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革命歌曲和初期音乐教育_第1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革命歌曲和初期音乐教育_第2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革命歌曲和初期音乐教育_第3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革命歌曲和初期音乐教育_第4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革命歌曲和初期音乐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专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新型的歌曲创作第一节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

什么是工农革命歌曲?

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运动中所涌现的革命歌曲,以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红色革命根据地产生的民歌和红军歌曲。

五四运动的掀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后,在音乐领域中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

这些歌曲大多数是为了迎接配合当时的工农斗争而编写的,它们对当时的革命斗争,以及对唤醒广大工农群众曾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革命歌曲的作者大多数是直接参与工农斗争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

因此,这些歌曲的内容大多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深厚的革命热情。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

工农歌咏活动的特征

政治现象直接参与者——革命知识分子&中国工农劳动者工农革命歌曲直接配合革命斗争借鉴学堂乐歌创作的革命歌曲

为了易于为广大群众演唱传诵,绝大部分的工农革命歌曲都是以现成曲调填写新词而成的,例如《工农兵联合歌》就是以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的。借鉴学堂乐歌创作的革命歌曲借鉴外国歌舞创作的革命音乐

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不少外国革命歌曲被陆续介绍进来,如《国际歌》、《同志们勇敢前进》、《你们已英勇牺牲》、《华沙工人歌》、《红旗》等著名的外国革命歌曲,就通过不同的渠道介绍了进来,受到我国革命群众的广泛欢迎。

如1926年由“求实”(即当时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的李伟森同志)编印的《革命歌声》中就曾介绍了许多以外国革命歌曲填词的改编曲:《少年先锋队歌》、《进行曲》、《二七纪念歌》、《纪念五一歌》等。

其他像《红军纪律歌》、《打破旧世界》、《刘志丹》、《天心顺》等,都有类似的情况。

苏联的革命歌曲和集体舞蹈在根据地内曾广泛流行,并得到根据地军民的喜爱,有些还被填上了新的歌词内容。运用苏联等外国革命歌曲填词的歌曲,比过去工农歌咏活动中更为突出,如《共产儿童团歌》、《少共国际师》、《共产主义进行曲》、《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歌》等都是。借鉴外国歌舞创作的革命音乐以外国革命歌曲填词的改编曲借鉴外国歌舞创作的革命音乐以外国革命歌曲填词的改编曲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

以我国自己的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的曲调来填词,是这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的一个新的特点(特别同前期的学堂乐歌相比较),说明这时期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已经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转向广大工农群众以及为工农革命利益而斗争的革命知识分子。

例如,1926年“省港大罢工”中,出现了利用当地的民歌、童谣写的许多革命歌曲;在“海陆丰农民运动”中,出现了利用当地民歌、童谣写的许多革命歌曲。

在这些革命歌曲中,也有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向根据地军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而编写,如当时流行最广、最受人欢迎的《红军纪律歌》,以及《共产主义青年团礼拜六歌》、《射击军纪歌》、《欢送白军兄弟》等。这些歌曲大多数是利用各地群众所熟悉的民歌曲调来填词的,也有城市小调,戏曲曲牌来填词的,还有少数用学堂乐歌和旧军歌曲来填词。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以我国自己的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的曲调来填词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以我国自己的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的曲调来填词原曲的源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鄂豫皖苏区歌曲《土地革命完成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军歌》——冯玉祥督军河南时的《练兵歌》——张作霖《大帅练兵歌》——张之洞《大帅练兵歌》——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大帅练兵歌》。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

《红军纪律歌》的词作者是毛泽东同志。1928年,毛主席在广西东部的沙田颁布了共产党军队沿用至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谱成歌曲《红军纪律歌》,要求部队在“三操两讲”和早晚点名时传唱:“红军纪律十分严明,凡我同志都要记清……我们都是工农出身,工农痛苦知道最深……”三大纪律如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如下:(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

除了民歌和革命歌曲外,当时还利用民间的戏曲、歌曲编演过一些简单的歌舞活报剧和歌舞剧,如《八月桂花遍地开》(调取《庆祝工农政府歌》)、《志愿当红军》等。这些艺术形式也深受根据地军民的欢迎。可惜,由于战争,这些音乐资料都以散失了。此外,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出现了《五色国旗当中飘》、《五卅运动》等歌曲,在当时上海工人中广泛传唱。据资料考证,《五色国旗当中飘》是选用“泗州调”填配的,《五卅运动》是选用“孟姜女调”填配的。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以民歌曲调填词的歌曲

抗联军歌曲中有一首《露营之歌》,是由李兆麟将军亲自填词的。这首歌曲的音乐坚毅沉着,很好地表现了在冰天雪地里坚持抗日的中华优秀儿女的英雄形象。唯一留存的创作歌曲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唯一留存的创作歌曲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唯一留存的创作歌曲第一节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

革命时期的音乐,一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民歌,学堂乐歌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与苏联等外国革命歌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它们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简单(大多仍采用“选曲填词”的编写方式),但正是这些歌曲全面、真实地概括了当时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和革命群众的新的精神面貌,体现了革命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正确方向。

因此,战争年代的革命音乐不仅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对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音乐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第二节专业音乐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后,全国各级师范院校师生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逐渐被唤醒,师范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极大地活跃起来。

体现在音乐界,随着学堂乐歌的开展使社会备阶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乐歌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渐趋明朗。

同时,在乐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批早期音乐教育家,以其身体力行为近代音乐教肓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五四运动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自辛亥革命以来,音乐教育尤其是普通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起专业的音乐教育亊业,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一批具有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人才。第二节专业音乐教育1881年张之洞创办的“二江师范学堂”曾聘请了日本教习为之开设音乐课;1891年康有为所创办的“万木草堂”中将音乐列入其西学的课程范围;1898年由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塾”也设置了“琴科”;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所办的爱国女学中就正式设置了唱歌课。

广州的时敏学堂、天津的直隶师范学堂均设有音乐课等等。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可看出,最初出现的各种名目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多是附属在师范或者艺术学校内的学科。它们规模大多比较小,设备也较简陋,教师的条件也不够充实,带有明显的初创的特点。其中,影响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以及国立音专的初期。(一)北京音乐传习所(后一度曾改名为“北京音乐专科学校”),1910年由高连科创办,至1917年结束。该校的教师除了高连科本人外还有一些外国的神父,但具体情况不明。所开设的音乐课程有基本乐理、和声、唱歌、风琴、钢琴、提琴等。(二)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于1919年1月成立,它是在1916年秋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团(后改名为北京大学音乐会)的基础上改组的。蔡元培兼任会长,主要导师有萧友梅、杨仲子等。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宗旨:研究音乐,陶冶性情,发展美育。该会最初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五组,延聘导师进行辅导,次年增设丝竹组、中乐唱歌班和培训师资的特别班,会员曾多达二百余人,几乎聚集了当时北京所有的音乐人才。

该会1920年创办音乐期刊——《音乐杂志》,由杨昭恕编辑,到1921年12月停刊,共出刊两卷二十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该刊在介绍音乐理论知识、促进音乐教育和推动音乐活动诸方面,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之后,萧友梅的提议将其名称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使得影响范围更为扩大,它既培养了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实质上起到开创社会风气和进行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三)上海中华美育会上海中华美育会是1919年由上海专科师范和爱国女学的教师吴梦非(1893-1979)、丰子恺(1898-1975)、刘质平(1894-1978)等人发起的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该会成员大多是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师。该会曾利用暑假举办讲习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以社会教育方式培养音乐师资的做法,在当时尚属首创。另外,该社在成立不久,印组织了一个由32位“责任会员”构成的“美育杂志社”议决自1920年4月起,刊行会刊成为《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诸种问题。由于该会会员遍及全国,虽然这份会刊前后两年中只出现7期即告停刊,但其影响却甚为广泛,对当时的社会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上海大同演乐会是我国连时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我国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由郑觐文发起、成立于1920年。最初称为“大同演乐会”,其宗旨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大同乐会还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了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

国乐改进社是一个民族音乐社团,由刘天华、吴伯超(1903-1949)等人发起,于1927年在北京成立。刘天华任总务主任,负责总管全社日常事务。该社的宗旨是:改进国乐,谋其普及。

在《“国乐改进社成立”发刊词》中说:“借助西乐,研究国乐”。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中说:“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和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该社曾举行过多次的演出。

1928年1月12日在北京饭店演出琵琶、古琴、二胡等独奏以及民族器乐合奏的音乐会。该社与1928年1月创办了《音乐杂志》,至1932年2月,共出刊10期。发表了提倡和改进国乐的音乐论文,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专著、民族器乐曲和古代器乐乐谱,并以相当篇幅翻译介绍西洋音乐理论。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1920年建立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2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1920年9月建立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2年12月建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6年建立的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以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

这些音乐系科虽然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它们的办学方针基本上是因袭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提出的“兼容并包”的方针,实际上主要是参照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洋音乐知识和技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至30年代才真正走上正常的轨道。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上海国立音乐院始建于1927年11月,是中国第一所规模较大、制度比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它在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立音乐院的创办人为蔡元培先生,他当时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但他仍亲自兼任音乐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的萧友梅,因1927年军阀政府下令停办艺术院校而来到上海,担任国立音乐院教务主任,不久,他又出任代理院长。副教授朱英,讲师兼事务主任李恩科。教师有萧友梅(乐理、和声、音乐欣赏、作曲),朱英(琵琶,笛),李恩科(英文、合唱、视唱练),易韦斋(诗歌、国音等),陈承弼(小提琴),吴伯超(二胡,钢琴)。

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上海国立音专的学制和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仿照欧洲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其建院章程中提出“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的宗旨。到1928年秋,设预科、本科、专修科等,专业有理论作曲、钢琴、管弦乐器、声乐、国乐等。教师大多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音乐家。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建立到1949年,历经沧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些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校分预科、本科、师范科、选科、研究班;设理论作曲、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声乐、国乐六组。初级各生,入学后一年内不分组:(甲)

预科为本科之准备。(乙)本科教授高级理论与技术,目的在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丙)师范科为养成音乐师资而设。(丁)选科专为对于音乐曾有研究,欲继续专攻一门而设。(戊)研究班专为有志研究最高之音乐理论技术者而设。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字雪明,广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今中山石岐区兴宁里人)。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在国立音专办学中值得称赞的功绩有:教师队伍的建设,他在政府所给的不太宽裕的经费中,以最大的比例用做为教师自助,一批当时在上海的最好的中外音乐家均被聘为音专的教师,其中从事理论作曲教学的有黄自、李惟宁、陈洪、吴伯超、萧淑娴等人;从事声乐的有攸尚能、周淑安、赵梅伯、施拉维诺等人。1.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国立音专对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特別是演出相当重视。据不完全的统计,从“音专”正式成立到1936年的总共举办了49次学生演奏会。此外,还举办多次各种名目的其他演出(如以“音乐艺文社”的名义举办了4次演出,其中第一次就是1933年三四月间赴杭州的,著名的“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以及许多师生合作的音乐会等),但是一般意义的学生音乐会大多就在校内举办,而像毕业音乐会、师生音乐会等较重大的演出,大多借市内的公众会堂举办。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对工作的认真。国立音专在当时客观条件十分因难的情况下,还依然坚持出版校刊《音乐教育》,并先后出版了学术性刊物《乐艺》和《音乐杂志》。这不仅有利于沟通校内外的信息,并对推进教师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1.专业音乐教育初期发展国立音专从办学的十年左右期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行较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如理论作曲方面的贺绿汀、陈鹤琴、江定仙、刘雪庵、钱仁康、谭小鳞等;声乐方面的周淑安、郎毓秀、周小燕等;钢琴方面的丁舞德、李翠贞、李献敏、易开苯等;小提琴方面的戴粹伦、谭抒真、陈又新等等;以及其他方面的有吴伯超(指挥)、洪潘、朱起东、夏之秋(均为铜管乐)、叶怀德(长笛)等。此外,像张曙、冼星海、吕骥、向隅、庚荣枚、李焕之、李元庆等革命音乐家,也都曾在该校学习过。可以说,国立音专对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吴伯超先生是我国重要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903年8月23日生于江苏武进。中学年代即随刘天华学习民族乐器演奏。1922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继续从师刘天华,与曹安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同是刘天华的弟子学习琵琶与二胡。192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1931年赴欧洲,在布鲁塞尔夏罗瓦音乐学院及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与指挥。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钱仁康(1914年4月14日-2013年3月15日),生于江苏无锡。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理论作曲组。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北平师范学院、苏州国立社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苏南文教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博导,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生导师。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周小燕,汉族,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赞誉为“中国之莺”。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3.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思想

1922年教育部参照美国的学制进行了全面的学制改革,音乐教育开始纳入普通教育范围并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发展我国自己的专业音乐教育,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师资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需要。美育的主要任务: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重点是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和教育美育。艺术与美育各有侧重,艺术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美育则以美感的培养为主。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社会主义美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养成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美育”思想的冲击下,国内的一些高校,例如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里逐渐成立了音乐系、美术系、戏剧系等等,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向前推了一步。(一)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又称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立于1919年夏。(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创办于1920年9月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由萧友梅、杨仲子创办,仿日本旧制,学制三年。学校规定以音乐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体育为副科。

(三)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

第二节专业音乐教育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新型的歌曲创作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第四节新型的歌曲创作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吴梦非邱望湘陈啸空钱君匋歌曲类型学校歌曲现代艺术歌曲抒情性的独唱歌曲歌曲内容宣扬“五四”反帝爱国的思想、“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美育”(学校歌曲)第四节新型的歌曲创作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青主创作于1920年

《大江东去》是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十年后,在上海由青主自办的“X书店”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乐谱,从此《大江东去》受到歌唱者们的喜爱,至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青主在创作上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