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常见脑血管病(农村教)_第1页
爱爱医资源-常见脑血管病(农村教)_第2页
爱爱医资源-常见脑血管病(农村教)_第3页
爱爱医资源-常见脑血管病(农村教)_第4页
爱爱医资源-常见脑血管病(农村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黄华品医学博士脑血管病的概述一、定义: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二、按疾病急缓急性脑血管病慢性脑血管病按临床持续时间TIA脑卒中脑卒中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SAH分类脑血管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脑出血脑血管病的概述三、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高: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新发病例每年:150万死亡率高:死亡率为60/10万-120/10万每年死亡100万

致残率高:达75%

四、脑的血液循环

颈内A(前循环)脑A系统椎-基底A(后循环)眼A脉路膜前A后交通A皮层支颈内A大脑前A(前循环)深穿支供应眼、大脑半球前3/5皮层支大脑中A深穿支脊髓前A椎A脊髓后A延髓A小脑后下A皮层支椎-基底A大脑后A深穿支(后循环)脉络膜后A

基底A小脑前下A小脑上A供应半球后2/5内听A丘脑、脑干、小脑脑桥支五、脑卒中危险因素1、高血压:最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与卒中发病风险呈正相关。2、心脏病:肯定的危险因素。3、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4、TIA和脑卒中史。5、吸咽及饮酒,少量饮酒可能对预防卒中有益。6、血脂异常,胆固醇下降增加脑出血风险。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TIA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VB12可治疗。8、其他活动少,饮食、肥胖,口服避孕药、外源性雌激素摄入等。以上为可干预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危险因素;高龄、性别、种族、卒中家族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

[概念]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传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TIA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完全清楚①微栓子学说;②脑血管痉挛;③血液成份,血流动力学改变;④血管炎、颈椎病、椎A受压,目前,多倾向于①学说。

[临床表现]中老年,男>女,发病突然,很快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体征,数分钟达高峰,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缓解,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临床特征: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克板性一、颈内A系统TIA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2、特征性症状: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过性黑朦,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rnec征交叉瘫。②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Broca.Wernicke及传导性失语)。二、椎-基底A系统TIA

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大多不伴有耳鸣,少数伴耳鸣(内听A缺血)。2、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dropattack),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障碍,很快站立(网状结构缺血);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globalamnesia,TGA),短时记忆力丧失伴定向力障碍,病人有自知力。③双眼视力障碍:皮质盲

TIA辅助检查(1)

临床上没有TIA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依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来选定头颅CT和MRI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MRI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进行筛查

TIA辅助检查(2)超声检查: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心源性栓子、颅内动脉狭窄、侧支循环情况、栓子监测脑血管影像:MRA、CTA及DSA,以后者最准确其他: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血功能、局部脑血流测定等TIA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局限性癫痫复杂性偏头痛其他:常见疾患的眩晕、晕厥,低血糖及低血压等治疗

一、病因治疗,最根本的治疗,减少或控制TIA发作,以防发展为脑梗死。二、药物治疗:预防进展或复发,防治TIA后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组织。1、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斯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2、抗凝药物:用于心源性栓子引起的TIA,颈内A系统TIA: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治疗3、血管扩张药:扩容药物。4、近期频繁发作的TIA可用尿激酶(UK);高纤维蛋白血症可选用降纤药:巴曲酶,蚓激酶等。5、脑保护治疗:钙离子拮抗剂等。三、手术治疗中一重度血管狭窄50-99%,可行颈A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CT)[概念]CT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梗死(cerebralinfraction)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病因及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因,常伴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纤维发育不良等。2、血管痉挛,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及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Ⅲ缺乏,纤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释放伴发高凝状态等。3、病因未明[病理及病理生理]

1、病理4/5发生于颈内A系统,1/5发生在椎-基底A系统。闭塞的血管依次为颈内A、大脑中A、大脑后A、大脑前A及椎-基底A。病理分期:(1)超早期(1-6h);脑组织变化不明显;(2)急性期(6-24h);明显缺血改变;(3)坏死期(24-48h);(4)软化期(3d-3w);恢复期(3-4w后)。2、病理生理:中心坏死区及周边缺血半暗带(ischemicnenumbra)损伤可逆转。保护半暗带是治疗脑梗死成功的关键。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是一个有效时间)的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重--再灌注损伤。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的提出,更新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念,即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减轻再灌注损伤核心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为6h。[临床类型]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为:(1)完全性卒中(completestroke):N功能损伤较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内(<6h)达高峰。(2)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stroke):发病后病情在48h内逐渐进展。(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24h,<3周。临床特点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辅助检查(1)CT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以下三种状态CT可能阴性:1)发病时间<24小时;2)病灶<0.5CM;3)脑干和小脑梗死但要注意早期征象:MCA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岛带征、灰白质界限不清、逗点征(Dotsign)、脑沟变浅、侧裂变窄等MRI、MRA常规扫描对发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DWI可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PWI改变的区域较弥散加权改变范围大,目前认为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为半暗带

早期征象CT[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中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及体征,并可用某一血管综合征解释—可能;CT或MRI发现病灶—确诊。认真查找病因及危险因素。2、鉴别诊断:脑出血、脑栓塞、脑肿瘤;脑出血鉴别,起病状态和起病速度最具有诊断意义,CT、MRI可确诊。[治疗]

急性卒中和TIA是神经内科急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脑,由于应用溶栓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或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早期诊断和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1、急性期治疗原则:①超早期治疗,强调时间窗;②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护治疗;③个体化原则,整体化观念(心、其他脏器、并发症等);④对卒中危险因素的干预。2、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控制血压,控制感染,控制血糖,控制脑水肿,控制癫痫,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心电监护、预防心律失常和猝死。(2)超早期浴栓治疗:①静脉溶栓法:药物:UK、rt-PA,病人接受治疗必须在具有确诊卒中和处理出血并发症能力的医院进行。掌握溶栓适应证及禁忌症、并发症。适应征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窗<6h。②动脉溶栓。(3)脑保护治疗(4)抗凝治疗: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一般用于进展性卒中,溶栓后再闭塞,注意出血,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5)降纤治疗: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药物: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等。(6)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发病在48h内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药物:阿期区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7)卒中单元(strokeunit.SU)中、重度病人均应进入SU治疗。(8)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不宜使用细胞营养剂脑活素等。(9)外科治疗:行骨窗开颅减压术。(10)康复治疗:早期进行,个体化原则。(11)预防性治疗:对有明确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概念]

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病因及病理]

1、病因①心源性:占脑栓塞的60-75%,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纤颤,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脏导管等。②非心源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肺静脉血栓,脂肪栓、气栓、高凝状态,癌栓等。③来源不明:1/3[临床表现]

青壮年多见高度提示栓塞性卒中的表现是:1、活动中骤然发生局灶性神经体征而无先兆,2、起病瞬间即达到高峰,多呈完全性卒中,3、起病时发生癫痫发作较常见。4、大多意识清醒,主干闭塞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可发生意识障碍。5、神经功能障碍与闭塞动脉供血区功能相对应(参考脑血栓)。6、可发现栓子来源的原发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骤然起病,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体征,可伴发癫痫发作,数秒至数分达高峰,有栓子来源,可作出临床诊断,CT,MRI可确定栓塞部位、数目及伴发出血。2、鉴别诊断:脑血栓、脑出血。[治疗]

1.一般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数小时内可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烟酸占替诺。2.抗凝治疗:对有房颤或有再栓塞风险的心源性病因,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的病人可用肝素。最近证据表明,抗凝治疗导致梗死区出血很少给最终转归带来不良影响。3.气栓的处理:头低、左侧卧位,如为减压病尽快高压氧治疗。脂肪栓可用扩容剂,血管扩张剂。感染性栓塞用足量抗生素。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概念]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高血压最常见病因,其他: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脑动脉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等。2、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致使血管壁发生微小动脉瘤或透明样变性是出血的原因。急性高血压也可引起出血。豆纹动脉呈直角分出,出血好发部位,称为出血动脉。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为稳定型;活动型在24h内血肿仍继续扩大。复发性出血常见于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肿瘤、窦静脉闭塞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

1、中老年人多见,冬春寒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