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_第1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_第2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_第3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_第4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

第一节几种主要手工业的地理分布

手工业是近代工业出现以前的主要工业生产部门,就是近代工业出现以后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一些工艺品的制作更是大工业无法代替的。在历史时期,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连续不断,同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工业,就是普通的生产工具,也需要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去制造。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为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手工业也就是近代大工业的雏形。

我国的手工业兴起很早,原始社会的制陶业就是典型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门类不断增多,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显示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里只选择同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极为密切的制盐业、冶铁业、制瓷业和丝织业加以讲述。

一、制盐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

盐作为五味之长(酸、甜、苦、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调味品,自古以来就受到特别重视。从西汉中叶实行盐铁专卖以后,历代政府无不视食盐为财赋,严加控制,使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盐商也往往是百万富翁,利润相当丰厚。

西汉中叶实行盐铁专卖以后,在全国设置盐官多达35处,遍及二十七个郡国。以今天的省区而论,分布在山东省的有10处,山西、河北、四川的各4处,主要有海盐、池盐和井盐。

东汉初年对盐的销售曾改为征税制度,而到了章帝建初末年,又废除了征税制度,恢复专卖制度。到和帝初年,有实行了征税制度。

唐代共有盐池18个,盐井640个。河东(山西西南)之地有大小5个盐池,“总曰两池”,每年产量很大,完全供应京师。因而河东的制盐业受到唐朝政府的特别重视。中唐以后,实行盐铁官卖,海盐和井盐都受到特别重视,设有涟水(今江苏涟水县)、湖州(今浙江湖州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杭州四场,嘉兴等十监(江苏省2处,浙江省4处,四川省2处,福建省1处),扬州等十三巡院,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和四川地区。随着两淮地区盐业的发展、兴盛,扬州则成为了盐市的中心。唐朝政府专派盐铁转运使常驻这里,监理盐铁事务,主要辖区是东南沿海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

宋代的产盐地区与唐代相仿佛,只是运销办法略有改变,实行官府专卖和商人贩运两种制度。

元代的盐务归于中书省管理,盐政更为细蜜,设立专门官员进行管理和监督。曾先后在大都、河间、山东、两淮设立盐运司,在河东设立解盐司,在福建设立运盐司,在辽阳、两浙设立运司,在四川设立茶盐运司,在广东设立盐铁茶都运司,在广海(广东台山县广海镇)设立盐课提举司等等,以今天的地区而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山西、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到了北宋中叶以后,冶铁增加到77处,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在宋代的基础上,元代的冶铁业继续向前发展,只是以官办为主,由匠户承担。产铁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书省和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云南等行省。

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矿冶业也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官办衰落,民营兴盛。明初,主要的冶铁中心有江西进贤、新喻、分宜;湖广有兴国(今湖北阳新)、黄梅;山东有莱芜;广东有阳山;陕西有巩昌(今甘肃陇西);山西有吉州(今山西吉县)、太平、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等,共13处。佛山虽然未被列入冶铁中心,但明代后期,铁锅生产已闻名全国。到了清代,“佛山之冶遍天下”,所产铁锅行销国内外。另外,明清两代还发展了陕南的冶铁中心,主要分布在凤县、略阳、宁强、镇安、洵阳一带,其规模也比较大。

三、制瓷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

我国的制瓷业是在制陶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器的起源大约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但发展成瓷器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因为瓷器要求更高的工艺水平和烧成温度,必须要用“瓷土”制坯,,否则,就只能是陶器。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瓷器原料中含氧化铁的成分必须在3%以下,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0C以上,一般均上釉子。商周时期的上釉陶器,已介于陶与瓷之间,但还只能是原始的瓷器。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于东汉。目前出土的东汉瓷器已经不少,有年代可考者大都在东汉晚期。曾先后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了窑址,这就证明了东汉是我国瓷器出现的最晚朝代。直到现在,北方地区尚未发现东汉窑址,是否制造瓷器,尚难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瓷业都有发展,主要生产青瓷,现在所发现的窑址以南方居多。在今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和四川等省发现的窑址共有19处,以浙江为最多,达13处,仅越窑就有绍兴、上虞、余姚、鄞(yín)县、宁波、奉化、临海、肖山、余杭和湖州等。越窑是南方青瓷的中心,器物胎质坚硬细腻,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唐人称“越瓷类玉”,有“千峰翠色”之美。在北方发现的山东淄博寨里窑虽然也烧制青瓷,但技术尚不成熟,器物并不能成为上品。不过,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北朝白瓷(北齐武帝六年范粹墓中),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证明北朝时期已开始烧制白瓷。这是制瓷史上的飞跃,为以后瓷器彩绘奠定了基础。隋唐五代时期,制瓷业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花色品种不断增多,地区分布不断扩大。在唐代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青瓷体系主要有越窑(浙江余姚、宁波、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瓯窑(浙江温州、永嘉、瑞安等)、婺(wù)州窑(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qú)县、江山等)、岳州窑(湖南湘阴)、长沙窑、洪州窑(江西丰城、新淦(gàn)等)和景德镇东平窑(五代窑)等,总共有35处之多,遍及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浙江省独占20处。北方白瓷体系主要有河北邢窑(临城)、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窑、登封窑、郏(jiá)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县窑(铜川市)等,共12处,以河南居多。白瓷和青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多少不同,随着制瓷工艺水平的发展,能逐渐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烧制白瓷,可见,工艺水平还是相当高的。青、白两色瓷器的典型代表是越窑和邢窑。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可见,各有特色,旗鼓相当,已很难分高低了。唐朝的制瓷业除青、白瓷外,还有许多窑烧制黄釉瓷器和黑釉瓷器。另外,花釉瓷器(在其它釉瓷器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和绞胎瓷器(白、褐两色瓷土揉合,拉坯成型,类似木纹)等新工艺也不断出现,把制瓷业推向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瓷业大发展的时期,不仅窑场遍及全国广大地区,凡有瓷土的地方几乎无不烧制瓷器,而且花色品种繁多,工艺水平达到新的高峰,出现了清代前期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产品已成为国内市场货物的大宗,同时还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可以用“誉满全球”来称道。宋元明清四朝,制瓷名窑不计其数,但最终以景德镇为最大窑场,成为真正的“瓷都”。景德镇之所以后来居上,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就是由于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既有优质瓷土,又有遍山松柴。同时,又有便利的水运条件。景德镇位于昌水之南,可以顺昌水、鄱阳湖而下,直达长江,为瓷器的运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瓷器笨重,又易破碎,陆运总不如水运方便。另外,景德镇又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艺人,技术力量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吸取八方之长,充分发挥制瓷工艺上的优势,从而夺取了全国之冠。不过,就宋元明清来说,各个朝代的名窑也各有千秋,工艺上也都有新的突破。宋代除青、白瓷外,还发明了一种青白瓷(习惯上称为影青),为制瓷业增添了一个新品种。生产白瓷的有磁州(今河北磁县)窑系诸窑(修武、鹤壁、禹县、登封)和定州(定县,窑址在曲阳)窑系诸窑(平定、盂县、阳城、介休),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和山西,其中以河南为最多。两大白瓷窑系诸窑,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但磁州窑系以白釉下黑彩为主要装饰方法,定州窑系则以工整雅素的印花为主要装饰方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白瓷系统。定窑花白瓷尤为珍贵,图案层次分明,线条清晰。青瓷诸窑更多,主要有三大窑系。其中以耀州窑系诸窑的青瓷最为精美,窑场也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如临安、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等。耀州窑系以刻花刀峰犀利、线条流畅,为同类产品之冠。钧窑系诸窑有河南的钧窑(河南禹县)以及临汝东沟等,其特点是以釉色青中带红,近于蓝色,犹如蓝天晚霞一般。龙泉窑系诸窑有浙江龙泉窑等,其特点是土质独特,含有石英、云母等,与景德镇属于同一类型。景德镇的瓷窑兴起于五代,入宋以后,因烧制具有独特风格的青白瓷,一跃而成为全国名窑之一。尤其是宋景德年间,烧制了一批御器,器物特别精美,底书景德年制,各地竟相仿效,名扬四海。青白瓷除景德镇外,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许多瓷窑也烧制青白瓷,其中以福建为最多。青白瓷的特点是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十分美观。元明清时期的瓷窑多依宋代,而景德镇则成为全国的中心。这时候的景德镇,无论窑场之多,品种之繁,人数之众,工艺之高,规模之大,销路之广,都是其它窑场难以匹敌的。元代主要瓷窑有均窑(河南)、磁州窑(河北)、霍窑(山西)、龙泉窑(今浙江)和景德镇窑。元代时期的青花瓷为景德镇所首创,其特点是在胎坯上用钴料绘画,再上透明釉,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另外,景德镇的釉里红,为明清釉里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瓷业的繁荣时期,工艺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明代中叶,景德镇已成为江南名镇之一,场主和窑场工人数量已达10余万人之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制瓷工序也越来越复杂,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时候的青花瓷器已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釉上彩和斗彩也十分盛行,从而使历史上的名窑——磁州窑和龙泉窑等也受到冲击,竟一厥不振。斗彩是成化年间把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新工艺,使彩瓷色泽更为鲜艳。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器,“浓翠红艳”,已成为景德镇瓷器中的珍品。清代前期的康、雍、乾三朝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康熙年间的釉上蓝彩和黑彩,康熙、雍正年间的粉彩,乾隆年间的瓷仿制品都十分精美。景德镇瓷器不仅分工更细,而且器物胎骨坚实,白洁度高,釉色纯净莹澈,色彩绚丽夺目,镶嵌捏塑精巧,各种工艺水平都达到非常熟练、高超的程度。在元明清时代,除景德镇外,其它各地的瓷业也都有所发展,只是产品质量赶不上景德镇罢了。四、丝织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丝麻是古代衣着材料的主要来源,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黄帝的妃子——嫘(léi)祖,她曾被尊为“先蚕娘娘”。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时代已经开始种桑养蚕了。到了周代,种桑养蚕已经遍布泾渭流域、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的许多地方。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种桑养蚕的地域得到扩大,而且还出现了精美的丝织品。特别是齐鲁一带,丝织品种类繁多,质高品佳,名扬天下。到了两汉时代,我国丝织业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西汉时期,我国主要的丝织中心有临淄、襄邑(今河南睢suī县)、成都和长安。西汉的丝织业既有官营,也有私营。丝织品畅销全国各地。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西汉的丝织品便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进行贸易的主要物品。我国的丝绸大量畅销中亚、西亚各国,并由这些国家的商人转运到欧洲,被希腊、罗马的贵族视为珍品。东汉时期,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北)、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朝歌(今河南淇县)等地也发展成为新的丝织中心,有“锦绣襄邑,罗绮(qǐ)朝歌,锦纩(kuàng)房子,缣(jiān)总清河”之称。(锦绣:有彩色花纹,精美鲜艳的丝织品;罗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纩:丝棉;缣帛:质地细溥的丝织品)随着黄河流域及四川盆地的丝织业的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桑蚕事业也得到了很快发展。三国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业发展更快,蜀汉政权的“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而吴丝与蜀锦的地位已相仿佛,几欲取代临淄、襄邑。唐宋时期,丝织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分布地区不断扩大,特别是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桑蚕事业已超过了黄河流域。唐朝前期,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为河南道(今河南、山东等地)、河北道(河北和河南北部等)和江南东道(今江苏、浙江等地)。尤其是江南东道的越州(今浙江绍兴)、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所产的越罗,苏州、润州、湖州(浙江湖州市)、杭州、越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睦州(今浙江建德县)等地所产的吴绫,都以轻溥而闻名全国。除了上述地区以外,今天的安徽、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福建、辽宁等地的丝织业也很发达,只是花样品质赶不上发达地区而已。中唐以后,黄河流域经济地区遭到了严重破坏,蚕桑事业也一蹶不振,而江南地区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原释耒,辇越而衣,漕吴而食”,浙东“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可见,长江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非昔日而语了。北宋时期,黄河流域的丝织业仍占据主要地位,但南北的发展水平已接近平衡。北宋在全国设立了丝织场所和产销市场,以适应丝织业的发展。当时除开封设绫锦院外,又在西京(今河南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青(今山东益都县)、益(今四川成都市)、梓(zǐ,四川三台县)等府、州设置场院,织造锦绮、鹿胎、透背、绫绮等;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等地织造罗务;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织造绉(zhòu)、(hú,有绉纹的纱);在亳州(今安徽亳县)销售绉纱;在青(今山东益都县)、齐州(今山东济南市)、郓(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濮州(今山东鄄juàn城县北旧城集)、淄州(山东省淄博市)、潍州(今山东省潍坊市)、沂州(今山东临沂)、密州(今山东诸城)、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阳)、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永州(今湖南零陵)、全州(今广西全州县西)等地销售平絁(shī,一种粗绸子)。宋室南渡以后,南方地区的丝织业发展更快,国都临安以及婺州(今江西金华市)、平江(今苏州市)、镇江、常州、湖州(浙江湖州市)等地已经成为当时全国最主要的丝织中心。元明清时代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自从金人在北方地区大肆砍伐“桑枣为薪”以后,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开始一蹶不振。尽管元代科差中有按户征丝的规定以及明初在北方大力提倡种桑,北方的丝织业终究未能恢复起来。元代官办的织锦院,主要在成都、苏州和杭州。此时,福建也成为一个新的丝织中心。到了明代,苏州、杭州、湖州、常州、松江、南京等重要城市,也都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就连苏州以南的震泽和盛泽镇,本来都是小镇,由于明代丝织业的发展而成为太湖附近的著名大镇。到了清代,其织造衙门也设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苏州和杭州。其丝织中心大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节经济都会的地理变迁主要因素:政治中心;交通枢纽;经济重心区。一、战国秦汉时代的经济都会战国时代的城市,除各国的国都之外,就是重要的政治、军事或经济中心。当时最重要的都会有陶(今河南定陶西北)、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濮阳、郑(河南新郑)、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市)、彭城(今安徽徐州市)、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徽寿县)、邯郸、蓟、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軹(今河南济源市)、洛阳、大梁、阳翟(今河南禹县)、宛(今河南南阳市)、穰(ráng,河南邓县)、郢(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咸阳、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巴(重庆市)、蜀(四川成都市)等,共计26个。在这些都会中,有的城市是因为政治原因发展起来的,如咸阳、临淄、郢、蓟等;有的城市是因为处于富庶经济地区的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如洛阳、大梁、温、軹等;有的城市是因为水陆交通便利而发展起来的,如荥阳、彭城、睢suī阳、陈、陶等。总之,这些城市都有发展成为著名经济都会的有利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具备了我国早期城市那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从这些经济都会的分布可以看出,除少数几个城市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外,绝大多数都处在黄河流域最富庶的经济地区之中。两汉时期的经济都会,最主要的有国都长安和洛阳,以及宛、成都、江陵、吴(今江苏苏州市)和番禹(广州)等。不过,东汉时期也有一些变化,由于国都东迁以及羌人的入侵,长安逐渐衰落;黄河泛滥,大梁和陶相继萧条。而宛却繁荣起来,宛除了为冶铁中心外,主要是因为帝乡的缘故。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都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由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原因,也相继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经济都会。南方地区的经济都会主要有建康、江陵、成都、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寿春、广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等城市。建康是六朝的都城,“市廛列肆,埒(liè,相等)于二京(指长安、洛阳)”。成都、江陵、京口、广陵等都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沿崖,处在长江流域经济地区之中,交通便利,自然会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山阴是两浙绢米交易的中心,街市繁荣,商旅会萃也是自然的。寿春是淮水与颍、肥水交汇的地方,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南北互市的场所。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海外珍奇异宝,无不由些而定。北方地区的经济都会主要是几个朝代的国都,如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阳、长安和邺城(河北临漳西南)等。平城地高气寒,出产很少,仅靠政治力量维持一时的繁荣,当都城迁往洛阳以后,自然衰落。洛阳虽然经过十六国的战乱,已残破不堪,但经过北魏的重建,仍不失重要的经济都会。长安再次作为国都,自然也会逐渐繁荣起来。邺城处于富庶经济地区之中,又经过曹魏以及后来的东魏、北齐的建设,加之交通便利,商贾自然云集。三、唐宋时期的经济都会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大发展时期,经济都会遍及全国。唐代著名的经济都会有长安、洛阳、成都、扬州,另外还有太原、岐(今陕西凤翔)、凉(今甘肃武威市)、汴(biàn,今河南开封市)、宋(今河南商丘县)、魏(今河北大名)、贝(今河北清河)、润(今江苏镇江)、广、登(今山东蓬莱)、泉(今福建泉州市)、楚(江苏淮安)、洪(今江西南昌市)、荆(今湖北江陵)、明(今浙江宁波市)等州。长安作为唐朝的国都,与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联系和交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整齐的城市,其繁荣昌盛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洛阳是陪都,当然具备繁荣的条件。扬州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其繁荣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成都,当时就有“扬一益二”之说。此外,汴、宋、魏、贝、楚、润(镇江)等城市位于运河岸上,凉、岐等城市位于丝绸之路上,太原是通往北方军事重镇蓟城的要冲。这些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有利于这些城市的发展,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都会。广、泉、登等城市,都是重要港口,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助长了这些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城市,规模更大,商业更为兴盛。开封和杭州先后成为国都,人口众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除此之外,宋代时全国著名的经济都会总数不下四、五十处,仅征收商税在10万贯以上的就有42个城市。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以及入川和通往河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