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第1页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第2页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第3页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第4页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2.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C.陕西地区 D.西亚地区3.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A.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4.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A.颜真卿 B.柳公权C.王羲之 D.祖冲之5.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A.581年 B.589年C.618年 D.689年6.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8.《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朝此制()A.民主政治色彩浓厚 B.保证了皇权独尊C.确保中央集权加强 D.降低了行政效率9.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0.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11.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2.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运河两岸得到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14.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1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下列对曹丕称帝的标志解释正确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东汉政权的结束C.嫡长子继承的延续 D.南北朝对峙开始16.“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17.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租庸调制18.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A.对外交往的活跃 B.国力世界第一C.控制了整个亚洲 D.只与亚洲往来19.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20.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21.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22.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存在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2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24.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二、解答题25.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2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忆昔》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材料二上……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材料三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以上材料均摘自《资治通鉴》(1)材料一主张对东突厥采取什么安置政策?(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安置突厥的?(3)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

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CBCCBDABCACBBCBCBA题号192021222324答案BBBDBA二、解答题25.(1)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2)缺陷: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关系: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3)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