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凤楼下的京海梦试论邓云乡先生的人文情怀
邓云乡教授邓云乡《社会论》中国著名的通俗教育家、红色教育家和散文教师邓云乡先生(1924-1999)已经去世两年半。这篇文章的作者特别写了纪念和纪念。1邓云乡的乡土文化城市是人类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北京自古便是中华大地的北方重镇.周初分封诸侯,最北的就是蓟——北京城区.后来蓟国被燕国所灭,燕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以蓟为上都,故北京被称为“燕京”.直到1153年,即金贞元年,北京被正式定为国都.从辽金至今的七八百年,“这其间,人民亿众,歌哭于斯,作息于斯,蕃衍于斯,生死于斯,要包涵着多么广阔深厚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容,恐怕不是‘计算机’所能轻易显示出答案来的”.面对着北京城阙宫殿、苑囿园林、红墙缭绕、碧瓦参差的那种庄严巍焕的气象,徜徉在市井店舍、学府书铺、胡同宅院、街头巷陌之间,邓云乡先生以他深厚的文史功力和生活底蕴,推出了《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等一系列著作,既重“缥缃卷轴”的“案头”考据,更重“乡土”的“田头”采风,自成一格,字里行间,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1.1景观物画与情景交融的意义旧时春到北京,常被称为“凤城春色”.凤城春色从何处感悟呢?邓云乡先生极为细腻地指出,就在五凤楼的午门墙下:为什么这里得春偏早呢?首先这里的地势好.这里正是在午门的东南,城墙在这里又是曲尺形,午门上面的高大的五凤楼和西面的紫禁城墙,把西北风全部挡住了,按照北京的说法,这是最背风的地方.既挡住了凛冽的西北风,却又能照得着充足的太阳光,因而便要早逢春了.在先生的审美视野中,他看到树枝已绽嫩芽,太庙后面筒子河中的坚冰已开始消融,河沿上的柏树林也泛出苍翠之色,透明的雾气在枝叶间浮动上升,那是春天的地气在浮动;在先生的审美眼光下,他发现紫禁城灰色城墙的砖缝中,孳生而出的小草小树已经发芽,那小小枝桠中已有绿光浮动,一团春意可感.先生认为正面看午门似乎太压迫,他喜欢居其一侧,领略那一角春光.只有善于发现情趣的人,才能够领略其佳趣啊!这毕竟是推翻皇帝佬儿的好处,如果在那鸣钟待漏、朝视百官、顶戴花翎、由左右掖门鱼贯而入的时候,我又如何能背靠这紫禁城墙,晒着早春的太阳,领略凤城的春色呢?寥寥数笔,从状物绘景到抒情,情景交融;皇城根下翻天覆地的沧桑变化,从物境到心境,被先生的文笔娓娓道出,一种浑厚的历史感和质朴的平民意识相互缠绕,读之如春风徐来,感慨万端.遗憾的是,先生的生命历程没有伸展到新世纪,就在20世纪末的一个春天来临之际,先生匆匆地走了;而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夏季之夜,就在北京的午门广场,人气旺盛,举世瞩目,世界3大歌王的优美歌声从这里传向地球的四面八方,北京申奥的激越旋律赋予午门这一传统文化的建构以新时代的强音.先生认为,北京最美丽的建筑物是天坛的祈年殿.在斑驳而古老的、覆盖着鸳鸯瓦的红色坛墙的衬托下,碧空白云的蓝色琉璃瓦重檐圆顶,玲珑、壮丽、缥缈而庄严.先生还考证了天坛过去有不少水池.据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云:“坛之后树以松柏,外堰东西凿池,凡二十区,冬月伐冰藏凌阴,以供春秋祭祀之用.”作为天坛景致重要点缀的水池现已缺失,先生为之遗憾,由此感叹:“人们逛天坛,感到在殿宇浮云、蓝天绿树之间,正需要一点水呢!”中国传统文人讲究山水之乐.山水有自然之形,也有人为造设,以仿照天然.名胜古迹、旅游之地的完善和文化含金量的提升,不仅要有实有形,也要有虚有神.如何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先生的感叹值得举一反三.昆明湖东南角的十七孔桥,是北京的一大胜景.经过邓云乡先生审美视界的过滤,呈现着多姿多采的风韵,既有四时之美,又有晨昏之美,更能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比如站在桥上眺望万寿山,这是十七孔桥的最好镜头.扶着汉白玉的桥栏,欣赏万寿山,包括远处的玉泉山、香山,更远一些的飘渺的西山,这时由近而远,水波、雕栏、长廊、绿树、崇阁、黄瓦、山色、塔影、青山、白云,浑然一体.如果世界上真有“蓬莱仙山”,你会感到那绝不会胜过这里了.北京春天多风,在风天站在桥边,望着昆明湖动荡着的波涛,似乎万寿山也会浮动起来,一线白石栏杆也成为一条晃动着的珍珠项链了.在这里,远近、虚实、动静、色彩等被调制得如此和谐,在自然要素中渗入了人文精神,正所谓“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先生的审美思绪引发联想,指出十七孔桥的“姐姐”远在苏州的石湖,即“石湖串月”的杏春桥.他巧妙地把两桥作了拟人化的比喻,称十七孔桥是“宫廷妃子”,而石湖杏春桥该是江村的浣纱女.这一朝一野、一北一南的两座桥,经先生笔下点睛,其意义已经逸出交通和景观设置,一扇研究之门已经洞开,由此可以深入中国传统文明的朝野文化和南北文化相比较之堂奥,这不啻为一篇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大文章.1.2“传统”的家庭和社会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承载着邓云乡先生浓浓的怀旧与乡愁之情.先生指出:“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如果条件好,几个四合院连在一起,那除去合之外,又多了一个深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这是感人至深的纯中国式的诗境.先生认为:“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人的个体和群体生活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人的居住方式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方式.先生把人的居住条件和其素养气质相联系,分析了四合院心态: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扰,敞快、达观、坦然,但又缺少竞争性,自然也不斤斤计较,而且对自然界很敏感,对四季岁时变化有深厚情致.请看先生对夏季雷阵雨前后四合院的描绘:……瓢泼大雨又来了,打得屋瓦乱响,院中水花四溅……但一会儿工夫,雨过天晴.院中的积水很快从阴沟流走了,满院飞舞着轻盈的蜻蜓,檐头瓦垄中还滴着水点,而东屋房脊上已一片蓝天,挂着美丽的虹了.如果用极少的词语来概括四合院的四时,先生自认为是“苦心孤诣”地想出了这样四句:“冬情素淡而和暖,春梦浑沌而明丽,夏景爽洁而幽远,秋心绚烂而雅韵.”笔者以为这是对“境由心造”寓意的生动诠释.传统的民居和自然最为贴近.先生有一篇《夏虫京华梦》的短文,专述他思念北京的知了、蜻蜓和萤火虫,“‘轻罗小扇拍流萤’,如今住在多少层的高楼中的人,是做梦也梦不到这种飘渺的意境的.”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古老和森严,其特征是封闭性;而上海的石库门尽管婉约清曼,灵秀多巧,“螺蛳壳里做道场”,但也逼仄、嘈杂.四合院和胡同也罢,石库门和阁楼、亭子间也罢,一是都各有利有弊,二是都处在逐渐隐退的境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学者指出:曾经作为老北京城市文化载体的胡同、四合院及其所蕴育出的京味文化,正像在地理空间上一样,退缩到城市社会的边缘,成为衬托强劲的新北京文化的模糊背景.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都面临一个共同的现实课题,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创造的智慧体现于在传统与当代、传承与创新诸方面寻找到整合的支点,由此顺利有序地接榫、互动,保持上佳张力和弹性,以形成动态平衡和健康发展之势,切忌思维方式的偏执和极端,步入文化激进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之误区.2《病情”:关于“风俗”的调查《红楼梦》是清代杰出文学家曹雪芹的名著,以其描写家庭盛衰和爱情婚姻反映现实社会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精湛的小说技巧所达到的炉火纯青之境界,攀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乃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一大标志和象征,本身就构成一门博大精深的“红学”.邓云乡先生“有心人也,且亦具备条件,能为此书作‘风俗谭’,实曹氏功臣矣.此仅一端而已,另尚有可说者,云乡能以《红楼梦》作对象,详记有清康雍、乾嘉之际风俗,正史所未及者,云乡有之,言其为史笔亦可也.”《红楼风俗谭》是先生研究《红楼梦》的一部力作.他慧眼独具,另辟蹊径,以“红楼风俗”为“谭”,举凡年节礼俗、诗文灯谜、鹿脯燕窝、听戏串戏、古董工艺、官制服饰,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该著不仅在大陆红学界独树一帜,而且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影响播及东南亚.先生还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的民俗指导,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作出了贡献.面对成绩和赞誉,先生虚怀若谷,依然保持着平常心.我对《红楼梦》老老实实说,实在谈不上“研究”二字,只是就自己知道的,随便说说.大多是关于历史名物、风俗的小问题.所以过去以“识小”名书,记录一点小东西,使用“识小”之典,以表自谦.而这次则名“风俗谭”.“谭”者,闲谈耳.风俗的范围虽广,如果只是“闲谈”,自然亦不必要求百分之百的全面.这样挂一漏万之处,也可以得到读者的谅解了.在先生笔下,闲谈决非平淡无奇,实则魏晋名士的飘逸之风,形式轻松,内容严谨,形散神不散,没有满腹经纶是根本闲谈不起来的.在《红楼风俗谭》中,其旁征博引就令常人惊讶.除引述《红楼梦》原著资料外,还引证了诸多名家著作,例如赵翼的《陔余丛考》、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徐珂的《清稗类钞》、查初白的《查他山南斋日记》、钱泳的《履园丛话》、让廉的《京师风俗志》、邓文如的《骨董琐记》、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昭木连的《啸亭杂录》,以及《清史稿·选举志》等.本文略选数例加以分析.2.1人物造型的缺失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但他的学问却很难“要言不繁”、三两句话说得清楚.先生由此设立3个环环紧扣的问题:一是宝玉究竟有哪些学问;二是如此年轻的宝玉可能拥有这些学问吗;三是宝玉受到哪些教育,而当时教育手段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吗,尔后层层剖析.例如大观园修筑具有田舍风格的稻香村,贾宝玉对之提出异议,甚或敢于直刺皇家十分矫揉穿凿的虚伪面目.宝玉在蘅芜院引《离骚》、《文选》、《吴都赋》、《蜀都赋》等文献辨认芳草,其渊博学问使众人吃惊,更使得贾政等无知之徒感到难堪.后者只得讥讽宝玉为“歪才”.宝玉确实博览群书,但在同时代人中也并不少见.先生列举了林则徐《日记》和《邵二云先生年谱》加以佐证,说明宝玉比起当时同龄的读书种子来,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他在作诗时,竟忘记了“绿蜡”,遭到宝钗的嗤笑,而这正是《红楼梦》的真实可贵之处,宝玉是“人”而非“神”.又如妙玉其人,往往给人一种清高、博学、可爱的印象,表面清高,其实很善长奉承拍马.先生尖锐地把她和其他人物加以对比分析.妙玉的地位同刘姥姥一样,都是“女清客”,而她骨子里却嫉富骄贫,同样是“老太婆”,她却奉承贾母而鄙视刘姥姥,嫌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腌月赞,甚至表示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刘姥姥,公然和贾宝玉唱反调.先生认为宝玉虽出自豪门,却心地善良,平易待人,处世忠厚;而妙玉寄人篱下,反而貌似高傲、乖僻狂妄,两相对照,先生褒贬分明.他认为曹雪芹借邢岫烟之口,在第六十三回中大骂妙玉是理所当然的.先生甚至认为妙玉可以和贾雨村划等号.世上自命清高的人都是最善于奉承人的人.“居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此诗套在妙玉头上很合适.通过对妙玉的抨击,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邓云乡先生的人品和风骨.《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称谓也十分复杂.正如第二十七回李纨所说:“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很难弄清楚.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梳理之功逐一作了诠释.例如在《红楼梦》时代的“老爷”一词,北京就有5种意义和用法:一是官称、尊称,如政老爷、赦老爷等;二是后加“们”字,泛作男人代称;三是读音稍重,是俗语称呼“外祖父”;四是清代庙祠关羽,俗称“关老爷”,简称“老爷”;五是对“知县”之特称,外地都加“大”字,作“大老爷”,或叫“太爷”,至今仍有“县太爷”、“当官作老爷”的俗谚,并指出前两种在《红楼梦》中的具体用法.又如贾母曾称宝玉和黛玉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先生为此考证了“冤家”一词.这是一句纯中国式的“罗曼谛克”的情语,是爱侣的“昵称”,而“俏冤家”则是曲牌名.这一段分析读来异趣横生.2.2画是真、联则假《红楼梦》时代是讲究古董的时代,而书中所写的家庭,作为豪门贵戚府邸,又是最讲究古玩的地方.对于名称复杂、内容更为复杂的“古董”,先生感叹道:“三代钟鼎,有的是当时多少人吃饭的家伙;秦砖汉瓦,还沾着不知多少能工巧匠的汗水……每一件古董要和人联系起来,和历史联系起来,那就有说不完的话了.”古董大致分为古瓷和古书画两大类,前者为“硬片”或“硬彩”,后者为“软片”或“软彩”.“硬”者旁及古铜器、唐三彩等;“软”者旁及绣品、古书画等,其“书”为字幅、中堂、对联、横披等,而非书籍.先生辨析古董的功力甚深.《红楼梦》第五回写到秦氏卧房有一画一联:画即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联即宋学士秦太虚写的“嫩寒锁骨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先生经过大量引经据典的考证,指出画是真古董,而联则是假古董.这副令人销魂的联语,自然是曹雪芹的天才“创造”,其考证过程丝丝入扣,曲折起伏,令人惊叹.再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描绘秋爽斋探春房中的陈设,又写到有一画一联:画是米襄阳的《烟雨图》,而联是颜鲁公的墨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先生再次指出其画真联假,“颜鲁公那个时候,还不作兴写对联、挂对联.颜鲁公根本没有写过对联,秋爽斋又如何能挂出颜鲁公的对联呢?”先生细致地分析了古董与人的4种不同关系:一是买卖赚钱;二是收藏研究;三是欣赏癖好;四是陈设赏玩.由此指出:“讲古董是学问,陈设古董是艺术.”这里有“书卷气”与“匠气”之分,亦有“雅”的情思与“俗”的表现之别.和古董一样,穿戴也是门学问.《红楼梦》中的服饰五花八门,但在先生的笔下,都被阐释得细致精到.例如《红楼梦》第八回写林黛玉给贾宝玉穿斗篷,其打扮在日常起居中并不是这样.翻阅明人说部,如《三言》、《二拍》、《金瓶梅》等书,根本找不出和宝玉装饰相同的角色,只有在剧场上才能找到.先生进而断言,曹雪芹把书中主角的服饰戏剧化,其旨有二:一是为“真事隐去”的政治目的;二是为了艺术装点,使之花团锦簇,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这段分析层层推进,含意深广.邓云乡先生在《红楼梦》的钻研和考证中不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特别要指出的是,先生推断,“太虚幻境”也有原型,就是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此话是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闲聊中说出,一语惊人.据周先生回忆,他当时认为邓先生的这一见解是“石破天惊的奇言!”、“聆话为之一震”.“考察证明:此言不虚.庙门外原有石牌坊,庙内正殿两厢四围是诸‘司’.后殿娘娘寝宫,塑有108个伺女,神态活现,这正是曹雪芹笔下创构‘幻境’的灵感之源.这是云乡兄的一项极可贵的红学贡献.”先生不仅埋头著述,而且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中,亲临现场指导.以剧中“清虚观打蘸”的场面为例.精心选择四川灌县玉垒山下、都江堰边的“二王庙”为拍摄地,仅荣府打蘸的队伍:净街大锣,“肃静”、“回避”牌,“金八对”、“银八对”执事,还有蓝帷子红幛呢骡车,八抬大轿和四人官轿等,就浩浩荡荡摆满了一条街.这些大型道具都是在北京加工好了之后,装火车与卡车运载到拍摄现场的,邓云乡先生的智慧和辛劳可见一斑.3写作缘起:极高境界,常求发展邓云乡先生有一首自我写照的诗作:“读书写作是生涯,兴至还涂日暮鸦,不解蒙庄何梦蝶,如来一步一莲花.”在先生眼里,读书写作已非外在之物,也非达到某种目的之手段,或要去完成什么任务,它本身就是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在读书和写作中摒弃功利、俯仰自足、时有所乐的人生情趣,其实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好学勤思,不畏挫折,随遇而安,潜心学问,终于在晚年幸逢盛世,佳作迭出,势如“井喷”,箸作等身,自成一家.3.1要多地以书为缘,广结“书缘”,“科学的”,要有更高的带动和引导社会的发展先生在《平凡的苦与甜》的回忆文章中反思自身走过的路,感到有两点还足以自慰:一是没有为自己而坑害和计算过别人;二是从小养成乱看书、胡思乱想、拿笔杆爬格子的习惯,“像瘾一样,直到现在,仍乐此不疲.”这前一条是人格修养,光明坦荡,与人为善;而后一条则是博览群书,善于观察生活,不循规蹈矩,有好奇心,有独立和探索意识,诚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强记博闻,勤思苦练,这正是学术研究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所在.我的爱逛书摊癖好是做中学生时养成的.那时每天放学回家,所经过的一段人行道上摆满了旧书地摊……几乎消磨掉我整个少年时期的课余时间……曾经在一个极小的摊子上,买到过一套精装烫字簇新的《海上述林》,真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般地高兴.最怀念不忘的是曾买到过一本破杂志,里面逐页贴满了“八行书”.……其中有康南海、翁常熟等人的亲笔信,多么值得珍贵……此册珍藏多年,可惜在众所周知的浩劫中被抄失散,今天再也看不到了.至于大本的翻译小说如《死魂灵》、《罗亭》、《复活》等,先生最早都是在逛书摊时读到的,那时做学生手头钱少,买的少,但勤去书摊读得很勤.沪上读书界知名人士曹正文先生在追思先生的文章中指出:尤其是邓先生写的那篇《书忆》,写自己逛书摊、淘旧书的心情,不知让多少读书人的心灵引发了共鸣.他那句“逛书摊的最大乐趣就是自由的发现”,已成了读书人的共同格言.先生嗜书如命,“熟掌故,擅诗文,谈艺论学,滔滔不绝”.但思想并不守旧,笔墨当随时代.先生在“国学琐谈”一文中呼吁“提倡一点‘国学’,制造一点空气”.今人学习讨论一些传统的学问,既不同于30年代,也不同于解放初期,就是用现在改革开放的头脑,以现代科学观点,实事求是地学习些具体的、有益的……增长知识、涵养性情、丰富自我、提高素质、迎接时代……讲求“国学”,就是要让中国人多一点自己的东西,保存一点自己的东西.先生很动感情地写道:“二十一世纪即将开始,中国人还要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古老的国家、古老的历史、新生的人民,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行吗?”先生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殷殷之情和拳拳之心可感可叹.先生曾满怀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分配的不合理状况逐步改善,社会心理状态的逐渐转变,读书的风气会进一步出现高潮.因为这是自发的,不是被动的、勉强的.要有有心人的提倡,广泛引导社会上的各种读书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要广泛地以书为缘,广结“书缘”了.“世缘”中如“书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那样文化不将要出现更高更新的高潮吗?一位经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的文化老人,邓云乡先生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于一身,他的胸襟和眼光是面向未来的,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3.2结语:八股文的历史作用邓云乡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作文必先作人,正笔先要正心”.先生满腹学问、撑肠万卷,但从不张扬、不夸张、平直、自然、真实.先生在为陈从周先生《世缘集》所作的序文中,对这位著名的园林艺术专家有段评价,读来意味深长:他写文章,是余事,又是正事.他的散文,有文采,更重要的是有感情,有真实的喜怒哀乐.……他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编出来、抄出来的.是随笔式的,不是说教式的、口号式的.是有感而发的,不是无病呻吟的、装腔作势的.……他不是江河、不是大海,我想他从来也不想做江河、大海.如果真从一滴水可以见到海洋的话,那他每一篇短文都是一滴水,是中国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先生所认同和赞扬的,也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其实,这一段评价同样非常适用于先生自己.遗憾的是,两位先生都相继谢世,但是他们的人格风范长存.先生作文,不跟风、不附势,完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先生著有《清代八股文》一书.在其前言中,对于“早已是臭名远扬”的八股文,有着自己“十几年来的思考”,“八股文的作用,是在于强化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先天的聪明才智,再加后天的八股文教育对思维能力的特殊严格训练.这样明、清两代八股文科举考试,仍能人材辈出的历史之谜,就完全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可以清楚地理解了.”在对八股文的一片否定声中,先生的观点成为一脉异音.先生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提出:关于八股文的历史作用,“自认是对它有了一点较科学的肤浅认识.也许是‘自卖自夸’,但‘自夸’也还是自己的本色,非同于人云亦云的盲从也.”诚然,对于包括八股文的历史作用在内的学术问题,只能通过健康规范的学术争鸣加以解决.但从中也可看出邓云乡先生治学风格的鲜明个性.先生在为山西古籍出版社《民国笔记小说大观》所作的序言中,建议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看看这种笔记书,称这是“看惯白话现代文笔调”后“不妨换换口味”.他指出:“文章、白话并没有完全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要让‘古汉语’这种怪名词吓住.”先生的建议并非无的放矢.就以最近的事情为例.今年高考,南京一考生运用古白话文写成的《赤兔之死》被评为满分,遂引起“怎样看待文言白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4 Section B 2a-2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Unit 5 A happy da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辽师大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 外国影视音乐 唱歌 小小少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九 除法第1课时 长颈鹿与小鸟(1)配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3.1 规则在哪里说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16《初识“WPS演示”》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苏科版
- 《垃圾问题小思考》(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 《自制收纳盒》(教案)-四年级上册劳动苏科版
- 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2025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职(专科)单招政策解读与报名课件
- 2024年昆明渝润水务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小武器和轻武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中主题班会 高考励志冲刺主题班会课件
- 高三复习:2025年高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月考试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带答案)
-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