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辞屏看伯克的语言哲学观
1.修辞研究的学科20世纪美国修辞理论家knthburley通过其巨大的作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修辞理论体系。它的特点是“它植根于对西方语言及其发展历史的深入观察和独特理解,并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和创造性”(刘亚蒙,2008:136)。伯克的理论体系涉及诸多学科,印证了当代西方修辞研究已是一个“跨学科的广阔研究领域”的说法。伯克在其修辞理论体系中,重构了西方话语的许多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创造了许多新概念,不仅为解读修辞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还具有跨学科意义上的原创性。可以说伯克将其修辞视角引入了整个西方话语体系,揭示了修辞的思想方法及成效机制在人类“对话”中的关键作用。“辞屏”1(terministicscreen)就是伯克发明的众多修辞概念中的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概念,它不仅可用于解读修辞实践,而且还将其触角延伸到语言哲学领域。透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体察出伯克深邃的语言哲学思想,再一次印证伯克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的地位。本文拟通过对“辞屏”这个概念内涵的解析,探寻伯克修辞理论中所体现的语言哲学思想。2.“从认识论的”“辞屏”这个概念来自于摄影。伯克在谈及此概念时说,“当我谈到‘辞屏’时,我想起来我曾见过的一些摄影。他们是同一物体的不同照片,其差别在于拍摄它们时,摄影师使用了不同的滤色镜。‘呈现事实’的照片可以在特点,甚至在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取决于摄影师使用了不同的滤色镜对所记录事件进行纪录片式的描述”(Burke1989:115-116)。从这一现象出发,伯克体察出关于语言符号使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人们交际时应用的词语就是一个独特的滤色镜,是一种“辞屏”。正像摄影师依靠镜头捕捉物体的形象和色彩,进行拍摄一样,人类交际也需要使用语言这一镜头,人们透过它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然而,正如镜头所拍摄成像的照片远非原原本本的事物或景象,镜头也会有选择地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拍摄对象的某些特征,与此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掩盖了其它特征,其结果是拍摄对象的整体外观与其原本形象就有了出入。所以,在摄影师的荧屏上显示的并非原本的物象。与此同理,通过语言滤色镜所看到的那个现实,也不是本原的现实。因此,语言不只是“反映”实在,它还“选择”实在。人类依赖语言符号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没有它,观察无从开展。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是语言符号的运用必然对我们的观察和理解造成扭曲。对此,伯克说:“我们必须使用辞屏,因为不使用词语我们就不能谈论任何事情”(Burke1989:121)。伯克又说:“即使任何词语都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就其本质来说,词语对现实而言肯定是有选择性的,因此,它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deflection)”(Burke1989:115)。词语在我们和现实之间形成了一个词语的屏障,我们无法直接触及现实本身。貌似客观的词语在开启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的同时,也关上了另一扇窗户。一组用于描述一个对象、事件或人物的词语,自然地把注意力指向了某些要素而去除了其它的方面。例如,如果把一个人描述为“消费者”而不是“公民”,那么说话者偏重于人们的经济而不是政治描述。“辞屏”的选择性与背离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人类只能无可奈何地身陷其中的一个困境,从修辞的角度看却是人类进行象征行动的一个使能条件(enablingcondition)”(刘亚猛2008:339)。词语运用的“选择性”使修辞的目的(即劝说的完成)成为可能,要达成劝说就要考虑词语的选择。动机性与意图性是人类交往的基本特征,也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3.“语言正义”和伯克语的概念3.1象征与人类的安身立命“辞屏”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观察非得借助于语言才能开展,语言成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没有了语言,人无异于瞎子。这一点与伯克对于人的定义有关,即“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象征”这一概念本属于文学理论领域。按《辞海》的定义,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1999:1335)。传统上,象征只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段受到注意。伯克运用了这一概念,并极大地扩展了这一概念的外延,使它涵盖了以语言为代表的一切标记和符号。“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即是指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语言或符号的使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是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语言之于人就是生存,绝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甚至连自我感知都将成为问题。于是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我们单纯地在使用言辞呢,还是言辞同时也在使用我们?”(刘亚猛2008:337)。这种互相印证使用的关系说明,语言不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还是人赖以存在的方式。人离不开语言。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其对语言的使用,或者说对符号的使用。如果没有“语言使用”这个本质特征,人与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人创造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因为,人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的价值观、动机和行动,才有了社会与政治。关于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许多哲学家都曾有过不同的阐释。海德格尔将语言称为“存在的家园”,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称为“生活形式”,伽达默尔将语言称为“思维方式”。索绪尔也曾说过,“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2002:157)。Prelli认为,“离开了语言符号,我们就不能思考”(1989:15)。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语言对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语言的存在记录了人存在的价值,书写了人存在的意义。3.2戏剧主义语言观及规范作用“辞屏”具有内在的选择和背离功能,这说明语言的使用具有表态和劝勉的功能。伯克探讨话语作用于现实的象征行动。关于“语言的本质”这一问题,存在“科学主义”与“戏剧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态度。“科学主义”(scientistic)强调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戏剧主义”(dramatisitic)则关注语言的表态或劝勉(attitudinalorhortatory)功能。伯克在戏剧主义的视角下探索语言对于诸如“抱怨、担心、感激”等各种态度的表达,研究语言对于“命令、请求”等劝勉行为的实施。科学主义的典型表达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itis,oritisnot)。戏剧主义的典型表达则是“‘你应该这样做’或‘你不应该这样做’”(thoushalt,orthoushaltnot)。可见,戏剧主义语言观的核心是对他人的行为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形成辞屏以导引人们的行为的。选择某些词语的同时,即意味着放弃其它词语,人们对现实的关注也被导向这些术语所承载的领域。在伯克看来,语言的运用,即便是那些“最不带感情色彩的科学术语”的应用也是如此,因为这类术语的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说服受众接受其观点的功能。科学知识也必须通过劝说才得以生成,也是主客体即修辞者与其听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古希腊最早的修辞观就将修辞定义为通过言语(words)产生的一种‘力量’(power),或者更具体地说,一种通过言语对‘心灵’(souls)施加影响以达到对他人的‘支配’(domination)的‘权力’”(刘亚猛2004:29-30)。实际上,这一观点从古到今一直是西方修辞的关键所在,有人甚至赋予它神秘的力量。例如Pernot认为,“话语具有超自然的神秘效力,演讲家可以具有宗教般的力量”(2006:235)。伯克的语言观凸显了语言“表达态度”和“劝勉行为”功能的重要性,并将修辞的边界无限拓展,认为一切话语都带有“说服性”亦即都具有修辞性。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他对修辞的界定就会一目了然。他认为修辞就是“人通过词语的使用使他人形成某一态度或采取某种行动”(Burke1969:41)。修辞的这一基本功能同时也是“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也即“作为象征手段的语言诱使那些对象征手段天生敏感的人类个体相互合作”(Burke1969:43)。不同的语言使用选择可以作为一种话语或修辞策略,它起着影响和说服受众,使之接受某一特定视角和观点的功能。“因为其选择性,所有的语言运用都是劝说性的”(Prelli1989:16)。在辞屏的作用下,人们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就被导向词语使用者所期望的地方去了。例如,生物学家和诗人在对鹰的描述上,所应用的词语完全不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态度,并势必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同一对象全然不同的特征。伯克说:“一种[语言]形式就是一种经验方式,……它使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去体验”(Burke1968:143)。也就是说,语言不仅具有命名功能,同时还具有规范作用,规定了人们认识的方式,限定了人们思维的方向。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类自己提供了范畴和分类的方式,从而规定、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另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就意味着他接受了一种态度,因而也就接受了一种价值观。在劝说活动中,劝说者有意识地把其语言强加给被劝说者,即通过词语的选择使用限定接受者获得的知识,最终达到劝说的目的。3.3思考世界的现实性与词语的哲学意义“辞屏”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观察世界与现实的途径与视角,因为它是一种媒介,因而其显现的并非原本的“现实”。事实是,我们用词语堆积的语篇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现实(virtualreality)。“辞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指称框架”(frameofreference),而这一框架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Conrad&Macom1995:21)。伯克认为:“词语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一个领域而不是另一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使用的词语之性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观察性质。同样,许多的‘观察’就是特殊词语的含义罢了,[因为]我们的观察正是按照这些词语来形成的”(Burke1989:116)。不同语言符号的组合构筑起不同的“辞屏”,使现实的某些特点和色彩得以凸显,另外一些特点被淡化和掩盖。人人都有自己的辞屏,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特有的背景,包括“训练出来的‘无能’”(trainedincapacity),形成了自己的辞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语言符号的使用都只不过是一个视角与另一个视角之间的竞争,其目的在于使自身所刻画的现实被人们当作真正的现实来接受。语言建构着“现实”,创造着“世界”。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注定只能接触到有限的世界,而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可以使我们道古言远:我们可以运用词语来构建“大唐盛世”和“太空生活”的现实;即使我从来也没有出过国门,我依然可以依据有关澳大利亚或者南非的文本构建一个貌似真实的世界,可以从词语中认识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我们不可能直接地面对实在,语言所构筑的媒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中介。语言将经验条理化、概念化,我们用语言来解释客观世界,并把结构加于这个世界。伯克(Burke1969)说人是创造象征、运用象征的动物,同时他还说人又是误用象征的动物。我们所建构的象征世界成为我们生存的现实,它比物理世界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象征性语言活动。词语对现实进行选择性和凸显性概念分类,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词语编制的世界里,它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以及社会活动。譬如,把一个人称作“朋友”还是“敌人”就规定了我们对待他的行为方式。Fossetal(1991)曾以父母对孩子同样行为举止的不同解释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如果父母认为自己孩子的行为举止是“表现的”,他们就倾向于把孩子的过失看作是健康的自我表现,是智慧的符号,因而能容忍孩子的打扰、乖张和尖声怪叫。但是,如果把同样的行为称作为“讨厌的”,那么孩子同样的行为则被看做是粗鲁的、漠视他人的符号,是不能容忍的。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便根据用于描绘这些行为的词语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伯克(Burke1941)看来,人是通过语言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语言限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因为语言的选择浸润着我们的态度,而态度又暗示了行动。因此,修辞的众多功能之一就是对情景的一种命名和界定,为修辞者提供一付恰当的“语体药”,修辞者可据此作出恰当的行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后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观点与伯克的“辞屏”概念所体现的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毫无二致。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促使西方哲学界重新考虑自笛卡儿以来的思辨方向,呼吁哲学界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即语言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面镜子。语言对事物、行为和“外部世界”的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和再现。后期维特根斯坦质疑了这一认识,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对世界现实进行构建的一种行为方式。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与外部世界相吻合,而在于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使用的。也就是说,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反映了事物,而在于人们在彼此的社会沟通中以一定的方式对语言加以应用,即他所称的“语言游戏”。语言建构着“现实”,不同的语言往往表达着不同的“世界”,并创造着不同的“现实”。譬如,近几年来发生的许多重大国际事件说明了语言建构现实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世界政治现实是语言建构的产物,而对现实进行建构的语言势必要受发话者价值观的支配。因此,要构建一种价值中立的、不带价值偏见的现实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很大程度上,语言规定了我们的所见、所思和所是,所以,维特根斯坦(1996:85)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语言为我们的经验命名,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创造的象征行为创造其世界。也正因为人类所具备的象征能力,才使人类能够超越纯粹的物质世界,进入一个独特的、复杂的由语言所构筑的世界。3.4语言的动机性及修辞功能辞屏显示的是说话者的动机,不同语言符号的组合构成不同的“荧屏”,导引受话者的意识形态,发话者的动机也就体现在对语言符号的构筑中。伯克(Burke1969)认为语言是修辞性的,也就是说语言是劝说性的,语言使用饱含着发话者的动机,动机渗透到我们所选择的词语中。伯克致力于研究人类如何应用象征资源表达动机。符号的使用是一种选择,作为修辞动物对语言的使用,话语不可能不带任何偏见。选择了A表达法,实际上就是在回避使用B,选择用一种表达法就是对另一种表达法的拒绝,在两者之间的选择反映了说话者的价值取向。选择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话语的劝说性。“我们在话语实践中所选择的术语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些词语”(Jasinski2001:120),因为“使用词语意味着导引听众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去理解、分析和评价某一现象”(Prelli1989:16)。因此,对语言的每一次使用,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显示了使用者的态度和动机,“一切象征行为都跳跃着态度”(dancingofanattitude)(Burke1989:79)。“语言是形式系统,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一起使用,这些形式都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意向性”(Weaver1970:38),因为“从其本质上来说,言语就不是中立的”(Burke1984:176),说话就意味着做出道德宣言。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促成这些选择和决定的因素都有哪些?伯克强调动机的形成和改变是人们相互使用象征、对象征做出反应或者说受到象征影响的结果。他认为:“[语言]形式是在听者心中创造出一种欲望,并对那被激起的欲望进行适当的满足”(Burke1968:31)。自古以来,西方修辞传统所关注的无非是言说者如何应用熟练掌握的各种语言资源,劝说他人,促使他人形成或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用伯克(Burke1969)的话说,就是通过应用以语言符号为主的各种象征手段,对他人动机的形成和变化施加影响。因此,任何一次语言使用的过程必定都是一次修辞过程,语言不可能无动因地被使用,语言之所以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就是源自于发话者动因的塑造。强调语言的动机性首先是因为语言具有诱发合作(inducecooperation)、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和社会的动物,因此,人要生存就必须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就必须与他人合作。但是,由于种族、教育程度、宗教、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等的不同,人们之间必定存在着隔阂。当人们使用语言去消除这些差异,减少隔阂,从而形成合作的时候,人们就在使用修辞。因为语言使用都有意无意地达致这个目的,所以,语言的使用具有修辞功能。人在自然中生存,在社会中生存,离不开与他人调节关系,离不开用语言去影响他人,诱发他人的合作。“在当代思想中,修辞已被看作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方面……”(Pernot2006:236)。4.未来研究方向伯克把语言看作人的象征行为,在人类的象征行为中,词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伯克创造的概念“辞屏”显现了其语言哲学观,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语言、思维、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在伯克的著述中反复出现。从伯克的修辞学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6《比例尺》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七 分一分与除法第4课时 分香蕉配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二 观察物体第1课时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毕业论文课题答辩汇报
- 7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Unit5 Drink Lesson 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一年级下册
- 胰体尾脾切除护理
- Unit 3 Lesson 2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6《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专项训练
- JTT327-2016 公路桥梁伸缩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 2022年10月自考00233税法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高清版)TDT 1037-2013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课件
- 2023年4月自考11746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试题及答案
- 供配电技术 课件 第4章-变配电系统的电气设备及选择
- 国内外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继续教育)课件
- 二模冲刺动员主题班会通用课件
- 大学国旗护卫班培训方案
- 胃肠术后吻合口瘘的观察与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