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课堂用资料_第1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资料_第2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资料_第3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资料_第4页
杜甫诗歌课堂用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歌课堂用资料第一页,共63页。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他则被尊为“诗圣”。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第一页第二页,共63页。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这就是所谓顿挫。沉郁是指其感情的深厚博大,顿挫是感情表达特点。

第二页第三页,共63页。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页第四页,共63页。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记录见闻,写成“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官军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于湘江。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第四页第五页,共63页。写作背景这二首诗作于大历元年至大历二年(766—767)期间,都是杜甫晚年病困旅途、滞留夔州时的作品。一位迟暮之人一位十足的离乱之人一位天涯游子身体和心情十分恶劣国家依旧是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第五页第六页,共63页。寓居夔州的两年间,杜甫的创作已抵达了另一个境界情感更加深沉,意境更加阔大将个人的苦难和国家、时代苦难融为一体第六页第七页,共63页。秋兴八首大历元年(766)夔州

第七页第八页,共63页。1、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悲秋伤景,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黄生《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第八页第九页,共63页。2、文本解读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1)抓住诗歌情感主调——悲秋感怀、自伤漂泊、忧国思乡(2)复活诗境根据诗歌的情感主调,诗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第九页第十页,共63页。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地感到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使我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的客子愁绪。第十页第十一页,共63页。(3)品读鉴赏——以关键词语为突破口,唤起生命的共感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萧森”,萧瑟阴森。“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63页。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经洛阳回长安。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感时花溅泪”“故园心”,思乡之心。

“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63页。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催刀尺”,即催人拿起剪刀、量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清·黄仲则“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63页。

夔州秋景心灵震荡玉露凋伤枫树林,丛菊两开他日泪,巫山巫峡气萧森。孤舟一系故园心。江间波浪兼天涌,寒衣处处催刀尺,塞上风云接地阴。白帝城高急暮砧。

白天到黄昏伤景伤己伤时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63页。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63页。《登高》大历二年(767)夔州

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63页。1、题解大历二年(767年)秋。其一,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其二,杜甫此间“漂泊西南天地间”,“何日是归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其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的相继去世.其四,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多的萧瑟景象,老杜发出慨叹,从而抒发情怀。

2、文本解读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1)抓住诗歌情感主调:写景抒情,通关一“悲”。

(2)复活诗境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63页。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63页。(3)品读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猿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巴东三峡猿呜悲,猿呜三声泪沾衣”。风急,天高,猿啸。动态与静态相互交错,中间夹杂着沉默无语的高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落木即落叶。落叶飘零,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气象森严中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奈。“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生命短暂,时间悠久;浩渺无穷,生命有限。人生倏忽百年,长江万古长流。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63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63页。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孤独”: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繁”: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秋景”之悲:萧条肃杀,悲凉哀苦。“家国”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身世”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

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63页。诗圣情怀杜甫始终以自己的品性和出众的才华,正视并担荷着加于其身的一切悲苦。这一份独具的担荷的力量,使他在离乱病困中长歌当哭,唱出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时代的血泪灌溉了杜甫的天才和诗篇,终于锻造出一代诗圣。宋代黄山谷题杜甫画像诗云“醉里眉攒万国愁”,“状尽子美平生”。王安石诗曰“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近代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称赞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杜甫。杜甫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63页。情景交融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写景有白描表现(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

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63页。前人评价:明代胡应麟《诗薮》: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金性尧:“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63页。延伸拓展:1、西川《杜甫》王家新《杜甫》黄灿然《杜甫》《唐之韵》之《千秋诗圣》余光中《草堂祭杜甫》2、以《我读杜甫》为题,写下阅读杜甫诗的感受,不少于600字。3、唐乾元二年(759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寻找并阅读杜甫居成都时期的作品,体会宁静之中潜藏的苦辛,并以《薄如蝉翼的幸福》为题,完成鉴赏文字,不少于600字。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63页。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大历元年(766)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

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63页。一、解题《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63页。二、文本解读(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63页。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63页。三、前人评价《唐宋诗醇》:“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解读重点: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1、“美人芳草”传统《离骚》中的“美人”,比喻或象征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有时是屈原自喻,有时指作者理想中的贤君或贤臣。

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63页。2、昭君故事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在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传说因其性格耿直,未向宫廷画师毛延寿行贿,毛便串通黄门上书石显,将昭君画像改丑,致其冷落深宫。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63页。3、吟咏昭君的诗篇李白(1)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2)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白居易: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63页。“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咏昭君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独放异彩的一支奇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透视出士人的复杂心态。历代文人以王昭君为载体,将其人生感遇寄托于其中,表达出了他们张扬进取精神、悲愤怀才不遇、批判谗谄蔽明、叹惋命运无定以及浓郁乡愁之思的各种心态。

王安石《明妃曲》,马致远《汉宫秋》

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63页。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63页。拓展延伸:怀古诗的一般写法: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怀古伤今、怀古伤己等目的。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63页。《琵琶行》白居易教学目标:理清诗中二人从音乐认同到人生经历的认同、从知音到知己的过程,思考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现实。教学方法:批注评点问题讨论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63页。白居易(772--846),中唐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后期是独善其身。早年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这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63页。逝世后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一、解题《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琵琶行》最重要的不是讲述故事,而是其中的情意。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63页。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63页。小序是理解此诗的关键:“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唐宋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第四十页第四十一页,共63页。二、文本解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此句,诗人将自己和琵琶女合二为一,二人命运遭际相似,心境相应。通观全诗,二人从音乐认同到人生经历的认同,始为知音,终为知己。知己难求,更何况是在偶遇。琵琶三弹三境界,《琵琶行》展现或者暗示了诗人和琵琶女在命运遭际上的哪些共同之处?请就诗中有关句子进行批注评点。(同时注明表现手法)第四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63页。诗中对音乐的描写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诗人饯别朋友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第二次诗人浓墨重彩从动作、神情,音质、音量、旋律等方面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第三次是在琵琶女自诉身世、诗人慨叹“迁谪意”后的“却坐促弦”,其效果则是“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一弹: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朋友相别,黯然销魂,秋景萧瑟,悲凉寂寞。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暗含对往昔生活的回忆,透出贬谪失意。第四十二页第四十三页,共63页。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以景传情)琵琶女: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描写)

—为排遣寂寞、打发孤独信手而弹;技艺高超,“怀才”之人。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面”字照应下文“色衰”之人。第四十三页第四十四页,共63页。

琵琶二弹: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声声思”“无限事”皆“平生不得志”,失意落寞。此为诗人从乐曲中听出,诗人未停留在纯艺术层面,不只是被乐曲的形式美所感动,更感染于融注于其中的演奏者的感情。音乐在诗人内心唤起共鸣。—知音轻拢慢捻抹复挑,……,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弦一声如裂帛。第四十四页第四十五页,共63页。—“幽愁暗恨”,华美音乐的背后是才华空弃的人的悲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的感染力。这些欣赏者绝不同于琵琶女在长安遇到的“五陵年少”,而是真正的知音。也正因为此,她才会在乐曲的余韵里“自诉少小时欢乐事”。自言本是京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

……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少年时色艺超群,生活快乐奢华放荡。曾得志乐极。—“颜色故”诗琵琶女人生道路转折的原因,“老大”时的她演奏技艺应该远远高于“曲罢曾教善才服”时,命运落差的背后因素:重色轻才,不珍惜人的才华。第四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63页。诗人: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女的命运激起了他强烈的情感共鸣,相似的遭遇,引发诗人情不自禁道出自己的遭遇与苦痛。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呕哑嘲哳难为听。

—坦露自我心绪,倾诉贬谪外任的苦闷和谪居僻所的失意心情。—知己

第四十六页第四十七页,共63页。琵琶三弹: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女与诗人内心复杂感情相契合,乐声凄凉哀切。伤己亦伤人。诗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在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伤曲,伤人,伤己,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悲怆满怀,泗涕滂沱。

第四十七页第四十八页,共63页。总结:一个是飘零江湖的长安歌妓,一个是得罪遭贬的朝廷命官;一个是“红妆泪”,一个是“青衫泪”。二者彼此地位悬隔,却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第四十八页第四十九页,共63页。三、关于《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本诗历来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

1、准确的摹音。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音乐,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叠韵:掩抑、幽咽、间关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姿多彩的声音。2、生动的比喻。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等方面摹写:“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第四十九页第五十页,共63页。3、鲜明的层次。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诗人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作者被音乐唤起的贬谪之意,无论琵琶女还是作者,“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五十页第五十一页,共63页。四、扩展阅读(1)音乐描写比较谈

李白《听蜀僧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元稹《琵琶歌》李绅《悲善才》刘鹗

《明湖居听书》白妞说书参考:刘国正1983《语文教学谈》中《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一文。第五十一页第五十二页,共63页。(2)主题、写法方向:古典文学中文人喜欢以女子自比来折射自己的情怀,如何认识这一传统题材?许地山自制对联:书生薄命还同妾;名士厚颜颇类娼。《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李白《妾薄命》;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独立赏析李商隐的《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第五十二页第五十三页,共63页。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目标:李商隐的诗歌魅力。教学方法:评点交流第五十三页第五十四页,共63页。一、李商隐诗总论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这种文学,是不容轻轻抹煞啊!第五十四页第五十五页,共63页。李商隐的诗给人很强烈的直觉的感受,诗的基本基调:不注重写实,常常化用神话、典故入诗,并且在其中融入个人情感。诗中常常无法读出完整的故事、具体的事件,更多的是一些片段的连缀、场景的叠加,呈现出来的情感基调是:有一种追求,有一种向往,而这种追求和向往永远不可得,就算得到,也不能保有,所以永远是失落。他所写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失落的世界,永远是追寻与哀悼之间、向往与失落之间的怅惘。

朦胧隐晦第五十五页第五十六页,共63页。二、文本解读王渔洋《论诗绝句》:“一篇《锦瑟》解人难”。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云:“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九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其意境而不求甚解。”难讲的诗要抛开成见,让诗的本身来说话,要分析它的形象、句法、结构和质地。读他的诗,要懂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