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_第1页
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_第2页
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_第3页
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_第4页
第一章-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王在尚学前

教育学

一、课程介绍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科学。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柳阳辉《幼儿教育学》,郑州大学出版社。参考书:1、高岚《学前教育学》,广东高教出版社。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大出版社。4、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大出版社。5、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三、参考资料1.《幼教博览》月刊2.《父母世界》(聪明宝宝)3.《学前教育研究》月刊4.《孩子》月刊5.《幼儿教育导读》月刊6.《学前教育-幼教版》月刊7.《幼儿教育》月刊8.《早期教育》月刊

项目一学前教育概述任务一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一、学前教育的对象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三、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一、学前教育的对象

婴儿教育:0——3岁

学前教育(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3——6岁

概论:对婴幼儿教育做统一论述。

学前教育学婴儿教育:婴儿的特点及具体教育内容、(理论体系)

手段、方法等。幼儿教育:论述幼儿教育的内容、手段、

方法等。婴儿教育与幼儿教育是相互连接、性质相近又密切联系的。学前教育是研究从初生至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P10)(一)学前家庭教育:自古代就已存在(二)学前社会教育:工业革命的产儿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1、早期性——儿童第一个生活环境;2、长久性——伴随着学前儿童成长的全过程;3、单独性——家教的对象是儿童个体;4、随意性——其教育受施教者意愿及能力水平的影响;5、随即性——家教具有随时随处、潜移默化的的特点。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1、群体性——学前设施面向众多儿童;2、目标性——具有确定性的培养目标;3、计划性——有步骤地实现培养目标;4、多样性——施教机构的丰富多样。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P14)17世纪后半期在英国出现了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19世纪初,英国的欧文为工人子女创办的“幼儿学校”(1816年),已以教育为主要任务。1840年,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四、我国学前教育的

产生和发展(P15)一、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1903年创办的湖北幼稚园二、我国幼儿教育体系的形成——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三、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四、我国幼儿教育的普及提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节学前教育学概述一、学前教育学的内涵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三、学前教育学的内容四、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五、学前教育学的方法六、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一、学前教育学的内涵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P1)——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1、总结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探讨学前教育的规律及发展趋势;2、通过学前教育学研究,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提高学前教育科学水平;3、通过学前教育学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前教育学的内容1、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其产生和发展;2、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4、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5、婴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7、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8、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之间的配合和衔接;9、婴幼儿教师培训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等。

四、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P5)1、可以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及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2、帮助学生了解托儿所、幼儿园实际,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五、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P6)1.学习学前教育学应以相邻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最新科研成果为科学基础,探讨学前教育理论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新问题;2.同时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努力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意联系托儿所、幼儿园实际,进行或参加一些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3.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各种能力,如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及动手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六、学前教育学的特点(P1)1、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4、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历史演进(P2)孕育萌芽初创发展

15世纪前,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

16世纪—18世纪后期,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儿童教育的思想也不断丰富,并大量见诸于教育学的论著中。

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相邻学科的发展,学前教育学进入了理论化的发展阶段...一、孕育阶段(P2)(一)我国古代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二)在古代,国外也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一)我国古代古书记载1.西汉时期。

如《大戴礼·保傅》篇中曾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意胎教,如何为太子选择保傅人员,使太子“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2.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在《教子篇》、《勤学篇》中论述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用“试儿”的方法,观察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他注意胎教,指出:“婴稚(7、8个月大)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也注重胎教,他认为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

(二)国外古代哲学家、思想家1.古希腊的柏拉图(前427—前347)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2—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生)。3.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在《雄辩术原理》中指出:“婴儿时期的所得就是青年时期的收获,凡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应早点开始”。

1.柏拉图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1)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2)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3)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2.亚里士多德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1)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2)他认为在5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3)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4)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7岁为一阶段,到21岁止。

3.昆体良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1)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2)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3)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让儿童从他们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4)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二、萌芽阶段(P3)在此阶段,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从17世纪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到1806年赫尔巴特写成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科学独立。在许多教育家的教育著作中,都论述了学前教育思想。特点: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且有现实性。我国在宋明以后,长期闭关自守。(一)国外教育家及论著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3、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白板说”白板说:是指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二)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树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2、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

(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也是研究幼儿教育最早的理论家之一,主张以母育学校来教育0-6岁的孩子,且应该在家庭中由母亲进行教育,影响很大。福禄倍尔就是以夸美纽斯理论为基础,于19世纪创立了学前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于1632年出版。

(四)《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论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4个年龄阶段,每6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要求优良教育极为迫切,缺它的话他们将迷失方向。1.夸美纽斯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2.智慧和知识的教育。3.道德训练,摒弃其宗教内容。

1.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1)十分重视婴幼儿的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2)在体育事实上主张:

A、保护胎儿,怀孕期间注重饮食活动;B、提倡母亲亲自哺乳;C、注意饮食、添加辅食;D、要慎重用药;E、要细心保护婴幼儿;F、要注意正当生活秩序;G、注意婴幼儿的锻炼和娱乐;H、使孩子心情愉快。

2.关于智慧和知识的教育(1)向幼儿进行广泛的、启蒙的知识教育;(2)重视保护和训练儿童的感官;(3)重视语言训练;(4)在智育进行中,应按能力进行,尤其是初步的算术教育;(5)提出多种用于丰富知识,发展智慧的方法——“心智”的教育;(6)特别注意同龄儿童的相互学习和帮助;(7)主张“直观教学”。3.关于道德训练(1)内容:

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动,厌恶懒惰。

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谦恭的良好品质。(2)方法:A、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B、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C、适当规定训练。三、初创阶段(P3)

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一)创始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

(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三)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福禄贝尔(1782-1852)

在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上,福禄贝尔接受裴斯泰洛齐的观点,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内在的力量得到发展。他认真研究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

1.他把儿童的年龄分为

3个时期:1)哺乳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2)童年期,是家庭教育、游戏、言语发展的时期;3)少年期,是学前教育期。

2.福禄贝尔的主要成就(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5)他对学前教育的贡献,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恩物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3.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他认为,人同自然界中的万物是一样的,在发展中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本性。(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福禄倍尔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前一个阶段并不阻碍后一个阶段,而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3)儿童发展三段论。儿童的发展则是由“自然儿童”出发,经由“人类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

(4)儿童的四种本能。福禄倍尔认为,儿童共有四种本能:第一为活动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第四为宗教的本能。(5)教学即生活。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福禄倍尔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6)福禄倍尔的教育方法。在游戏中获得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其意义和价值就在游戏的本身,只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过程即是目的,同时也是动机。通过恩物(一种玩具)教学训练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形成整体和统一的观念。

(二)蒙台梭利(1870——1952)蒙台梭利是继福禄贝尔之后对学前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她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并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及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提出自己的学前教育理论,推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她在1909年写成《蒙台梭利教学法》,还著有《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等书。2.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儿童观为依据的。1)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2)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重视感觉教育)。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4)重视教师的作用。1)合适的教育环境(1)自由的气氛(2)结构和秩序(3)真实和自然(4)和谐和美感(5)丰富的教具2)感官训练

她设计和发展感官的一套教材、教具有:(1)帮助儿童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冷热、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及形体的触觉练习教具和活动;(2)鉴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及形体的视觉练习教具和活动;(3)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培养他们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听觉训练教具和活动;(4)提高儿童嗅觉和味觉灵敏度的嗅、味觉训练教具和活动。

3)蒙氏教具4)蒙台梭利的自由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建立合乎科学的儿童教育,就是让儿童获得自由,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表现。这就是自由的原则。5)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

必须具备的条件要成为蒙台梭利学校的老师,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教师自己的专业修养要高,教学技术要精;第二,教师要细心地照管每一个儿童;第三,教师准备的教具教材要多,让儿童自由玩弄、自由试验;第四,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儿童。

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意义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然而,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泰梭利时代还是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三)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在清末维新运动中,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1858——1927)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1.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2.幼儿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4.幼儿教育家张雪门(1891——1974)1.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提出完整的学前社会公共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2)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认为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养育。3)虽重视学前教育的思想可贵,但提出的学前养育机构代替家庭教育是不现实的,只能辅助家庭、和家庭共同合作教育儿童。2.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浙江上虞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五四”运动后新教育的第一代创业者,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A.我爱儿童,儿童爱我——陈鹤琴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B.陈鹤琴的教育主张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3)幼儿园课程理论。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活教育”思想

1)教育观

2)教育目标

3)教育方法

4)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

1)教育观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入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2)教育目标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3)教育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4)教育内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17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教学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幼儿园课程理论A、课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B、课程的结构: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被称为“五指活动”。C、课程的实施:提倡综合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上,陈鹤琴认为:“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像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的,相互间不发生影响。我们应当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因为生活是整个的,互相联接的,不能是四分五裂的。因此,他提出用“整个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即“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去学。”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去编制活动单元,提出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的“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进行相互关联的活动课程教学,即后来所说的“单元设计教学法”。C.陈鹤琴教育主张总结(1)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2)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3)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4)主张多在户外活动。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我们要建设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乡村幼稚园”——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毕生从事旧教育的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1)陶行知的贡献和观点(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揭露、批评我国幼稚园的三种病症: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主张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2)重视幼儿教育。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他说:“幼儿教育是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2)“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反对教师“教死书,死读书”的教学形式,更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从而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