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柴福珍)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柴福珍)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柴福珍)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柴福珍)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柴福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政学院柴福珍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1单亲父亲发愤救女,毒水母攻克白血病讨论:科学家们研究课题的确定与社会需要之间有什么关系。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伽利略测定光速的尝试

菲佐短距离测定光速的设备案例2伽利略测定光速的尝试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电子显微镜图像30个足球场大的天然锅架

案例3显微镜与射电望远镜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地暴露;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案例4袁隆平与杂交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案例5朋友的高度就是你的高度人的一切经验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1978年5月17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案例6尼欧斯湖惨案揭秘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践检验依赖实践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5.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4.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指的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着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关系实践关系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从感觉、思想到物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从物到感觉、思想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一次性完成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不可知主义怀疑论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4.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乌托邦?肮脏之国?穷鬼?案例7西方人误读的中国反映的客观性主体摹写创造客体认识反映的能动性(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太阳系行星运动三定律示意图第谷·布拉赫

开普勒案例8“天空立法者”的奥秘(一)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红、香、甜、硬知觉=红+香+甜+硬+圆+酸+凉+亮+……概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推理判断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猫头鹰长羽毛,猫头鹰是鸟类动物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通过感官得到(现象)通过思维抽象得到(本质)直接性、形象性、还不深刻间接性、抽象性、深刻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认识的低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比较(1)感性认识是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截然分开。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3.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条件案例9竺可桢、李时珍、马克思与他们的著作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A、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础。4.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克里·摩斯(美)著达尔文爱因斯坦案例10情商——决定个人的命运的最关键因素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发现,采取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在没有激励措施下,员工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一个飞跃。认识的目的、功能以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理论的作用。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案例11A.从实际出发,将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B.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中介环节(实用性认识)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要经过实用性认识这一中介环节的。其中,实用性认识又包括应用科学和实践观念这两个小环节。即理性认识首先要转化为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再转化为实践观念,才能完成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C.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1)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毛泽东);“猫论”、“两手都要硬”、“换脑筋”(邓小平)。(2)广泛的舆论宣传(3)中间试验过程(4)排除干扰D.理论必须正确,也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及工作方法。实践获得认识(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形式上,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内容上,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案例12解读布鲁诺的形象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A.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条件限制主观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范围客观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的发展表现程度的限制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是非常复杂艰巨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人的认识过程应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入的过程。①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适应。②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③割裂这种历史的统一,会导致左(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