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卡纳法尼在巴里斯坦与阿拉伯国家之间_第1页
格桑卡纳法尼在巴里斯坦与阿拉伯国家之间_第2页
格桑卡纳法尼在巴里斯坦与阿拉伯国家之间_第3页
格桑卡纳法尼在巴里斯坦与阿拉伯国家之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桑卡纳法尼在巴里斯坦与阿拉伯国家之间

格桑卡纳法尼是现代巴基斯坦的著名作家,热情于爱国主义。自1948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建立以色列国以来,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进行了四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逐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多达一百八十万。他们分别流落在黎巴嫩、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留居在以色列占领区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同样受到以色列当局的歧视和迫害。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与帝国主义操纵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斗争中,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巴勒斯坦人民武装力量也不断壮大,他们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希望重返家园,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形象反映。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当代战斗的巴勒斯坦文学,出现了叶海亚·耶赫里夫的短篇小说集《母驹》、赖沙德·艾布·沙维尔的长篇小说《情人》、赛勒瓦·巴娜的长篇小说《大河彼岸的新娘》、因·阿比丁·候赛尼的短篇小说《海米斯先生死去》,以及哈伦·哈希姆·拉希德的诗《和流亡者在一起》与《革命的土地》、陶菲格·齐亚德的诗集《埋好死者,起来战斗!》、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诗集《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和《我的爱人从梦中醒来》、拉希德·候赛因的诗集《花与刺》等一系列优秀作家和作品。其中,格桑·卡纳法尼又是最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有力地表现了巴勒斯坦同胞的悲惨遭遇、困苦生活,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反抗。他的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更是烩炙人口,被公认为是当代巴勒斯坦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格桑·卡纳法尼,1936年生于巴勒斯坦加沙市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爱国主义者,曾因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坐过牢。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年仅十二岁的格桑·卡纳法尼随同家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先后流亡到黎巴嫩和叙利亚。他中学毕业后,一面在大马士革大学学习,一面在巴勒斯坦难民营执教,就在这时,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他早期的短篇《被偷去的衬衫》曾获科威特短篇小说一等奖。这篇小说是他本人在巴勒斯坦难民营执教时生活体验的结晶,它形象地描绘了难民营同胞的可悲生活。1960年,他到贝鲁特,干过一段时间新闻工作,当过贝鲁特《安瓦尔报》的编辑,写过许多政论文章。格桑·卡纳法尼五十年代初就积极投身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他把自己的全部活动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为争取恢复自己民族的合法权利与犹太复国主义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曾访问过中国,并写有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游记。他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恐惧和仇恨,1972年7月8日,年仅三十六岁的格桑·卡纳法尼惨遭以色列恐怖分子暗杀。他是巴勒斯坦作家中,不仅用笔,而且用鲜血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榜样。格桑·卡纳法尼的重要作品,除《阳光下的人们》(1963)外,还有中篇小说《萨阿德大妈》(1969)、《重返海法》(1969)、《给你们剩下的》、以及短篇小说集《十二号病员之死》、《忧伤的柑桔地》、《不属于你们的世界》、《人和枪》等。此外,他还写有论述巴勒斯坦被占区文学的专著《被占区的抵抗文学》,是研究巴勒斯坦文学的重要资料。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创作于1963年。主要描写三个巴勒斯坦难民,为了摆脱贫困,幻想到所谓黄金之国的科威特,挣上一笔钱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由于没有离境护照和足够的路费,他们不得不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八月,藏在一辆盛水汽车的空铁罐里偷越边境,由于车子在边防哨卡多耽误了一些时间,三个人都被闷死在盛水车的铁罐里。小说的主人公,三个年纪不同的巴勒斯坦难民:艾布·盖斯、埃斯阿德和玛尔汪,代表着三代人。出境之前,他们都去找过一个办理把人从巴士拉偷运到科威特的机构,都因为不满那里的负责人胖子的勒索,才搭乘了艾布·赫祖朗的运水车。这三个人,不仅经历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的爱好、个性也是迥异的。艾布·盖斯是久居乡下的老年人。他有温顺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也曾有过幸福的家,有过十棵粗大的橄榄树。可是战争发生了,他被逐出了家园,成了难民营中的一员,靠着微薄的救济粮糊口。为了使儿子盖斯能上学,为了再买上一两棵橄榄树和重建一所房子,他听信了曾去过科威特的朋友萨尔德的话,决心不再“象只老狗一样,蹲在简陋的房间里”,而要去科威特碰碰运气。他忠厚、老实,对世事知道甚少。在与偷运机构的负责人胖子谈判时,他只是一再乞求胖子少收几个第纳尔;在与艾布·赫祖朗谈判时,他也显得没有经验。他是热爱自己乡土、家园和亲人的老一代巴勒斯坦难民的代表。埃斯阿德是个青年。他比艾布·盖斯要精明一些,对世事也了解得多一些。在与胖子谈判偷运问题时,他曾对胖子大声喊道:“我付给你十五个第纳尔,没关系!但要在我到达之后,而不是之前。”因为他曾有过在被偷运到伊拉克的中途被经办人扔在沙漠中的教训。在与艾布·赫祖朗谈判时,他显得很精明,最后代表艾布·盖斯和玛尔汪与之达成了协议。他也很穷,是靠向叔父借钱去科威特的。叔父借钱是为了要他娶自己的女儿丽达,而他却根本不爱丽达。他屈辱地借到钱,满心希望在科威特找到工作和幸福,却不幸死在偷越途中。他是年轻一代巴勒斯坦难民的代表。玛尔汪是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他天真、善良,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一家在离开巴勒斯坦之后,过着穷困的难民营生活。父亲因不能忍受穷困,离开了他母子四人,而和一个拥有三间房子的残废女人莎菲格结了婚。在科威特工作的哥哥也因结了婚而不再向家里寄钱,于是他被迫失学。对于父亲,玛尔汪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责怪父亲,认为他干了一件可恶的事;又谅解父亲,认定他还是爱着他们的。他不能明白,在科威特工作的哥哥为什么结了婚就不再向家里寄钱了。养家活口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身上,他幻想去科威特找个工作,把所挣到的钱全部寄给母亲。他的死,无疑是对那个黑暗现实的有力控诉。汽车司机艾布·赫祖朗在小说中也是一个重要人物。这个形象比较复杂。他1948年前曾在巴勒斯坦的英国驻军中服过五年多军役,以后又参加过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战斗,不幸受伤。为了保住性命,他被医生割去了生殖器,因此痛苦一生,思想也变得消沉起来。在《太阳与阴影》一节中作者这样写了他的内心沉思:“爱国主义究竟给了你什么好处呢?你在冒险中度过了一生,可现在却不能睡在女人的身边!你究竟得到了什么好处?让人们去互相倾轧吧,我现在所需要的,只是更多的钱,更多的钱!”他性格活泼,说话有风趣,也较有同情心。为了顺路搞点外快,他用盛水车偷运三个难民越境。对穷困、可怜的玛尔汪,他只收五个第纳尔。他真心想把三个难民平安送到科威特,却不料在米特拉尔边界站,仅仅因为检查官员寻开心耽误了十几分钟,竟酿成三个难民闷死的悲剧。为此,他曾深感难过,甚至想“一个一个地把他们埋在三个坟墓里”。但到达目的地之后,“他已感到十分疲劳,两臂象注射了麻药一样,他已没有力量用铁锹连续几小时挖三个坟墓了”。他不忍将三个同胞扔在沙漠里,便把他们的尸体放在城市堆垃圾的地方,这样,“早上就会被发现,就会由政府负责埋葬掉”。小说最后通过他的口,喊出了“为什么你们不敲打铁罐壁?为什么你们不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作者冲击沉闷现实的呐喊和对革命的召唤,虽然这种呐喊和召唤出自一个对革命已感厌倦、变得消沉起来的人之口,因而不那么协调。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就是这样,通过艾布·盖斯、埃斯阿德、玛尔汪越境遇难、悲惨死去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巴勒斯坦难民的悲苦处境,寓意性地号召人们奋起斗争,改变这可悲的现实。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之所在。鲁迅先生曾说过:“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格桑·卡纳法尼是一个在艺术上刻意创新的作家。《阳光下的人们》在这方面的显著特色主要有二:第一,小说在写法上,往往将具体写实与寓意象征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人们思考自己的命运和事业。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艺作品如果离开了真实,那就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阳光下的人们》很重视写实,它细致、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艾布·盖斯、埃斯阿德、玛尔汪,以及汽车司机艾布。赫祖朗在经历了中东战争和被逐出家园之后的困苦生活和心灵创伤。小说是这样描写老一代难民艾布·盖斯对故土的感情的;艾布·盖斯把胸脯贴在潮湿的大地上,大地在身下颤抖:一颗疲惫的心脏的跳动透过粒粒沙土传播到他全身各处,……每当他把胸脯贴到地面上时,他都能感觉到这一跳动,就象在那遥远的地方他第一次这么做以来,大地的心脏就一直在从地狱的最深处为自己打开通向光明的艰难道路。有一次,当他在那里,在他已经离开了十年的土地上,对与他合耕的邻居说起这话时,邻居嘲笑他说:“你把胸口贴到地面上时,听到的是你自己的心脏的跳动。”这真是胡说八道!那么气息呢?那使人神清骨爽的气息呢?每当他卧倒在大地上,吸闻着它的气息,就会感到他是在吸闻着他那刚洗完冷水浴的妻子的头发。这里,作品将一个失掉家园、离开故土、在异国他乡过着难民生活的老人思念家乡土地的那种热烈、真挚、深厚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小说在具体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大量运用了寓意、象征的手法,以增强作品内容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譬如,小说标题《阳光下的人们》,就含有很深的寓意。一般说来,阳光是光明、温暖、幸福的象征,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也应该是幸福的。可小说中的阳光却是那样灼热,三个悲苦的难民,怀着各自的理想,活活闷死在一辆盛水车的铁罐里。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现实!在这里,阳光又是多么的无情!又如小说结尾,在处理好三具尸体之后,司机艾布·赫祖朗悲愤地发问:“你们为什么不敲打铁罐壁?你们为什么不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也是寓意很深的,它启示着人们,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决不能再沉默忍受,应当奋力敲打罩在巴勒斯坦人民周围的铁罐壁,应当大喊大叫,起来抗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对革命的召唤”,“它为巴勒斯坦人民即将开展的武装斗争作了舆论准备”。第二,小说很好地将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结合了起来,造成了急速多变的场景。这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精炼了文字,又使作品显得新颖、别致。例如,小说在叙述艾布·盖斯等三人在巴士拉偷运机构与胖子谈判时,就打破了时空限制,作品随着艾布·盖斯等三人的思绪,展现了他们过去的生活,他们的理想、愿望、品德和个性。这些思绪的流动,时断时续,时而目前,时而过去,时而将来,没有一定的规律。在偷越边境的过程中,汽车在灼热的土地上奔驰,车上四个人都陷入了沉思,各想各的心事:艾布·盖斯想:“我们将能让盖斯上学,能买一株或两株橄榄树,也许能建一所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我是个上了年纪的人,也许能到目的地,也许不能……”;玛尔汪则想:“莎菲格是个无辜的女人,自从炸弹炸断了她的腿,医生从大腿根把它锯掉,那时候,她还是个妙龄女郎……”;艾布·赫祖朗想起自己在战斗中被炸伤之后,医生们怎样强行割去自己的生殖器,以及对此事的感受。埃斯阿德的思路却回到了自己被偷运者欺骗后落入警察手中的情景,但一下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