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_第1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_第2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_第3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_第4页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何家禧流行病学一、流行病学的发展和演变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共卫生的成就、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防制传染病→非传染病→健康促进→卫生相关事件二、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和任务研究内容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伤害:意外、残疾、智障和身心损害等健康:身体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等任务第一阶段“揭示现象”: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现象,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与原因,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处置的策略与措施,应用人群流行病学实验来完成三、流行病学的应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流行病学:检验或验证科研的假设(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证实或确证假设(临床试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项目)传染病流行传染病流行过程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苍蝇手、用具、玩具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血制品土壤(三)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二、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传染期传染期短,所引起的续发病例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有一定间隔,间隔期限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续发病例陆续出现、拖的时间很长

有流行病学特征

质:外来性和地方性量: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爆发流行: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三间分布: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季节分布)、空间(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潜伏期短潜伏期的传染病来势猛,常呈爆发型;而长潜伏期传染病的流行持续较久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索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经。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和分离培养检材:血液、尿、粪、脑脊液、痰、骨髓、皮疹吸出液等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四)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四、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接触者:检疫措施、临床观察措施、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动物传染源:消灭(二)切断传播途径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消毒: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主动或被动免疫传染病性疾病调查处理一、调查方案制定(一)调查目的核实诊断,确认暴发了解疾病的流行状况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特征查明疾病流行原因提出防制策略,采取措施,平息疫情(二)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队列调查(三)调查内容1.初步调查提出假设核实诊断病人隔离治疗,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或环节。2.采取防制措施,控制蔓延采取针对性强制措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病例隔离诊治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3.深入调查验证假设阶段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实验室检测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四)调查表设计1.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相关防疫知识等2.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确诊时间临床症状体格检查3.流行病学资料既往史、现患史、疫苗注射史、输血史、家族感染患病史,可能暴露的日期,饮用水取水点、水源、食物等接触史(接触时间、方式、频度)处理措施(临床治疗情况,预防处理情况、应急接种等处理情况等)可能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等个人防护和其他预防措施4.实验室检查抗原、抗体检测环境标本人体生物材料(血、骨髓、尿、便)中间宿主虫媒检查二、调查活动实施(一)调查准备组成调查组培训人员物资准备经费进行预调查(二)调查活动的组织设立项目(方案)负责人组成若干实施小组,分别负责调查、资料分析、效果评价等聘请有关专家提供相关技术援助(三)调查资料的收集调查表现场调查病历审查流行病学资料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四)样本的采集及储运环境标本生物标本(血液、尿液、粪便、骨髓、咽部或眼结膜等分泌物、活检标本、虫媒标本、痰液、呕吐物)三、资料的处理(一)调查资料的分析两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率或构成比差别显著性检验—x2(平方检验)单因素或两因素分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F(方差)两组资料比较—H(秩和检验)两变量间关系—直线回归1.现况调查资料分析各种罹患率,发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各类阳性率,不同条件组合下的分布;发病概况分析,发病时间、年龄、性别构成、潜伏期计算、病死率等;发病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分层分析、分级分析;均衡性检验(x2检验、t检验)。2.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的均衡性检验;分析比较食物、饮用水、生活习惯等因素与发病之间的OR值,寻找最可疑的因素。3.队列研究资料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估计可以因素的RR值,确定引起本次发病的原因。(二)样本检测结果判定各样本的正常值、诊断值及其意义四、控制与干预措施依法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疫情监测与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疑似病人或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疫点隔离控制和消毒应急免疫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教育五、控制效果评价应急免疫接种对疫情的控制最长潜伏期内是否出现新病例区别是疫情的自然下降还是采取防治措施后的下降敏感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人群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情况六、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题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当地背景调查方法、对象和其他资料来源调查结果结论与建议常见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而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共有5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庚型和第7型肝炎病毒,暂定名为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四)流行特征散发性发病(甲型:儿童发病率高,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型:家庭聚集;丙型:密切接触和母婴传播;戊型:日常生活接触)流行爆发主要由水和食物传播所致,常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季节分布(甲型:秋、冬季;戊型:雨季或洪水后)地理分布(甲型:不明显;乙型:分为低、中、高流行地区;丙型:无明显;丁型:全球分布;戊型:亚洲和非洲潜伏期甲型平均为30天(5~45天)乙型平均为70天(30~180天)丙型平均为50天(15~150天)戊型平均40天(10~70天)丁型尚未确定,可能相当于乙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酶:ALT、AST;血清蛋白;血清和尿胆色素;凝血酶原时间)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肝活体组织检查(同时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分子免疫学检测)超声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尿常规)二、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改变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临床特点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一)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7~23天,一般为10~14天(三)实验室检查

血象伤寒沙门菌培养(血、骨髓、粪便、尿、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和玫瑰疹吸取物培养)肥达(Widal)实验(伤寒血清凝聚反应)三、麻疹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恢复期不带病毒)传播途径(飞沫直接传播,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潜伏期约10d(6~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实验室检查血象病原学诊断(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血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查多核巨细胞血清抗体测定IgM和IgG抗体四、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人畜共患病)人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以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血压、巨脾与腹水流行病学传染源(受感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三个条件:粪便入水、感染性钉螺孽生、接触疫水)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潜伏期长短不一(23~73d),但以1个月左右居多实验室检查血象肝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或CT扫描五、SARS非典型肺炎(Atypicalpneumonias),简称非典(相对典型肺炎而言)2003年流行的“非典”与既往临床上所见的非典有诸多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暂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一)特点冬春季高发青壮年多发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6~16%有显著的群聚性暴发现象(二)病原2003年4月16日WHO在日内瓦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变异)病毒(SARS病毒)美国米恩德尔发现SARS病毒的RDRP基因与只在鸟类中存在的冠状病毒的类似基因关系紧密我国科学家则发现SARS病毒基因与野生动物果子狸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有99.8%的同源性SARS病毒是一种与动物有关的基因重组的新型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体(三)传染源传染的源头和其生存方式仍不明了如今所知的传染源主要是SARS病人(四)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仍不明了飞沫密切接触或接触SARS病人分泌物、体液及污染的物体(五)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SARS病人一般症状越重,传染性越强处于潜伏期的病人,专家一般认为传染性不大,有的认为基本没有传染性(六)潜伏期的估计大多国家报道中位数是4-5天,平均潜伏期4-6天,最小潜伏期1天(4例中国病例和3例新加坡病例),最大潜伏期为14天(亦为中国报道)(七)SARS接触者治疗或护理探视SARS病人或疑似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通过其他方式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和/或排泄物(如粪便)等(八)个案调查一般情况、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重点对患者的发病日期、发病地点、发病后的诊治情况及接触史进行详细调查根据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和接触情况确定对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展开调查和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追踪调查六、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鼠为主要传播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流行病学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狗、家兔等。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5种:呼吸道(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通过呼吸道感染人),消化道(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接触(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母婴(经胎盘感染胎儿),虫媒(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4~46d,一般为7~14d七、艾滋病

人免疫缺陷病毒所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易感性HIV侵入人体后虽然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中和抗体很少,且作用极弱在血清中同时有抗体和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此血清仍有传染性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子、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他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亦含病毒,均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性接触,注射,母婴,其他高危人群:男同性恋,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潜伏期一般认为2~10年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和尿免疫学检查:T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学检查:HIV抗体或HIV抗原八、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感染途径常见途径:呼吸道(飞沫)感染次要途径: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其他感染途径:经皮肤、泌尿生殖系统免疫与变态反应先天免疫力:非特异性后天性免疫力:接种卡介苗或经过结核菌感染(具有特异性)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核菌检查(痰中结核菌是确诊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简称结素)试验(强阳性反应:活动性结核病;阳性反应仅表示曾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现在患病)*结核菌感染后需4~8周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该变态反应产生之前,结素试验可呈阴性九、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病原体为霍乱弧菌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品;经水传播常呈爆发流行;水产品传播作用最大)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多)流行季节(夏秋季)潜伏期1~3d(数小时~6d)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粪常规、霍乱免疫血清、涂片染色、培养、免疫荧光菌球法与PCR法检病原菌)血清学试验(抗菌抗体和抗毒抗体)(一)寄生概念

任何生物,只有在它们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就被称为共生共生可分为3种类型: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者称为寄生。通常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受害的被寄生一方称宿主(二)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原虫:人毛滴虫、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蠕虫:吸虫(异形吸虫、姜片虫等)、绦虫、线虫(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猪巨肠棘头虫)(三)寄生虫病的特点寄生虫侵入人体→寄生虫感染寄生虫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慢性感染:临床症状较轻(未经治疗则而成)隐性感染: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其它:多寄生现象、幼虫移行症、异位病变(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传播途径:经水、食物、土壤、空气(飞沫)、节肢动物、人体直接传播进入人体的途径(感染):经口(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皮肤(如钩虫、血吸虫等)、胎盘(如弓形虫、疟原虫等)、呼吸道(如蛲虫、棘阿米巴等)、输血(如疟原虫等)2、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生物因素:中间宿主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的行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3、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4、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消灭传染源:在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在非流行区检测和控制来自流行区的流动人口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控制和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十、肠道寄生虫

职业病危害调查处理准备工作设备及器材(现场监测和有关的采样设备、器材和记录表格)个人防护用品(防毒工作帽、衣服、鞋、眼镜、口面罩等)现场调查个案调查重点调查首发病例和早期发病病例调查内容包括发病经过、临床表现、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