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范围实践的两种形式_第1页
训诂学范围实践的两种形式_第2页
训诂学范围实践的两种形式_第3页
训诂学范围实践的两种形式_第4页
训诂学范围实践的两种形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训诂学的应用范围和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

第一节训诂学的应用范围

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公羊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谷梁传》)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工作的核心逐渐扩大到史、子、集部《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诗经》,毛传、郑笺、孔疏、朱熹的《诗集传》、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传笺通释》、段玉裁的《诗经小学》《论语》何晏的《论语集解》,邢昺作的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唐颜师古《汉书注》《墨子》清代孙诒让《墨子间诂》训诂专著经书作为第一手资料“辅,《春秋传》曰:辅车相依。从车,甫声。”(《说文解字》)经传词语的汇集注释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群经评议》解释的典籍的时代传统训诂学先秦两汉子王先谦:《荀子集释》《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史《史记》、《汉书》《史记志疑》(梁雨绳)、《史记札记》(郭嵩焘)、《汉书补注》(王先谦)、《汉书疏证》(沈钦韩)集《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宋代朱熹《楚辞集注》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黄侃先生:“小学之于群籍,由经史以至词曲,皆不能离之。而或以为治小学读周、秦、两汉之书,误矣。”(《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二训诂学的新领域俗文学、俗语词敦煌变文

“狼主”“郎主”:“主人”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门生、家奴呼其主为郎,今俗乃谓郎主”《董永变文》

不弃人微同千载,便与相逐事阿郎。阿郎把数都计算,计算钱物千匹强。但织绮罗数已毕,却放二人归本乡。二人辞了须好去,不用将心怨阿郎。“阿郎”都是指买董永的主人。

全身与阿郎为奴,须尽阿郎一世。(《㠠山远公话》)或为奴婢偿他力,衣饭何曾得具全。夜头早去阿郎嗔,日午斋时娘娘打。(《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阿郎”就是口语化的“狼主”。《新唐书·宋璟传》张易之、张宗昌五郎、六郎以官正当为卿。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良人夫妻双方的对称施从良人之所之。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孟子·离娄上》)“良人”是指丈夫。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良人”是指妻子。“良人”进一步演化,指丈夫的就用“郎”,指妻子的就用“娘”“新郎”、“新娘”丈夫——主人娘——女主人夜头早去阿郎嗔,日午斋时娘娘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滩”是“痑”(或者写作“瘅”)的假借字,表示“气力尽”的意思。(郭在贻《训诂丛稿》)《敦煌变文·破魔变文》:“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任你前头多变化,如来不动一毛端。”“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的是莺语花底的流利婉转,“幽咽泉流冰下滩”,则描写了泉流冰下的不流畅、艰难缓慢,好像泉水在冰下流一样,声音呜咽,有气无力。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古无舌上音”(钱大昕)今天读作zh、chi、shi、r等等舌上音的字,在上古汉语里都读作d、t、n、l等舌头音。所谓舌上音、舌头音现代汉语称为舌面音、舌尖音。周——调、雕、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三停来闺怨相思。”“停”——“成”经史子集之外传统文化的研究隋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唐王冰注《内经素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王宁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研究第二节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

训诂著作: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义的专著一、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毛诗诂训传》(最早)毛亨孔安国郑玄高诱马融王逸疏、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六经(孔子):《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汉武帝):《诗》、《书》、《礼》、《易》、《春秋》七经(东汉):《论语》、《孝经》九经(唐):《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开成十二经(唐文宗):《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三经(宋):《孟子》四书五经:南宋朱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四子书)《诗》《书》《礼》《易》《春秋》《四书章句集注》《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三礼”《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一)注释的体式1、传注类。《说文解字》“人”部:“传,遽也。”“传”本来指的是驿车,是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的意思。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内传、外传、大传、小传外传,就是附经作传,广引事例,不完全以解释经义为主的书。内传,以解释经义为主的书。《韩诗外传》、《韩诗内传》大传的名称,始于西汉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是“撰其大义”的意思。《周易》的卦辞、爻辞为经《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词》(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翼”,《易经》的羽翼,“易大传”。小传和大传相对而言,取“不贤识小”的意思,是注释者谦虚的说法。《春秋》经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

《毛诗诂训传》

笺《说文·五篇上》:“笺,表识书也。”徐锴《说文系传》:“于书中有所表记也。”在原有的注释旁边附记自己的意见。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清胡承珙《毛诗后笺》注《说文·十一篇上》:“注,灌也。”《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补注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补注:“……《集韵》曰:曼曼,长也。……”《天问》“璜台十成,谁所极也?”王逸章句:“璜,石次玉者也。”补注:“璜,美玉也。”2、章句类。离章辨句以句子为基本的训释单位《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王逸《楚辞章句》:“言兰芷之草,变易其体,而不复香。荃蕙化而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更为小人,忠信更为佞伪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赵岐《孟子章句》:老犹敬也,幼犹爱也,敬我之老,亦敬人之老;爱我之幼,亦爱人之幼:推此心以惠民,天下可转之掌上。言其易也。章旨《九章》王逸序文:“《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壄(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3、义疏类。《说文·二篇下》:“疏,通也。”皇侃的《论语义疏》疏、正义、注疏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礼记正义》)

“正前人之疏义”“五经正义出,六朝义疏亡”大叔完聚完城郭聚人民○[疏]注完城郭聚人民○正义曰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完城者谓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断句,并指出哪句是原文,哪句是注,哪句是疏。说明红字部分的作用。

大叔完聚。完城郭,聚人民。○[疏]注完城郭聚人民○正义曰: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完城者,谓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唐:疏不破注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完聚:准备齐粮草。左传哀公十七年:陈人恃其聚而侵楚。4、集解类。汇集各家的说法,有时候还加上自己的见解,称为“集解”或者“集注、集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肃)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咸)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5、征引类征引的训诂体式,是以考查典故、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直接援引旧文、旧注、成句和典故,把说解语义和阐述文意的训释目的融入其中。唐李善《文选注》南朝梁太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楚辞》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毛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礼记》曰:“仲秋之月,鸿雁来,玄鸟归。”郑玄曰:“玄鸟,燕也。”《楚辞》曰:“燕翩翩其辞归。”又曰:“雁雍雍而南游。”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郑玄《礼记注》曰:“慊,恨不满之貌也。”口簟切。贱妾茕茕守空房,茕,单也。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古诗曰:“泪下沾衣裳。”

口簟切kiàn(qiàn)g、k、h为生母的字,分化为:g、k、hj、q、xi6、音义类。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者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陆德明《经典释文》:“漙本亦作團。徒端反。”榜舫兮下流(《楚辞·九怀》)

洪兴祖引《楚辞释文》:“《释文》榜作摘。摘,取也。”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择也。笺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择之者。○芼,毛报反。[疏]传“芼,择也”。○正义曰:《释言》云:“芼,搴也。”孙炎曰:“皆择菜也。”某氏曰:“搴犹拔也。”郭璞曰:“拔取菜也。”以搴是拔之义。《史记》云“斩将搴旗”,谓拔取敌人之旗也。芼训为“拔”。而此云“芼之”,故知拔菜而择之也。(二)注释的特点1、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字词文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以及文章所涉及到的礼俗、人物历史2、揭示词的具体义和灵活义。①王使委于三吏。(《左传·成公二年》)注:三吏,三公也。②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国语·周语》)注:百吏,百官。③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注:天吏者,天使也。《孟子·公孙丑上》)④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吏,田畯也。“吏”—“治人者”《说文解字》

二、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所谓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是指产生于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部书以及后代模仿、研究、注释它们的著作。

1、简介四部专著。①《尔雅》“尔”—“近”,“雅”—“夏”,华夏的语言就是“雅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诸夏之公言,皆经典之常语,为训诂之正义—(《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是一部以当时规范的标准语解释古语词的著作。

《释诂》(古语词)、《释言》(当时的语言)、《释训》(叠音词和连绵词)《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采用排列同义词、近义词进行统一训释的方法《释诂上》“初、哉、首、基、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释训》“穆穆、肃肃,敬也。”采用归纳近义、同类词,分别进行训释并突出各自的特点,达到辨析的目的的方法。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主要意义在于保留了以前的训诂成果

②《方言》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輶轩”,指的是古代使者乘坐的车。“绝代”是指时间,所谓“别国”是指地理位置。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假、格、怀、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格。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③《说文解字》《说文》,东汉·许慎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

,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清王筠《说文释例》第一、部首排列的体例。⑴始一终亥⑵据形系联tian.doc.doc⑶据义系联齿和牙⑷先独体部首,后同体重叠部首。玉、玨;虫、䖵、蟲⑸先正体,后反体、倒体。tian.doc.doc比如“司”部,是“后”部的反体,所以排在“后”部之下。“匕”字是“人”的倒体,所以排在人部之后。第二,列字体例。⑴按所反映事物的虚实远近排列,一般是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没有虚实远近可言的,就按照义训的好恶排列。玉名、玉器、玉饰、玉色、玉声次于玉之石、似玉之石、美石、珠类《说文》言部耻、惭⑵按事物本来的顺序排列。和人体结构有关的字,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骨部》,从髑(dú)到骸15个字分别表示头骨、肩胛、肋骨、骻骨、大腿骨、膝盖骨、胫骨。⑶以义联属。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示部》“禧”至“褆”(12)“神、祗、袐”(3)“斋”“禋”至“禓”(37)“祸、祟、䄏”(3)⑷和部首字相对或者相反的字列在本部末尾。tian.doc.doc⑸以某字为部首而实际上不是某类事物的字列在本部末尾。“蝙蝠”、“虹”⑹组成双音节的两个字排列在一起。尴尬、蝙蝠第三,说解体例。先解释意义,再说形体构造和读音。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斯,析也。从斤其声。《诗》曰:斧以斯之。(《十四篇上》)析:破木溯本求源,指明本义及,逮也。从又从人。(《三篇下》)tian.doc.doc

④《释名》东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