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pk时代下的摄影实践由拍到,到拍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贺延光访谈
张建斌:让我们想一想,确定我们应该参加大型比赛。贺延光:大PK活动学术性强,对学习摄影、研究摄影都是一个好的形式。作为选手,我觉得和平常的采访、拍摄不会有太大区别,只是又给我提供了一个拍摄平台。张惠宾:经过几天的拍摄,对甘肃及华亭的感受如何?贺延光:上世纪80年代我在甘肃跑过,90年代初也来拍过麦客,印象中的甘肃还是比较贫困的。我对华亭比较生疏,只是对这里的环境、煤矿、曲子戏等大概知道一些。因为每张照片的拍摄都是具体的行为,到现场究竟怎么拍,还得靠拍摄者的独立性和拍摄的独特性。不论什么题材拍下来应该都没问题,而难度在于拍好。张惠宾:那你觉得拍好了吗?贺延光:我自己还是挺满意的。当然一个地方很大,要拍的东西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把你所经历的、目力所及的想办法拍好。所以我是觉得照片表面上是拍下来的,实际上是走出来的。譬如一个角度,受环境限制,前面都是树坑挡着镜头,你要绕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还真得走不少路。思考是不能停止的,不管镜头对着什么。张惠宾:作为PK对手,你对王文澜有何评价?贺延光:文澜一直有他的特点,他拍出的照片可能更随意。他表面上很轻松,实际上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我俩拍照片是各顾各的,我不会在现场去考虑他怎么拍,我想他在现场也不会去考虑我怎么拍。评价是我们之外的事儿。当然摄影批评挺重要,摄影界也缺乏这个东西。摄影目前如此普及,甚至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越是如此,职业摄影师越应该提醒自己:你拍的照片应该更专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摄影越普及,作品越不好拍。摄影是一件很寂寞、很孤独的事,是需要在现场观察、思考的。至于PK谁得分高得分低,那是评委的事儿。当然我会把评委、评论家们的意见作为一个思考的契机,这对今后的拍摄肯定是有益处的。张惠宾:你在大PK中都使用了哪些器材?贺延光:我使用两台佳能相机,一台5DMarkII,一台1DMarkIV。镜头也是两只,一个老的17~35mm,这个镜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用了,还有一只就是70~200mm。在拍摄现场,我的习惯是裸背相机,除了带着手机和笔记本,其他东西都不带,一切为了拍摄。人的精力、体力都有限,每次拍摄又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所以越轻松越好。一个成熟的记者不是拥有很多器材,而是要把手里的器材使用到极致。所以我带的东西比较简单,穿的衣服也是最普通的,甚至连颜色都要讲究。张惠宾:是要方便你去关注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去关注?贺延光:要尽可能避免被别人关注。到生疏的地方拍摄时,要防止因为自己的出现而改变新闻现场。摄影师的一个任务甚至一个前提,就是怎么接近拍摄对象。拍摄之前得有必要的交流,要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否则他的行为就会有意无意的配合你,拍出的照片和真实性就有了距离。只有现场氛围不被破坏,拍摄真实、生动的东西才有可能。和被拍摄对象交流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儿,但有时候也非常简单,一个笑脸、一个眼神就可能解决问题,可是一些摄影师不愿意做这些事儿,那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而实际上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张惠宾:在这次活动中你为什么第一时间去拍煤矿?贺延光:华亭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煤炭现在是全县的支柱产业。我们需要煤炭,离不开它。城市里的工业能源是怎么采出来的,工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状况,我当然关注。我原来拍过小煤矿,这次感觉还是有不少变化。比如说这座煤矿的工人宿舍就很好。90%的矿工都是当地农民,这体现了农民的就业出路。矿工人均月收入能到3200元,这对曾经的贫困地区来说也是很大的变化。这次虽然没能到作业面去,但对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变化还是可以感觉出来的。很多人上下班骑摩托车,这跟我十多年前拍韩城的煤矿完全不一样。原来我拍的那个煤矿矿工洗澡就是拿脸盆往身上泼啊,而这里现在是淋浴。这就看出在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乡镇煤矿的基本条件也在变化,这是社会变化的一部分。张惠宾:对这种小煤矿,你平常是不是也要用这么长时间拍摄?贺延光:如果不是PK活动时间限制,我还想再拍拍,因为小煤矿的整体状况读者并不陌生,但是能不能拿出新鲜的画面、新鲜的情节来,是需要下功夫的。我是觉得还有的拍,因为呆着呆着,可能又有新的发现了。摄影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你有了发现还未必能拍好,由拍到,到拍好,这个过程真得需要不断地动脑筋。张惠宾:平时你是自己编辑照片,还是由别人编辑?贺延光:平时在报社里都是自己编,他们编的我也要看。张惠宾:你对PK选手提交作品的分类有什么考虑?贺延光:建议以后单幅照片要多,组照要少。组照多了容易受限制,质量上也会打折扣。比如三天三个组照,这个就很难。有时候有一些客观条件或者时间的限制,都拍成组照,未必很吸引人。PK是考验选手的观察力、表现力,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去发挥。张惠宾:你对选手提交作品的分类有何看法?比如说其中有风光类,你怎么看?贺延光:也可以,因为我学摄影就是从风光开始的。但我这些年搞新闻,从来没有为拍一张风光照片而专门去走一趟,或专门去等,我都是路过或顺便拍摄些风光照片。张惠宾:也就是说平时也拍风光照片?贺延光:大家看到我的照片可能多数是社会和人文方面的。我觉得各种门类都应该尝试一下,这对于搞纪实是有帮助的。甚至我也看当代艺术的东西,看的多了,对你的专业都是有帮助的。我更不拒绝沙龙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港澳的沙龙作品刚进入大陆的时候,对我的影响很大。照片可以拍的这么精彩、讲究,就是他的技术非常到位,那么这个怎么不能学呢?PK规定提交风光作品,对我们来讲也是个考验,当然我们拍的可能和别人的不大一样,不过没关系,任凭大家批评。张惠宾:对PK的整体感受怎样?贺延光:PK这个平台挺好,尤其是最后的展示和交流。这种交流对摄影而言更专业化。我愿意当面听到评论家、批评家、理论家谈他们的认识,谈批评意见,这样更能体现PK的专业性。张惠宾:从事摄影这么多年,你如何看待摄影?贺延光:对纪实摄影来讲,记录是为了防止遗忘。大的社会主题不用说,像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经历;小的也很多,譬如这次拍的华亭曲子戏,就是一项文化遗产项目,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记录下来,不是给自己看,而是要给以后的人看,它的价值就在这儿。所以我认为纪实摄影要真实、准确、生动,缺一不可。井前环境:色彩与自然体验高小健:黑暗中的光束就像一把雕塑刀,使人物具有沉甸甸的雕塑感。人物静默得恰到好处,使群像的质感厚重。金宁:很有雕塑感的作品,处理大胆,整体偏暖的调子,高光溢出但有控制,人物的面容安静从容。属于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禁得住细细端详。在胶片时代,ISO1600尚且不会常用,而在数码相机上,即便ISO6400也有极高的使用价值。高感带来的颗粒完全符合整体的气质和氛围。我感觉构图还可适当向右侧偏移,且机位也有稍降低些的必要。蔡焕松:巧妙运用灯光的照射角度,十分精确地把握高低照明度下数码相机的呈现能力,准确控制曝光量,让画面中被摄体该出现的质感、层次都得到合理表现。用逆光营造下井前矿工富有雕塑感的群像形象,是一幅表现矿工的好作品。盛希贵:巧妙地利用了光线,正确地控制了曝光,摄影语言的运用可谓专业、高明。人物动作、表情各异,生动自然。藏策:这幅作品是整个环境人像中的亮点,工人头上强烈的矿灯光线,与井下黑洞洞的环境形成对比,人物在此背景中具有雕塑感,并与背景融为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协调整体。吴鹏:就煤矿井口环境而言,光线昏暗、空间局促、人物移动,无疑照片的拍摄难度很大。设定中央重点测光、手控曝光,从环境因素看技术控制到位。直方图中,峰值很高、像素保有多,即使亮着的矿灯部位也有较多像素。然而因高感设定,照片整体影调过软,可进一步调整改善。注重老自然的结合高小健:人物与背景有一种互文关系。表现了农村老有所养的社会关注。老人们得以安享晚年,他们的情态很从容。社会主题为此照的主要价值。金宁:平正的构图,没有刻意地去突出与强调,却包含着很多必要的信息。拍摄者处在合适的距离上,既不侵扰,也不疏离,保持了人物相对自然的状态。蔡焕松:一幅讯息量颇大,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作品。作者抓住一新一老做文章,用悠闲自得、神态各异的老人和新屋、新门、新画、新型热水器的对比和组合,构成一幅移民新村当下生活图景。叙说农村老有所养的主题故事。盛希贵:图片内容丰富,整体丰满。从画面构成要素来看,既有典型人物,又有细节丰富的典型环境:崭新的房屋、大门、院墙、宣传画、太阳能热水器。人物都是老的,但神态各异;背景都是新的,构成丰富,形成了对比呼应。藏策:片子拍得很舒展,人物姿态及表情与环境很协调。吴鹏:照片画面干净、利落,人物神情生动、自然。使用中央部分测光、手控曝光,说明作者考虑对于大面积的白墙要给予有效的曝光控制。环境人像是一人之像,还是数人之像?如同以往的PK活动,问题被持续提出。典型环境与人物风格的运用高小健:最有意思的是演员坐在炕头化妆的动作。简陋与浓妆的对比愈显得画面具有一种温馨、专注的气氛,十分动人。金宁:在一个看得出相当破旧的老房子里,这位乡下女人在为演出装扮。这困窘生活中光亮的一刻,或娱己,或敬神,给我们的感觉多少有些苦涩和心酸。影调处理得颇为成功,人物细节结像清晰。广角不得不用,且运用得当,左侧的变形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蔡焕松:用典型的北方炕头交代人物的身份特征,捕捉人物传神、专注的神态,巧妙运用窗口照射入内的光线,让室内的摆设物体处在一种合理的照明状态,构成对主题的一种有力诠释。盛希贵:环境人像就是要结合典型环境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正如拍摄者所观察和捕捉到的那样:演员的神情是专注的,动作是生动的、鲜活的;透过窗户的光线,照亮了屋内的细节,也形成了使人物突出的理想背景。人物和环境都很典型,抓取的动作和表情也很生动、传神,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张好图片。藏策:人物姿态、动作较生动,用光很有特点。吴鹏:这幅照片可谓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环境的乡土气息浓郁,看得出经济条件艰苦,墙上挂钟还慢着一小时零几分钟。暗调的照片,细致的化妆动作,照片中流淌的时间也像是很慢很慢。直方图中,暗调溢出严重。环境与人物的照片高小健:集中表现了矿工们工作、生活的情景。工人们工作也专注,生活也快乐。照片画面形态丰富多样,单个照片也具有各自独立的品质,记录性、审美性兼具。金宁:组照整体上生动有趣,抓取得当,影像自然,纪实摄影的用心之作。这样的题材,可以想见进入之难,要想细作也有时间上的不便。第五幅《总工程师》,虽是背影,却也透着神气活现,与其他几幅形成了对比。相对来说,第四幅《出煤》稍显风格化,略有些“跳”;第二幅《等待下井》和作者“环境人像”中的一张单幅在效果营造上有些重复了。蔡焕松:一组普普通通的矿工人像,呈现一群实实在在生活在煤矿上的人。我喜欢《总工程师》和《收工之后》两幅作品。前者双手叉腰走路的总工程师背影,这个应该说是总工程师习惯性动作的瞬间,让人回味他日常工作中和矿工之间的关系。后者作者捕捉洗澡这一生活细节,体现了他对矿工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了解。盛希贵:除了环境和人物形象都不很典型的“总工程师”,其他都算是煤矿环境中的矿工,总体把握较好,主题明确,环境与人物也很具有代表性。建议删除《总工程师》那一幅,将大标题改为:东沟村煤矿的矿工们。从构成专题的角度看,缺一幅煤矿的全景图片和一幅特写。从文字说明来讲,总说明可适当交代当地煤炭资源总体情况和采煤的历史;分说明应围绕着人物身份来写,不能写成工作流程,也应更加准确。可统一改为,图一:骑摩托车上下班的矿工,图二:等待下井的采煤工,图三:助行器司机,图四:出煤,图五:总工程师,图六:装煤工,图七:装车工,图八:洗澡的矿工。藏策:这组作品不仅在图与图的组合关系上具有转喻关系,而且在摄影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比如第四幅《出煤》那幅,剪影中的人物动态很有味道。我还非常喜欢其中的《总工程师》那幅,因为这张很能体现作者的摄影理念。一般人大概都不会去拍这张片子,因为没有煤没有矿井等特定符号作背景,而且人物还是个背影……但贺延光却没有忽视这个瞬间。从摄影语言上说,这张片子的人物姿态与背景之间构成了一种很隽永很耐看的关系,人物的两只胳膊就像两支小翅膀,貌似振翅欲飞的样子,既有视觉语言上的趣味,又突出了人物的忙碌……拍矿山难道就仅仅是矿工与煤吗?我们既然知道,一个煤矿如果没有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话,是难以运行的,那为什么还要忽略他们呢?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没有煤渣?—所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这方面体现出来的独特摄影理念。吴鹏:这组照片拍摄的是一些矿工在井上活动的照片。照片的镜头语言、影调表现都是不错的。如果以此为主题作为纪实或报道,完全可以收官了。现在的问题是,八幅中的一半,人物形态是背影、剪影、侧身,在远景中看不清面部形象。环境人像,总得具有肖像的属性,起码面容可辨。把不切题的调整掉会更好。行为不同,还是有自己的特点?高小健:画面的生动性主要是由小孩的哭带来的。但是大人们的专注与小孩的无所顾忌更有意思。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社戏场景中生动喧杂的场面,形、声、色俱备。金宁:戏外之戏,喧闹中一个插曲,村里人一定见多不怪。不知众声喧哗中是什么招惹了孩子,前因后果自在画面之外,以“单幅”论,似有些突兀。即兴抓取,挑剔地说,焦点有些软了。蔡焕松:这是一幅体现作者快准稳拍摄特点的作品,小孩啼哭的突发瞬间和喜庆的民俗活动形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对比,也巧妙地象征两代人对同一活动的不同心态。盛希贵:民俗活动,有很多民众观看,本来挺好的。但是,这孩子这么一哭,不是搅局了吗?还能算是“切题”吗?图片和标题都没有交代这是在干什么,读者如何看得明白?藏策:拍得非常生动有趣,凸显了成人的仪式感与童稚嬉闹之间的反差,一张片子拍出了两种不同的心灵世界。能在如此转瞬即逝的瞬间捕捉到这一刻,足见作者的观察能力和抓拍功力。吴鹏:如果回放照片拍摄前后的经过,则是“小观众”在观看曲子戏的圈外玩耍,因调皮被比他大一两岁的女孩“管教”哭了。照片的属性包括,尽管现实近在眼前,影像本身所作的诠释会不尽相同。不离乡土的交流高小健:不用正面,显示作者只关注人物身上的服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画面内容的说明性。色彩艳丽的戏装本应在舞台上,而这里却出现在村中小路上,民间色彩得到凸现。金宁:取景和构图很好地体现出“路上”的特点,人物的体态还能看出几分“匆匆”的神情。取背影是个不错的想法,恰恰着戏装的女人背后也有着丰富的细节,艳丽的色彩在环境的比照下非常抢眼,凸显出民俗演艺不离乡土的草根本色。蔡焕松:穿着色彩艳丽的戏服行走于乡村小路,这有异于农村生活场景的影像,一经作者用“敬神路上”作标题,倒显出点农村民俗活动的仪式感。盛希贵:“敬神”显然是一种民俗,但是这个画面没有说服力。当地人是怎样敬神的?特色在哪里?敬神总得要有几分虔诚吧!穿上衣服就是敬神吗?只拍了个背影,很难说清楚就是“敬神”了!这是些什么人?去哪儿敬神呀?敬的是什么神?该怎样敬?都看不出来!藏策:从背面拍很有意思,暗示了正在“去”敬神的时态。吴鹏:拍摄这幅照片的前后经过是,村里的曲子戏演员、伴奏乐师一干人等穿过街巷,爬上村后的小山,在山顶小神庙前的空场表演了一段戏码,然后下山,前后40分钟,并无祭奠仪式。这样的话,照片的标题则不确切,可能易生歧义。行为分析1张典型高小健:环境因素更加明晰。人物身份更加明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融为一体。金宁:非常出色的广角运用,从地域特点到人物特征,均交代得清清楚楚,山乡间仿佛有锣鼓之声回荡。蔡焕松:记录农村当下民俗活动的一种常态,存留农民兄弟追求美好驱散邪恶的一种心理期盼。盛希贵:这些人究竟在干什么?是为记者表演?还是正赶上什么“节”或庙会?《下山》这个标题没有突出“民俗”这一主题,画面也没有什么感染力。藏策:视觉上很均衡,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也控制得不错。这张片子本来还可以拍得更好,演员之间的距离本来是比较紧凑的,但中途停顿了一下之后,队伍变得有点稀了。本人当时就在现场,并切身感受到了作者在机位判断上的功力。吴鹏:照片用全画幅、17mm镜头拍摄。环境与人之间尽显乡土文化的气息。照片有较强的空间感。该场景运用17mm镜头是否必须呢?在这里动态人物、山谷地形可能经得起广角镜头的“微缩”,但是带来了山谷间偌大一片村落屋舍的过度倾斜。小故事,故事是农村戏高小健:具有非常生动的现场感。不论是化妆、补妆、哄孩子休息、还是群众围观等,都让人忽视了镜头的存在。唯一不足的是一张摆拍,破坏了这种整体气氛。尽管这张照片有着自己的阐释意图,但是与其他照片放在一起显得“出画”。金宁:民俗演出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仪式化的装扮和为当地人所通晓的寓意上,也体现在演出者和乡间邻里交融和睦的关系上。那是比“钩栏瓦舍”还要原始一步的交融状态。观演自由流动,没有严格的距离。组照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征。我们的摄影通常被某种规定的意义所统摄,许多细节可能就因为缺乏所谓意义而被放弃。但是,贺延光显然有着非同一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抓细节很准,几幅画面下来,事物的特征就得到了完整而生动的体现。看他的作品我总有一种感觉,对一个题材,要是他感兴趣,又有时间深入,一定会成就更棒的片子!一句闲话,单幅中那个哭泣的小孩儿,终于在组照中得到了妈妈的安慰!蔡焕松:农民演农村戏、农民看农村戏。戏台上戏文戏服也许百年不变,但戏台下人物在互动之间自然而然地带着当下农村生活的各种讯息。作者以一个普通观看者的平等视觉记录了围绕华亭曲子戏所产生的几个小故事,叙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性,以及在当下和当地民众生活之间的真实关系。从单幅来说应该是不错的,但从组照来讲,要是每幅故事与曲子戏之间多点必然的逻辑关系,那就比较完美了。盛希贵:民俗的意思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某一国家或特定地区的民众或某个民族所共同创造、在民间普及和传承的生活方式或文化艺术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也丰富多彩。拍摄民俗,重在把握其独具的特色、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作为组照,应有一根有效的主线来串连,不然就是散乱的、无章法的、拼凑的。抓住一个经典曲目、一场演出,或者一位典型的村民演员来拍摄都可能比这样随意抓拍要更容易拍好。要不就干脆直接拍摄一个曲子戏剧团的“戏外戏”。文字说明对于华亭曲子戏的形成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其曲目、服饰、表演等的特色应有介绍。拍摄则应抓住其经典曲目、独特服饰和表演的特点。从拍摄者提交的图片来看,没能抓住重点,拍摄的内容以“戏外”的为主,总体不够切题。藏策:这组作品在摄影语言上都很不错。我最喜欢其中的《戏外》、《手机留影》以及小孩子蹲坐着看演出的那张。《戏外》强调了乡村演员的特定身份以及村头演出的特点—既要演出又要照顾孩子,戏里戏外的穿插其间……《手机留影》强调了传统乡村、传统民俗与“现代性”符号—手机的关系。而那张孩子看戏的照片则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拍摄功力—在那么杂乱而局促的环境中,竟然寻得了如此有序的场面……而且孩子看戏在表现古老民俗的作品中也显得意味深长。吴鹏:个别标题在界定上有瑕疵。《演员与观众》的标题在内涵上欠准确。画面中,被标题界定了身份的两位观众之一,即右侧蹲着的那个人是戏班的乐队成员。参照前面的照片《下山》,他在队列中打镲。因此他不具有观众的身份。实际上,画面中他在看护锣鼓和铜镲。《戏外》记录了女演员给小男孩擦拭眼泪。这是前面那位“小观众”,一分钟后的情形被收入组照中。作者给出的似乎是前后没有关系的注脚。照片主体声情并茂;背景的人腿等视觉元素损伤了画面的完美。农村传统文化与石浚子高小健:画面中心的石磙与育苗田相互照应。点、曲线让画面生动,而其中二者具有的在劳动中的逻辑联系,增加了画面的叙事意味。远山和天空使画面开放出去,缓解了前景主体面积上的局促感。如果阳光不那么直射,会更有意境。金宁:取景有些讲究,有一点发现的趣味在其中,但还是平淡,看得出作者难以投入,似乎找不到太多的感觉。对“风景”,贺延光有些“隔”,这里的片子,用他自己的玩笑话说,就算交个“作业”吧。蔡焕松:用石碾为前景是值得玩味的亮点,这本是北方农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生存用品,为何弃之田野?是作者暗喻当下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发生质的变化,还是有意给受众留下思考画面以外内容的线索?盛希贵:这是一幅有意味的图片。石碾子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本应该出现在打谷场上。近年来,由于联合收割机的普及,石碾子的用途已经逐渐降低。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石碾子的主人很善于充分利用土地,把收获季节才有用的打谷场临时种上了庄稼。藏策:同样带有纪实的风格,朴素而有意味。吴鹏:照片用全画幅照相机、30mm广角镜头拍摄。前景的石碾子置于下端偏左的位置,其体量感在视觉上平衡了坡地的倾斜地势。石碾子和中景排列的地膜被广角镜头所强调,并且构成由近及远的视觉引导。午后顶光的光效不佳,照片中的地貌、植被等显得平淡。有风景照的线条高小健:比较常规,说明了村子的地理位置。但是远近的山形和地色也仍然有着美感。三张单幅照片都注意表达人的活动的痕迹,也是一种主题表现吧。金宁:中规中矩的片子,坡地上的线条使画面有了些描绘的味道,“人少地多”,一个清静的中午,人和树影,透出几分懒散。蔡焕松:平淡随意,不像作者拍出来的应命之作。盛希贵:平淡无奇。无论是景物、时节、天气、构图都没什么新奇之处。藏策:与前两幅相比,这张较多的具有风景照的视觉元素,线条与点的组合,以及层次感等,都很好。吴鹏:照片是全画幅、29mm广角镜头的视野。阴间多云的空气透视使得景物缺乏立体感。无疑,广角镜头的大视野又加重了这般印象。单纯记录地形、地貌可以这般,若讲究则显得平泛、单调。不所不在外部景观中设计出一种风景的作品,描述对象为背景即身份证明、不使用的,对点线面要素设计有很高的空间和位置为高小健:开阔的画面由田地中白色线条和绿色条块组成了阡陌,山地自然形成的交错使画面内部线、面结构错落有致,树的穿插打破了平面的单调,形成画面的韵味,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很美。金宁:以“风景摄影”论,太过平常,没有良好的光线质感,画面缺少“经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也算是一种山乡记录,只要有人的痕迹,过些年再看,总还是会生出些感慨。蔡焕松:这是一幅较完整的风景作品,从作品中可看到作者对点线面要素的概括和组合能力,画面中动态人物的位置安排得当。但标题有商榷的空间。盛希贵: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育苗是指在苗圃、温床或温室内培育幼苗,以备移植到田地里去栽种。画面展现的应该是地膜覆盖栽培,不是专门的育苗。这个标题也不是风景摄影的标题。可否改为:孕育春天的大地。藏策:带有纪实风格的风景照。吴鹏:运用侧面角度拍摄梯田,画面有韵律感。山谷坡地间,梯田高低错落,地膜蜿蜒伸展。从画面内容看,作品标题有误。画面中,塑料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贸市场营销方案(5篇)
- 异构系统状态估计-洞察分析
- 药物毒理学研究-洞察分析
- 云计算环境下的资产策略-洞察分析
- 单招面试自我介绍(14篇)
- 网络音乐平台品牌建设-洞察分析
- 企业中如何实施高效且富有创意的安全教育方案
- 《登快阁黄庭坚》课件
- 顾问劳动合同三篇
- 亲子共读增进沟通的良方
- 茶文化知识-竞赛课件
- 二下识字2《中国传统节日》评课稿
- 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习题全解北工大
- 房屋维修标书
- 【精编版】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知识点笔记 讲义
- 建筑施工作业人员体检表格
- 普通外科三基培训
- 数字化推动下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 异物取出术知情同意书
-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
- 中国风水墨花景演讲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