境的概念及组成(一)环境(environment)的概念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定义“环境”为: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二)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它是指在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如空气、水、土壤、岩石、阳光等。

社会环境: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与条件,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就业、家庭、行为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等因素构成。自然环境的组成(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2)次生环境:系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了额外的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后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与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多种多样,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局部区域,甚至一个湖泊、一片森林、一个城镇、一滴水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生命物质四大要素组成的整体。它们间的关系如下图。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各种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包括生物物种和数量的相对稳定),叫做生态平衡。三、食物链与生物富集(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吞食,彼此形成一种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常见的食物链见下图。(二)生物富集作用

是指某些污染物(如汞、砷、铅、铬、有机氯农药等)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汞的生物富集作用四、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人对外界环境改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防御能力;3.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第二节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环境污染1常见的环境问题2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3案例3-2:水俣病1956年,在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的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问题1.你知道水俣病发生的原因吗?

2.环境污染有哪些危害?一、环境污染(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组成成分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生活、生产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

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1)生产性污染生产性污染可分为工业生产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2)生活性污染生活垃圾、粪尿、污水。

(3)交通性污染汽车、火车、飞机可排放大量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四乙基铅等,并可产生噪声。船舶往来和海上事故,可造成江、河、海洋的石油污染。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

2.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环境污染物按其属性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1)化学性污染物常见的包括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重金属(铅、汞、镉等)、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以及其他无机及有机化合物。(2)生物性污染物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各种有害动植物等。(3)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以及热污染等。(三)环境污染的特点

1.广泛性环境污染物可使大气、水、食物、土壤受污染,并且波及范围大,不分地界或国界。

2.长期性由于环境污染区的居民长年累月地呼吸被污染了的空气,饮用污染的水或吃带有残留毒物的食物,故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持续时间长。

3.复杂性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经呼吸道、皮肤、胃肠道等途径进入人体。

4.多样性由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很复杂,产生的生物学作用也是多样的,既可有局部刺激作用,也可有全身性危害,既可呈现特异作用,也可有非特异性作用。(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1.急性危害:由于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造成的危害,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因而后果严重。如(1)英国伦敦烟雾事件(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日本森永奶粉中毒事件(4)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5)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2.慢性危害

由于环境污染物长期、少量、反复侵入人体造成的危害,称为慢性中毒。其潜伏期长,病情进展不明显,容易被忽视。(1)水俣病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渔村发现而得名。位于该地的日本氮肥公司私营厂生产氯乙烯的同时,把大量含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汞经过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甲基汞,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富集到鱼贝类体内,人长期食用这种鱼、贝后引起甲基汞中毒。其典型症状和体征为肢端感觉麻木、中心视野缩小、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障碍等。。2.慢性危害(2)痛痛病又称骨痛病,该病最初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病人患病后全身非常疼痛,整日喊痛不止而得名。痛痛病是由镉污染环境所造成的慢性中毒,污染源是开采和冶炼铅锌矿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河水和农田,致使水稻和大豆中含镉量增加,人吃了含镉的粮食而中毒。

3.远期危害

(1)致突变作用

(2)致癌作用(3)致畸作用4.非特异性损害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损害除表现为上述特异性作用外,还可表现一系列非特异性损害。表现为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降低等。

二、常见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面临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三大问题。这些环境问题都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1.温室效应(1)形成的原因: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含碳燃料燃烧和森林面积减少)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直接妨碍地面热量向大气中释放,而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的现象。(2)危害:全球变暖使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另外还导致病原体和传染病媒介生物迅速繁殖,会使传染病、寄生虫病、生物性地方病的发病率增加。2.臭氧层破坏在大气层的平流层中,有一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它能挡住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1)原因: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化合物排入空气中,使臭氧层破坏。(2)危害:皮肤癌及白内障发病率增加。3.酸雨(1)形成的原因: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及石油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遇到水引起的PH<5.6的酸性降水。(2)危害: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三、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一)治理工业“三废”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2.改革工艺、综合利用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

2.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管理

(三)预防生活污染

生活性污染主要指垃圾、粪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垃圾是生活中经常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往往含有许多有用的物质,可以回收综合利用。粪便中富有氮、磷、钾等肥料,目前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肥料之一。但是,垃圾、粪便中含有各种寄生虫卵和病原微生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可施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医院污水及垃圾的妥善处理,因为医院的污水、垃圾中含有许多病原微生物,应当经过专门的消毒处理才能排放。有些医疗机构产生一些放射性废弃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四)防止噪声污染1.贯彻执行环境噪声标准2.控制噪声声源和防止噪声的传播

(五)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保证体系

第四章地质环境与健康引言: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地壳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些生物与地壳物质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即生物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人类及其他生物其实是各种化学元素的有机体。因此,人类的健康就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学习目标

2.说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防制要点。

3.概述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1.简述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1节概述地质环境的组成1地球生命元素2地球化学性地方病3地质环境的组成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岩石圈(表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是地球几十亿年来演化的结果,又称为原生环境。

地球生命元素生命的出现需要一定的化学环境,人类的健康和安宁,取决于从地质环境中摄取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经过多种地质作用成为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们称它为“地球生命元素”。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球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造成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某些化学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不足,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地方病的概念

–链接地方病的概念地方病是指具有一定地区局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地方病: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分类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大多发生于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和牧区等相对贫穷和落后地区。我国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鼠疫、血吸虫病、布鲁菌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地方性砷中毒等8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第2节碘缺乏病及其防制情景案例:某地方病普查,发现无自觉症状的甲状腺肿患者1320人,尚有52人个子矮小,并有聋哑、甚至痴呆、瘫痪现象。问题:

1.上述疾病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最方便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什么?第2节碘缺乏病及其防制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碘缺乏病概念:由于碘缺乏而对机体造成的一系列损害,统称为碘缺乏病(IDD)。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受IDD威胁的国家有130个,人口达22亿,其中患病人数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0%左右。我国除上海市以外,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流行特征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农村多于城市、女性稍高于男性。一、地方性甲状腺肿(一)发病原因(二)临床表现(三)防制措施(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原因2、膳食因素人体碘摄入不足的原因环境缺碘导致人体碘摄入不足是引起本病的根本原因。1、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因素:环境缺碘主要是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所有的碘化合物都溶于水,冰川融化、长期的雨水冲刷,导致碘由陆地迁移入海,使海洋成为碘的储存库,并造成全球陆地大范围的缺碘环境。膳食因素:高钙饮食可抑制碘的吸收;低蛋白、低热能饮食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芥菜、卷心菜、甘蓝、木薯、玉米等食物中含有促使机体缺碘的物质。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多数除颈部变粗外,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颜面浮肿等。(三)地方性甲状腺肿防制措施

缺碘地区补碘原则:长期补碘微量补碘全民补碘防制措施:1、碘盐食盐加碘是补碘的主要措施。2、碘油口服或注射碘油特别适用于育龄妇女和偏僻地区。3、食物补碘提倡多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等。4、加强监测监督与健康教育

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是碘缺乏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缺碘对健康最为严重的一种危害。多见于长期严重缺碘的地区。该区人群中至少有1/5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患病率占甲状腺肿地区人口的1%~5%,严重地区高达5%~10%。患儿的母亲往往患有严重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一)发病原因(二)临床表现(三)防制措施

主要原因是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严重缺碘所致。由于缺碘使母体及胎儿的甲状腺竞争性摄取有限的碘化物,结果同时影响母体和新生儿的甲状腺激素合成。(一)发病原因(二)临床表现瘫呆小聋哑临床表现地方性克汀病图片:(三)防制措施该病应该以预防为主。通过大力推广食用碘盐以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从而达到防制地方性克汀病的目的。孕妇妊娠末3~4个月可加服碘化钾(1%溶液每日10~12滴),或肌注碘油1次2ml。多吃含碘食物。有甲低表现者应自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补充甲状腺素片等,聋哑者应受专门训练。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在自然界的分布广泛而不均匀,由于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称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第3节地方性氟中毒及防制流行情况:地方性氟中毒分布广泛,流行于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除上海市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病区人口约有3.3亿,氟斑牙人数4060万,氟骨症260万。

地方性氟中毒及防制发病原因1临床表现2防制措施3

自然环境氟含量过高是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病因。环境中的氟可通过水、食物、空气等途径进入人体,使人体内的钙、磷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慢性中毒发生。一、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原因地方性氟中毒按病因可分为:1饮水型3饮茶型2燃煤污染型该型患病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泛。许多调查表明,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的患病率和饮水含氟量呈正相关,即随饮水含氟量的增加,氟斑牙及氟骨症的患病率也增加。1、饮水型

这种类型是我国存在的“独有”的一种病区,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山区。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土灶,燃烧的含氟量较高的石煤来取暖、做饭或烘烤食物等,导致食物及室内空气受到严重的氟污染,引发慢性氟中毒。2、燃煤污染型

这种类型是近年来才被引起重视的一种病区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由于居民习惯饮用砖茶或用砖茶泡成的奶茶或酥油茶所致。由于砖茶中的含氟量很高,长期大量饮用,造成体内氟大量蓄积,而引起慢性氟中毒。3、饮茶型二、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氟斑牙临床表现氟骨症1、氟斑牙牙釉质损害脱落,呈点状或片状凹陷。表面出现微黄色,逐年加重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牙齿表面失去光泽,粗糙似粉笔。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可分为三种类型:

该病发病缓慢,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后,病情一般是女性比男性严重,非病区迁入病区人群发病时间一般短于病区人群,病情也比较重。主要表现为腰背酸痛、关节僵硬、骨骼变形,出现上下肢弯曲、驼背等,严重时可致四肢及躯干关节固定,甚至瘫痪。2、氟骨症三、地方性氟中毒防制措施

控制氟的来源、减少氟的摄入量是防制本病的根本性措施。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防制

①改用低氟水源如引用江河、水库的地面水,打低氟深井或收集、贮存天然降水(水泥池或地窖),修建池旁滤过井等。②降低原水含氟量常用降氟方法有:明矾法、三氯化铝法、过磷酸法等。

2.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防制

改炉改灶降氟。采用新型炉灶代替传统落后燃煤方式,将燃煤产生的煤烟及氟化物,排至室外稀释,可以大大降低室内空气中氟的浓度。改进食物干燥方法,避免烟气接触食物,防止食物被氟污染。

3.加强个人防护与自我保健

病区居民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或少吃熏烤的食物,少饮或不饮劣质高氟茶,高氟地区的人不用含氟牙膏与含氟药物;改善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氟能力。

由于地球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造成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过量,缺少或比例失调,从而引起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类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引起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疾病。常见的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碘缺乏病是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和克汀病,预防碘缺乏病根本措施是食用加碘食盐。地方性氟中毒主要表现是氟斑牙和氟骨症,减少氟摄入量是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性措施。

小结一、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2.碘缺乏病3.地方性氟中毒二、填空题1.碘缺乏病流行区补碘应遵循

原则。2.地方性氟中毒可分为

三种类型。3.氟斑牙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三种类型。

自测题三、选择题1、因地理地质化学因素的区域性差异而造成的疾病称为()。

A、公害病B、地区性营养缺乏病

C、某维生素缺乏症D.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E.传染病2.氟摄入过量可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A.克汀病B.龋齿C.脚气病

D.氟斑牙E.佝偻病3.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

A.钙、磷摄入不足B.碘摄入不足

C.饮水硬度过高D.氟摄入不足

E.甲状腺功能亢进

自测题4.地方性克汀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A.缺钙B.缺硒C.缺铁

D.缺碘E.缺锌5.在下列哪期缺碘可引起地方性克汀()。

A.胚胎期B.幼儿期C.儿童少年期

D.青春发育期E.青年期6.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根本性的措施是()。

A.选择低氟饮用水源B.从低氟区调送食品

C.无低氟饮用水源则采用药物降氟

D.减少氟的摄入量和促进氟的排泄

E.大量补充钙剂

自测题7.预防碘缺乏病最常用的措施是()。

A.口服碘化物B.碘化饮水

C.碘化食盐D.注射碘化钾

E.碘化食用油四、简答题:1.简述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和防制措施。2.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类型和防制措施。

自测题第5章社会环境与健康学习目标

1.列出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2.叙述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说出心身疾病的概念。4.简述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

引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依赖社会生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因此,其健康除了受自然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也受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1节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政治制度与健康1社会经济与健康2文化教育与健康3人口、家庭与健康4

社会政治制度对健康的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一、社会政治制度与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群健康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根本保证,人群健康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在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相关的健康问题日趋突出。二、社会经济与健康

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法律、道德规范等均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群的生活方式、求医行为和途径,以及自我保健服务的意识和行为。教育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来指导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人群健康状况呈正相关。教育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维持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三、文化教育与健康风俗习惯是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风尚、礼节、行为模式。良好的风俗习惯有益于健康。如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喝开水、饮茶的习惯,避免了饮水可能带来的危害;西方人的分餐进食方式避免或减少了许多疾病传播的机会。相反,不良的风俗习惯可以危害身心健康。如我国封建时代妇女崇尚的裹脚习俗和西欧的文身活动等都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再如我国广东、福建一带有食鱼生的习惯,造成该地肝吸虫病流行。链接:风俗、习惯与健康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过多就意味着生产积累部分的减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口密度过大为疾病传播流行提供有利条件,从而降低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的“健康”家庭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缺陷”家庭则有损于身心健康。四、人口、家庭与健康第2节心理因素与健康情景案例:一个女孩曾经因为车祸吓得站立不起了。经过全面检查发现她的躯体没有问题。这时,医生对她说,你的病只有一种特效药才能治好。然后医生给她服用和注射了一些维生素。过了几天,医生说,你的腿已经康复了,她疑惑地试了试,发现自己真的站起来了。1、她躯体正常,为什么却无法站立?2、为何医生只是给她用了与治疗无关的维生素,就能消除她的功能障碍?第2节心理因素与健康一、情绪与健康二、心理紧张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导致人们心理行为乃至身体器官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心理活动过程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如情绪、紧张刺激等。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愉快、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可对人体的生理机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健康。

消极的情绪与多种疾病有密切的联系,如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容易发生疾病。一、情绪与健康知识链接:情绪致病的原因

情绪致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疾病发作或复发的诱发因素;二是直接作为致病因素或疾病促发因素。实际上情绪作为一些疾病的诱发因素在临床已肯定。如急剧的情绪变化被认为是心肌梗死、脑溢血、精神病发作等的重要诱发因素。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心理障碍也称为精神障碍。二、心理障碍

日常生活中许多因素均可造成人的心理平衡严重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离婚、家属亡故、下岗等,不良的人际关系、重大挫折、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等,易导致心理活动异常,容易诱发心身疾病。此外,个体的人格特点,也是心理障碍的易感因素。第3节心身疾病的防制

心身疾病是指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由于它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与身心疾病的区别链接:心身疾病与身心疾病心身疾病是指人的精神受到某些刺激,或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致使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又影响到生理的改变,导致心身转换。心身疾病是心理疾病在前,因为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以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也称作“躯体化”。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正好与心身疾病相反,身心疾病是身体疾病在前,由身体疾病而引起心理或行为的改变。如车祸导致身体残疾,心灵受到重创,出现抑郁情绪、甚至会发生自杀行为。

二、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一、社会因素

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往往能保持身心健康,而社会适应不良的个体,当面临一些不良的社会刺激因素如现代化城市的拥挤、交通繁忙、噪音、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容易引起应激性情绪反应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亢进,从而产生多种心身障碍。二、心理因素

当个人的愿望、要求等受到阻抑或因不适应,均会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精神紧张和情绪压抑。如果精神紧张,压抑的情绪得不到疏导和宣泄,时间过长,就会使人心理状态失衡,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组织、机能病变,继而引发心身疾病。三、生理因素生理基始中介机制即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大多数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生理反应,只有其中的少数人发生心身疾病,且患上的又并非是同一种疾病,这主要是由患者的生理特点不同所致,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而大脑皮层则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些重要的生理中介机制,影响内环境的平衡,使相应的组织器官产生病变。三、心身疾病的防制措施心身疾病是多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它的预防应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一)、个体预防(二)、社会预防(一)个体预防个体预防包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提高辨别能力,学会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心胸宽阔,心境乐观,培养健全的性格。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有目的地丰富个人生活经历,学会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如自我解脱和安慰等,提高个人的社会忍耐力。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团结互助。培养个人良好的情绪防御机制,保持良好的情绪。(二)社会预防

是通过改善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达到预防心身疾病发生的目的。社会预防的目的就是通过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形成优良的社会氛围,减轻社会不良刺激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从而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社会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新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胸宽阔,理解他人,团结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注意家庭和社会间人际交往。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一、名词解释:

1、心理障碍

2、社会心理因素二、填空题1.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有

。2.家庭的功能主要有

、提供休息和娱乐环境等。

自测题三、单选题:

1、健康人应具备()

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道德健康

D.社会适应能力良好E.以上都是2、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指标有()

A、学习态度积极B、人际关系和谐

C、善于适应周围环境D、开朗乐观

E、以上都是

3、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

A、争强好胜B、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C、遇到不顺心的事闷在心里D、只关心自己

E、妒忌别人

自测题4、以下哪种不是消极情绪()

A、悲伤B、痛苦C、恐惧D、兴奋

E、抑郁

5、生理因素不包括()

A、体型B、血型C、性别D、种族

E、年龄四、简答题

1.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心身疾病?如何防制心身疾病?自测题第6章生产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1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2生产性粉尘与矽肺3第1节职业性有害因素

与职业性损害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分类二、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不良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

(一)职业病1定义从医学角度看,凡是由职业性危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3特点(1)病因明确(2)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群发性与个案性(4)疗效不满意(5)发病可以预防2范围随经济水平提升而增多。2013年底,我国法定职业病共10类132种。4诊断和处理诊断依据:①职业史(前提);②生产环境调查;③临床表现。处理及时给予治疗和休养,对可疑的患者应进行追踪观察。5健康监护(1)就业前健康检查(2)定期健康检查(3)职业病普查(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接触人群的抵抗力下降,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发病的直接病因,故称为工作有关的疾病。(三)工伤工伤系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组织突发性的意外损伤。第2节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一、概述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毒化学物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半成品、成品、副产品或废弃物。生产性毒物主要以气体、蒸气、雾、粉尘和烟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一)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

凡呈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3消化道

很少见。2皮肤:

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必须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和水溶性。(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分布和蓄积早期随血流分布,最终取决于其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2.生物转化毒物在体内酶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肝脏是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器官3.排出(1)肾脏(2)呼吸道(3)消化道(4)其他(三)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毒物的化学结构

毒物的物理特性毒物的剂量

毒物的联合作用

个体状态(四)职业中毒的预防(1)采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2)改革工艺过程。(3)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4)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5)加强通风排毒。1.消除和控制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四)职业中毒的预防

防毒面具2.合理地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防护服装(四)职业中毒的预防(1)加强卫生宣传,普及有关知识。(2)定期进行空气有毒物质浓度监测。(3)做好健康监护工作。(4)合理供应保健食品。3.加强健康教育和做好卫生服务工作二、常见的职业中毒(一)铅中毒1.理化特性重金属,加热到400℃以上即有大量铅蒸气,氧化、冷凝为铅烟。溶于弱酸。2.主要接触作业铅矿的开采及冶炼;蓄电池及颜料工业等。3.毒理以粉尘、烟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并沉于骨中。当感染、饮酒、外伤等造成酸碱平衡紊乱时溶入血液,引起中毒,引起卟啉代谢障碍而贫血;平滑肌痉挛引起腹绞痛;神经系统受损引起周围神经炎等。4.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炎、中毒性脑病消化系统

胃肠不适、铅绞痛血液系统

贫血

5.诊断及治疗诊断依据:职业史、生产环境调查、临床表现治疗:(1)驱铅治疗:CaNa2-EDTA(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二)汞中毒1.理化特性液态金属,常温下即可蒸发2.主要接触作业汞矿、仪器仪表和电气器材制造与维修,银汞合金补牙3.毒理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经肾由尿排出。4.临床表现1

易兴奋症

3口腔炎2汞性震颤5.诊断及治疗(1)诊断:职业史、生产环境调查、临床表现(2)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诊断及治疗(三)苯中毒1.理化特性无色透明、具有芳香气味2.主要接触作业:苯的工业用途很广,接触机会多。3.毒理(1)吸收与代谢: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大部分以原形呼出。40%左右在肝氧化成酚分布在骨髓。(2)中毒机制:急性毒作用由苯麻醉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毒作用主要是苯的代谢产物酚引起。4.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苯醉(2)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的损害为主临床表现5.诊断及治疗(1)诊断:职业史、生产环境调查、临床表现(2)治疗1)急性苯中毒:迅速脱离中毒场所,脱去被污染衣服,清洗皮肤,注意安静和保暖。必要时吸氧2)慢性苯中毒:重点恢复造血功能诊断及治疗(四)一氧化碳中毒1.理化特性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2.接触机会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CO3.毒理CO与Hb形成HbCO失去运氧能力4.临床表现(1)急性CO中毒:以急性脑缺氧的症状与体征为主要表现,如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临床表现(2)慢性影响:是否可引起慢性中毒,至今尚无定论。5.急救与治疗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处,解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轻度中毒者:不必给予特殊治疗;中度中毒者:对症治疗或吸氧;重度中毒者,吸氧,积极防治脑水肿,对症与支持治疗。(五)刺激性气体中毒急性中毒:可导致局部刺激症状、喉头痉挛水肿、急性呼吸系统炎、中毒性肺水肿。急救以阻止毒物继续吸收,积极防治肺水肿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主要刺激眼、呼吸道粘膜、皮肤,重者可引起全身反应。慢性中毒: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六)有机磷农药中毒⒈理化性质具大蒜味油状液体,一般不溶于水,对光、热、氧较稳定,遇碱易分解破坏。⒉毒理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引起中毒抑制胆碱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积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⒊临床表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⑴毒蕈碱样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视力模糊、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增多;严重者可形成肺水肿。⑵烟碱样症状: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活,发音含糊,胸部压迫感,肌纤维震颤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昏、头痛、乏力、失眠或嗜睡、多梦、言语不清,重者可昏迷、抽搐,往往因呼吸中枢或呼吸肌瘫痪而危及生命。⒋诊断根据接触史和临床特征以及患者体表、呼出气或呕吐物中所具有的特殊气味,基本可以确诊。⒌治疗清除毒物

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彻底洗净,以防止继续吸收。经口中毒者,洗胃+催吐+导泻解毒药物

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或复能剂;中度和重度中毒时,两者并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但阿托品用量应酌减。对症治疗

第3节生产性粉尘与矽肺一、生产性粉尘(一)生产性粉尘的概念、来源1.生产性粉尘的概念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是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1)固体物质的破碎或机械加工。(2)可燃性固体物质的不完全燃烧。(3)某些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或氧化。(4)粉末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二)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局部刺激作用(2)中毒作用(3)变态反应(4)光感作用(5)感染作用(6)致癌作用(7)致纤维化作用二、矽肺矽肺是一种最常见的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矽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①矿山开采。

②开山筑路挖隧道。

③石英粉的加工。

④陶瓷、建筑材料生产。

⑤机械铸造中的喷砂、砂轮抛光。

(一)主要接触作业(二)发病情况一般5~10年发病,持续吸入高浓度矽尘可在1~2年甚至半年发病,称为速发性矽肺。脱离矽尘作业以后才发病,称为晚发性矽肺。(三)发病机制小链接矽肺发病机理的过程巨噬细胞吞噬二氧化硅巨噬细胞崩解致纤维化因子(非脂质)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合成增多纤维化矽结节(透明性变)抗原(脂蛋白)免疫细胞增生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四)病理改变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和矽结节形成(五)临床表现症状:胸闷、胸痛、气急、心悸、咳嗽、咳痰1.症状和体征

体征:常与合并症有关2.X线表现(1)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变形、中断(2)肺门阴影:增宽,密度增高,结构紊乱,边缘模糊不清,甚至可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阴影(3)小阴影:其病理基础为矽结节,一般直径约1mm~4mm(4)大阴影:其病理基础是团块状纤维化(5)胸膜改变:胸膜因广泛纤维性变而肥厚(6)肺气肿:弥漫性、局限性、边缘性以及泡性肺气肿和肺大泡。(六)并发症肺结核

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矽肺患者的主要死因。肺部感染

细菌、病毒感染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自发性气胸

靠近胸膜的肺大泡破裂所致。肺心病

肺组织广泛纤维化引起肺动脉压增加所致。(七)诊断及治疗诊断:接触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结合现场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诊断及治疗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八)预防措施八字经验: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第七章食物与健康学习目标1说出营养素、营养、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平衡膳食、食物中毒的概念;2说出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及食物来源;43说出合理营养的基本卫生要求;列出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5简述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防制。第七章食物与健康人体需要的营养素1合理营养2食物中毒3第一节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无机盐营养素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水概述1.构成细胞组织2.供给热能3.调节机体生理功能1.产热营养素:2.非产热营养素:1.营养素的定义2.营养的定义营养素及营养的定义营养素的分类营养素的功能概述产热营养素:1.蛋白质2.脂类3.糖类1.非产热营养素:1.维生素2.无机盐3.水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5.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推荐量2.必需氨基酸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一、蛋白质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一、蛋白质构成机体组织供给热能维持酸碱平衡(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参与免疫物质的组成参与酶的形成一、蛋白质(二)必需氨基酸1.定义: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比较慢,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氨基酸,称之。2.种类:成人的必需氨基酸(8种)婴幼儿的必需氨基酸(9种)3.氨基酸模式

一、蛋白质成人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一、蛋白质婴幼儿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表7—1几种食物蛋白质和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

全鸡蛋

牛奶

牛肉

大豆

面粉

大米

人体异亮氨酸3.23.44.44.33.84.04.0亮氨酸5.16.86.85.76.46.37.0赖氨酸4.15.67.24.91.82.35.5蛋氨酸3.42.43.21.22.82.82.3苯丙氨酸5.57.36.23.27.27.23.8

苏氨酸2.83.13.62.82.52.52.9

缬氨酸3.94.64.63.23.83.84.8

色氨酸1.01.01.01.01.01.01.0一、蛋白质1.食物蛋白质的含量:2.蛋白质消化率:3.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三)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一、蛋白质一、蛋白质(四)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不同,必需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也不同,经过荤食与素食搭配、粗粮和细粮搭配等食用,使得所摄入食物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更接近人体氨基酸模式,提高食物的生物学价值,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一、蛋白质(五)蛋白质的来源与推荐摄入量1.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白质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动物性食品和大豆及其制品中,尤其是蛋类与奶类。2.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

正常成年人以占总热能的10%~12%为宜,儿童、青少年以12%~15%为宜。

1.脂类的分类及功能4.脂肪的食物来源及推荐量2.必需脂肪酸3.脂肪的营养价值评价一、脂类二、脂类中性脂肪:1.主要存储能量和供给能量、2.提供必需脂肪酸;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内脏;4.增加饱腹感和改善膳食感官性状。1.类脂:1.主要参与生物膜、血浆脂蛋白的组成;2.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二、脂类(二)必需脂肪酸1.定义:2.生理功能:(三)膳食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1.必需脂肪酸的含量;2.脂肪的消化率;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四)脂肪的来源及推荐摄入量三、糖类(一)分类:单糖、双糖、多糖(二)生理功能1.提供能量;2.构成机体组织;3.节约蛋白质作用;4.抗生酮作用;

(三)膳食纤维的功能:(四)来源与适宜摄入量四、热能(一)能量的单位及换算(二)人体对热能的需要1.基础代谢;2.体力活动;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4.生长发育。(三)热能的来源及参考摄入量1.钙4.锌2.铁3.碘五、无机盐五、无机盐(一)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盐)1.生理功能:①构成骨骼和牙齿;②参与维持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正常传导、心脏的搏动等;③促进血液凝固;④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动和体液酸碱平衡等。五、无机盐(一)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盐)1.生理功能:①构成骨骼和牙齿;②参与维持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正常传导、心脏的搏动等;③促进血液凝固;④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动和体液酸碱平衡等。五、无机盐(1)钙缺乏儿童严重缺钙可引起佝偻病;育龄期妇女,缺钙易发生骨质软化;老年人钙摄入不足,易患骨质疏松症。1.(2)

钙过量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五、无机盐3.钙的吸收:(1)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D、乳糖、蛋白质。(2)抑制钙的吸收:食物中的草酸、植酸可抑制钙的吸收,如菠菜、红苋菜、竹笋等;过多的脂肪或脂肪消化不良等也可影响钙的吸收。

4.钙的食物来源: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小虾皮、芝麻酱等含钙也很丰富。五、无机盐(二)铁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1.生理功能: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主要成分;参与氧气的运输、组织呼吸和促进生物氧化还原反应。2.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五、无机盐3.铁的吸收:(1)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氨基酸、胃酸等。(2)抑制铁的吸收:膳食中的草酸、磷酸和碳酸。4.铁的食物来源:铁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全血、鱼类和肉类食品,紫菜、黑木耳、黄豆含量也较高。五、无机盐(三)碘1.生理功能:主要参与甲状腺素合成。2.食物来源:海带、紫菜和鱼类等海产品。(四)锌1.生理功能:是许多酶的构成成分,对胎儿生长发育、促进生殖器官及功能发育等均有调节作用,能维护正常的味觉、嗅觉。2.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牡蛎、鱼贝类、瘦肉、肝、蛋类的锌含量丰富。六、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维生素类六、维生素(一)维生素A1.生理功能:(1)参与视紫质的合成与再生以维持正常视力;(2)参与糖蛋白合成,保护上皮细胞完整性。(3)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作用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六、维生素2.维生素A缺乏与过量(1)缺乏: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可致夜盲症;结膜干燥角化,形成眼干燥症,;还可引起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皮肤干燥,毛囊角化;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易感染。(2)过量: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急性、慢性及致畸毒性。3.维生素A的来源最好来源是动物肝脏、禽蛋、奶类、鱼肝油、鱼卵等。

六、维生素(二)维生素D

1.生理功能:促进进钙、磷吸收;促进骨与软骨及牙齿的钙化;参与调节血钙水平。2.缺乏:可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异常。儿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3.来源:可来源于食物,也可由皮肤通过日照而合成。其食物来源主要有海水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六、维生素(三)维生素B1(硫胺素)1.生理功能:构成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和心脏功能。2.缺乏:糖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神经系统病变和心功能损害。典型的缺乏症为脚气病。3.谷类、豆类和干果类,动物内脏(肝脏、心、肾)、瘦肉、禽蛋中含量也较多。

六、维生素(四)维生素B2(核黄素)1.生理功能:构成机体中许多黄素酶辅酶的成分,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维护皮肤粘膜的完整性。2.缺乏:可导致物质代谢障碍,引起口角炎、口唇炎、舌炎、阴囊皮炎及脂溢性皮炎等。3.来源: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肾、心脏,蛋类、奶类以及鳝鱼、蟹等。

六、维生素(五)维生素C1.生理功能:可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阻止黑色素生成。2.缺乏: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出血,全省点状出血,伤口不易愈合,严重时可引起坏血病。3.来源:主要来源为新鲜蔬菜水果。

第二节合理营养

合理营养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基本卫生要求

膳食指南和

平衡膳食宝塔

一、合理营养的基本卫生要求

(一)食物原料新鲜无毒害;(二)满足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热能;基本卫生要求(四)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食环境。(三)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减少营养素

的损失;二、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1.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模式2.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模式(一)膳食结构3.动、植物比例适当的模式二、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二)平衡膳食的要求1.平衡膳食的定义:是指由多种食物构成的,能达到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称之。2.平衡膳食的要求:(三)平衡膳食的配制

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的主要内容:(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将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可告诉居民食物分类的概念及每天各类食物的合理摄入范围。

第三节食物中毒概述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一、概述(一)食物中毒的定义

是指健康人吃了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有害食物后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中毒过程为主的疾病,它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二)食物含毒的原因(五种)(三)食物中毒的特点1.有共同的饮食史

2.潜伏期短

3.临床表现相似4.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一般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两大类。(一)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体

沙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存活力较强,2.引起中毒的食品

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尤其是肉类、禽类,其次是蛋类、奶类、水产品等。3.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时。表现恶心、食欲不振,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黄绿色水样便),多数病人体温可达38℃~40℃。4.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病原体: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鱼贝类等海产品中。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鱼、虾、蟹和贝类等海产品或咸菜。3.临床表现:潜伏期2小时~40小时,发病初期有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恶心、呕吐、腹泻(呈洗肉水样便),体温一般为37.7~39.5℃。4.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二、细菌性食物中毒(三)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1.病原体: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水,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某些菌株为多见。2.引起中毒的食品: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等;其次为熟肉类,3.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中上腹痛、腹泻等,以剧烈而频繁的呕吐为显著。体温一般正常或有低热。4.治疗:按一般急救处理的原则,以补充水和维持电解质等对症的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四)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1.病原体:肉毒芽孢梭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2.引起中毒的食品:国外多为火腿、香肠、罐头等食品;而我国多见于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如豆酱、面酱等。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4天,长者可达8~10天。主要症状为头痛、乏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呼吸衰竭而死亡。4.治疗:尽早使用多价抗肉毒毒素血清,这是最关键的措施。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一)河豚中毒1.毒性物质: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毒素以卵巢、肝脏含毒最高且毒性最强。2.临床表现手指、舌和口唇有刺痛,同时伴有头晕、全身无力、四肢麻痹、呼吸困难、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3.防治措施: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一旦发生中毒,必须迅速进行抢救。

预防河豚中毒最重要的是大力宣传教育,以防误食河豚鱼。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二)毒蕈中毒1.毒素及中毒特征:(1)胃肠毒型:剧烈呕吐、腹痛、腹泻;(2)神经精神型:多汗、流涎等,严重可出现幻觉、谵妄、昏迷和精神错乱;(3)溶血型:除胃肠炎症外,可有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4)脏器损害型:胃肠炎型——假愈期——脏器损害期(肝坏死、肝性脑病、尿毒症、肾衰竭等)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2.急救治疗: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迅速排除未被吸收的有毒物质。配合对症治疗。3.预防:最根本的方法是不要采摘自己不认识和未食用过的蕈类食用。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三)亚硝酸盐中毒1.中毒原因:吃了含有亚硝酸盐超标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2.中毒机制: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使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为Fe3+,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发生紫钳现象。3.临床表现:为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出现紫绀,伴有头晕、头痛、胸闷、嗜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状。可因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4.急救治疗:

早期应洗胃、催吐和导泻,促使未吸收的毒物排出,并及时口服或注射特效解毒剂美兰(又称亚甲兰)。5.预防

主要在于加强集体食堂管理,将亚硝酸盐和食盐分开贮存,防止污染食品和误食。勿食存放过久的变质蔬菜以及腌制不充分的咸菜等。四、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一)食物中毒的调查1.调查前准备

应成立调查组,尽快赶赴现场调查。2.现场调查

首先应了解发病情况并参与抢救病人。调查可按统一制定的“食物中毒调查表”逐项填写。3.现场采样和检验四、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二)食物中毒处理1.对有毒食物采取控制措施

;2.中毒场所处理;

3.对急救治疗方案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4.行政处罚

;5.卫生部门在应重视卫生宣传与指导工作,防止中毒事件再次发生;6.调查工作结束后撰写食物中毒调查专题总结报告。第8章饮用水与健康水与健康的关系

1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添加内容2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击添加内容3地球蕴水总量约14亿Km3,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所以,地球素有水的行星之称。3.5%海水96.5%海水淡水淡水2023/10/7227水体卫生第1节水与健康关系一、水的生理意义1.水是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成分;2.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3.调节体温;4.润滑作用。第1节水与健康关系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介水传染病

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无锡太湖蓝藻污染第1节水与健康关系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二)中毒性疾病1.汞中毒2.镉中毒3.砷中毒(三)致癌

第2节饮用水的卫生要求一.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上的安全2.化学组成对人体有利无害

3.感官性状良好

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微生物指标2.毒理学指标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4.放射性指标《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详见表8-1第2节饮用水的卫生要求第3节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

一、水源选择的原则(一)水源种类: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⑴浅层地下水⑵深层地下水⑶泉水一、水源选择的原则(二)水源选择的原则

1.水质良好

2.水量充足

3.便于防护

4.经济技术合理第3节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

二、净化与消毒

混凝沉淀过滤

消毒净化:改善水的物理性质和消除水中某些化学成分。目的:改善饮用水的物理性状,去除悬浮物质和把部分病原体。利用理化方法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目的:杀灭水中得病原微生物。第3节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

二、净化与消毒(一)净化1.混凝沉淀借助混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形成较大的絮状物而沉降,使水质得到澄清。金属盐类:铝盐和铁盐高分子化合物: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混凝剂种类第3节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

第3节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二、净化与消毒(一)净化2.过滤过滤是指浑水经过具有孔隙或多孔性结构的滤料(石英砂)阻隔截留水中微细的悬浮物质和微生物等杂质,使水质得到净化澄清的处理过程。第3节饮用水安全的卫生学措施二、净化与消毒(二)消毒:就是利用理化方法,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

消毒方法有物理和化学。氯化消毒是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1.

氯化消毒

是最普及和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次氯酸的强氧化作用来杀灭细菌。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基本原理:氯溶于水后的化学反应:

Cl2+H2OHOCl+H+

+Cl-HOClH++Ocl-

漂白粉和漂白粉精在水中均能水解为次氯酸:

2Ca(OCl)Cl+2H2OCa(OH)2+2HOCl+CaCl2Ca(Ocl)2+2H2OCa(O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