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能明其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C.而愿忠者众/蟹六跪而二螯 D.损民以益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B.“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的是第一段,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C.第一段举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从正面论证“用客治国”是上策。D.第二段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结,从而进一步论证“逐客”必将会危及到国家安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4.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7.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乙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丙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节选自姚鼐《李斯论》)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A三B臣C者D岂E不F忠G哉H然I而J不K免L于M死N身O死P而Q所R忠S者T非U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同。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D.姚鼐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2)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12.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节选自《谏逐客书》)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B.举地千里

举:攻克,占领。C.包九夷

包:吞并,囊括。D.遂散六国之从

从:侍从,随从。14.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东得百里奚于宛A.以其无礼于晋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多于南亩之农夫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反对逐客,却将秦王发布的逐客令说成是“吏议”的结果,以免触怒秦王。B.选文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历史事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C.段末进行假设推论,正面论证了秦国如果拒绝客卿,必然出现国力日益衰退的严重后果。D.灵活运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使语言形式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增强了说理气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六国论(节选)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有删减)(三)阿房宫赋(节选)杜牧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四)谏逐客书(节选)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1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8.选出下列对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的过程中,作者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人们在分析战争成败时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运用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B.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秦之得、诸侯之失,祖父之艰难、子孙之不甚惜,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期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论点。D.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并假设这三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们三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0.①苏洵、苏辙、杜牧认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②六国灭亡的原因还可能与秦国实力大增有关。请结合《谏逐客书》内容分析秦国实力大增的原因。二、情景默写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河海”为例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2)《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3)《与妻书》中,写林觉民归家想把“此行之事”告诉妻子,但是与妻子相对时又难以启口,心中的悲痛难以形容的两句是“,”。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小篆应该说是战国时秦国的官方书体,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主导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一次规范化,在秦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

)。这种成熟是我们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基础,所以小篆的文化意义。我们今人习篆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她具有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虽然汉民族的政权几经易手,但汉民族的士大夫们总会不时地拉起复古的旗帜,对篆书进行,从而聚集民族之魂。秦小篆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的书体,历史文化的自不在话下,但于艺术角度而言,则如后世的馆阁体与现在的印刷体,形式的绝对统一,抹杀了个性,也就抹杀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故篆书这门书法艺术于小篆后即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漫漫长夜。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言简意赅

不可低估

正本清源

汗马功劳B.删繁就简

不计其数

拨乱反正

汗马功劳C.删繁就简

不可低估

正本清源

丰功伟绩D.言简意赅

不计其数

拨乱反正

丰功伟绩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今人习篆不仅在于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B.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C.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于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D.我们今人习篆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文字系统的成熟与稳定,沿用至今可以想见B.沿用至今,可以想见其文字系统之成熟与稳定C.沿用至今,文字系统的成熟与稳定可以想见D.其成熟与稳定的文字系统,沿用至今可以想见四、小阅读-课内26.下列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从皇帝的爱好着笔论证。B.第二段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C.作者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参考答案:1.B2.B3.D4.B5.C6.①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