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挖掘与运用
一、早期教育观的教育意义由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生活时间和利益,小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不同。东晋思想家葛洪认为,良好的蒙学教育可以做到习、性自然混成一体。他说:“少者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就是说由于儿童能够精神专一,记忆牢固,所以早期学习到的东西能够与人的自然资质浑然为一。《颜氏家训》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颜之推最推崇的仍然是早期教育。在颜之推看来,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节省教育时间,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子生咳口是,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之推意识到当儿童尚在婴儿时期便施加教育,不仅教育者可以有效地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且可以使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免去许多惩罚。北宋理学家程颢认为蒙学教育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重要,对于日后的成才和成人的价值更大。如果人在幼年时,“耳目游处,所见皆善”,就容易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反之,人在幼年时期,就“所见皆不善”,刚刚能说话,就学些污言秽语,每天都见到许多奸诈机巧之事,那么他的天理必然受到遮蔽,以后尽管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他也难以成为圣贤之人了。明代著名的教育家王阳明撰写的《社学教条》是一篇专门讲“养蒙”之道的文献,这篇文献撰写在作者刚刚在江西平定战乱之后,地方百废待兴,此时倾注如此多的心血于社学乡馆的童蒙教育之中,而且这篇文献被专门收录在其生前即已广泛流传的《传习录》中,由此可见王阳明及其弟子对于蒙学教育的重视。二、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王阳明的蒙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他将宋代思想家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发展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深远的新儒家学派。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从34岁授徒讲学,直到54岁去世为止,历时二十三年,他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且热心建造书院,设社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主张。明代初年,崇儒重教之风大兴,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颁《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科举考试的钦定教科书,各级学校也依此要求,以朱学传注教授生徒,培养应付科举考试的后备力量。考试规定文章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程朱理学在教育思想领域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明代在教学管理、考试制度等方面也日趋规范化,它们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即日益走向僵化和脱离现实,读书人终身从事于词章训诂,墨守朱子旧说而无所发明,故形成“此亦述朱,彼亦述朱”的局面。在王阳明所处的年代,受当时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儿童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若近世之训蒙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由于这种情况,王守仁不仅对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也提出了他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认为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若按照儿童的特点,顺其性情,就能促进其发展;否则,便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他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顺应儿童的性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够使儿童觉得学习是有意思的,从而自觉接受教育。其实,王守仁的这种儿童教育主张仍然是他“致良知”心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倡通过“存童心”,也就是顺应儿童的性情发展进行教育,来唤起儿童心中所固有的“良知”,从而实现“致良知”的目的。在《传习录》中,他更加明确地阐述了“存童心”的儿童教育主张。应当说,王守仁之所以能提出这种有别于当时儿童教育方法的主张,与他自己幼年时期所接受的儿童教育有关。幼年的王守仁由于母亲早亡,父亲又忙于科举考试,非常受祖母溺爱,对他几乎没有约束,使得他所接受的是近乎放任式的教育。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王阳明在江西平定明中叶的一次影响较大的叛乱——宁王朱宸濠之乱,兼以江西南安、赣州等地多年的地方战乱后,认为“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盗贼稍平,民困渐息,一应移风易俗之事,虽未能尽举,姑且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于是颁令,要求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并颁行《社学教条》。三、《社学逻辑》王阳明十分强调和重视儿童教育,希望能够使童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拥有丰富的智识。他在《社学教条》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社学教条》系王阳明督令地方官民兴办社学、选送刘伯颂等为社学教师时所颁发的社学教育规条,不仅要求各学校遵照执行,而且要求各道台、知府等时常视察考核各县社学,分别予以奖惩,务使教条都能切实施行。这是目前发现的明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社学教育规条,当时就对全国的社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主张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社学教条》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主要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强调了儿童教育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其二为《教约》,是对社学具体教学方式的一些规定。(一)儿童教育的任务与目王阳明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确定儿童教育以“明人伦”为任务,将封建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其他的才能,“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他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人伦教育不仅要针对成人,也要针对儿童。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也就是说,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向儿童传授这些道德知识,培养他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他批评过去的儿童教育只重书本教授而轻视道德教育。(二)组成条件,顺应环境,广而非正,也注重情感王阳明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年龄、性情和心理特征进行,使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与心理的满足,而不应以教成年人的方式去教他们。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的天性是贪玩而害怕管束的,故对于儿童的教育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的时候,让它舒畅地生长,就会枝叶调和畅达,如果束缚摧残它,则幼芽就会衰败萎落。所以,教育儿童“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他特别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今教童子,譬之时雨春风,露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这里,他将儿童比喻为春风化雨,认为在学习中从情感教育上入手,激发人的情感,而喜悦的情感,反过来也会促进学习的长进,使其生机盎然,情趣舒畅,由此达到教育的目的。(三)“道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教育的思想宝库当中,有许多优秀经验值得借鉴和发扬,“诗教”即是其一。传统下的学塾让学生读大量的诗,适于学童诵读的古诗选本流行极广,许多童蒙教材也多用诗的语言写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及《弟子规》等。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教,他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起他们的意志,而且还能使儿童的情感得到正当的发泄,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此外,他在《教约》中还进一步规定了蒙学教读诗歌的具体方法:“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王阳明认为教导儿童习礼,不仅能养成儿童威严的仪表,遵守礼仪的习惯,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通过各种行礼的动作,还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实现道德教育与体育的巧妙结合。王阳明认为,读书不仅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慧,而且还能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实现寓道德教育于智育之中,使儿童在接受知识,增长智力的同时,精神得到陶冶,人格逐渐形成、完善。其次,读书使儿童在努力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推敲玩味的过程中,还能养成沉静思考的习惯;在讽诵书籍中的名言佳句之时,实际上也表达儿童自己的心志。第三,王阳明宣称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意思是说,读书不在贪图数量之多,而在质量之精熟,强调因材施教,留有余力,使学童在读书之中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教学的内容不能过多,而应该留有余地,这样一来可以使儿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专心致志,熟读理解,有精神和时间去温习和读熟他们所学过的知识,二来还可以使他们不会因艰苦学习而厌学,从而乐于接受教育。第四,王阳明充分地意识到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性质,以及学童的性情、兴趣、注意力等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为了做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童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制定出了社学日课表,“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四、王阳明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一)构建人格教育的体系,使儿童德育引导社会走向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也不断受到冲击,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长,缺乏诚信现象严重存在,不少学生重自我,轻他人;重享乐,轻劳动,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德育教育,而王阳明的蒙学思想中的道德教育经验对解决当前我们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封建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蒙学阶段尤其如此,《周易·蒙卦》中就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的论述。在王阳明看来,儿童启蒙教育之目标在于“明人伦”,通过伦常道德的培养,把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概念灌输给儿童,使之先学会做人,成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借鉴有益的经验,以提高德育的工作水平。(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若按照儿童的特点,顺其性情,就能促进其发展;否则,便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使儿童趋向鼓舞,就要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乐学。儿童只有乐学,才能极大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儿童都喜爱音乐、诗歌和舞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儿童唱歌、跳舞,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气氛和愉快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将明显提高。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内容,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以及模范人物的事迹,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儿童听,他们会感到十分有兴趣。当儿童感到学习并不困难,并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便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负担不可过重,功课完成后,即使时间尚早,也不要再增加任务,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嬉戏、玩耍。尤其是年幼儿童,应当让其有自由活动时间,满足其活泼好动的天性。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则儿童无不欢欣鼓舞,对老师的教导便易于接受;而悖其性情,即使老师言之谆谆,学生也只会是听之渺渺。(三)“诗教”对蒙学教育的作用歌诗之教可以说是德育、智育和美育三结合的教育,教儿童读诗,这是王阳明蒙学教育的宝贵经验。儿童识字后,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是很重要的,应读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如果一开头就给他们读一些比较平板枯燥的文章,很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前人采用在这个时候读些诗的方法,是很有见地的。诗教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王阳明主张诗歌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顺应儿童的性情,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以诱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抵押贷款协议范本
- 监理责任声明
- 弘扬专业的决心
- 个人购车贷款居间服务合同
- 计算机软件采购协议格式
- 帝尔婚庆服务合同中的保密条款
- 解除采购合同安排
- 质量保证书品质第一客户至上
- 设备采购合同范文
- 商业物业保安合作协议
- 质控竞聘课件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 严禁在学校组织宗教活动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某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 (完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练习题
-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附解析
- 2024年云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GB/T 28569-2024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及答案
- 2024新能源光伏电站运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