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

【答案】1.B2.C3.C

4.①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

②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

5.①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

②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③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错误。由材料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也正因如此……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可知,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也是人的发展的逻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由材料一“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可知,“人是手段"只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就属于“人是手段”的范畴,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学内涵"的具体表现,和其他选项相比,与材料一的讨论最为相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及标题“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

由“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以及标题“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可知,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可知,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

“由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可知,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由“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可知,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卞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置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几不让更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义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8.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C7.A

8.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①本文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②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生活的改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修路前,“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体文章体材特征的能力。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描写,“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臣A始B入C邦D伏E见F衰G亡H之I证J当K霸L吴M厄N会O之P际Q后R王S复T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邪曲,文中指品性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

C.见,文中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相同。

D.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14.联系材料二,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表现有哪些?

【答案】10.D]Q11.C12.D

13.(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

(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

14.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

“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D处断开;

“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处断开;

“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Q处断开。

故需加句读为D]Q。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

B.正确。句意: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品行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C.“意思相同"错误,“见”意思不相同,《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句意:反而被疏远/府吏叮咛我。

D.正确。文中指“将要";“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意为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存”,“吴国长存";“倾”,倾覆;“安",安定。

(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

“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

“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

“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面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

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撒兵返吴,离开了楚国。

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登明心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

子贡评论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注】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本诗对仗极为工整。诗歌前三联都对仗,首联和颈联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16.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答案】15.C16.①表面是说皇上圣明,国无弊端,谏官已无事可干,赞扬盛世清平。

②实际是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

③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和自身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错误。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是因为朝中为官的生活十分死板无聊,而且当时正百废待兴,诗人对这样的日子感到厌倦。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的诗意: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皇上圣明,国无弊端,谏官已无事可干,似乎是赞扬盛世清平。

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是诗人故作反语,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这句话既是讽刺,也是揭露,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也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无形的音乐,其中“__,_________”描写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显,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答案】①.蟹六跪而二螯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③.霓为衣兮风为马④.虎鼓瑟兮鸾回车⑤.嘈嘈切切错杂弹⑥.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蟹"“跪”“螯"“鳝”“霓"“风”“瑟"“鸾”“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权威机构调查,46%—59%的高三学生会在高考前出现中等以上程度的考前焦虑。过度的考前焦虑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思路不畅、神经衰弱、自我封闭等问题。那么,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呢?(1)。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2)。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弱处入手,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

《战胜考试焦虑》一书提到,①我们可先从“觉察”中把握“三脚凳模型"。②再将功效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诸于行动,③使自己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具体而言,④如果想提升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中觉察自身状态。⑤特别是呼吸紊乱、内心不踏实、感官关闭等迹象都会影响处事状态。⑥培养对自身敏锐的觉察力有助于控制应激水平,⑦所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救火"三工具:一是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感受空气下沉到腹部,再用嘴呼气,感受气体自然释放,重复三次调整呼吸;二是使用着陆技术,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真实感,以地面为双脚的支撑,或者抓握一个物品,再张开手指,感受其温度与触感;三是充分调动感官,如环顾四周,快速地默念出所见事物,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远离焦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答案】18.(1)“三角凳理论”来帮忙/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

(2)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

19.②语意重复,“付诸于行动”去掉“于",或者改为“付之于”。

④搭配不当,将“提升身体冷静"改为“使身体冷静”或“保持身体冷静"。

⑦不合逻辑,原文无因果关系,将“所以”改为“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句“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呢”可知,此处内容应是回答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再结合下文“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可知,缓解高考前焦虑的方法是“三角凳理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三角凳理论’来帮忙”,或者“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

第二空,结合下文“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可知,讲的是学生考前紧张,是因为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思维自信方面较弱,精神不专注。再结合上句“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可知,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相对应的应该是“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语意重复,“付诸于行动”语意重复,“诸"是“之于”的意思,含有“于",去掉“于”,或者改为“付之于"。

④搭配不当,将“提升身体冷静”搭配不当,改为“使身体冷静"或“保持身体冷静”。

⑦不合逻辑,“所以……"不合逻辑,原文无因果关系,将“所以”改为“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0.语言文字运用I(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和Ⅱ中画横线句子,都有“还”,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21.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2.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

【答案】20.①I中“还”本义是“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②Ⅱ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是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21.①原文通过多个“还不知道"构成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②内容上突出了狗对人的驳斥诘问,在人的面前,狗感到惭愧且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衬托了人的势利无耻。③语气上故作谦虚、揶揄,语言幽默。

22.①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句,列举了“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

②表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不同含义的能力。

“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中“还”本义是“还有"。结合“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分析可知,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

本文“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不知道”的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表达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不知道"表面看是谦虚,是“狗不如人”:狗不会因铜银、布绸、官民、主奴而区别待人。人是会的,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而且以此为荣。实质上是说狗没有人那么势利,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其实是“人不如狗"。此种表述,故作谦虚,语言幽默,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对人进行有力驳斥。

句中以四个“还不知道”的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内容铿锵有力,“我还不知道"表面是谦虚,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语言幽默,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结尾意犹未了,耐人寻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此处的省略号表示的内容为“还不知道”的东西,表明“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且慢!我们再谈谈。……”,此处省略号表示可能要谈的内容,谈什么,谈狗和人的不同,“狗不如人",谈人的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可是狗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的批判。省略号表语意未尽。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雅克和他的主人》两部作品,富含人生哲理。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直面挫折,向前走!

挫折究竟是什么?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对弱者而言,挫折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畏惧抗争,自暴自弃,它是走向死亡的可怕坟墓。在这些人心中,软弱一直与挫折相伴相生。

但,请相信,我们绝对具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对于强者来说,挫折不仅不足为惧,更是生发壮志的泥土,只要向前走就可以战胜一切。只要我们学会勇敢向前!学业受挫、事业受阻、被人背弃、遭受伤病……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挫折是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之痛。我们畏惧挫折、提防挫折,是因为在挫折还没有降临之时,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探索自己的身体里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在寓言《落难的王子》中,当王子经历过一切厄运之后,明白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的道理,由曾经的多愁善感、柔软脆弱变得坦然坚强、充满智慧。

“向前走"本身就是一种态度。面对挫折的重击,假如选择软弱,选择逃避,一味退缩,既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更使自己在挫折的打击中越来越软弱无力。承认挫折的客观存在,承受挫折的攻击并争取在挫折中找到生机,聚力蓄势,顽强斗争,坚持不懈,方为上策。挫折是铁匠铺里打铁的锤,它可以把一个人彻底打倒,也可以将一个人锻造成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有些人眼里,挫折只是阻碍,但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我看到了前行的不竭动力。拜伦曾言:“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遭遇挫折后,非但不彷徨恐惧,不灰心丧气,反而能将挫折看作是试验,是挑战,是淬炼,是磨砺,方显英雄本色。著名作家史铁生将自己所应对挫折的心路历程写成了名篇《我与地坛》;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才迎来成功;长期的沉沦与困境并未压倒中国女排,最终在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重回巅峰。他们在遭遇挫折时,都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勇敢向前走。

面对挫折时,请勇敢战胜自己的软弱,向前走吧!让我们越挫越勇,不轻言败,逆风飞翔,追逐属于你自己的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由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代表作品中的两段话组成,均富有人生哲理,能给时代青年以成长启迪。

第一段话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呈现出部分人面对自身的优柔、懦弱等弱点缺点,不是努力抗争、努力改变,而是视而不见、不以为意、自暴自弃,无原则地选择了跟自身的弱点和解;第二句话紧承第一句话,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迷醉于自身的软弱”,麻木不仁,深陷弱点,失去了成长改变的欲望,这样又进一步招致“倒在街头"的结果——淹没在人群中,“倒在地上”——跟不上大家的步调节奏而被抛弃,直至“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彻底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第二段话可以认为是对第一段话中所呈现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关键词就是“往前走”,就是拒绝原地踏步,大胆寻求改变。在“往前走"这个问题上又有人开始了优柔寡断,不知道哪里是前,作者给出的方案是“往哪走,都是往前走”。显然,这里的“不问方向只管去走"就是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不能在无意义的纠结、徘徊中回到第一段话的老路上去,一句话——干就行了。

两段来自米兰昆德拉不同作品中话,能给时代青年特别是已经步入高三的考生带来感悟和思考。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自身在学业或人格上存在的弱点不足自己应该有了较为真切的认识,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比如作业拖延、时间管理无序、课堂低效、沉溺电子产品、偏执任性、情绪化等等问题,明知自身的不足,却不敢正视抗争,不去努力改观,不去拔节成长,这就是面对成长中问题的软弱表现,那这样的青年就要面对米兰昆德拉描绘出结果---“倒在街头,倒在地上”。那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大胆的“往前走"——正视不足,奋力抗争,毫不犹豫,大步向前,然后获得改观,获得成长。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指明我们在逆境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态度,如在逆境中摆脱软弱,勇敢向前走。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如在心态上可以指出,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这是抗争的基础。此后,在行动中指出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才能有有效的抗争;或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这是抗争的行动支持。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在激流中奋起抗争,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立意:

1.正视弱点,选择向前。

2.拒绝自暴自弃,向前才能成长。

3.变弱点为起点,大步向前。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卞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置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几不让更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