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化复调看异质文化的融合——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周晓枫(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复调”与音乐、文学、美学等多文艺交叉,从而延伸到生活的各个不同领域,也因此引发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在电影中的表现尤其明显。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叙述技巧多样化,细腻的表达了各共存意识之间的融合摩擦。从文化复调的视角来解读华裔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分析作品中人物所代表的中西异质文化精神由碰撞和冲突走向理解和认同的过程;阐述了“复调”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带有辩论色彩的自由体模式,能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独立自由的思考;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矛盾性和相互渗透,反映了一直文化走向平等对话和互相融合的文化交际原则。关键词:“复调”;文化;艺术;自由体模式;矛盾性;相互渗透0引言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2000),自问世以来便斩获多项海内外奖项,不仅有代表西方电影最高荣誉奖的奥斯卡奖,也有代表华语电影最高奖之一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究其成功的关键,有学者通过分析其“创作团队、主题、东西方音乐和故事情节”[1]来说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这样分析弱化了异质文化在该片中并存的特性。电影的根本体现在导演对文化的把握。该片最大的特点,既不是一味中国化,也不是过渡西方化,而是这两种文化并存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如此评价复调小说,“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2]如果将电影作为艺术文本,我们便会发现,在《卧虎藏龙》中,中西方这两种异质文化正是以“独立”“平等”的姿态并存着,以对话的形式结合而成。1.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其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差异在现代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中体现的格外明显。电影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艺术,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简介:周晓枫(1992-)女,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现代艺术与美学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矛盾。下面我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浅谈一下电影中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1.1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作为改编自王度庐同名小说的电影,该片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卧虎藏龙》叙述的是江湖上一个有关剑的传说,主要围绕玉娇龙与罗小虎、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的爱恨情仇而展开。而片中的江南客栈,亭台楼阁,茂林修竹,琴棋书画,饮食养生,再加上令人着迷的武术绝招,这些典型的东方文化无不在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1.1.1道家思想的“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曾提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做到“无为而治”。在该片中,李慕白与玉娇龙的一次交手时,他用树枝(象征自然)挡住玉娇龙的青冥剑,还教育玉娇龙做人的道理:“勿助,勿长。不应,不辩。无制,无欲。舍己从人才能我顺人背。”在其后的对抗中,他更是直接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原话:“揣而锐之,不可长保。”[4]而后段那场气势蓬勃的竹林大战中,李慕白依靠竹子能屈能伸的自然属性,使利用蛮力硬压竹子的玉娇龙败下阵来。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1.1.2儒家思想中的“仁”在当时的清朝,除了道家思想外,另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就是儒家。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就是“仁”。在《论语》中,“仁”是指相互友爱,正义,恩惠,同情,也指有仁德的人。在影片中,李慕白和俞秀莲都被塑造成了仁德之人,玉娇龙三番五次偷剑夺剑,他们仍对她非常仁慈,李慕白甚至想收她为徒。而儒家思想中第二个重要的道德基础,便是“义”。“义”是指公正的道理,也指情意。在影片中,俞秀莲说:“走江湖,靠的是人熟,讲信,讲义,应下来的,就要做到;不讲信义,可就玩不长了。”而受制于这种“仁义”,李慕白和俞秀莲无法倾诉对对方的感情,一直到李慕白怀揣着最后一口气的深情告白,可那时却为时已晚。1.2西方文化精神的揭示裴多菲曾经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5]由此可见,自由是影响西方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玉娇龙正是自由的追求者。不论是在追求自我意识还是爱情,西方思想不同于传统中方思想,打破传统观念,解放自我意志。1.2.1康德的自由观及其意义康德的自由思想是站在人类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李安不仅了解东方的哲学思想,也深谙西方的主流思想。西方的理念中,成熟的人格就是真正确立了以内在自我为核心的人格,是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性的人格。个人要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就必须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期望、愿望、兴趣和能力,就必须在不受他人的影响下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李安的思想某些程度上和康德的思想所吻合,在电影中论述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把人们从思想禁锢中拉出来,认识人的本质。不同于中国的以“仁义道德”为准绳的文化精神,它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容易使人的心理陷入孤独和空虚境地。[6]这一点在玉娇龙身上有着相当明晰的体现。她为了夺走青冥剑,不顾自家人的颜面,也不顾自己师傅的劝告,一意孤行,只在意自己所获得的利益及自己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烈的功利倾向,追去自己想要的自由。在玉娇龙追求自己个性的途中,犯下了许多违背传统道德的错误,到最后一切结束,她豁然发现人并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具有因果法则,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玉娇龙选择回归自然,跳下了山崖。1.2.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就像在做“白日梦”,将他们潜意识中的焦虑、不安、欲望等通过写作释放出来。电影创作与文学创作类似,而一位电影导演则会像作家一样,将自己的灵魂在银幕上放大。就如李安自己所说的,“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文化问题、学业问题、身份认同问题困扰着年少时的李安,他将这种情绪反映在了日后他编导的电影作品中。基本上,他的作品中都充满着一丝“压抑”的气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披着一层抵御社会、抵御自己语境的外壳,用来保护自己,而隐藏在这之下的,才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原始的本能。就如同影片名“卧虎藏龙”,一切并不如看上去的那样,表面的波澜不惊中暗潮涌动。《卧虎藏龙》中在开篇李慕白就向俞秀莲表露了自己的心境:“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有些事,我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李慕白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俞秀莲。俞是聪明人,知道师兄的本意。但在听完最后一句话时,俞却有意避开李的目光。迫于“仁义”道德的压力,“为对得起那一纸婚书”,他们将自己对对方的情感压抑在心里,而只有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才会拨开这层保护壳坦诚相见。同样的,在开篇俞秀莲第一次见到玉娇龙时,得知玉婚嫁的消息,俞望着她的背影,眼神里满是羡慕和心酸。1.3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该片中,这两种文化各自本以对话的形式并存着,直至玉娇龙的偷剑事件打破了这两种文化的屏障,碰撞和冲突产生了。玉娇龙身上体现的追求自我与抗争的精神令她不愿拘泥于满是森规戒律的中国传统家庭,为了自己她可以放弃良好的环境、父母亲等等;她的自我追寻与她所处的社会是极为格格不入的。碧眼狐狸从小教她武艺,这已经与她作为大家闺秀的身份有很大出入,她的双重身份已经为其后本性的完全暴露埋下了伏笔。而李俞二人与玉娇龙的对峙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种文化精神的正面交锋。在俞秀莲探查偷剑者是否是玉娇龙的那场戏中,玉娇龙听完俞秀莲谈起孟思昭的事,说道:“只怪那位孟大侠福薄,爱就爱了呗。”而俞秀莲回敬到:“我虽然不是出生于你们这样的官宦人家,可是一个女人一生该服从的道德和礼教并不少与你们。”玉娇龙自我,而俞秀莲背负着中国传统道德的枷锁。这是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而随着剧情的推进,玉娇龙身上所具备的的西方文化并没有因传统文化的限制而消失殆尽,反而在持续抗衡着。逃婚、再次偷剑、大闹酒馆,都是她对身处这个环境下的自我天性的释放。她与这个江湖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碰撞。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高潮表现在玉娇龙前往镖局与俞秀莲的对话中。俞秀莲斥责玉娇龙蛮横无理:“是你拿了青冥剑,我一路替你隐瞒,护着你和你的家人,你除了蔑视我,你拿什么来报答?我们祈求的一点平静都叫你给毁了,你还不甘心!这样的姐妹,不要也罢!”俞秀莲认为,她与李慕白是严守自己“仁义”的责任的,甚至做到了仁至义尽的份上,在他们的语境中,自己的做法已经是相当正确的了。但玉娇龙却说:“我不在乎。朋友本来就是假的,只不过我怀疑,做我的敌人你能撑多久。”玉娇龙对此毫不在意。这里,代表中国文化的俞秀莲与代表西方文化的玉娇龙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和冲突状况,两者互不谦让,导致其后那场镖局斗武的产生。2.复调小说及复调思维随着世界一体化融合的推进,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异质文化必然会从陌生走向融合。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做到了中国元素和西方思想的碰撞交流,让观赏者在电影文化中思考异质文化的差异,体会复调与融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2.1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曲、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7]应当看到,“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8]从上述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2.2“复调思维”在的表现“复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复调小说描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前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辨证色彩,又包含开放的可能。作者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审美积极性的外现以及客观化、物质化。但在建构这个艺术世界的时候,在赋予主人公以形式的时候,作者可以对主人公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一是把主人公看成是纯粹被描绘的客体,与自然界或周围环境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客体,这就是独白型的创作法。作者就是整个艺术品的声音,主人公声音不是失去了独立性,就是本身只成为了作者声音的附庸。二是把主人公看做“活生生的”主体,与作者一样也具有独立的声音和意识,也就是说,这里的主人公恰似现实生活中的真人那样能够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对人和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采取的方法,它使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以及主人公意识和主人公意识进入了积极的对话状态。这种方法能够赋予主人公以独立意识,给予他人以自由的声音和独立的个性,它使众多意识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充分意识到了人的意识的对话本质,并在创作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主要主人公不是作为客体或物被观察、分析、描绘的,而是作为活生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能被描绘,只能以对话的方式使他自我展现出来。生活中的人是不可完成的,是永远面向未来的,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同样如此。作者或者倾听主人公心迹的自我表白,或者倾听主人公之间的争论,或者甚至和他们争辩,用对话的方式激发他们讲出内心的“秘密”。这样主人公就如同生活中的真人那样具有了未完成性和开放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里的对话是一种超情节的对话。对话不只是推进情节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创作目的本身。主人公通过对话一方面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也在告诉主人公自己他是什么样子的。离开了对话,主人公的意识仿佛也无法存在了。主人公在对话交际中诞生。众多的意识同时共存却又互不融合,是各自独立的声音、意识。这样就产生了意识的开放性,和思想文化的碰撞。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整体复调的结构里,对话使声音具有感情,使得本来鲜明的个性慢慢打磨,在对话中完成了融合。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俞秀莲、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东方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这两种异质文化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与此同时,在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冲突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是可能的和必然的。在这里,李安找到了一种方法,使这两种文化互相沟通,达成了某种平衡。影片中李慕白是武当派的弟子,而武当派是不收女弟子的,但李多次透露想收玉娇龙为徒。他对俞秀莲说:“她应该到武当山来做徒弟。为她,也许能破个例吧,如果不成,这姑娘将来恐怕成为一条毒龙。”而李俞两人劝说罗小虎时,李慕白说:“有鲁家跟玉家的势力盯着你,要抓你这个外地人是很快的事。”并且他已写好书信,并让罗小虎在武当山等玉娇龙。他希望玉娇龙能够走上正道,成为像他和俞秀莲那样的仁德之人。中国传统文化有试图包容的倾向,但这一倾向被后面两种文化冲突的高潮(镖局斗武)所打破了。而在后段,李慕白为了救玉娇龙,不仅耗损了真气,还中了毒针。这种牺牲使玉娇龙策马扬鞭回到镖局配药,虽然配好时李慕白已死去,但至少玉娇龙履行了一次承诺,还是因李慕白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玉娇龙再次前往时发现人已死去,面对俞秀莲拿起剑想要杀掉她,她没有任何躲闪。而俞秀莲并没有杀掉她,反而让她前往武当山,并最后说:“不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的对待自己。”从心出发,这与追求自我和自然的西方文化思想理论。在这里,俞秀莲代表的传统思想作出了让步。李慕白在气息奄奄之际,对俞秀莲说:“我一直深爱着你!”这种表白是非常直白和炙热的,这与他们平时的交谈有很大差别。在最后一刻,双方心中仁义道德的尺码不见了,心底最深的想法浮现了上来。而俞秀莲在李慕白死后,以西方非常普遍的热吻的形式,祭奠了自己的爱人。在影片中,这种复调思维解释了传统思想与内心向往的自由思想之间的矛盾性、人类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性、思维的开放性,使得整部电影具有辩证色彩。“复调”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世界,它的整个构建将主人公、作者、读者都处于一种对话、思考的状态之中,各种不同的思维意识在统一平面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流。3.复调与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复调在不同的界面,有不同的所指。在文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特征,因此而有“复调型长篇小说”;在美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艺术观照上的一种视界,因此而有“复调型艺术思维”;在哲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构建真理的一种状态,因此有“复调型关系”。在复调对话中,构建了复调社会,每个人都独立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个性。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3.1复调对文化对话的建构在文化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同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境界,或者说是“和而不同”的一种理念,因此有“复调型意识”。复调在中西文化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复调”理论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在深刻解析现代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所以说,“复调”理论从一种小说论、批判论而走向了美学、最终归反于哲学。复调是在融合共存的对话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意识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中提之中。这正是我们在多文化交流中保持自我意识,对追求世界有自己把握的精髓。笔者认为,巴赫金将这一术语引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之中,更深刻的寓意是指的不同的声音可以和谐统一的共存于一部作之中。而文化对话的意义就在于,在一个整体之中,不在以“我”为唯一个体,而是一个和“他”处于一个平等、尊重的共存关系的“伙伴”。文化间的对话的复调意义就在于既要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又要看到实物之间的同一性。差异才会产生不同,不同才能构建世界,世界需要文化对话来保持他的变化色彩,这样才能有循环和发展。3.2异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维修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世纪佳缘 合同样本
- 城镇房屋拆迁方案范本
- 2025年的装修施工合同样本
- 推动团队创新的策略计划
- 书印刷供货合同样本
- 养鸭租地合同样本
- 2025装饰材料供应合同范本
- 出售二手房贷款合同标准文本
- UPS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的租房合同范本标准版
- 2025-2030中国眼药水和眼药膏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一物理 必修二《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教学设计
- 2022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统一考试模拟题
-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静脉用药配置中心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静配中心调配工作简介培训教学课件
- 常压热水锅炉产品质量证明书
- 出厂检验报告范本(共3页)
- 第三节 意大利现代设计
- 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 医疗卫生培训消毒知识培训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