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开题汇报审批表论文题目:移动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构造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汇报人姓名:韩忠安申请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所在学院:西语学院年级:级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指导教师:王华民开题汇报时间:9月20日填表阐明和规定1、硕士硕士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博士硕士一般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25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2、文献综述汇报不少于3000字。3、硕士开题汇报一般在第三至四学期内进行。4、硕士硕士的开题汇报应不少于3000字,博士硕士的开题汇报应不少于6000字。5、请各学院硕士秘书在硕士开题前,将《审批表》报硕士学院培养办审批。6、此审批表规定用微机打印,可在硕士学院教学培养栏中下载。一、阅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题目(书目)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1]Anderson,StephenR.MorphologicalTheory[M].Linguistics:TheCambridgeSurvey,1988.[2]BakerM.Incorporation[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3]Bresnan,Joan.Lexical-FunctionalSyntax[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4]Bartos,Huba.MandarinVerb-Coping:VP-copyingvs.V-copying[J].PaperPresentedatIACL-16,Beijing,.[5]Bradford,R.Syntax[M],NewYork:Routledge,1997.[6]Chang,ClaireH-H.ThematicStructureandVerb-CopyinginMandarinChinese[M].LanguageSciences,1991.[7]ChaoYuenren.AGrammarofSpokenChinese[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6.[8]ChengLisaL.-S.Verb-copyinginMandarinChinese[M].MITPress,.[9]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ITPress,1995.[10]ChomskyN.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MITPress,.[11]ChomskyN.BarePhraseStructure[J].MITOccasionalPapersinLinguistics.Cambridge,Mass:MIT,DepartmentofLinguisticsandPhilosophy,MITWPL,1994.[12]Chomsky,Noam.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MITWorkingPaperingLinguistic&Cambridge,Mass:MIT,1998.[13]Chomsky,Noam.DerivationbyPhase[M].MITOccasionalPaperingLinguistics.Cambridge,Mass:MITWPL,1999.[14]Chomsky,Noam.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as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Press,1995.[15]Dalrymple,Mary.Lexicalfunctionalgrammar[J].SyntaxandSemanticsVolume34.AcademicPress,.[16]FangJi.TheVerbCopyConstructionandtheFunctionofdePhrasesinModernMandarin[J].The79thLinguisticsSocietyofAmerica(LSA),.[17]Fox,Danny.Economyandsemanticinterpretation[M].Cambridge,Mass:MIT,[18]Fox,Danny.Chainandbinding[M].Cambridge,Mass:MIT,1993.[19]JiFangandPeterSells.AFormalAnalysisoftheVerbCopyConstructioninChinese[M].CSLIOn-linePublications,.[20]Kaplan,RonaldM.andBresnan,Joan.Lexical-FunctionalGrammar[M].Cambridge,Mass:MITPress,1982.[21]Larson,R.Onthedoubleobjectionconstruction[J],LinguisticInquiry,1998.[22]Peck,JeeyoungandPeterSells.PrepositionIncorporationinMandarin[M],CSLIOn-linePublications,.[23]Radford,A.SyntacticTheoryandTheStructureofEnglish:AMinimalistApproach[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1997.[24]HaegemanL.IntroductiontoGovernmentandBindingTheory[M].London:BlackwellPublisher,1991.[25]NunesJairo.LinearizationofChainsandSidewardMovement[M].Cambridge:MITPress,.[26]赵元任,《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7]杨寿勋,,再论汉语中的动词复制[J],《现代外语》第4期.[28]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第3期.[29]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0]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31]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J],《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32]赵新,重动句的构造和语义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第1期.[33]戴曼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J],《现代外语》第2期.[34]刘雪芹,重动句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第1期.[35]赵新,试论重动句的功能[J],《语言研究》第1期.[36]李呐、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构造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第3期.注:可加附页二、文献综述汇报(不少于3000字)重要内容(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评价,初拟选题范围)重动句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从四十年代王力等个别语言学家的简朴提及,到八十年代赵元任等某些学者的专门探讨,再到目前大批语言学者的集中讨论,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有关重动句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称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元任(1968)、戴浩一(1985)、刘维群(1986)、范晓(1993)、黄月圆(1996)、项开喜(1997)、李呐和石毓智(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杨玉玲(1999)、唐翠菊()、张旺熹()、赵新()等。此外,近几年也有某些外国的语言学学者对重动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HuangC.-T.James(1982),LiAudrey(1990),Hsieh(1992),Chomsky(19951999),PeterSells()等等。可见,重动句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重动句的研究也正逐渐走向全面和深化。那么,重动句的详细研究现实状况究竟怎样,下面就将对此进行综述。本文重要讨论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重动句,又可以将其称为动词复制或者动词拷贝构造,重要是指在一种单句之中,会同步出现宾语和补语时往往要反复动词而导致两个相似的动词并存的单句式。这种句式的重要特点是两个相似的动词存在于一种单句中却起着不一样的语法意义:一种与宾语相连;一种紧接补语。这种句子的构造句式可以表述为Subject+V1+Object+V2+Complement。语言学家从各个不一样的角度研究探讨汉语中动词复制形成原因及特点,包括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多种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最早提到这种句式,认为它的形成是“宾主争动”的成果。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对这一构造进行了细致的观测与描写,如赵元任(1968)、李呐和石毓智(1951,1997)、黄正德(1952)、戴浩一(1985)、戴耀晶(1994)、赵新()等。本文简要论述了李呐和石毓智(1981,1997)、黄正德(1982)、戴浩一(1990,1991)、李艳惠(1990)、黄月圆(1996)和杨寿勋(1998,)等语言学家对汉语动词复制句式构造的分析。李呐和石毓智(1981)将动词复制构造的补语分为四类,分别表达数量,复合状态,位置和方向。他们认为当补充成分表达数量时,动词复制过程可以选择,而其他三种类型属于必须复制型。李呐和石毓智(1997)深入提出动词复制现象是动补构造演变的成果。黄正德(1982)提出汉语句法中的“短语构造条件”,认为动词反复现象是汉语短语构造的内部制约导致的。他认为汉语语序一般是中心词在背面,而动词短语则是属于中心词起始的状况。此时中心词动词出目前宾语的前面,动词短语的中心成分只能在最低扩展层次上向左分岔一次,这样,动词短语的中心词右边只容许有一种直接成分。假如出现两个成分,需要再加上一种中心语,就形成了动词复制现象。戴浩一(1990,1991)则用认知功能语法有关语言的临摹性原则对重动句进行解释,认为动词反复是由语义决定的。动词反复具有显示某一事件自身反复的符号象征功能,动词反复和动词短语所示的事件自身具有的延续性和反复性有关。假如动词短语表达的是一种瞬时的变化,那么这一短语中的动词就不容许反复。李艳惠(1990)和黄月圆(1996)将动词复制现象产生原因归于名词性格位理论的规定。李艳惠(1990)将时间短语如“三天”处理成为名词。根据格位理论的规定,句子中任何一种有语音形态的名词都要被指派格位,而汉语动词只能向右赋格一次。需要反复动词以满足两个名词的格位。黄月圆(1996)还提出动词复制构造与把/被构造存在互补性分布的观点。杨寿勋(1998)基于对“得”字句的生成的研究,提出了汉语动词复制构造的处理方案。他认为“得”应当视为轻动词,因此具有自己的补语,动词需移位到轻动词处以满足它的形态特性,最终将动宾短语嫁接到轻动词短语上形成了动词复制构造。杨寿勋()对上述分析进行了推广。除此之外,尚有某些国外语言学学者也对动词复制构造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和探讨。Huang(1982)在管约论的模式下也对此构造进行了研究。他运用X-界标理论,提出汉语的前置中心语(head-initial)规则只应用于X-界标的最底层,其他层面则必须是后置中心语(head-final),此外,名词短语只出现后置中心语。汉语的X-界标构造的规则可形式化体现为:a.[XⁿXⁿ⁻1YP*]iffn=1andX≠Nb.[XⁿYP*Xⁿ⁻1]otherwise运用Huang(1982)的理论可以对动词复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a.*我骑马得很累。b.我骑马骑得很累。在X-界标理论下,a的构造为:[S[NP我][V”[V’[V骑][NP马]][S’[COMP得][S很累]]]]最底层的投射满足了前置中心语的规则,但中间层面(intermediatelevel)的V’投射也是前置中心语构造,这样就违反了汉语的语序规则。动词复制现象就是为了挽救这一构造。[S[NP我][V”[V’[V骑][NP马]][V’[V骑][S’[COMP得][S很累]]]]]动词复制后,无论哪个层面都能满足汉语语序的规定,因而可以通过X-界标的过滤(X’-filter)产生合格的句子。Hsieh(1992)也对动词复制构造做出了研究,Hsieh指出此构造的生成与动词语义有关。将动词复制构造分为三类:强制性动词复制,可选性动词复制和受禁性动词复制。活动动词只能采用强制性动词复制;完毕动词采用强制性动词复制或可选性动词复制;成就动词采用可选性动词复制;状态动词采用可选性动词复制或受禁性动词复制。尽管语言学者从不一样角度对动词复制现象做出理解释,但仍有某些现象需要深入的解释。Chomsky提出的最简方案对汉语动词复制构造提出新的分析以期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Chomsky(1995,1999)将关键功能语类分为C(Complementizer),T(Tense),以及v(lightverb)。语言首先从普遍特性集中选择特性,再组合构成词库,从词库中选择词汇矩阵,从词汇矩阵中选择一种语段所需词汇构成词汇次矩阵,最终将词汇次矩阵映射到体现式。进入运算系统的操作是合并,一致和移动。“语言”在这里是指语言机制所处的状态,是内在化的语言,包括一种存储声音,意义构造组织等信息的认识系统。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当受一致性原则的指导,即在缺乏相反证据的状况下,可以假设语言机制是一致的。语言间的差异应当限制在轻易察觉的部分,就句法运算而言,语言间参数的差异应当限制在词库中,重要反应在形态特性方面。Chomsky指出,不可解释性特性必须进行删除。轻动词就具有形式上的不可解释性特性,必须通过动词的移动删除。由于不能在运算中引入新的成分,动词移走后,留下了一种没有音系特性的复制件(拷贝)。动词短语以轻动词为中心语。Chomsky()提出推导中的语段理论。及物性的轻动词短语vP和CP属于经典的语段。假如语段内部的成分发生移位,移位必须遵照语段非渗透性条件,即语段外的探源无法渗透到此语段中心语成分统制的语域(thec-commanddomainofaphaseisimpenetrabletoanexternalprobe)(Chomsky,:13)。也就是说,假如语段内的成分发生移位,它必须通过此语段中心语的指定语位置或者附接语位置以持续循环的方式进行,而中心语可以直接作为目的(goal)与探源产生呼应关系。按照这一理论,“骑”与“得很累”应当先合并形成VP,同步“骑”发生提高,与轻动词v合并,占据轻动词中心语的位置。例如:[vP骑2[VP[V骑1][CP[C得][AP很累]]]]此时vP中的“骑”发生复制,形成话题骑马,话题与轻动词短语合并后形成如下表征:[TopP[Spec骑3[-Top]马]Top[vP骑2[-Top][VP[V骑1][CP[C得][AP很累]]]]]此时的“骑马”可以删除它和“骑”的[-Top]特性。从“骑2”到“骑3”的理据是特性核查,但从“骑1”到“骑2”的移位就没有任何理据支撑了。虽然假定“骑1”具有[-Top]特性,从“骑1”到“骑2”的移位也没有核查掉这一特性,对这一步的操作就无法予以合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此时复制的是语段中心语成分。假如复制的内容是语段内补足语成分,按照语段非渗透性条件,此补足语还必须附接到语段vP。同样,这一操作也无法从特性核查的角度予以理据性的阐明。本文根据Chomsky(1993,1995)提出的“thecopytheoryofmovement”和Nunes()的the(revised)copytheoryofmovement,对汉语的动词复制构造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和研究,处理了前人所没有处理的某些问题。本文重要研究了汉语中动词复制句的推导过程和原因,尤其是成果句(成果的字句和成果复合句)的歧义现象,并证明了这种歧义是由于两种不一样的复制运动的成果,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止一种复制的动词在语音里得到实现。本文也论证了在成果的字句里的动词复制是由于原则移动和侧向移动(Nunes,)这两种移位所运作的成果,正是这两种不一样的移动导致了不一样的解读。在原则移动的状况下,成果句的主语向上移动到主句的位置同步还伴有动词的移位现象,这样便产生了宾语成果句。在侧向移动的状况下,根据作格转移的规定,成果句的主语变成主句的主语同步动词复制满足论旨角色的规定,成果产生主语成果句。在这两种移位的状况下,由于下层复制的构造得到改善,这两种复制都容许在语音中得到实现而不违反线性对应轴理论(LCA)。通过使用成果句的动词复制信息,本文深入研究怎样防止不必要的复制发生,同步也证明了论旨规定是动词复制的理论动因(HorsteinandNunes)。综述人签字:年月日综合评价(对文献阅读数量、分析问题能力、综述汇报提出详细提议)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三、开题汇报(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6000字)确定学位论文题目移动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构造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框架:1.引言1.1背景信息1.2理论假设1.3论文构造2.文献回忆2.1在GB中的重动构造分析2.1.1黄的短语限制原则2.1.2李的格理论2.2在MP中的重动构造分析2.2.1程工2.2.2杨寿勋2.2.3保罗2.3在其他理论中的重动构造分析2.3.1沈阳何元建顾阳2.3.2季芳彼得.赛尔斯3.最简方案下的移动复制理论3.1引言3.2从遗迹到复制3.3原则移动3.4侧向移动3.5小结4.移动复制理论下的汉语重动构造研究4.1引言4.2成果的字句4.2.1句子构造4.2.2宾语成果句4.2.3主语成果句4.3.成果复合句4.3.1成果复合句中的重动构造4.3.2额外论元4.4持续构造句4.5方式的字句4.6小结5.总结5.1论文总结5.2研究的局限5.3此后研究提议Outline:AnAppliedStudyoftheCopyTheoryofMovementinChineseVerb-CopyingConstructionsChapter1.Introduction1.1SomeBackgroundInformation1.2TheoreticalAssumptions1.3OrganizationoftheThesisChapter2.LiteratureReview2.1AnalysisofVerbCopyingConstructionsinGB2.1.1Huang’sPSCApproach2.1.2Li’sCaseTheory2.2AnalysisofVerbCopyingConstructionsinMP2.2.1ChengGong2.2.2YangShouxun2.2.3Paul2.3AnalysisofVerb-CopyingConstructionsinOthers2.3.1ShenYang,HeYuanjianandGuYang2.3.2JiFangandPeterSellsChapter3.TheCopyTheoryofMovementundertheMP3.1Introduction3.2Fromtracetocopytheory3.3Standardmovement3.4Sidewardmovement3.5SummaryChapter4.ChineseVerb-CopyingStudyundertheCopyTheoryofMovement4.1Introduction4.2Resultativede-clauses4.2.1Thestructure4.2.2Verbcopying—1ststrategy4.2.3Verbcopying—2ndstrategy4.3Resultativecompounds4.3.1Verbcopyingwithresultativecompounds4.3.2Extraargument4.4Duration/Frequencyexpressions4.5Mannerde-clauses4.6SummaryChapter5.Conclusion5.1Summary5.2Limitations5.3Suggestions一、选题根据(包括题目的学术价值、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实状况分析)本文以“移动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构造中的应用研究”为题,意在通过运用移动复制理论来对现代汉语重动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对重动句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有深入深入的理解。虽然近年来重动句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一研究并不完善,有许多实际的问题尚有待深入的深入探讨,如重动句的歧义现象、推导理论、复制动因、重动句成分及语义限制条件、与有关句式的对比及教学等。因此,重动句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己经没有了研究空间,相反,可做的空间仍然很大。本文就是要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还没完全处理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步对还没有波及到的问题进行全新的挖掘和探索,以期在对重动句有更深入和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尽量开展某些对实际汉语教学有所裨益的研究,到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们之因此选择这样的论题来开展研究,重要是基于如下两个缘由。首先,重动句既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研究中仍存有许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及局限性。重动句己经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不可否认。但重动句研究的历史毕竟不长,许多问题虽然已经开始研究,但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例如重动句的功能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目前也没有相对统一的说法,尤其是对重动句语用、语篇功能的分析,更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此外,重动句动词复制动因,使用的动因、与有关句式的应用对比以及面向教学的重动句研究等,也都很少有文献论及。因此,本文但愿能在重动句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触角推深入,重点对这些亟待处理或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至少是对重动句既有研究的一种补充或者完善。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可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提供教学参照。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而目前对重动句的研究多数都是作为专业语法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在大量的现代汉语教材尤其是对外汉语教材中,把重动句作为独立的句式类型来讨论的也不多,有的虽然讨论到了,也只是把重动句作为动补格式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看待。因而,在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动句的教学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以至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错误地使用甚至回避使用重动句。因此,本文所做的研究还可认为后来的汉语教学提供教学参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这样,不管是对汉语本体研究的现实状况来说,还是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本文的研究都将是有益并且必要的。重动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从四十年代王力等个别语法学家的简朴提及,到八十年代刘维群等某些学者的专门探讨,再到目前大批语法学者的集中讨论,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有关重动句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称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秦礼君(1985)、刘维群(1986)、黄月圆(1996)、项开喜(1997)、李钠和石毓智(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张旺熹()、赵新()等。此外,近几年有些语言学者,也对重动句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可见,重动句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重动句的研究也正逐渐走向全面和深化。从纵向来看,重动句的详细研究现实状况大体经历了从顺便提及到专门探讨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此前):顺便提及阶段。之因此被称为顺便提及阶段,是由于该阶段虽然己经注意到“重动”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并开始对其基本特点进行初步描写,但该阶段的研究大都没有把重动句作为一种独立的句式来探讨,而是把重动句作为动宾或动补构造的一种下位小类顺便提及。因此,该阶段的研究数量少,描写也很简朴仍然停留在顺便提及和简朴描写的阶段。第二阶段(1985一1986):专门探讨之“形式描写”阶段。该阶段开始把重动句作为一种独立的句法构造进行集中和专门的探讨,并初次对重动句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如秦礼君(1985)初次将重动构造作为一种独立的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重动构造的否认形式、构造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重动构造的句法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刘维群(1986)初次把重动句作为一种独立的句式加以分析,并对重动句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同步论述了构成重动句动词的特点、概括总结了重动句的重要特点。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该阶段对重动句的研究虽然已经进入专门探讨的自觉阶段,但研究重要还是以对重动句表面的构造特点及形式特性进行静态描写为主,对重动句的产生及深层的语义构造等问题则不作探讨。因此,该阶段对重动句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第三阶段(1986一1997):专门探讨之“深层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伴随语言学新理论新措施的出现及应用,学者们从不一样的角度对重动句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试图对重动句深层的语义构造和语法构造做出分析和解释。首先,HuangC.-T.(1988)运用管约理论解释了汉语重动现象的产生和形成,认为这种现象是汉语句法中“短语构造条件”的制约导致的。戴浩一(1990,1991)则依托认知一功能的框架,指出汉语中的“动词照抄”现象是一种对持续的动作和状态的临摹体现,是人类观念上的一种自然见解在语法上的体现。Hsieh(1992)也对动词复制构造做出了研究,Hsieh指出此构造的生成与动词语义有关。将动词复制构造分为三类:强制性动词复制,可选性动词复制和受禁性动词复制。李呐、石毓智(1997)还运用语法化理论探讨了动词拷贝构造的演化过程,认为动词拷贝构造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句法构造,其产生背景和条件是:由于动补构造的发展,动词和补语之间不能再插入宾语,导致“V(得)OC”格式的消灭,本来该格式引进宾语的功能除用业己存在的“把”字句、话题构造等承担外,还要寻求一种新构造来引进一类特殊宾语和补语,这就是动词拷贝构造。可见,该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扩展,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较前一阶段有了重大的突破。第四阶段(1997一目前):专门探讨之“功能分析”阶段。该阶段的研究重要是围绕重动句的功能、语义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重要成果如项开喜(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张旺熹()、聂仁发()、赵新()等等。Chomsky提出的最简方案对汉语动词复制构造提出新的分析以期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Chomsky(1999)将关键功能语类分为C(Complementizer),T(Tense),以及v(lightverb)。Chomsky()提出推导中的语段理论。及物性的轻动词短语vP和CP属于经典的语段。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角度考察了重动句的功能、语义等问题,使重动句的研究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拟处理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移动复制原则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构造中的应用和研究,揭示了移动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构造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扩展我们对汉语重动构造及其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为汉语重动句的研究提供新的也许性,为汉语以及其语言构造研究的理论建设做出奉献。本论文有两个关键,一是对既有汉语重动构造理论进行分析,其二是研究重动句的复制动因和构造特性。只有进行此类研究,才能深入揭示汉语重动构造的本质。2.拟采用的研究措施、研究手段、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文将首先对重动句进行重新梳理,对重动句的定义、构造和各学者的观点进行分类,探讨重动构造的推导过程和理论动因。重要以句法学中移动复制原则理论为框架,对汉语的动词复制构造的动因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在国内外语言学资料文库和多种语言学期刊中采集语料,由此保证所搜集资料的高度真实性。对重动句整体来说,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功能,语用上突出强调特定活动中动作行为到达的量的特定体现需求就成为重动句使用的一种重要动因和强制性动因;而作为一种重要但非独特的功能,处理因句法或语义的限制而导致的“宾补争动”的矛盾就成为重动句使用的一种重要动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某大型房地产公司合同
- 小麦秸秆购销合同
- 酒店管理与经营合作协议
- 建筑工地承包食堂的合同
- 重庆市居间合同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最大公因数练习100题及答案
- Unit 5 Launching your career Apply for a summer job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2025年云安全服务项目建议书
- 24《司马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油罐区智能防雷接地设计方案
- 观音灵签1-100可打印
- 牵引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课件
- 新员工入职通识考试(中软国际)
- 四星级酒店工程样板房装修施工汇报
- 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措施
- 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中医诊疗方案
- 中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 人因工程学第1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 博士后进站申请书博士后进站申请书八篇
- 热烈欢迎领导莅临指导工作动态PPT模板
- 生产管理的目标QCDSM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