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美学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美学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美学期末复习题_第4页
美学期末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美学课复习题第一讲:绪论近些年来中、西方美学研究各自有哪些特点?答:近些年来,中国美学依循着四大美学流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派,实践派,和从西方康德——克罗齐一线相承的老式美学路线,偏于对美学本体论做理论化探究。并最终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现代中国美学。另一方面,中国美学也受着自身古典美学的影响,在和西方美学交流的同步也吸纳了西方美学的研究措施,从而在外观和形式措施上是物质的,而在内在的美学追求上却是精神性的。而西方美学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按需生产的经济规律,而偏向了某些和实际生活联络紧密的方面。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的本质探讨: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休莫、康德、某些现代美学家……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荷加斯、博克……3.从精神和物质统首先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2、就JohnCage的作品“4.33”,谈谈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追求上的基本差异。答:“4·33”作品体现的是JohnCage走上台演绎了4分33秒的沉默,可是却宣称这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规定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沉寂,体会在沉寂之中由偶尔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种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古典音乐开创了对音乐的审美观念这一概念,刻意追求以协为美,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和旋律、和弦的友好,在诸多时候其体现的是对信奉和摒弃丑陋下的一种神化了的境界。古典音乐重形式,荣耀感和归宿感强烈,音乐是人的理想的体现,圆润协和的弦律代表了人类对统一,逻辑和思维的最高追求。同步对于对立和矛盾是不容许的,尤其是宣泄个人感情和矛盾冲突是坚决反对的。现代音乐首先体现的是环境,变形的灯光,场景,上场的主角越有感召力越好,有也许是外形的,嗓音的,或者是出人预料的场面,歌词也罢,动作也好,都要体现主角的思想和情绪,由于要充足地宣扬个性,体现心中的想法,对事物的理解,都要给人一种震撼,因此,外在的形式尤其的丰富,无论听的人和演出的人都把自己的压抑和奔放都体现出来,这是个体现的群体。今天,当我们更多的人开始热爱音乐和欣赏音乐的时候,应当带著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多元的音乐世界,分析这个问题不是让我们去选择音乐,而是音乐的深度和广度是博大的,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审美原则,不是由于完美就不容许不完美,不是由于安静就摒弃喧闹,由于这个世界需要太多的音乐才能满足需要。3、就达·芬奇和杜尚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谈谈现代绘画与古典绘画在审美追求上的基本差异。答: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老式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老式艺术对精致典雅美的追求。而杜尚的“蒙娜丽莎”带有几分荒诞,形式大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反应了古典主义绘画崇尚典雅,庄严,沉稳,从做画布到最终完毕,讲究精工细做,追求最初的那中制作工艺。大部分古典作品是室内完毕的。作为记录功能的绘画,其色彩多忠实于物件自身固有色,不重视环境色。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反应了现代绘画审美追求在艺术形式和体现手段上标新立异,以致从主线上否认西方绘画的写实老式,强调体现画家的主观精神,以象征、变形或抽象符号来折射、隐喻、暗含外部世界,体现消极、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热、烦躁、激动的情绪。这一切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两者孰是孰非实难辨别,不过假如过于片面寻求形式上的否认和创新,而忽视了基本的审美情趣的需求则不能构成审美活动,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现代绘画有待于寻找到更有深意的体现方式。4、就罗立中的《父亲》和现代中国行为艺术,谈谈你对两者的评价。答:罗立忠的《父亲》通过对父亲的一张充斥沧桑的脸的近乎真实地描画,从而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从画中我们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充斥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这种艺术形式虽然表面上看是完全写实地再现,有人会说他完全地模仿现实而不顾艺术发明,不过我觉得此种艺术形式却实在是很难得的,由于在画面布局,人物表情选择,以及瞬间固定的技艺都是艺术发明,非深厚的艺术修养不能捕捉,非心怀剧烈的情感不能刻画,毕竟艺术的成功与否,在于接受,此画获得的成功足以阐明一切。现代中国的行为艺术,也是受西方行为艺术的影响,通过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行为将艺术推向人性、道德的边缘,从而体现艺术家个人意愿和诉求。在我们看到犀利哥、凤姐等成功形象在网络迅速蹿红后,也不得不注意到尚有诸多的行为艺术已经步入穷途,通过血腥、身体,挑战老式形式的极限,而最终大多招致众人的讥笑和伤害,这背后隐藏着中国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世界的潜在转型和寻找发泄的突破口。这尚有待于行为艺术家们再次地反思以及观众的理解。不要迷信“行为艺术”,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去判断,不要太轻信,这样也许会有点累,可我历来认为思想的独立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为了世界上最故意义的东西而受累,我认为是值得的。5、谈谈你对“风骚男孩”审美趣味的理解与评价。答:“风骚男孩”指得是清华一学子全裸现江湖,打出的口号是:“不想出名,只想证明下男人是不是会一脱走红!”这种行为是他体现内心观点和寻找外在诉求的一种途径,不过却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对学校,家庭还是他个人。这种审美趣味体现了新生代受到网络电视等电子信息影响,在信息洪流和媒体目光下的潜在精神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走位。是很值得深思的。体现自我没有错,不过一旦触及了道德底线,就会带来厌恶感而大大减弱美感鉴赏。因此现代行为艺术需要反思,需要更为深刻更为富有艺术的体现。不要迷信“行为艺术”,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去判断,不要太轻信,这样也许会有点累,可我历来认为思想的独立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为了世界上最故意义的东西而受累,我认为是值得的。6、就教育部将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程这项举措,谈谈你的理解。答:开设此类课程有利有弊,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利:1、使得中国老式艺术京剧得以推广和普及,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加强老式文化教育2、有助于提高学生修养,丰富课余生活。弊:1、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大,而京剧作为国粹,规定比较高,师资配套不一定能跟上,不是一项普及性很广的艺术,因此会增长学生承担。2、由于开设课程的学生年龄限制,小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京剧的内涵,很轻易流于形式。3、只学京剧,不利于其他地方戏剧的发展。各地的戏剧教学应当适度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7、社会上部分人对“犀利哥”的推重反应了怎样的审美心理?答:“犀利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之后,被网友广为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以探求其真实身份。有成果称,犀利哥实为宁波街头一名乞丐,由于复杂身世流落街头。犀利哥的走红不排除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甚至也有一部分人是带着厌恶和袭击的情绪来炒作这件事这样。鲁迅先生很早也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进着我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等。不过这种猎奇心态,其实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凤姐走红等搞怪、低俗文化大肆传播,可以说为我们社会生活发明了一种不好的气氛。这是网络文化的泛滥和现代大众群体无目的性的一种堕落的体现。另首先来说,人们真正关注犀利哥的原因其实只是出于人们对乞丐身份的刻板印象和他本人时尚造型之间的巨大反差,道理很简朴,假如他不是乞丐,没有人会这样关注。不管从哪个角度说,这都是一种中性的出发点,不存在任何的道德伦理问题。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有那么多网友的追捧跟踪调查,从而才确定了犀利哥原系因精神病出走的失踪人口,并最终协助他回到了家乡。8、就周洋“感谢门”事件,试做评述?答:周洋“感谢门”事件即周洋得到冬奥会冠军后接受记者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周洋并没有首先感谢国家,而是感谢自己的父母;对此,被领导批评应当先感谢国家。其实这是中国老式价值观的体现,即国家先于个人,集体先于个人。不过此处的实质却不是探讨国家、集体、个人孰是孰非,而是其领导的官僚主义和片面强调形式主义作风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国家培养之恩当然重要,但在我看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为重要。从目的来看,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爱,没有尤其功利的想用孩子来赚得什么,唯一的但愿就是孩子有好的生活。而国家培养周洋,政府关怀周洋,教练协助周洋,没有一种不是揣着功利之心,每次大赛之后,冠军和亚军在赛后受到的境遇强烈不一样,我们不能不感慨世态炎凉。领导说你思想有问题,所有的资源都会离开你,教练开始疏远你,队友隔离你,媒体知趣的屏蔽你,最终周洋也许由于忘了应当感谢谁而出局。因此之后周洋改口,确实让人感到悲凉,但也无可厚非。第二讲:何谓美学1、审美意识的含义、特点。答:审美意识的含义:审美意识是指“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的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审美意识的突出特点:不自觉,不系统。举例:如初期的石器时代人们的工具,会不自觉地追求尖的或圆的形体。2、尖状器石球、北京人刮削器、人面鱼纹盆、马家窑彩陶、北京周口店骨针分别属于美学产生的哪一阶段?结合这一阶段的特点试作分析评述。答:属于审美意识阶段此阶段实质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的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它的突出特点是不自觉不系统。譬如尖状器石球,和北京人刮削器尚有北京周口店骨针。人们往往不是刻意将其磨成尖的或圆的,而是出于生活便利需求,圆的可以扔得远,握起来舒适。尖的更轻易刺入野兽皮肤,比较锋利。而后来这些舒适或锋利的感觉就成为了原始人类不自觉地审美追求。譬如人面鱼纹盆,和马家窑彩陶。也许是出于宗教祭祀,或者生活分类的诸种目的,在器具上绘制上象形图案,来体现一定的含义,在我们看来已经初具一定形式上的美了,不过他们却不是为了好看而画上去的,而是潜意识里不自觉的追求。3、中国民间画诀在交代画美人的技巧时说:“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漫步走,莫多手,要笑千万莫张口。”你怎样评价这段话?答;这是作为当时的一般淑女图画作画时的规律,反应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女性美的普遍认知。不过它还是从属于审美意识阶段的。此阶段实质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的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它的突出特点是不自觉不系统。虽然有对口鼻脸的详细细节规定,不过也当看出,此话里并未阐释为何这样就美,而是总结了一般规律。“漫步走,莫多手,要笑千万莫张口”一句中,更多的是当时礼教对于女性的道德规定。因此不是系统的理论性的表述。4、结合实例,评价中国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答:中国戏剧大都喜欢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并且无论是编者还是观众都喜欢这样看,诸如《西厢记》等。在《西厢记》里的男女主人公虽然历经波折,但最终终于喜结连理。无论剧中有怎样的阻挠,是叛将孙飞虎抢人也好,还是崔夫人毁约也好,还是郑恒流言中伤也好,最终张生高中状元,以显贵的身份迎娶了莺莺,并揭穿了一切谎言。坏人最终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编者和观众都不懂得为何喜欢看大团圆的结局。也许只是由于民风淳厚,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心里有着美好的期望和祝愿,但愿天下的才子佳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是不自觉的,不成熟的一种审美追求,从属于审美意识阶段。不懂得何以然就是由于不能做出系统的理论性的表述,还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阶段。5、审美思想的含义、特点。答:审美思想的含义:指的是“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审美思想的特点:审美思想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6、荀况在《乐论》中说:“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结合美学产生的阶段性特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见解。答:这段话是荀况对音乐的一种评价。它是从属于审美思想阶段的。而审美思想指的是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不过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此话意为:“先王对世界的混乱感到忧心,于是便修缮自己的行为,匡正哪个朝代的音乐。这样后来天下就归顺恢复正常了。”可以看出,这里对于音乐的某种功能性的来由已经进行了比较理论性的表述,不过对于音乐审美的功利性表述却是夹杂在先王治天下之道的表述中,没有独立出来,因此从属于美学思想阶段。这段话所反应的内容是符合中国历来儒家老式道德价值体系的。即用功利性的眼光衡量一切,音乐也不外乎是一种教民的工具和手段,不过这大大阻碍了对音乐的审美活动的进行。7、荀况在《乐论》中讲过“乐协议,礼别异”。结合美学产生的阶段性特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见解。答:这是荀况对音乐的一种评价。它是从属于美学思想阶段的。而审美思想指的是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不过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此话意为:“音乐是用来调谐万物,协议大道的。礼教是用来建立秩序,区别你我的。”乐是在冲突中求友好,礼是混乱中求秩序;乐易引起同情共鸣,礼易显出等差分际;乐使异者趋于同,礼使同者现其异;乐在于综合,礼在于分析;礼是为了表达“异”,在一种阶级社会里标志金字塔式构造的差等;不过乐却能“同”,使整个社会和同,谐适,一致,团结。可以看出,这里对于音乐的某种功能性的来由已经进行了比较理论性的表述,不过对于音乐审美的功利性表述却是夹杂在先王治天下之道的表述中,没有独立出来,因此从属于美学思想阶段。8、结合林海的钢琴曲《月光边境》或其他音乐实例,谈谈你对荀况“乐协议,礼别异”思想的理解。答:《月光边境》等现代音乐,是通过音符和音律来体现某些音乐本质的东西,以期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正如林海所说:“我的音乐是但愿把都市生活重压下饱受折磨不快乐的人们,带到一种清新无污染、并且可以心灵解脱的世界。”故而它没有那么多的道德政治理念,是纯粹的审美活动,以期释放听众内心的感情,体现音乐自身。而“乐协议,礼别异”是根植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观点,此话意为:“音乐是用来调谐万物,协议大道的。礼教是用来建立秩序,区别你我的。”乐是在冲突中求友好,礼是混乱中求秩序;乐易引起同情共鸣,礼易显出等差分际;乐使异者趋于同,礼使同者现其异;乐在于综合,礼在于分析;礼是为了表达“异”,在一种阶级社会里标志金字塔式构造的差等;不过乐却能“同”,使整个社会和同,谐适,一致,团结。这是将对音乐的审美活动中掺杂进功利性目的的一种道德和政治追求。是从属于审美思想阶段的一种思索。审美思想指的是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不过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不能说孰是孰非,不过作为审美活动来看,“乐协议,礼别异”的观点显然不能被当做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应当加以辨别看待。9、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曾这样责问过荷马:“你曾经替哪一国建立过一种很好的政府……世间有哪一国称呼你是它的立法者和恩人,像意大利和西西里称呼卡雍达斯,我们雅典人称呼梭伦那样呢?谁这样称呼你呢?”结合美学产生的阶段性特性,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经典哲学著说,反应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及他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些对荷马的责问其实就是对诗歌作用的责问,这些评说的思想从属于审美思想的阶段。审美思想指的是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不过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柏拉图在此实质上是将诗歌和政治放在一起比较,并得出了隐藏着的结论,诗歌没有政治有用,应当遭到贬低。不过我们当看出这段有关诗歌的评论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型相世界才是最真实的,而感性世界不过是对其的模仿,是赝品,艺术世界是对感性世界的模仿,是赝品的赝品,即最不真实的。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贬低诗歌。我们应当看到这是对诗歌审美的理性思索的一种成果,不过他杂糅在对政治对社会的综合表述中,并不曾单独出来对诗歌作艺术评价。并且充斥了功利性。这恰恰符合审美思想阶段的特性。我不赞同柏拉图这样的比较,由于首先他的二元论世界观存在很大的漏洞,诗歌自身也是具有发明性的模仿,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然不可以简朴地被用来和世俗政治相比较。审美活动中应当摈除功利性的思索,否则审美情趣会遭到破坏,也就不能客观评价审美客体了。10、柏拉图曾在《理想国》卷二卷三中说:赫西俄德、荷马和其他诗人所做的,他们做了某些虚构的故事……应当指责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并且谎说得还不好。我只好是把神和英雄的性格描写得不对的,像画家把所想画的东西完全画得不像。有关乌剌诺斯的行为以及他从他儿子那方面所得到的祸害,纵然是真的,我认为也不应当拿来讲给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小朋友听。我们还要严格严禁神和神战争,神和神搏斗,神谋害神之类的故事。我们决不能说,神在善或美的方面尚有欠缺。结合美学产生的阶段性特性,谈谈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答:《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经典哲学著说,反应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是他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些对诗人的责问其实就是对诗歌的责问,这些评说的思想从属于审美思想的阶段。审美思想指的是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不过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在这里,柏拉图责怪诗人歪曲神和英雄的形象,说他们在说谎。实际上柏拉图是站在功利世俗的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的,因此对诗歌的表述中就杂糅这对社会楷模,对宗教目的,对世俗政治教化的观点,认为诗歌应当有所教化。因此他的诗论思想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独立的杂糅在其他思想中的表述,因此从属审美思想。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神灵应当十全十美为人类做出表率,还认为不应当对小孩子讲述这些有关神灵性格上的缺陷,以到达某种教化的作用。这是符合功利性目的的。倘若作为审美活动来看,却十分糟糕。他瓦解了对诗歌大胆的想象力和发明力的欣赏,消解了诗歌所能在人心中引起的崇高美和悲剧美,而一味强求诗歌跟随世俗政治的步伐,成为一种教化的工具,我不能赞同。11、怎样理解美学和美学思想的关系?答:美学是指:“故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索所获得的系统性理论,而绝大多数这种思索都会自称是美学。美学思想是指思想主体比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有关问题进行思索的成果。不过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突出体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两者的关系:美学思想在美学思想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美学产生较晚,此外从历史上看,美学思想往往比美学更为深刻愈加有启发性。美学思想为晚期出现的美学提供了大量的美学思想资源和理论雏形,以及丰富的例证和命题。美学则对初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的表述和发展,在批判和诠释美学思想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多种主题鲜明的美学流派。12、美学为何会作为一种学科而产生?怎样看待这门学科?答:美学是指:“故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索所获得的系统性理论,而绝大多数这种思索都会自称是美学。产生美学学科的原因:审美现象一直以来就存在,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类字美学学科产生以来都处在朦胧的不自觉或者不成熟的意识阶段,即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思索也很有限,往往不独立、不整体。而近代的自然人文学科获得了大发展,美学也拥有了自己比较清晰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和某些科学的研究措施。那么就很有必要也有条件将美学从其他学科的附属中剥离出来,单独成为一门学科。并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措施对其进行研究。怎样看待:美学学科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鲍姆嘉登),这意味着他从属于康德所建构起来的“知情意”三大学科体系中的“情”,这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十八世纪前科学领域对“情”研究的匮乏。我们应当立足那些宝贵的审美思想资源,运用科学的措施看待分析美学,重视审美理论的探究和审美实践活动联结在一起。13、鲍姆嘉登和黑格尔把美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是艺术,你觉得这种见解合适吗?答: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就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亦即美自身就是一门艺术。而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其实两者观点相仿,不过却又模糊不清。这样的观点我觉得不合适。由于自然世界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然美,它们和人类的关系最为紧密,艺术美是人类向内寻求时所发现的美学现象,而自然美却是人类从内向外寻找时所能找到的。中国的田园诗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佐证自然美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艺术的界定很模糊,没有一种明确的量化,因此将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在艺术,就不免有失偏颇。14、就“巴黎圣母院”建筑的特点,谈谈你对审美移情说的理解。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建造所有采用石材。圣母院的屋顶、塔楼等所有顶端都筑造尖塔,最大特点是高而尖,且由竖直的线条构成。从外观上看:竖直的线条向上,拔地而起;横平的线条给人以重量感;圆幅的窗户,古板中掺杂着柔和。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友好。通过度析,巴黎圣母院的美感逐渐加强。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相信更有所感。巴黎圣母院的雄伟给我们以庄严之感,我们的庄严之感“外射”到巴黎圣母院上,使其更为壮观。这样,便到达了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正体现了审美移情说,认为产生美感的主线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到达物我同一的境界。14、就艾伊瓦佐夫斯基的《九级浪》,谈谈你对审美距离说的理解。根据俄罗斯民间传说,海上每次发生风暴总是以第九级浪头最险恶、最可怕。九级浪到来,轻则摧帆断桅,重则船覆人亡。因此,要躲过它的巨大摧毁性威力几乎是不也许的。画家的立意就是要体现人们征服这九级风浪。它描绘了断桅上的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无畏勇气和决心,体现了人与自然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壮观景象。天空云雾浓重,透过云层的阳光洒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灿烂透明,这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光明与信心。画家体现光与色的笔触,完全融化在海浪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整个画面宏伟壮丽,是一首充斥高昂激情的大海抒情诗篇。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足显示其本色。假如我们身处九级浪中,生命受到威胁,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反之,我们作为看客,没有利害有关,便可以尽情欣赏天空的云雾浓重和大海的巨浪,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审美活动:美学是对现世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索、解释的学说与理论;详细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第三讲:美,一种历史的追寻1、结合《波塞冬神庙》、阿喀琉斯与埃阿斯对弈(约公元前540—前530埃克塞吉亚斯高60.7厘米阿提卡黑绘)或其他实例,谈谈你对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的理解。答:《波塞冬神庙》神庙的特点是庄严,肃穆。整体建筑风格是以圆润方正的柱体构造托起屋宇,其整体造型是成比例的,每根柱子的间距以及柱长和柱宽都成比例。体现了毕达哥拉斯美学中强调比例的思想。《阿喀琉斯与埃阿斯对弈》中体现得更为细腻。图画中左面是阿喀琉斯魁梧的身躯并佩戴着一顶高高的头盔。而对面所半蹲着的正是埃阿斯,不过由于阿喀琉斯的头盔的缘故,画面出既有向左边偏重的倾向,因此作者又安排了埃阿斯背后那块十分高的盾牌来作为映衬,弥补右边高度上的局限性。并在左边阿喀琉斯的背后放置了一块矮小厚实的盾牌以弥补左边偏于高大的缺陷。这体现了毕达哥拉斯美学中强调平衡、统一和对称。上述两件作品又同步反应了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中强调数的作用的思想,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才是构成这整个世界的本原。而数看重的应当是友好,因此万物只要符合友好的概念的就是美。2、在评价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时,黑格尔说过:毕达哥拉斯的数“是思想的开端,不过是最坏的方式,它还不是思想,不是自为的普遍。有概念形式的东西,必须既是直接自在的,而又与其对方有关联,一种概念必须包括着这种简朴的运动。例如正与反便各自直接联络在其对方上面。数不是如此,它是确定的,不过没有对方,是漠不有关的。”你认为黑格尔的评价有道理吗?试申说理由。答:黑格尔首先认为毕达哥拉斯以数作为世界本原的思想很具有启发性,由于它不自觉地接触到了人类的主体性问题,预示着希腊哲学发展方向的变化,拓宽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们有关“友好”的思想,为审美理论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西。另首先他又批驳毕达哥拉斯的数太过于单一简朴,是静止的片面的。不存在一种数的对立面与其构成矛盾,从而引起变化发展。因此不是辩证的。缺乏自动因,不能作为世界本本来看待。我认为他的评价基本有道理。由于事物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而矛盾双方的互相对立冲突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或灭亡的动因。这样整个世界才会生生不息地运转。毕达哥拉斯的数确实为希腊哲学拓宽了转变的方向,也为审美理论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西,但作为世界本体论的命题却是片面的。3、柏拉图在谈到美的本质时曾说:“美自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我问的是美自身,这美自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种人,一种神,一种动作,还是一门学问。”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和评价。答:第一句话承认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会变化的一种定性的东西。这句话有失偏颇。据我们所知,不会有什么东西时亘古不变的。由于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发展当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审美意识到审美思想再到美学这三个美学发展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各具特点,存在于世界当中的美并不是某种可以孤立出来的物质可以让我们拿来分析或观测的。并且它也不是亘古不变而是伴随一定的条件发生着演变并遵照着一定的规律。第二句话认为美的事物是由于美这种客观物质加诸在客观实物上,从而成为美。并且承认万物只要加诸美的外衣就肯定是美的。这句话是片面而静止的。首先在第一句话我们反驳了美是一件客观事物,由于我们认为美应当是外物和我们内心的交相辉映从而到达的某种令人愉悦使人舒适的境界,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缺一不可。另一方面,美感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需要一定的审美距离和一定的审美经验的培养。4、谈到对情欲的见解时柏拉图曾说:我们的保卫者也不应当动不动就笑,由于暴烈的笑总不免就有同样暴烈的心理反响跟着来。……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是不是?那么,我们刚刚所说的那种快感不能走进情人和爱人的身边;假如他们真正相爱,就不能享有那种快感。——《理想国》卷二至卷三请结合《长恨歌》或其他艺术实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何评价。答: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因此不仅是第二性的,并且是不真实的。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后来所引起的爱慕,人通过这种爱情而到达永恒的美(理式)。这种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而《长恨歌》中不光有对杨贵妃的美貌形体的描绘,并多处有对昔日她与君王的缠绵悱恻的描绘。这点不一样于柏拉图所说反情欲。不过仍旧带来给我们以美的享有。不是由于我们爱慕其中隐晦的情欲爱念,而是由于情欲作为生理机制中的一部分,自然产生在男女之情中,存在于潜意识里并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影响。柏拉图所倡导的那种理式的永恒的美,自身就是二元论的产物,是脱离开实际生活的,因此也就无法在现实审美中得到响应。5、在谈到灵魂回忆说时柏拉图曾说:这原因在人类理智须按照所谓“理式”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出发,借思维反省,把它们统摄成为整一的道理。这种反省作用是一种回忆,回忆到灵魂随神环游,凭高俯视我们凡人所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举头望见永恒本体境界那时候所见到的一切。就在这天外境界存在着真实体,它是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的,只有理智——灵魂的舵手,真知的权衡——才能观照到它。——斐德若篇谈谈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和评价。答:第一句里描述的是,灵魂在附着在我们身体之前就具有了某种理性智慧,而那种理性智慧则是最靠近理型真理的,因此只有少数人能通过“回忆”和“反省”去理解那种真理。这句话是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观点。不过蒙上了一层宗教神秘色彩,即灵魂的不死不灭,以及一种先验理念。这是主观唯心的没有哲学根据的。由于我们无法证得理型真理的存在也就无法证得先验灵魂的存在。这句话只是柏拉图用来抬升理性,以期反驳智者学派侮蔑理性的言说,缺乏科学性。第二句话是对灵魂的描述,这里将其比为理智,比为舵手(意志)真知等等,并且强调只有它才能观照到真理。这是由于柏拉图既认定存在这样的理型真理,而灵魂通过回忆和反省可以回溯到本原,那么也就只有不朽的灵魂亦即理智而不是易朽的身体亦即感性可以探寻到真理。这同样是不科学的说法。柏拉图片面贬低感性而抬高理性的做法和智者学派侮蔑理性而强调感性的做法相差无几。6、在谈到迷狂说时柏拉图曾说:神灵凭附的迷狂我们提成四种:预言的,教仪的,诗歌的,爱情的,预言由阿波罗,教仪由狄俄尼索斯,诗歌由缪斯姊妹们,爱情由阿佛洛狄忒和爱若斯。此外尚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斐德若篇但凡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由于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发明,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神对于诗人们象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同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伊安篇谈谈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和评价。答: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的来源是来自某种神灵的凭附,诗人所言不是代自己所言,而是出于某种被神灵凭附后出现的迷狂,代神灵而言的状态。一切的发明力和预言性都来源于神灵所赐予他们的迷狂。这种说法是对文艺诗学灵感无法解释时作出的思索从而得出的结论,受到当时的社会神学的影响。首先,从悲剧的产生来看,确实诗人的灵感有着和神灵亦即某种超越现世生活的精神相沟通后的外在体现,譬如狄奥尼索斯的狂欢,以及那些神秘的典礼所反应的正是这样一种迷狂。不过单方面强调那种神秘的外在精神力量的影响其实就忽视了诗歌发明的实质,亦即诗人自身的发明性。灵感是诗人日积月累的成果,依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性格特点,并接受周围世界对他的种种影响和启示,并运用一定的诗学技巧从而体现出来成为不朽的著作。并不是简朴的代他人而言的成果。此说有失偏颇。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也许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认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性,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7、在谈到模仿说时柏拉图曾说:床不是有三种吗?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的,由于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第三是画家制造的。……摹仿者的产品不是和自然隔着两层吗?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好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总之,摹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也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轻易激动情感的和轻易变动的性格,由于它最便于摹仿。……那么,我们目前理应抓住诗人,把他和画家摆在一种队伍里,由于他有两点类似画家,头一点是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另一方面,他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理想国》卷十谈谈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和评价。答: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里有三层,第一层也是他认为最真实的是型相世界,它最靠近于真理,而第二层感性世界只是对他的一种模仿,是他的影子。第三层艺术世界更是虚幻,是对感性世界的模仿,亦即对影子的影子的模仿,离开真理世界最远,因此柏拉图在此一意贬低艺术,,尤其是诗人。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二元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首先是无法割裂开来看待的。另一方面理型世界的存在与否很值得怀疑,我们不承认存在这样的一种理型世界,亦即不承认感性世界对之的模仿说法。相较而言,他的观点否认了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认了艺术能直接模仿理念或真实的世界,即否认了艺术的真实性。他所理解的模仿只是对感性事物外貌的抄袭,见不出事物的本质。甚至认为,艺术家只是像摄影师那样把事物的影子摄进来,并不需要什么主观上的发明活动,这种观点显然是反现实主义的。8、黑格尔贬损自然美的根据何在?你对此有何评价?答: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中地位不高或只有附庸地位,严格地说,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中没有地位,其地位被艺术美排除了。他这样做的理由是由于他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强调美学的研究范围应当是艺术而不是其他就把自然美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自然美在他看来就缺乏这种理念的内在体现,不能称之为艺术。不过我觉得,自然世界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然美,它们和人类的关系最为紧密,艺术美是人类向内寻求时所发现的美学现象,而自然美却是人类从内向外寻找时所能找到的。中国的田园诗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佐证自然美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艺术的界定很模糊,没有一种明确的量化,因此将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在艺术,就不免有失偏颇。那么仅仅将自然美驱逐出艺术的领域也就没有说服力了。9、黑格尔重视艺术中的矛盾冲突,根据何在?答: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发展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其自身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即“自身分裂”、“对立面的统一”。正是通过这样的内部的矛盾性,才使事物运动、发展和转化。同样他认为,艺术美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其动力即在于内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因而,艺术美的发展过程即是不停地克服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使其得到统一的过程。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也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因,艺术中的矛盾冲突恰恰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张力的体现。尤其是戏剧,诗歌中都依托这种矛盾对立发展情节。10、结合教堂镶嵌画《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洛瓦的《宫女》三幅作品,谈谈对黑尔格“象征”、“古典”、“浪漫”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的见解。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确定象征型、古经典、浪漫型三种艺术类型。一.象征型艺术象征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始,还是不完善的,首先它所应当体现的理念就是飘忽不定,未受定性的,因此无法从详细现象中找到受定性的形式,因此只能“牛头不对马嘴”,勉强找出一体现形式,所展现的只是内容与形式之间歪曲、对立的冲突状态。《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正是这样:二.古经典艺术则是内容与形式互相到达独立完整的统一,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古希腊人之因此可以发明出符合理想美的艺术形式,是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有关的。《马拉之死》正是这样: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种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体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三.浪漫型艺术精神详细化为感性形象之后,其上升的动力仍迫使它离开与肉体的统一,而到达精神与其自身的统一。这时,精神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艺术形式就是精神主体性。这种东西将一切特殊的性相分解在真纯的无限的自己与自己的统一体里。《宫女》正是这样:拉克洛瓦的笔触潇洒流畅、自由随意,他的《宫女》就是用这种笔触画的。笔触尚有其力度美。画家只有在以足够的力度体现出自然和主体的内在的生命意识的时候,才是美的。11、普罗泰哥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结合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普罗泰哥拉的话的意思是:自己才是度量万事万物的原则,所有的一切都依循我的“感官”而存在着(这里强调是感官,由于他是主观唯心主义)。普罗泰哥拉讲究个体的实在性,认为决定原因是人,人的实际生存是依托人的感觉而定的。王昌龄的《出塞》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而后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体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因此审美确实依托人的感觉,但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可以完毕的。一定要有审美客体存在,加之审美主体的欣赏,到达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物我同一的境界。12、在谈到美的问题时普罗泰哥拉曾说:“用香脂水粉浓妆美化自己而装饰得珠光宝气的男人是丑的,但在女人则是美的。对朋友乐善好施是美的,对敌人则是丑的。在敌人面前跑是丑的,而在运动场上在竞争对手前面跑则是美的。……假如有某个人命令所有的人把各自认为是丑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在从这一堆丑的东西中取走各自认为是美的东西,那么,什么东西也不会剩余来,而所有的人会把一切东西都分得精光,由于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评价。答:美是相对的,美的存在也是对立统一的,在某种条件下对立方可以互相转化。评价:将美看作是变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事物已经跳开了柏拉图客观精神世界里对美的框定,不过却仍然将美看作是一种现象忽视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因此也是唯心的。一切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衡量的原则,并看重对立方互相转化,势必走向不可知论。13、西塞罗曾经说过: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索人生和道德,善与恶。——西塞罗TusculanDisputations应当从什么角度来理解西塞罗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评价?答:此前的哲学家将本原放在物质世界上,而苏格拉底将本原放在人上,并且没有抽去物质基础、自然。但其哲学关注人的实际生存,强调人心灵,尤其是道德的部分。当时的智者学派热衷于将哲学导向抽象的空虚的方向,抽取了人周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使人也抽象起来,变成空洞的无作为的人。苏格拉底则号召年轻人学会质疑和思索,辨别什么的真正的智慧。并不曾考虑关注过什么是宇宙本源的诸多抽象性问题,而立足于生活教益,将哲学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14、结合公元前5世纪红像式花瓶《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和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的《掷铁饼者》,谈谈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独特奉献。苏格拉底将本原放在人身上,关注人的实际生存,强调人心灵,尤其是道德的部分。《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指的是老乳母在数年后来,凭借对尤利西斯身上的印记,认出了他。这是从关注物质到关注人自身的转变,使之更为灵活。《掷铁饼者》,描绘了其肌理的线条,掷铁饼的姿态,变僵化为运动。这些都是苏格拉底“关注人的实际生存”这一美学思想的体现。15、结合药家鑫事件,从审美的角度谈谈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也许我们均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让一种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对鲜活的生命如此漠然?又是什么让一种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感?莫非仅仅是“财富”和“权力”吗?当然远不止这些。社会对其内心修养的影响:社会上的权钱崇拜与忽视法律的尊严的思潮与否要承担某些责任呢?一定意义上讲,恰恰是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助长了如此“富二代”或“官二代”,同步也为他们提供了合适其生长的土壤。家庭教育对其内心修养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药家鑫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人前温顺如羊,内在粗野癫狂;表面顺从乖巧,内心愤怒如海——药家鑫性格偏得太厉害了。学校教育对其内心修养的影响:药家鑫是受当下教育的大学生,大学究竟要怎么培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能力?药家鑫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对于法律最基本的认识,对突发事件最基本的处理能力……这些都是大学教育缺失的!不过,这些都是外因。同样的社会,同样的家庭教育,同样的学校教育,为何就只有药家鑫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蠢事?因此,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内心的修养。作为一种大学生,需要愈加完善自我。人才与道德应当是相对应的两个范围,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养应当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塑造同步进行。加强道德、法律修养,才不至于酿出药家鑫这样的悲剧。16、结合唐骏在南京林业大学遭“踢馆”事件,从审美的角度谈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学历门”事件后较少在公众场所露面的唐骏现身南京林业大学,做了一场主题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讲座。讲座临到尾声时意外出现,一位南京大学的大四女生当面责问唐骏的美国绿卡的由来,对“紫金矿业排污事件”的见解等,该女生还现场请唐骏在她复印好的一沓“西太平洋大学”学位证书上签字,未果后又与其朋友现场分发“西太平洋大学”的学位证书复印件。唐骏受辱是不值得同情的,值得尊敬的人才有必要予以尊敬。社会假如没有信奉与道德,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增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由于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友好。一种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但愿可言的,也不会走的长期。一种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未来只会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人才与道德应当是相对应的两个范围,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养应当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塑造同步进行。17、弗兰西斯·培根曾说:“想象不受物质规律的约束,它随心所欲……导致许多非法的离异与结合。……这种虚构的历史可以给人心提供虚幻的满足,由于心灵有些方面在自然的本性那里得不到这些。”结合这段话,谈谈培根审美想象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培根这段话是对人想象力的见解。他认为审美与生活开始脱离,审美是一种想象,可以进行虚构,给人们带来愉悦。这也就是说,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由于培根奠定了科学实践观点和归纳措施的基础,美学才有也许由玄学思辨的领域转到科学的领域,而在实际上由培根思想发展出来的英国经验派的美学也正是朝着科学的道路前进,尤其是在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方面。18、谈到美时休谟说过:“美是某些部分的那样一种秩序和构造,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性,并构成美与丑的所有差异,丑的自然倾向乃是产生不快。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仅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并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结合休谟思想的特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不可知论者。继承英国经验派的老式,休谟重要专心理学分析措施去探讨他所最关怀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美的本质,一是审美趣味的原则。在这段话里,休谟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给人带来快乐,而丑的本质就是给人以痛苦。此类似于普罗泰戈拉的见解,讲究个体的实在性,重视人的感觉。美与丑是由审美主体的感受决定的。19、谈到审美发生时休谟说:“在美和丑之类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满足于巡视它的对象,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们;并且还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赞许或斥责的情感,作为巡视的后果,而这种情感就决定人心在对象上贴上‘美’或‘丑’,‘可喜’或‘可厌’的字眼。很显然,这种情感必然依存于人心的特殊构造,这种人心的特殊构造才使这些特殊形式以这种方式起作用,导致心与它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同情或协调。”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休谟审美同情说的理解。休谟的审美同情说:由同情所体验到的是他人的感受,因此,是不计较个人利害的。审美虽然起于利益与便利的观念,但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利益与便利,只要借助旁观者的同情,旁观者觉得美的对象自己也会觉得美。例如,我们不是果园的业主,对于肥沃丰产的果园没有直接的利益,但我们也觉得这果园是美的,这究竟是为何呢?休谟说,这是由于“通过生动的幻想,我们仿佛置身局内,在某种程度上和业主分享这些。”20、康德说美是没有利害感的快感,你怎样理解他这种见解?并试作评价。“没有利害的快感”就是没有牵扯如欲望的骚动。例如,我们看到齐白石所画的白菜,不会想到食堂里的白菜炖粉条,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享有。这就是说,美给人的不是实际的功利或好处。21、怎样理解康德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句话?“无目的”指的是没有功利的、实用的目的,“合目的”指的是符合审美趣味。康德首先承认,审美自身是一种快乐,但这快乐,既非经验派所说的个体官能快感,也非理性派所主张的是由客体“完善”导致的主体满足,而是由客体无目的或像似无目的特性作为诱引,唤起的一种偶合性的目的感,是主体在一种没有任何明晰利害观念和理性前提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想象活动中得到的快乐。康德正是高举“自由想象”的方天画戟,凌空切入,指判是非,更为深刻、更为精确地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独特规律及其艺术的本质。22、康德说审美判断具有不涉概念的普遍性特点,你怎样理解?“不涉概念”指的是审美判断时,不会联想到审美对象的概念。例如,我们看到齐白石所画的白菜时,不会想到这是不是白菜,不会对白菜的概念产生疑问。“普遍性”指的是审美判断时,对审美对象毫无功利色彩的爱慕。例如,不管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如此敌对的双方,都喜欢《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不管他们阶级立场怎样,均有对美的普遍的追求。23、谈谈康德审美无功利说与培根审美想象说之间的关系。康德审美无功利说:康德首先承认,审美自身是一种快乐,但这快乐,既非经验派所说的个体官能快感,也非理性派所主张的是由客体“完善”导致的主体满足,而是由客体无目的或像似无目的特性作为诱引,唤起的一种偶合性的目的感,是主体在一种没有任何明晰利害观念和理性前提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想象活动中得到的快乐。康德正是高举“自由想象”的方天画戟,凌空切入,指判是非,更为深刻、更为精确地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独特规律及其艺术的本质。培根审美想象说:他认为审美与生活开始脱离,审美是一种想象,可以进行虚构,给人们带来愉悦。这也就是说,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关系:24、在谈到模仿的实质时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也许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也许发生的事。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厉的艺术,由于诗倾向于体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详细事件。——《诗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何评价。《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著作,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艺术的著作。它通过对大量悲剧、喜剧作品以及荷马史诗的分析,展开了对于艺术的本体论问题、艺术的基本性质和艺术的美感特性的论述。《诗学》开宗明义,指出诗的本质是“模仿”。在这段话里,亚里士多德认为,诗能“描述也许发生的事”,通过“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也就是某种规则的形式,举一反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诗可以预知未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这个观点,不仅肯定人们的历史生活是艺术的本源,还规定艺术的理性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25、谈到模仿对象时亚里士多德说:“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由于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模仿,就必须模仿一种单一而完整的行动。结合“文学是人学”这种流行说法,谈谈你对上面这两句话的理解和评价。“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当今社会是人本社会,究竟以什么样的“人”为本?“单一而完整的行动”轻易被僵化。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提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发明出生动的经典形象,这是文学的主线特点。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他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对于人及人性的理解。文学作品是最能反应社会真实的。26、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审美净化说的理解。在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构造不应当是简朴直截的而应当是复杂波折的;并且它所模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哀怜和恐惊的——这是悲剧模仿的特性。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和领悟,从而受到鼓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引起哀怜和恐惊,即是悲剧的净化作用。例如,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有一种方式,就是不停加剧其恐惊和哀怜,让他们释放出来。27、你怎样看待诗人身份在王功权私奔门事件中的作用?著名投资人王功权16日深夜忽然宣布“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王琴为江苏中孚投资创始人,34岁。王功权(50岁),爱好写词,婉约派风格。王功权称自己为一种生意人加半个诗人,网友称王功权以他浪漫飘逸的人文情怀,正式向商界辞别。诗人是随性的、自由的,故而是危险的。由于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