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_第1页
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_第2页
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_第3页
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_第4页
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

近年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丰富而深刻的成果。然而,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及其根本性质的学术界定却不甚清晰。如果说“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P234)那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力图将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的解放”概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的传统视阈之中,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社会主义变革道路的“红色”性质就显而易见。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并没有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解放人的“红色”性质明确表达出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解放人的“红色”性质也就重视不够,大都倾向于讨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自然的解放”问题,即便“人的解放”被提及,也多被包容在“自然的解放”体系中,其结果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更多被看作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带有红色标志的绿色理论,而没能体悟到它更是一种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变革理论。一、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模式的修正“北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念,并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必要性和理论主旨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证与说明。阿格尔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为一种方法,“一种把解放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可能性的设想与被压迫人民的日常斗争联系起来的方法。”(P5)这种方法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阿格尔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异化理论和人的解放观、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理论、资本主义危机模式理论。这三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在不同层次上对社会主义革命根本要素的思考,其中,异化理论侧重于从哲学层面思考革命的主观要素,即革命的意志动力;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理论侧重于从经济层面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即革命的结构动力;资本主义危机模式理论在经验层面上思考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能性,即社会主义革命既不会自动地发生,也不只是人的意志的产物,即使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如果没有经验的危机趋势,没有危机和崩溃的模式,也不可能把资本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总之,“马克思的辩证法只有在把异化理论、内在矛盾理论和危机模式(它把对结构性崩溃的认识与能动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是完整的。”(P12)在阿格尔看来,历史上各种类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能真正领悟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精髓,它们要么夸大马克思的决定论倾向,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宿命论的决定论;要么夸大马克思的唯意志论倾向,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哲学形式的社会批判理论。前者的主要代表是第二国际中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不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必然”还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要把这种必然转变成现实离不开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性。后者的主要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感叹革命主体已完全衰落,只能诉诸一种哲学形式的对资本主义支配现象的批判。阿格尔指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表面上抵触,但实质上一致,即它们都不再使马克思主义发挥政治功能了,它们都未能真正激发起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真的可以消除或者无期限地遏制其危机趋势吗?阿格尔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严峻现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加深劳动异化的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污染环境以及掠夺资源的趋势)对此给出的是否定性答案。由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许多进行激进变革的新机会,关键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及时修正过时的危机模式,提出一种适合于资本主义的当代状况并能促进阶级激进行动的新意识和新观点,以探究社会主义变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于上述分析,阿格尔得出结论,在不放弃马克思的辩证法前两个部分(异化理论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理论)的前提下,需要对马克思概述的资本主义危机模式进行修正,以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西方的资本主义已处于严重困境,一种适当的危机理论(同时对政治学、经济学和生态学领域都起作用的理论)会试图了解社会主义变革的可能性。”(P416)显而易见,阿格尔建构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在致力于完成这一任务,因为在他看来,历史的变化(当今的危机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使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已使马克思提出的只存在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经济危机模式理论失去了效用。立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阿格尔提出“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用来探求当代人的需求变化和现代阶级激进主义的需求结构,为社会主义变革寻求革命新动力。阿格尔提醒人们,“异化消费”不仅不能补偿人们因异化劳动而遭到的不幸,而且正好吻合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本性,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的最终爆发,同时还起到控制人们内心世界的效果。沿此思路进一步推论,就是“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社会主义变革模式:为了应对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必将大幅削减,进而引发商品的供应危机,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时期提供给人们的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更多商品的许诺将会被无情地粉碎,许多人可能会对未来感到手足无措、悲观失望;然而“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却能帮助人们经历一场需求与期望的革命,从悲观中解脱出来,自觉改变那种把幸福完全等同于受广告操纵的消费观念,认识到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虽然在未来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并不会明显地取消消费);随着幸福观的变革,人们终将在劳动创造过程中实现自由和幸福。通过这般层层递进的论证,阿格尔把解决生态问题的斗争同解决社会制度问题的斗争联接了起来,通过允诺一个光明的前景,即“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生态社会主义,希冀把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引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阿格尔强调,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危机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由此,解决生态危机就应在消费领域中进行。然而,仅在消费领域中采取行动还远远不够,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解决还必须回到生产领域中完成,因为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正是由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们依附于闲暇时间的异化消费,恰恰是为了弥补异化劳动带给自己的痛苦和失落。那么,又该如何消除工人劳动的异化状态呢?阿格尔提出在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命题,以此建构起“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即“工人管理”的生产过程理论。“分散化”意指在工业生产中运用小规模技术,实行零增长的稳态经济模式,其在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同时,消解由装配线生产而带来的使工人处于无能为力状态的生产过程的破碎化。“非官僚化”反对生产过程中极权的官僚管理体制,代之以工人民主管理的方式,使工人在拥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成为劳动的真正主人。这样,所谓的必要劳动与自由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劳动—闲暇”的一元化最终完成。在这里,阿格尔以消解工人的异化劳动为根基,消解人们的异化消费为中介,将自然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和解)纳入到人的解放(人与人的和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视阈之中。阿格尔立足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生态危机,重新阐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在于复活马克思的辩证法,重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能,进而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转向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超越资本主义并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阿格尔仅是从经验层面修正马克思的危机模式,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层面上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并没有给予系统论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以奥康纳和福斯特为核心的两大学术群体,它们沿着各自不同的逻辑理路,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从经验层面引向体系化和精致化。二、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生态实践模式及其实践价值詹姆斯·奥康纳是当代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建构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外在补充和完善的方式,在自然、文化和技术互动的基础上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生态学的联接;以此为基点展开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以及由其所引发经济危机的批判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希冀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奥康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确存在着生态学的理论空场,缺失丰富的生态感受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真正出路就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改革,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如何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呢?应首先思考自然系统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具体做法是通过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和扩展其外延,把文化维度和自然维度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最终建构起“自然、劳动与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唯物主义的生态学体系。在奥康纳看来,其构建的文化唯物主义既突破了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那种狭隘技术决定论模式,建构起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可推导出当代各种形式的生态政治战略,即社会劳动由于受到内在于自身的文化与自然两种因素的作用而变得日益复杂,并越来越不确定;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恰好为人们选择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或者从社会劳动与自然的辩证联系中建立一种生态文化学,走向单纯的绿色政治;或者从社会劳动与文化的辩证联系中建立一种文化的生态学,走向单纯的红色政治;还可以立足于自然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把自然系统与人化自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扬弃单纯的绿色政治和单纯的红色政治。”(P19)当然,奥康纳自己选择的是第三种理论和实践模式,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态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奥康纳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集中体现在其建构的“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理论中。依据该理论,“有两种而不是一种类型的矛盾和危机内在于资本主义之中;同样,有两种而不是一种类型的由危机所导致的重新整合和重构(它们是以更为社会化的形式为发展方向的)内在于资本主义之中。”(P275)奥康纳将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称为资本主义第一重矛盾;认为其将导致由消费不足而引发的“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在本质上创造出一种向社会主义转型的可能性;其中,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新被视为社会转型的直接目标。在此基础上,奥康纳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其外部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称为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认为其将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以及由资本赢利空间缩小而引发的“生产不足”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在本质上创造出一种向社会主义转型的可能性;其中,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是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力量,以增强对生产条件的控制为目的的社会关系的重建被视为社会转型的直接目标。奥康纳认为,对资本主义第一重矛盾与第二重矛盾的综合研究,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劳工斗争与生态运动内在联合的意义和价值,即“劳工、女权主义、城市环保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运动迟早必须联合成一种统一力量,即民主力量。它既有政治生存能力,同时也有能力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革。”(P400)奥康纳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劳工斗争与生态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是能够而且是必然要建立起来的课题。首先,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与生态学并不冲突,尽管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具体实践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主要是由其政治原因引起的)。其次,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真正复活。在奥康纳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从属于抽象劳动的扭曲现象,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不是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追逐利润和资本积累的异化的批判。就此而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应该导向追求“生产性正义”的价值理念,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在实践中却导向了“分配性正义”的要求,如争取高工资等,由此社会主义否认了自己的第一原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社会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复活社会主义的第一原理,把社会主义从对定量的改革实践和分配性正义的迷恋中拯救出来,代之以定性的改革实践和生产性正义,按照需要(包括工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最后,走劳工斗争与生态运动内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变革道路。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大都将自身设定在后马克思主义视阈之中,强调为生产条件而进行的斗争已经跨越了阶级属性。那么,该如何弥补生态运动的理论缺陷,将其引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呢?奥康纳强调,关键环节是扩展生态运动的理论视阈,将其从追求地方性生态自治引向追求全球性经济、生态与政治内在融合的激进变革态势。通过对比分析,奥康纳指出,凡是与生产条件相关的问题都具有阶级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关系之上,所以,劳工斗争与生态运动的内在联合才是超越资本逻辑的根本之道。诚如奥康纳所言,“很显然,激进的生态学正在变成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并且正为之努力工作的重要力量,大家都在捍卫着这种力量并努力使之不断发展下去。”(P25)奥康纳建构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以使马克思主义适应当代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的斗争需要;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政治生态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制度批判扩展到生态批判和价值批判,亦将当代绿色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价值批判扩展到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制度批判,从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能,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的道路,找寻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与奥康纳通过外在补充和完善的方式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不同,福斯特试图通过内在挖掘和梳理的方式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阈。福斯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的生态学”概念;借助“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通过政治生态哲学的建构,希冀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走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在福斯特看来,“如果不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全面理解马克思的著作,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社会思想是与生态学世界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P24)福斯特在阐释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生态学的唯物主义起源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传统,重新建构起马克思的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大胆地进行了恢复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原貌的尝试,即“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指今天所使用的这个词中的所有积极含义)世界观,而且这种世界观是来源于它的唯物主义的。”(前言Ⅲ)福斯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而且在更普遍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意义上它也接受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福斯特对马克思唯物主义与自然概念的考察是通过他对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的揭示开始的,由此建构起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在本体论唯物主义建构方面,福斯特系统考察了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自在本性以及自然是人类社会基础的思想对马克思的深刻影响。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福斯特一再强调,他并非有意通过“将马克思绿色化”以证明马克思在生态问题上是正确的,相反,其论证的目的在于通过恢复马克思对人类与自然的异化所进行的深刻批判,揭示当代绿色理论本身的弱点,从而超越当代绿色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唯灵论和二元论等缺陷。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对当代生态讨论的最直接贡献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现象的分析与批判。依据福斯特整理建构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19世纪20-30年代的英国,以及稍后欧洲和北美其他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内,土壤肥力的退化问题成为当时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城市日益增长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土壤科学与化肥技术的兴起(以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出版,以及J.B.劳斯的农业化肥新技术的应用与传播为代表)正是与增长田地肥力以支撑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土壤科学和化肥技术的兴起并未能终结土壤肥力的退化问题,相反,关于这个问题却有一种不断新增的认识,即现代科学和技术只是有助于生态破坏过程的理性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土壤肥力的持续衰退呢?为什么农业危机并没有随着土壤化学的出现而终结呢?马克思(借助李比希等人的思想)道出了其中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利用土壤化学成就能力的发挥受到资本主义城乡分离及其对抗性矛盾的制约,受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生产方式的束缚。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工业和大规模农业如何共同使土地和工人限于赤贫状态的两段讨论中。在《资本论》第1卷的《大工业和农业》的讨论中,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P579)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提供了同样精彩的内容,“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量,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P918-919)在这里,马克思首先使用生物学原理阐释了由资本主义的城乡分离及其对抗性矛盾而引发的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以食物和服装纤维的形式被运输到远离它们“出生地”的城市市场,而同期城市中人类与动物的排泄物却无法有效收集并返回农业。土壤营养元素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单方向流动使得土壤肥力的再生产发生困难,以至不可能)是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营养元素枯竭的直接原因。福斯特强调,揭示出由城乡分离及其对抗性矛盾而引发的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是导致土壤危机的直接原因,这还仅是触及到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表层,这一理论的精华之处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展开的更深层次的生态批判:在资本主义体制内,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断裂现象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无法修复。即历史的教训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P137)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生产方式(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得到维持其基本生存的生活费用)以及由其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分化(物质变换断裂的社会层面含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单方向流动),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条件就在于,通过劳动者与土地的强制分离(由此形成资本主义大土地私有制)为资本主义大规模农业创造条件,通过城乡分离及其对抗性矛盾(由此形成城市无产者)为工业资本提供廉价劳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只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存在,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就不可避免、不可消解。就此而言,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才是损毁、破坏自然的终极原因。通过“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分析论证,福斯特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是必然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也是必然的。一个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它应是社会主义的,并且建立在稳固的生态原则基础上。就这样,福斯特将人的解放、社会制度的革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福斯特不仅借助“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而且直接使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他指出,资本主义立足自身消解生态危机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济学路径,即自然资本化;另一条是技术路径,即技术良性改进。通过揭示自然资本化的困境和技术良性改进的谎言,福斯特以层层剥离的方式,揭示出资本主义无法立足自身消解生态危机的根本缘由——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社会和生态相关的极其复杂的问题都可追溯到现行的生产方式。要想遏制世界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仅仅解决生产、销售、技术和增长等基本问题是无法实现的,这类问题提出的愈多,就愈加明确地说明资本主义的生态、经济、政治和道德方面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必须取而代之。”(P61)就这样,福斯特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中得出了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革命性结论:社会正义运动与环境正义运动内在地联结的“社会生态正义”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这就要求必须转换当前的生态政治战略,因为当代生态运动不仅没能和工人的阶级斗争紧密联合,反而与后者相脱节。通过讨论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原始森林斗争的案例,福斯特揭示出原始森林在民间和政府的保护呼声中仍然不断缩小和退化的症结所在——阶级斗争与环保运动的分离削弱了生态运动的力量,而企业主和政府则充分利用这种分裂采取分化征服的策略,成功避开了环保主义者和林业工人携手行动对资本利益构成的威胁。由此,组建更广泛的劳工—环保联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福斯特指出,通过社会生态正义运动的开展,人类完全有望在破除为谋取资本利润而滥用自然的同时,建立起民主化国家政权同民众权力之间崭新的合作关系,建立起以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为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自然与人类社会高于资本积累,公平与公正高于个人贪婪,民主制度高于市场经济。”(P76)福斯特尝试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唯物主义原貌,以使其适应生态运动的斗争需要;通过构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和当代政治生态哲学,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内在地联结起来,把对生态危机的批判转化成为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倡导社会正义运动与环境正义运动的内在联合,以期将生态运动等当代新社会运动引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四、.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蕴:“自然的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考量正如阿格尔所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仍充满活力,那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重复关于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陈腐口号,而是因为理论家们愿意以新的和创造性的方法重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哪里存在异化,哪里就可能有用新的分析和意识形态观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P430)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立足当代资本主义的严重生态危机,正视西方传统产业工人阶级斗争日渐衰落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现实状况,本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则,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适时以新的和创造性的方法重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致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在当今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尤其在苏东剧变后,它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趋向。”(P285)那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何一定要坚持以经过重建而与现代生态学内在联结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呢?加拿大著名学者艾伦·梅克森斯·伍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对立面即社会主义对它进行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获得资本主义被取代和超越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关键成分首先在于坚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特殊性,既强调其系统逻辑的特殊性,也强调其史实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真实性——研究资本主义被取代的可能性——而不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把资本主义当作历史的终结。”(P3)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映现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否定并超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旨趣;映现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实现社会主义而解放人的“红色”性质。可以这样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并不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从传统的“红色”理论转变成为一种当代的“绿色”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从解放人转变为解放自然,而是将“自然的解放”这一当代意蕴纳入到“人的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视阈之中,最终求得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然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