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及液压系统故障实训指导书_第1页
液压及液压系统故障实训指导书_第2页
液压及液压系统故障实训指导书_第3页
液压及液压系统故障实训指导书_第4页
液压及液压系统故障实训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一液压动力元件拆装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可加深对泵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能对液压泵的加工及装配工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了解如何认识液压泵的铭牌、型号等内容。二、实验用工具及材料内六角扳手、固定扳手、螺丝刀、各类液压泵(齿轮泵、双作用叶片泵、限压式变量叶片泵)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拆解各类液压元件,观察及了解各零件在液压泵中的作用,了解各种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按一定的步骤装配各类液压泵。1.齿轮泵型号:CB-B型齿轮泵,结构图见图1-1。图1-1齿轮泵1-轴承外环2-堵头3-滚子4-后泵盖5-键6-齿轮7-泵体8-前泵盖9-螺钉10-压环11-密封环12-主动轴13-键14-泻油孔15-从动轴16-泻油槽17-定位销工作原理:在吸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从对方齿谷中退出,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增大,完成吸油过程。在排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进入对方齿谷中,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减小,实现排油过程。2.双作用叶片泵型号:YB-6型叶片泵,结构图见图1-2。工作原理:当轴3带动转子4转动时,装于转子叶片槽中的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作用下伸出,叶片顶部紧贴与顶子表面,沿着定子曲线滑动。叶片往定子的长轴方向运动时叶片伸出,使得由定子5的内表面、配流盘2、7、转子和叶片所形成的密闭容腔不断扩大,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流窗口实现吸油。往短轴方向运动时叶片缩进,密闭容腔不断缩小,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流窗口实现排油。转子旋转一周,叶片伸出和缩进两次。图1-2双作用叶片泵1-滚针(动)轴承2-吸油盘3-传动轴4-转子5-定子6-泵体7-压油盘8-滚针(动)轴承盖9-叶片3.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型号:YBN型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结构简图见图1-3(1)变量原理依据弹簧弹力与油液对定子内表面的作用力的合力产生的水平分力Fsinθ相互大小关系,使定子产生水平方向的运动,改变定子与转子的偏心量的大小,进而改变泵的排量和流量。 图1-3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结构简图1—最大流量调节螺钉;2—弹簧预压缩量调节螺钉;3—叶片;4—转子;5—定子四、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实物,简要说明齿轮泵的结构组成,画出齿轮泵的工作原理简图并说明齿轮泵的工作原理。2.根据实物,简要说明双作用叶片的结构组成,画出双作用叶片的工作原理简图并说明齿轮泵的工作原理。3.根据实物画出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工作简图,并说明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变量原理。五、思考题1.何谓困油现象?如何消除困油现象?因为为了保证运行平稳,所以齿轮泵的齿轮重合度大于一,也就是说当一对齿开始进入啮合时,另一对齿未能脱离啮合,这也就使得在两对齿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区间,该区间既不与高压压油区相通,也不与低压区吸油区相通,当齿轮继续旋转,在高压区啮入的齿之间油压迅速增加,形成超高压,当该队齿转过中间点,这对齿之间空间增大,形成吸空现象,出现大量气穴,在增压时,使得齿轮啮合阻力激增,对浮动侧板上的滑动轴承形成很大压力,而在低压区形成气蚀和较大噪音。这种现象叫做困油现象解决办法通常是在浮动侧板上开卸荷槽,卸荷槽开法是在高压啮合区开槽,使得啮入时形成的高压油流入压油区,也就是压油口,而低压区开槽使得啮出时形成的真空区与吸油口相通,这样就解决困油现象但是原理上内啮合齿轮泵没有这个问题2.叙述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泵的主要区别。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泵的区别单作用叶片泵:1)单数叶片,一般取15片左右;叶片按旋转方向向后倾斜2)定子、转子和轴受不平衡径向力3)叶片底部的通油槽采取高压区通高压、低压区通低压,以使叶片底部和顶部的受力平衡,叶片靠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紧贴定子。双作用叶片泵:1)双数叶片,一般取12或16片;叶片按旋转方向向前倾斜2)定子、转子和轴受平衡径向力3)叶片底部的通油槽均通以压力油,叶片受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作用紧贴定子。3.叙述限压式外反馈变量叶片泵和限压式内反馈变量叶片泵的主要区别,并说明其压力-流量特性曲线。实验二行程换向开关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一、实验目的在机床及其它装置中,往往要求几个工作部件按照一定顺序依次动作。如组合机床的工作台复位、夹紧,滑台移动等动作,这些动作间有一定的顺序要求。例如先夹紧后才能加工,加工完毕先退出刀具才放松。又如磨床杀功能砂轮的切入运动,一定要周期性在工作台每次换向时进行。因此,采用顺序回路,以实现顺序动作。依据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压力控制式、行程控制式和时间控制式。二、实验仪器YY-18型透明液压传动实验演示台、齿轮泵、油箱、溢流阀、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个)、行程开关(常开、常闭各2个,图2-1中3、4是常闭行程开关,1、2是常开行程开关)、单杆双作用油缸(2个)、压力表、调速阀。三、实验原理如图2-1所示液压回路。图中1、2、3、4为行程开关,其中3、2为常闭,1、4为常开。图2-1行程开关和电磁阀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四、实验内容1.通过亲自装拆,了解回路的组成和性能。2.利用现有的液压元件,拟定方案。五、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回路图的要求,取出需用的液压元件,检查是否正确。2.将检查完毕性能完好的液压元件安装在实验台面板合理位置,通过管接头和液压软管按回路要求连接。3.据实验台的电气控制面板,进行电气线路连接。4.安装完之后,接通电源,启动电机,顺时针旋转调速按钮,同时按电气控制面板中换向阀C中的换向Ⅰ,使1DT得电,换向阀C处于左位,而换向阀D仍处于右位,油缸B的左腔进油,右腔回油,其活塞和活塞杆向右运动,右行到终点时,油缸B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2,1DT断电,换向阀C处于右位,油缸A的左腔进油,右腔回油。5.油缸A的活塞和活塞杆右行到终点时,其挡块压下行程开关1,使2DT得电,换向阀D处于左位,油缸B的右腔进油,左腔回油,其活塞和活塞杆左行到终点时,油缸B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4,使1DT得电,换向阀C处于左位。6.油缸A的右腔进油,左腔回油,其活塞和活塞杆左行到终点时,油缸A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3,使2DT断电,使油缸A、B重复以上动作。六、思考题1.常闭行程开关和常开行程开关的区别?\o"搜索行程开关相关的文章"行程开关又称\o"搜索限位相关的文章"限位\o"搜索开关相关的文章"开关,在实际生产中,将\o"搜索行程开关相关的文章"行程开关安装在预先安排的位置,当装于生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挡块撞击\o"搜索行程开关相关的文章"行程开关时,\o"搜索行程开关相关的文章"行程开关的触点动作,实现电路的切换。\o"搜索行程开关相关的文章"行程开关是一种根据运动部件的行程位置而切换电路的电器,用于控制机械设备的行程及\o"搜索限位相关的文章"限位保护。\o"搜索行程开关相关的文章"被广泛用于各类机床和起重机械,用以控制其行程、进行终端\o"搜索限位相关的文章"限位保护。常闭行程开关:挡块撞击常闭行程开关后,使得该行程开关的常闭触头断开,从而使该行程开关所在电路断开。常开行程开关,挡块撞击常开行程开关后,使该行程开关的常开触头闭合,从而使该行程开关所在电路接通。2.根据图2-1,填写下表:信号来源电磁铁状态换向阀位置液压缸状态1DT2DT换向阀C换向阀D油缸A油缸B按下启动按钮+-左位右位停止右移油缸B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2--右位右位右移停止油缸A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1-+右位左位停止左移油缸B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3++左位左位左移停止油缸A的挡块压下行程开关4+-左位右位停止右移实验三节流调速回路一、实验目的1、了解节流调速回路的构成,掌握其回路的特点。2、加深对进口节流、出口节流、支(或旁)路节流调速回路工作原理和速度负载特性的认识。二、实验仪器YY-18型透明液压传动实验演示台、齿轮泵、油箱、溢流阀、节流阀、单杆双作用油缸三、实验原理如图3-1所示液压回路。(a)进口节流调速回路(b)出口节流调速回路(c)旁路节流调速回路图3-1节流调速回路四、实验内容1.通过亲自装拆,了解节流调速回路的组成和性能。2.利用现有的液压元件,拟定方案。五、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回路图的要求,取出需用的液压元件,检查是否正确。2.将检查完毕性能完好的液压元件安装在实验台面板合理位置,通过管接头和液压软管按回路要求连接。3.安装完之后,接通电源,启动电机,顺时针旋转电机调速器的调速按钮至所需要的转速或油路的工作压力。4.调节节流阀的手柄来改变该节流阀节流口的通流面积,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