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节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张岱于明亡后遁山著书,此文通过追忆在西湖夜晚乘舟赏雪的一次经历,表达了张岱对西湖的痴爱,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对故国的眷恋,对亡国之痛的慨叹,体味其痴迷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乐与俗世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通过初读课文,快速寻找文眼“痴”,围绕“痴”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两类“痴人”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明确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后,分析两个时空张岱不同的心情,体会不同时空的张岱“痴”,从而挖掘作者的情感内涵。

3.培养学生探究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岱创作背景及个人经历后,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为张岱写一篇简短的墓志铭(格式不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找到文眼“痴”,分析文章两类痴人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难点:明确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分析两个时空张岱不同的心情,体会不同时空的张岱“痴”,从而挖掘作者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直接导入:

有一种梦是无论多少次的梦见都无法忘记的;有一种梦是无论多少次的醒来都刻骨铭心的;有一种梦是尘世间灵魂的徜徉地,是承载着前尘记忆的宝藏。不知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梦呢?也许有,也许没有,无论你不曾拥有过,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湖心亭看雪》,进入张岱的“梦”中,体味这一场痴人梦!

二、整体感知

1、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明学生读,纠正读音。)

2、细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义,重点检查重点字词与文章的理解,并找到文章文眼(“痴”)

三、深入探究

(一)探究两类“痴人”痴在何处?(横向对比)

请同学们找到文章中的两类“痴人”,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两类“痴人”痴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明确从具体行为、行为目的、当时心情等角度进行探究)。

预设:

相同之处—具体行为:张岱与两童子都在大雪连下了三天,前往湖心亭。

不同之处1—行为目的不同

张岱: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通过“独”一字可知道张岱一个人去看雪,享受此时的宁静,通过“拥毳衣炉火”一句可猜测张岱或许正是看到连下三天的雪景一时兴起前往湖心亭,寻求自我,这符合文人的气质。)

两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通过两人的行为,可知两童子是相约结伴而来,而且准备充分,或许想在这冰雪天气聊聊家乡,以解相思之苦。)

总结:

通过三个链接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个性脱俗、不拘俗套的张岱正是寻求一种宁静的雅趣,正值雪夜寂寥之际的西湖就是他的心之向往,这与两童子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不同之处2—眼中之景不同

张岱: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对比分析“与”、量词与倒装语序的使用:

对比1: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与”这个连词将天、云、山、水的景色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自然景色让张岱沉醉其中,而张岱也融入洁净白茫茫的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文人笔下的无我之境,在此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量词倒装,是为了强调长堤、湖心亭、小舟、人的渺小,突出了在自然之下,万事万物的渺小,营造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苍茫之感,更加表现了自然一切都是有机的整体,与上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相呼应。“痕、点、芥、粒”名词量化,湖中的景物虚化,表现了湖中倒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特点,营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

不同之处3—当时心情不同

张岱与两童子偶遇情形: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两童子对于雪夜与张岱,欣喜万分之感溢于言表,通过“大喜”“拉”“同饮”等词可表表现两童子偶遇知己的兴奋之情,同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焉”及感叹号更能表现两童子的惊喜之情。)

(通过链接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此时张岱的心情,“强”译为尽力,一方面通过链接材料5知道张岱酒量是非常小的,但是在酒量小的情况之下依然与两童子同饮,可见在这冰雪天下能遇到两人,张岱实觉意外,但是通过链接材料4以及上文的景物表现,可知他把西湖当作自己个人私有的“家园眷属”,本想在夜晚独享这自然的一切,享受这天地间只有他的雅趣与纯粹,独赏“冰雪之气”的自在与逍遥,却不巧遇到两童子,此外“拉”这一动词也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张岱惊喜之外一点失落的心情。)

总结:

通过对比两类“痴人”的痴行与痴情,不难发现张岱痴于独抒性灵之雅趣。

两个时空张岱的“痴”之不同(纵向对比)

《湖心亭看雪》节选自《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一般回忆性散文有两个时空的“我”(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回忆性散文《背影》、《阿长与》、《藤野先生》),请同学们结合链接材料讨论交流两个时空的张岱是否一样“痴”并说明理由?

预设:

过去之张岱与此时之张岱的“痴”是不同的,过去之张岱痴于独抒性灵之雅趣,此时之张岱痴于故国往事之深情。(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分析)

细节1:崇祯五年十二月。

明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两年后张岱回忆旧事,集成《陶庵梦忆》,写下《湖心亭看雪》,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悲痛,“崇祯”对于此时的张岱而言不仅仅是年号,更是抹不去的故国之思。

细节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其西湖往事时,对于偶遇两童子的姓氏已经全然忘记,只记得是金陵人,客居在此。“金陵”乃明朝旧都,承载大明的希望与未来,作为一个曾参与反清复明、拥有崇高民族气节的张岱来说,“金陵”二字承载着对故国无尽的思恋。一个“客”字又立刻引发张岱沦为亡国游子,客居他乡他朝,又无奈隐入烟尘的悲愤心事。

细节3: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为何是“看雪”而不是“赏雪”,既然是“看雪”为何描写雪的句子却寥寥几句呢?

《湖心亭看雪》是写于明朝灭亡之后,虽是回忆西湖之旧景,但是此时的心情却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雪夜出行赏雪的雅趣了,过去之事对于此时张岱而言已成为一场梦,而“看”更能表现此时的张岱已经成为梦中的局外人,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写道:“余今大梦将寤。”人生就如一场大梦,如今回望往事,置身其外,自己已经成为恍如隔世的梦中人。

此时的张岱痴于故国往事之深情,抒发自己亡国之悲之外,同学们你认为你还读出了什么呢?

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分析(预设:离群孤独之下,对自己心灵的解剖,更有一份理性与淡然。)

翻译:功名无所成就,连已有的富贵也成为烟云;做为国而死的忠臣没有勇气,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没有能力;辛勤笔耕二十年,所著之书却只能拿来盖酱罐,毫无价值。张岱其人到底有用没用

总结:

在过去之“我”情感与此时之“我”情感巨大的反差之下,我们看到了一纸离别泪、一幅淡雅的写意画,看到了一个痴梦人,亦体会到了满腔的故国情。

他们“痴”说

张岱是痴梦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景色,痴迷于超凡脱俗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