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辑诗(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1页
第辑诗(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2页
第辑诗(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3页
第辑诗(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4页
第辑诗(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ROMAN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参考答案】BE解答此题应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应从诗歌的标题、注释、意象、句法、和题材五个方面入手.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参考答案】(1)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比喻)(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以响衬静)(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顶针、反问、双关、反语;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表达方式有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构思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解答技巧的题,应熟悉各种手法的特点及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答案】BE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答“引用”不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本诗尾联是通过写事来表情达意的,同时化用典故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杜甫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E.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答案】CE【解析】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E项,“清新含蓄"不当,应为“沉郁顿挫”。4.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答案】(1)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2)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猛虎行①张籍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B.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C.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D.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E.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答案】DE6.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本题要把诗句内容和注释中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写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而“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作者写的是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就表现出了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恶势力的批判,对“五陵年少”的嘲讽。(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诗人寓居于此。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答案】CE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此题,可先参看标题和注释,再梳理诗作的内容,最后依题作答。(五)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9~10题。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D.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答案】C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形象和内容分析和鉴赏。C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1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答案】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②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③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的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C.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D.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答案】AD【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项“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1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_______【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山寺见牡丹刘子翚【注】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夸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13.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自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

E项,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喜爱。14.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