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演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检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检公也。夫有奔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卵。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检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伸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检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極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纯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检、文,文公之才,不过检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候不敢扳晋,晋习文公之余成,犹得为诸候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蛹,以不能进谨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B.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C.“放四凶"中的“放”,与《屈原列传》“自令见放为"中的“放”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淘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淘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4分)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4分)

14.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淘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3分)

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

(节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

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谏者勿振A以威B毋格C其言D博E采F其辞G乃择H可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居,意思是退朝而居,闲居;有时也指闲居之所。文中指周成王在退朝之后和唐叔虞在一起玩耍。

B.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用法不同。

C.妇寺,指皇宫中的妇人和宦官,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乃妇寺干政之所致"中的“妇寺”含义相同。

D.或,泛指人和物,与苏洵《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或"含义基本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成王分封伯禽做鲁国国君的时候,告诫伯禽一定要虚心纳谏,文治和武功并用;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拜后拒绝了。

B.柳宗元批评了“天子无戏言”这一谬论,认为臣子应该判断君王的话是否得当,不能不顾君王言论的正误,一味地严格遵从。

C.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桐叶封弟的经过,但是材料二比材料一叙述得更为简洁,包含的主观态度也更明显,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

D.与材料一中对周公旦劝谏成王的行为持赞同态度不同,材料二主张臣子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君王,使君王符合“中庸"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4分)

(2)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4分)

14.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赞扬周公“可谓善说矣”,柳宗元却不这样认为,他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了论证,请找出辩证的两个方面。(3分)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与国不可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而告之曰:“韩朋将西和秦,今将奈何?"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趣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谷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君弗A听B公仲C怒D而归E十日F不朝G宜阳H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结盟的,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的词义不相同。

B.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C.听,是听从、听取的意思,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听”词义相同。

D.四境,意为四方疆界之内,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中“四境”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公仲朋向韩国国君提出了通过张仪联合秦国,共同讨伐楚国,来缓解危机的建议,韩国国君听从其建议,并派他出使秦国。

B.楚王向陈轸问计,陈轸认为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就是要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这必定会给楚国造成伤害,建议楚王主动联合韩国对抗秦国。

C.韩国派使者到楚国,楚国做出已经准备好军队的假象,并对使者说楚国准备带军队进入韩国,使者报告韩君,韩君中止公仲去秦国讲和的计划。

D.公仲认为秦国对韩国造成了实际伤害,楚国只是在名义上帮助韩国,不能听楚国的虚言而轻视秦国带来的实际祸患,这样韩国的危机不能解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②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5)材料二中,陈轸就韩国能否听从楚国建议一事做了分析,请简要概括两种情况。

河北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

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选自《梁书胡僧祐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B.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C.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D.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大通元年,“大通"是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

C.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车骑将军,西汉初置为军事统帅,作战时领车骑士,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掌征伐背叛。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僧祐政绩突出,屡受重视。他在魏国出仕,回归京城后受到高祖器重,后被派去戍守项城。他回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两个郡的太守,留下好的政绩。

B.胡僧祐善于劝谏,勇壮可嘉。他曾经劝谏世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后违背世祖旨意而入狱。被命令救援王僧辩时,他嘱咐儿子准备红、白色门,彰显决心。

C.胡僧祐善于作战,战法灵活。在与任约的战斗中,他不硬拼,主动示弱,对任约的喊叫无动于衷。后率兵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共同攻击任约并活捉了他。

D.胡僧祐亲临战场,尽忠职守。他亲自督战,奖励将士,赏罚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为他拼死杀敌。后胡僧祐被乱飞的箭射中而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

(2)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

13.“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展现了任约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癸丑,属于历法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乙卯"用法相同。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王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C.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与《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4.秦始皇为什么在咸阳坑儒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演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检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检公也。夫有奔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卵。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检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伸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检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極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纯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检、文,文公之才,不过检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候不敢扳晋,晋习文公之余成,犹得为诸候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蛹,以不能进谨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B.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C.“放四凶”中的“放",与《屈原列传》“自令见放为”中的“放"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淘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淘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4分)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4分)

14.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淘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3分)

10.CFG

11.B(“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是讲求的意思)

12.A(“没有缺点”不正确,管仲有不节俭的缺点)

13.(1)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完成,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非,不是;状语后置;所由起,缘由起因,每处1分,句意1分)

(2)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固:本来;判断句;顾:但是,只是;每处1分,句意1分)

14.相同点: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使齐国富民强,建立了不朽功绩

不同点: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靠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被异族统治)。难道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有人说,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材料二: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但是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我阅览历史,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

(节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

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谏者勿振A以威B毋格C其言D博E采F其辞G乃择H可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居,意思是退朝而居,闲居;有时也指闲居之所。文中指周成王在退朝之后和唐叔虞在一起玩耍。

B.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用法不同。

C.妇寺,指皇宫中的妇人和宦官,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乃妇寺干政之所致"中的“妇寺”含义相同。

D.或,泛指人和物,与苏洵《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或"含义基本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成王分封伯禽做鲁国国君的时候,告诫伯禽一定要虚心纳谏,文治和武功并用;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拜后拒绝了。

B.柳宗元批评了“天子无戏言”这一谬论,认为臣子应该判断君王的话是否得当,不能不顾君王言论的正误,一味地严格遵从。

C.两则材料都叙述了桐叶封弟的经过,但是材料二比材料一叙述得更为简洁,包含的主观态度也更明显,这是由其写作目的决定的。

D.与材料一中对周公旦劝谏成王的行为持赞同态度不同,材料二主张臣子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君王,使君王符合“中庸"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4分)

(2)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4分)

14.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赞扬周公“可谓善说矣”,柳宗元却不这样认为,他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了论证,请找出辩证的两个方面。(3分)

10.【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以威"作“振”的状语,后置,在“以威"后应断开;“毋格其言“勿

振以威”对举,“其言"后应该断开;“其辞”作“博采"的宾语,“其辞”后应断开。原句标点: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答案:BDG

11.D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苏洵《六国论》中“或未易量"中的“或”是“或者,也许"的意思。

12.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综合归纳、分析判断的能力。A项“伯禽不同意他的观点,拜了两拜后拒绝

了”错误,应该是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当封(应当受封,应当被封赏)"“言于王(状语后置,向成王说)”

“成(促成)"各1分,句意1分。(2)“且(而且)”“自克(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号(名分)”各1分,句意

1分。

答案:(1)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

式来促成它。(2)而且同为一家人的父子,尚且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约束自己,何况名分上有君臣之别的

人啊!

1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观点态度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刘向对周公进行了赞美;材料二

中,柳宗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柳宗元论述自

己的观点时运用辩证思维的区间,然后找到辩证的两个方面:(1)应该受封;(2)不应该受封。

答案:(1)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明(不要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

式来促成它);(2)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不能促成这个玩笑,不能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答

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诫说:“你知道做人主的道理吗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恭敬地

对待下属,听从有德行的人的正言劝诫,必须大开毫不隐讳地进谏的大门,克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静,使

下属感到有所凭仗。对于进谏的人,不要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要抗拒他们的进言,应广泛地吸收他们的

意见,然后从中选择值得采纳的。作为人主,如果只懂文治而无武功,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威慑臣民;如果

只有武功而不懂文治,臣民就会害怕而不亲近你。文治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威信和德政建立

以后,臣民就会亲近你和服从你,正派高尚的人就会顺利升迁上来,奸猾谄媚的人就会贬逐在下,劝谏人主

的人就能得到举荐,忠直诚信的人也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

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唐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圭信符授给唐叔虞说:“我用

这来封赠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说:“天子您封了唐

叔虞吗"成王说:“那完全是我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旦对成王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

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宣扬它。"于是,成王就封唐叔虞在晋地。周公旦可称得上是善于

进言的人了,他一说就使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既表明了爱弟的心意,又巩固了王室的根本。

材料二:

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用梧桐叶跟年幼的弟弟(唐叔虞)开玩笑,说:“用它封赠你。”周公进来祝贺。成

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不可以开玩笑。”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我认为事情不会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

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竟促成了他那不合适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给予了

年幼的弟弟,让他做了君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

一定得要遵从并办成这件事吗假设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用梧桐叶跟妇人和宦官开玩笑,周公也会提出

来照办吗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多次改变也不算是缺点;关

键在于是不是恰当,(如果恰当)就不能使它更改,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的呢!假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

办,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铸成过错啊。

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于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

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会去逢迎他的过失为他巧言辩解。又不应该管束成王太严,使他终日忙碌不停,对

他像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而且同为一家人的父子,尚且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约束自己,何况

名分上有君臣之别的人啊!这只是庸俗识短的人耍小聪明做的事,不是周公应该采用的方法,所以这种说

法不能相信。

有的史书说:封唐叔的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与国不可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而告之曰:“韩朋将西和秦,今将奈何?”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趣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谷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君弗A听B公仲C怒D而归E十日F不朝G宜阳H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结盟的,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的词义不相同。

B.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C.听,是听从、听取的意思,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听"词义相同。

D.四境,意为四方疆界之内,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中“四境"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公仲朋向韩国国君提出了通过张仪联合秦国,共同讨伐楚国,来缓解危机的建议,韩国国君听从其建议,并派他出使秦国。

B.楚王向陈轸问计,陈轸认为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就是要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这必定会给楚国造成伤害,建议楚王主动联合韩国对抗秦国。

C.韩国派使者到楚国,楚国做出已经准备好军队的假象,并对使者说楚国准备带军队进入韩国,使者报告韩君,韩君中止公仲去秦国讲和的计划。

D.公仲认为秦国对韩国造成了实际伤害,楚国只是在名义上帮助韩国,不能听楚国的虚言而轻视秦国带来的实际祸患,这样韩国的危机不能解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②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5)材料二中,陈轸就韩国能否听从楚国建议一事做了分析,请简要概括两种情况。

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句意:韩君不听。公仲生气回家了,十天不上朝。宜阳更加危急。

“听”是“韩君"的谓语动词,应断在“听”后;“公仲"是“怒而归”的主语,同时表意完整,应断在“归"后;“十日”是“不朝"的状语,应断在“朝”后。

故选BEG。

(2)C.“词义相同"错误,文中“听”是“听从、听取"之意,《出师表》中“听”是“听力;听闻"之意,两个意思不同。

故选C。

(3)B.“陈轸认为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就是要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错,由“不谷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可知,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攻打楚国。

故选B。

(4)①内,在内部;量,估量;恃,依靠;削,削弱。译文:所以说,在内部不估量自己实力,在外部依靠诸侯,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②敝邑,我国;起,动员;肆意,任意;殉,为……牺牲。译文:我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对秦国任意而为,我们楚国将为韩国牺牲一切。

(5)由“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可知,不听从,韩王也会感激楚王,不会派兵攻打楚国,导致韩、秦不和,楚国不会受到大的伤害;

由“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可知,听从,韩国与秦国断绝联系,秦国怨恨韩国,韩国轻视秦国,导致两国不和,楚国危机解除。

答案:

(1)BEG

(2)C

(3)B

(4)①所以说,在内部不估量自己实力,在外部依靠诸侯,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②我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对秦国任意而为,我们楚国将为韩国牺牲一切。

(5)①不听从,韩王也会感激楚王,不会派兵攻打楚国,导致韩、秦不和,楚国不会受到大的伤害;②听从,韩国与秦国断绝联系,秦国怨恨韩国,韩国轻视秦国,导致两国不和,楚国危机解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秦国攻打宜阳时,韩国危急。公仲朋对韩君说:“盟国是不可靠的,还不如通过张仪去和秦国讲和呢!就用一个著名的大城去贿赂秦国,和秦一道向南讨伐楚国,这样就解除了秦对韩的祸患,把祸害转嫁给楚国了。”韩君说:“好。"于是命令公仲出使,将西去与秦讲和。楚王听说后,感到害怕,召来陈轸告诉说:“韩国的公仲朋将西去与秦讲和,现在怎么办?”陈轸说:“秦得到韩的一座名城,驱使它的精锐军队,秦国与韩国联合起来向南攻楚,这是秦王庙祭时所祈求的,这必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大王最好赶快派遣可靠的使臣,多带些车辆,载上厚礼,来献给韩国,说:‘楚国虽小,士卒已经全都发动起来了,希望贵国向秦申明不屈的意图。为此希望贵国派使者前来观察楚国动员起来的士卒。’"韩派人到楚,楚王便征发车骑,排列在大路上,对韩国使者说:“请报告韩君,说我国军队现在就要进入韩国国境了。”使者回去报告韩君,韩君非常高兴,中止了公仲去秦讲和。公仲说:“不行。在实际上危害我们的,是秦国;在名义上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听从楚国的空头承诺而忽视强秦的实际危害,那是危害国家的祸根。"韩君不听。公仲生气回家了,十天不上朝。宜阳更加危急,韩君派使者到楚催兵求援,使者去了一批又一批,但楚军却没有一个到来的。宜阳果然被攻克,楚国被诸侯嘲笑。所以说,在内部不估量自己实力,在外部依靠诸侯,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材料二:

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礼物,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特别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增加使者的礼物。让使者对韩王说:“我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对秦国任意而为,我们楚国将为韩国牺牲一切。"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河北省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

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选自《梁书胡僧祐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B.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C.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D.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大通元年,“大通”是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

C.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车骑将军,西汉初置为军事统帅,作战时领车骑士,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掌征伐背叛。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僧祐政绩突出,屡受重视。他在魏国出仕,回归京城后受到高祖器重,后被派去戍守项城。他回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两个郡的太守,留下好的政绩。

B.胡僧祐善于劝谏,勇壮可嘉。他曾经劝谏世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后违背世祖旨意而入狱。被命令救援王僧辩时,他嘱咐儿子准备红、白色门,彰显决心。

C.胡僧祐善于作战,战法灵活。在与任约的战斗中,他不硬拼,主动示弱,对任约的喊叫无动于衷。后率兵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共同攻击任约并活捉了他。

D.胡僧祐亲临战场,尽忠职守。他亲自督战,奖励将士,赏罚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为他拼死杀敌。后胡僧祐被乱飞的箭射中而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

(2)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

13.“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展现了任约怎样的心理状态。(5分)

9.C10.B11.B12.(1)胡僧祐不和任约搭话,悄悄地带兵退却,到了赤砂亭。

(2)魏军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发动,胡僧祐亲自冒着箭矢石块,昼夜监督作战。13.傲慢的心理,轻敌的心理。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可以依据表述习惯来断句,“怡然自若"的意思是欢悦如常,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文辞”指文章的用字、用语等,中间也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另外,根据文意,“多"表示“被嘲谑”的程度,“多被嘲谑"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10.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项,“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的数量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年号。

故选B。

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他曾经劝谏世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错,由原文“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可知,是世祖命令胡僧祐诛杀西沮蛮的首领。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与:介词,和。潜:悄悄地。引:引兵、带兵。却:退却。

(2)四面:名词作状语,从四面。百道:许多股军队。举:兴起、发动。当:面对,向。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可由这句话出现的背景分析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一是根据前文中的“约谓畏己而退",可以看出任约的狂傲;二是根据这句话中的“吴儿”,可以看出任约的轻敌。

参考译文: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年少时勇敢、果断,有军事才干。在魏国出仕,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在大通二车回归京城,频频上呈密封的奏章,高祖器重他,封他为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派他去戍守项城。项城被攻陷,胡僧祐又沦落到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去洛阳,胡憎祐又得以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南天水、天门两个郡的太守,留下了好的政绩。胡僧祐生性喜欢读书,但不通晓写诗作文,然而每次在朝廷宴会上,(他)一定要勉力赋诗,诗句文辞鄙俗,常常被人嘲弄讥笑,胡供祐欢悦如常,认为自己的诗实在(做得)精巧,自负夸耀得更加厉害。

(胡僧祐)晚年侍奉世祖,任镇西录事参军。侯景叛乱的时候,西沮蛮也反叛,世祖命胡僧祐去讨伐西沮蛮,命他把蛮人的酋长与头领全部诛杀,胡憎祐进谏,因为违背了世祖的旨意而被关入狱中。大宝二年,侯景进犯荆陕,把王僧辩围困在巴陵,世祖就从狱中传唤胡僧祐,封他为假节、武猛将军,又封他为新市县侯,命令他前去救援。胡憎祐将要出发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你可以开设两扇门,一扇门准备成红色,一扇门准备成白色。(我此次出征回来的时候)吉就由红门进来,凶就由白门进来,我不取胜就不回家。"世祖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勇壮可嘉。胡僧祐率军来到杨浦,侯景派遣手下将领任约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卒,据守白塉,远远地等着胡僧祐的军队来交战。

胡僧祐从另外的道路向西前进,任约认为他是害怕自己而退兵,急忙率军去追击他,在南安芊口追上了(胡僧祐),(任约)向胡僧祐大声喊叫说:“吴儿,为什么不早早投降?要逃到什么地方去?”胡僧祐不和任约搭话,悄悄地带兵退却,到了赤砂亭。恰逢陆法和率军来到,于是他和陆法和的军队一起攻击任约,大败任约的军队,捉住任约(把他)送往江陵,侯景听到任约被擒的消息就率军逃跑了。世祖就任命胡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把他征召回荆州。

承圣二年,胡僧祐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余职位全都不变。西魏敌寇来犯,世祖命胡僧祐为都督域东诸军事。魏军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发动,胡僧祐亲自冒着箭矢石块,昼夜监督作战。奖励将士,赏罚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为他拼死(杀敌),(胡僧祐)所到之处(敌寇)被摧毁消灭,敌寇没有敢向前进攻的。不久胡僧祐被乱飞的箭射中而死,死时六十三岁。世祖听到这个消息,骑马赶去哭吊。因此朝廷内外都惶恐惊骇,城最终被攻下。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癸丑,属于历法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乙卯”用法相同。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王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C.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D.秦始皇活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