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名词解释

1.土

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可以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原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浇灌、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重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络: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运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

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多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通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原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

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初期形成的多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通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变化了原有的构造、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性?肥力的四大因子?

答: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构成怎样?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

答:

固体颗粒(38%)

相(50%)

土壤

有机物(12%)

气相(50%)

粒间空隙(50%)

液相(50%)

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提出矿质营养学说)。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原因作用下形成的)。

四.岩石根据生成方式不一样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五.岩浆岩的分类方式怎样?(生成方式、化学成分)

答:按含二氧化硅的多少分为(1).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不小于65%)。(2).中性盐(二氧化硅含量在52%——65%)。(3).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4).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不不小于45%)。

由构造不一样分为(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构造。

六.岩石矿物对土壤有何影响?

答:(1).影响土壤的质地;(2).影响土壤的酸碱性:(3).影响土壤中的化学构成。

七.分别举出常见的原生矿物以及次生矿物五六类.

答:原生矿物: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次生矿物: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八.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及变质岩.

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碰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一样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构造、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原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样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变化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3.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重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原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4.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5.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原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来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6.定积母质——定积母质又称残积物,是指岩石矿物通过风化后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碎屑物质.

7.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8.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常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10.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合适,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具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二.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物理风化:1.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2.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3.风的作用4流水的作用.

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4.氧化作用5.溶解作用.

生物风化:1.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2.化学破坏作用(重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毕).

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最终止果怎样?

答:物理风化: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似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化学风化:1.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2.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3.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生物风化:为母质中增长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素和有机质。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原因有哪些?

答:1.气候条件.2.矿物岩石的物理特性:矿物颗粒大小、硬度、解理和胶结程度.3.矿物岩石的化学特性和结晶构造.

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生态类型分别有哪些?

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1.碎屑类型.2.钙化类型.3.硅铝化类型.4.富铝化类型.

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1.硅质岩石风化物2.长石质岩石风化物.3.铁镁质岩石风化物.4.钙质岩石风化物.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的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原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的历程。

2.土壤形成原因学说——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原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作用下形成的,是成土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成土原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同等重要和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土原因的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分布由于受成土原因的影响而具有地理规律性。这就是土壤形成原因学说。

3.土壤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4.土壤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年表达。

5.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6.退化过程——退化过程是因自然环境不利原因和人为运用不妥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7.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增进水肥气热诸原因不停协调,使土壤向有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8.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常常处在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成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9.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重要以原始过程为主。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与岩石风化同步同步进行。

10.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二.母质原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的来源。重要体现是:

1.母质的机械构成影响土壤的机械构成。

2.母质的化学成分对土壤形成、性质和肥力均有明显影响,是土壤中植物矿质元素(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

三.气候原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气候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强度和方向的基本原因。它(水分和热量)对土壤形成的详细作用表目前: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2.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4.决定着养料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四.生物原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其影响及作用可归纳为:

1.发明了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了氮素养料。

2.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3.通过生物的吸取,把母质中分散状态的养料元素,变成了相对集中状态,使土壤的养料元素不停富集起来。

4.由于生物的选择吸取,本来存在于母质中的养料元素,通过生物小循环,更适合于植物生长需要,使土壤养分品质不停改善。

五.地形原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1.影响大气作用中的水热条件,使之发生重新分派。如坡地接受的阳光不一样于平地,阴坡又不一样于阳坡;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坡地的移动也不一样于平地,从而引起土壤水分、养分、冲刷、沉积等一系列变化。

2.影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如山地坡度大,母质易受冲刷、故土层较薄;平原水流平缓、母质轻易淤积、因此土层厚度较大;而洪积扇的一般规律则是顶端(即靠山口处)的母质较粗大、甚至有大砾石;末端(即与平原相接处)的母质较细,有时开始有分选。顶端坡度大、末端坡度小,以及不一样部位的沉积物质粗细不一样,亦会导致土壤肥力上的差异。

一.名词解释:

1.侵入体——位于土体之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而是外界加入到土体中的物体.(如:砖块,瓦片等.)

2.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线.(如: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铁锰斑点,锈纹锈斑,铁锰胶膜等.)

3.诊断层——以土壤分类为目,并能定量阐明的土层。

4.发生层——但凡发育完善未经翻动的土壤剖面,常可划分出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许多层次,这些层次是土壤发育的成果.

5.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就是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一样土层的排列方式。

6.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8.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程相反,在降水量不小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二.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

答:他不仅可以反应土壤的特性,并且还可以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和肥力特性;为鉴别土壤类型,确定土壤名称提供了科学根据。

三.阐明下列符号的土壤学含义:

答:Bk为钙积层Bt为粘化层Bca钙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G潜育层W潴育层T泥炭层;

Cc表达在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Cs表达在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A—D原始土壤类型;A—C幼年土壤类型;A—B—C发育完善的土壤类型。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体形细微构造简朴的一类生物体.

2.自养型细菌——不依托分解氧化有机质获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吸取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多种矿物质作为养分,运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磺细菌.

3.异养型细菌——它们只能运用有机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4.菌根菌——许多真菌还能发育在高等植物根部表面,或者深入植物根部组织内部,与植物发生共生的关系,这些真菌统称为菌根菌.

5.菌根——有菌根菌生长的植物根称为菌根.

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重要为钙、镁、钾、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具有碘、锌、硼、氟等元素.

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多种动、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水分.温度.土壤微生物等原因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

8.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朴有机化合物,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朴化合物或离子),同步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9.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从简朴到复杂,积累保蓄养分的过程。

10.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1-4℅).

11.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深入分解成氨,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

12.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通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深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成果.

13.腐殖质化系数——每斤新鲜的有机物质加入到土壤后所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二.问答题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步对土壤水、肥、气、热起重要的调整作用:

(1)植物营养的重要库源;(2)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5)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料;(6)刺激、增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富里酸(FA)与胡敏酸(HA)性质上的区别?

答:(1)溶解性:FA>HA;(2)酸性:FA>HA;(3)盐:HA一价溶于水二三价不溶,FA全溶;.(4)分子构成:式量HA>FA,HA含碳氮多,含氢氧少,FA相反;(5)颜色:HA深(又名黒腐酸),FA浅(又名黄腐酸);(6)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FA强。

3.有机残体的碳氮例怎样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

答: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取一份氮,还需吸取五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步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体为25﹕1

当有机质地C/N靠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出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取;

假如C/N不小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步与土壤争氮;

C/N不不小于25﹕1,有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4.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重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答: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重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因是植物凋落物的构成,外因是所处的环境条件。

①外界条件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外界条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这些外界原因重要有土壤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土壤pH值,土壤粘力等。

②残体的构成与状况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构成,及碳氮比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可分为几种阶段:

答:①第一阶段(原始材料构成阶段):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简朴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经矿质化作用转化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其中有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或肽)和糖类等物质。

②第二阶段(合成腐殖质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各构成成分,重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由许多微生物群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

6.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及来源:

答: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展现三种状态:

①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②动植物残体己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识别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存物;

③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通过度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有机

质的重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②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③人工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

7.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答: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

1.参与土壤形成作用:

2增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3增长生物热能,有利调整土壤温度:

4.产生代谢产物,刺激植物的生长:5.产生酶促作用,增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8.土壤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答:①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②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类群。

③物在土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④微生物具有与土壤分布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⑤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共存、互相关联的特点。

9.菌根菌的类型及特点:

答:菌根菌的类型:根据菌根菌与植物的共栖特点,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周生菌根。

①外生菌根在林木幼根表面发育,菌丝包被在根外,只有少许菌丝穿透表皮细胞。

②内生菌根以草本最多。如兰科植物具有经典内生菌根。

③周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既可在根周围形成菌鞘,又可侵入组织内部,这种菌根菌发育在林木根部。

特点:①菌根菌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一种树木的菌根可以由不一样的真菌形成。

②菌根对于林木营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可以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为林木提供营养。

③在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强健率,使幼苗感染相适应的菌根真菌,是非常必要的。

④最简朴的接种措施,就是客土法,即选择林木生长强健的老林地土壤,移一部分到苗床或移植到树穴中,促使苗木迅速形成菌根。

10.调整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答:①增施有机肥料。

②偿还植物(林木、花卉)凋落物于土壤。

③种植地被植物、尤其是可欣赏绿肥。

④用每年修剪树木花草的枯枝落叶粉碎堆沤,或直接混入有机肥坑埋于树下,有改土培肥的效果。

⑤通过浇水,翻土来调整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以到达调整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的目的。

一.名词解释:

1.导温率:单位体积土壤吸取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单位为cm2/s。

2.导热率:在单位截面(1cm2)、单位距离(1cm)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J/cm·s·℃)。

3土壤热容量:土壤温度的升降不仅决定于热量的得失,并且决定于热容量的大小。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两种。重量热容量是使1g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g·℃)。容积热容量是使1cm3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cm3·℃)。容积热容量和重量热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容积热容量=重量热容量×容重

4土壤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单位土壤厚度的气量,一般以ml/s·cm2·cm或ml/s·cm3表达。它是一种量度土壤空气扩散常数的措施。一般多采用CO2作为指示气体,使它在一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容积的土壤而求得其通气量,通气量大,表明土壤通气性好。

5全蓄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都充斥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

6萎蔫系数:当植物体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凋萎系数)。

7有效水最大贮量:(A=F-W)即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全溶水-多出水)。

8土壤水分特性曲线:土壤水分特性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它与测定期土壤处在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长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长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叠的。同一吸力值可有一种以上的含水量值,阐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

9土壤水吸力:不是土壤对水的吸力,而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状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为吸力、张力或负压力。

10土水势:土壤水在多种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自由能的变化(重要减少),称土水势。

11田间持水量:悬着毛管水到达最大量时土壤的含水量。

12毛管持水量: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

13毛管悬着水:从地表下渗进入土体的这一部分水分。

14毛管上升水: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借助毛管作用而上升吸持保留在毛管中的水分。

15毛管水:是指存在于土壤毛细管孔隙中,由毛管力吸持的水分。

16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17膜状水:指吸附在吸湿水层外面的液态水膜。

18最大吸湿量:干土从相对湿度靠近饱和的空气(≥98%)中吸取水汽的最大量。

二,简答题。

1土水势的特点。

答: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多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下的纯自由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用符号Ψ表达,因此,土水势不是土壤水分势能的绝对值,而是以纯自由水作参比原则的差值,是一种相对值。

土水势由:基质势(Ψm)溶质势(Ψs)重力势(Ψg)压力势(ΨP)等分势构成。

2土壤空气特点。

答:a.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而氧气含量稍低。二氧化碳超过大气中的10倍左右,重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不停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而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互换的速度,还不能补充足够的氧和排走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缘故。

b.土壤空气具有少许还原性气体。在通气不良状况下,土壤空气中还具有少许的氢、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是土壤有机质在嫌气分解下的产物,它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c.土壤空气水气含量远高于大气。除表土层和干旱季节外,土壤空气常常处在水汽的饱和状态。

d.土壤空气构成不均匀。土壤空气构成随土壤深度而变化,土层越深,二氧化碳越多,氧气越少。

3土壤气体互换的方式有几种?哪一种最重要?

答:有两种方式:即气体的整体流动和气体的扩散,以气体的扩散为主。

4土壤空气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空气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重要表目前如下几方面:

(1)土壤空气与根系发育(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4)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5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答:1、太阳辐射能2、生物热3、地球的内能

6土壤热量状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发芽、生根、开花、成果等都只有在一定的临界土温之上才也许进行。

1.多种植物的种子发芽都规定一定的土壤温度

2.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因此与土温的关系尤其亲密

3.合适的土温能增进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4.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5.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之因此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外,还对土壤肥力有巨大的影响

7土壤水汽扩散的特点。

答: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不不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

①土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在中等条件下最合适扩散)

8土壤蒸发率(概念)的阶段?

答:土壤蒸发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土壤上蒸发损失的水量。阶段性:

a.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

b.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

c.扩散控制阶段(决定于扩散的速率)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的可塑性: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受外力作用塑导致多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性状的性能.

2.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互相粘结在一起的性能.

3.土壤粘着性:是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土壤粘着于其他物体的性能.

4.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应出来的一切性质

5.适耕期:适于土壤耕作的土壤水分含量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

6.土壤构造体:土壤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互相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一样的土团.

7.土壤构造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互相排列和对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8.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空隙所占的百分数.

9.合适容重:指耕性良好的土壤(合适于耕作和植物生长)的容重。

10.极限容重:即土壤密度。

11.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含粒间孔隙)的重量.

12.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时纯水密度之比.

13.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予以一定名称.

14.土壤颗粒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15.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单位体积全被土粒占据,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影响原因:矿物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16.硅铝铁率:又称“saf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R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R2O2表达.

17.硅铁率:又称“sa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Al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Al2O2表达.

18.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称的孔隙直径.

19.孔隙比:孔隙体积/土粒体积.

20.团粒构造体: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调整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构造体.

二.简答题

1.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原则是什么?

答:土壤宜耕性是指土壤的性能.

①耕作难易:耕作机具所受阻力的大小,反应出耕后难以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的高下.

②耕作质量:耕作后能否形成疏松平整,构造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③宜耕期的长短:土壤耕性好一般宜耕期长.

2.试论述团粒构造的肥力意义?

答:1小水库:团粒构造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水,这些水分贮藏在毛管中.

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构造的土壤,一般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构造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助于有机质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有助于腐殖质化,保留营养.

3空气走廊: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助于空气流通。

3.团粒构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大量施用有机肥

②合理耕作

③合理轮作

④施用石膏或石灰

⑤施用土壤构造改良剂

4.砂土,粘土,壤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质.

③热→水少汽多,温度轻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助于早春植物播种.

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导致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

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波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轻易积累还原性物质.

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

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导致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重质土.

3.壤质土类: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长处,而克服了它们的缺陷.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

5.影响阳离子凝聚能力强弱的原因?

答:土壤胶体一般有负电荷,带负电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的作用下,发生互相凝聚。

a高价离子凝聚能力不小于低价离子。

b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凝聚能力弱,反之较强(离子半径愈小,水化半径愈大)

c增长介质中电解质浓度也可以。以及有机质,简朴无机胶体。

d比表面积越大凝聚能力越强。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从1-100um,具有胶体性质的颗粒部分.土壤胶体比一般胶体:①粒径范围扩大②成分更复杂

2净电荷: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一般指净负电荷)。

3永久电荷:结晶性的次生粘土矿物发生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比较稳定,难以变化)

4可变电荷:这种电荷的数量和性质伴随介质的pH值而变化。

5同晶置换作用: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中某个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置换,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特点:大小相近,性质相似,以低代高.

6胶粒由胶核,双电层两部分构成:

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构成。

双电层的形成:a是由溶液中吸附离子而形成。b是由微粒核表面分子自身解离而产生。双电层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赔偿电位离子层构成。

7土壤腐殖质的负电荷:重要是于腐殖质的羧基,和酚羟基的氢解离所导致。

8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a表面解离释放离子b同晶置换作用c边面棱角断键d吸附离子

9土壤胶体的性质:a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b胶粒的带电性。c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d土壤胶体对离子有吸附互换作用。

10决定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土壤胶体表面,决定着胶体颗粒所吸附的离子电荷种类和电量多少的一层。又称内离子层。

11赔偿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围,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电荷电位相反,数量相等的一层离子。又称外离子层。

12凝聚的速度与强度决定于:①电解质浓度,浓度↑,凝聚越快。

②电解质的种类,重要是与阳离子价数有关价数↑,凝聚能力越强:

a高价不小于低价

b同价离子:(与水化半径有关,H离子几乎不水化)

③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作用,也可以发生凝聚作用。

④干燥,脱水,可以使胶体水膜变薄,也可以发生凝聚。

⑤时间过久,胶体陈化作用亦发生凝聚。

13阳离子互换作用:胶粒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能与土壤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进行互换,对于这种能使互相互换的阳离子,称为互换性阳离子,而这种互换作用叫阳离子互换作用。氢离子,铝离子为致酸离子,土壤胶体吸附的其他阳离子叫盐基离子。

14土壤阳离子互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互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达,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互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互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留养分的能力.即一般说的饱肥性的高下.互换量大的土壤,保留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

15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互换性盐基离子占所有互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答: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16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1根系←→溶液←胶粒离子互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互换

17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互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互换性阳离子.

18土壤的吸取性能:土壤具有吸取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19互补离子效应:与某种互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互换性阳离子,又称陪伴离子.对一种离子而言,若其互补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吸附力越大,则越能提高这种离子的有效度.

一.影响阳离子互换能力的原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下

二.影响阳离子互换量的原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互换量越大)

②腐殖质,含量↑,互换量↑

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互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

④土壤酸碱性

三.阳离子互换作用的特性:

答:特性:a可逆反应b等价离子互换c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四.土壤吸取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取作用(即,物理化学吸取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取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某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是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留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取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取,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五.土壤胶体的类型(按成分及来源)有哪些?

答:成分:①无机胶体(多种粘土矿物)②有机胶体(腐殖质)③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要方式)

来源:

一.影响阳离子互换能力的原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下

二.土壤阳离子互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互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达,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互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互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留养分的能力.即一般说的饱肥性的高下.互换量大的土壤,保留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

三.影响阳离子互换量的原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互换量越大)②腐殖质,含量↑,互换量↑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互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⑤

四.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互换性盐基离子占所有互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五.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1根系←→溶液←胶粒离子互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互换

六.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互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互换性阳离子.

七.土壤吸取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取作用(即,物理化学吸取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取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某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留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取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取,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八.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什么?

答: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水八面体。

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因土壤酸碱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剧烈的变化。

2缓冲量:指土壤溶液每变化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或碱液量。

3指示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