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芭作品《简爱》述评_第1页
吉本芭作品《简爱》述评_第2页
吉本芭作品《简爱》述评_第3页
吉本芭作品《简爱》述评_第4页
吉本芭作品《简爱》述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本芭作品《简爱》述评

近20年来,日本文坛出现了新的作家,各种文学批评家也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2004年度芥川文学奖获得者中,金元瞳二十一岁,绵矢理纱年仅二十岁,但在较长时间里拥有较强生命力、作品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家并不多见。其中,在当代日本文坛上尽展风采的人物当数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已经被译成中文,在我国拥有众多读者,是一位广为人知的作家。而对于吉本芭娜娜,虽然该作家一度在日本掀起了吉本芭娜娜热潮,甚至形成了“芭娜娜现象”,但国内普通读者却并不是很熟悉。吉本芭娜娜本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其处女作《厨房》1987年11月一经问世,便接连获得了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1987)、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1988)、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1989),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售出120万部1,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后,吉本芭娜娜接连发表了《悲哀的预感》(1988)、《TUGUMI》(1989)、《白河夜船》(1989)、《N·P》(1990)等作品,并获得了第二届山本周五郎奖(1989)、第五届紫式部奖(1994)等文学奖。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在日本接连名列畅销书榜首,吉本芭娜娜刚刚登上文坛便一跃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席卷日本出版界的吉本芭娜娜热潮波及到电影、漫画、音乐、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形成了“芭娜娜现象”。吉本芭娜娜的小说首先在文体和语言上显示出独特的一面,在感性上赢得了日本年轻一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多地使用了年轻人用语、流行语、外来语、省略语等,语法不规范的句子也偶尔可见,这让作品更加接近日本年轻人的世界。其中,作品中语法不规范的句子的特殊意义不可忽视。这并不是说日本人不会说日语,而是作者有意识地以破坏文体(抛弃固有文体)的方式,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感觉。他们认为既有的语言和文体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意地打破社会所公认的语法和文体规则,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构筑起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新的表达方式。这真实地表现出日本年轻一代在语言上对现实社会的反抗。虽然日本当代年轻人在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崇拜西方的倾向,并且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表现出反抗紧紧束缚自己的社会规范、追求他们理想中的所谓新世界的姿态,但他们如此追求的新世界也未必就是乐园,在本质上,他们更多的是企图借助这些语言方式、行为手段等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吉本芭娜娜没有走日本正统文学的道路,而是更加重视大众化的较“低”层次,在小说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和文学修饰,基本上是用词比较简单的口语文体,而且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渲染出透明的感性和主人公——“我”面向读者娓娓诉说的亲近气氛。小说中大量使用渲染临场气氛的对话,加之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年轻读者的心声,很容易使读者接受其中的故事和情节,并产生近似亲身体验的感觉,满足了读者希望有人与自己促膝谈心、打破自己孤寂情绪的潜在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吉本芭娜娜的小说被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日本年轻一代的内心孤独和现代社会的冷漠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抗拒心理。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尤其受到了日本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欢迎,这与她作品的社会普遍性内容和贯穿所有作品的“丧失与疗伤”功能密不可分。作家以日本年轻一代的生活和思想为根基,以颇具写实性的笔法和现代气息将读者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组合在特异的家庭环境之中。吉本芭娜娜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特异的家庭环境中,但处处都显示出普通人的特征,读者随时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给人以比较强烈的亲近感,从而赢得了广泛共鸣。主人公往往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觉,而这些也往往是日本年轻读者渴求得到、而现实生活中却缺失的内容。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感觉体验自己所经历的青春,阅读为了某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努力和苦恼的自我内心世界。“夜”是吉本芭娜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处女作《厨房》开始,“夜”、而且是“无限的”、“沉重的”、“寂静的”、“孤独的”、“漆黑的暗夜”贯穿了作家的所有作品,同时,“夜”也是主人公的主要活动时间。“夜”在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昼”是现实社会的时间,是“他人”的时间,而“夜”则是真正的自我苏醒的时间,是可以披露自己内心世界的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同时也是更加接近于“死亡”的时间。在如同冰冷的巨大机器一样的现代社会里,每个人犹如其中的一个小小零件一样受到某种固定体制的控制,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在白天并不存在真正的自我,所谓的自我已经丧失。而到了夜晚,巨大社会机器的运转相对停止,人得以从这种束缚和统治中解放出来,可以回归到作为人的真正自我。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年轻人,他们喜欢在夜晚活动,在夜晚追寻他们已经丧失了的自我。他们希望远离自己冷酷的“白天”,让自己苏醒在可以拥有理解和善良的“夜晚”,在不存在所谓的“现实”的夜晚体味人生,向“清澈透明”的蓝色星空坦露自己的心声。作家在《TUGUMI》中坦言道:“在空气如此清澈的夜里,人可以说出自己的心思,不由得向旁边的人敞开心扉,就像对着遥远天际闪烁的星星诉说一样”。年轻的主人公“喜欢夜晚,无比的喜欢夜晚。感到在夜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可能的”,所以“丝毫没有困意”。在他们看来,白天由于受到现实社会体制的左右,不得不过着一种扭曲的变形的生活,而夜晚才是能够充分拥有自我意识的唯一时间,因此,只有在这个时间他们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无穷创造力,品味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真正生活。另一方面,能够拥有真正人性的这个“夜晚”又太“黑暗”,是一个“似乎要吸入一切”的“巨大的黑洞”,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到处都飘散着这种人生的无力感和孤独感。“我一天天绝望下去,感到人生的辛酸”也许正是当代日本年轻人的心声吧!在“夜晚”才苏醒过来的主人公感到“年龄越大,夜就越是沉重”,而且“大家在心里、在身体上、在无意识中都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夜”也是让人感到恐怖的。在夜里,真正的自我苏醒过来的同时,年轻的主人公心灵上的空虚和孤独感也愈发鲜明,他们刚刚从严酷的现实中解放出来,又陷入了巨大的孤独漩涡之中,这种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孤独将主人公带入了更加“漫无边际的”真空之中。这就是吉本芭娜娜文学中的“孤独”和“空虚”。在小说《厨房》的一开始作家便淡淡地写出了主人公——“我”的处境:父母早亡,祖父和祖母收养了“我”,上中学的时候祖父死了,前些天,祖母也死了。主人公的“空虚”心境跃然纸上。对于“我”而言,已经失去了所有可以依靠的亲人,曾经关心过“我”的人“一个一个地减少”,亲戚、朋友、曾经满怀希望的人生都“虚无飘渺起来”,“宇宙的黑暗”中充满了主人公的孤独和伤感。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孤儿(或者近似于孤儿),但他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双亲这一意义上的的孤儿,更是现实社会中的孤儿。当代日本年轻人大多都有一种飘浮感和孤独意识,而这里的主人公因其家庭成员的丧失获得了一种奇妙的解放感的同时,也更加明确而具体地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理论上通常认为,青少年的孤独感来源于青少年时期所特有的不定型的希望和不安,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而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却不是这样,严酷的现实打碎了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对人际间和协关系的渴望,他们身边社会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把他们抛入了无限失望的黑暗深渊。他们在心理上无法承受这种打击,从而产生了空虚和孤独的感觉。然而,这“孤独”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肯定、守护着这份“孤独”。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中充满了孤独和寂寞,但小说中没有所谓的恶人,这反映出日本年轻人希望生活在充满诚实和善良的美好世界的愿望。读者沉浸在吉本芭娜娜设定的这个世界中,虽然是暂时性的,但可以放下现实的重负,在这种孤独、却是纯净的世界中让疲惫的心灵获得共鸣,得到休憩。这是吉本芭娜娜文学的“疗伤”功能,同时,也是文学欺骗性2的一种表现。以“孤独”“寂寞”“伤感”为主题的吉本芭娜娜文学获得了众多读者,就是因为小说主人公的心境与日本年轻读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之间产生了强烈共鸣的缘故。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失去了亲人、朋友等人生的依靠,心灵中出现了某种表现为“空虚”和“孤独”的空白,他们为了填补或者淡化这种心灵上的空洞,加上他们内心深处飘浮感的进一步显现,有的人踏上旅程,有的人则执著于某种特定事物,试图以此获得一丝心灵寄托,弱化空虚的感觉。《厨房》的主人公留恋厨房,并且喜欢电冰箱工作的声音。虽然这是一种无生命的、接近于死亡的非生物空间,但主人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关爱和温暖的气息,并通过潜意识的幻觉使自己孤独的心灵获得某种抚慰。但这些毕竟是暂时性的、类似于消愁解闷的手段,能够治愈主人公心灵疾病的良药则是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情、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他”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主人公与这个“他”之间往往有一种近似于心灵感应的共鸣意识。《厨房》中,主人公美影和雄一某天夜里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起来之后,一起做了一碗梦里梦见的拉面吃。《厨房》的续篇《满月》(1988)中,美影在深夜去给雄一送美味的炸肉盖饭,她虽然知道雄一所在的建筑,却不知道是哪个房间。可是,“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了把握。反射着绿色灯光的最前面角落的房间就是雄一的房间”。《白河夜船》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就算是睡着的时候,我也知道是恋人来的电话。听起来,岩永的电话铃声明显与别人不同”。这些主人公都失去了生命中的一些重要东西,已经无法找到生命的价值,他们已经不相信靠自己的某些积极的人生态度或者行为能够获得理想中的结果,只是按照“一时的想法”生活,靠“感觉”行动。而主人公能够凭借“感觉”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恰恰表现出孤独中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丧失了的东西、空虚的心境成为将男女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媒介,他们共同分担孤独和寂寞,寻求相互间的理解和共鸣,并以此相互填补心灵的空洞,获得安慰。这是吉本芭娜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这个能够理解自己、帮助自己、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他”与小说中的其他所有人物一样,都不是漫画中那种完整高大的英雄,而是拥有与“我”一样“心境”的极其“普通”的人。从《厨房》中的雄一到《N·P》中的乙彦,他们身上都具备女主人公所期望的某些特质,但绝不是脱离现实、理想化的存在。这也是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在日本获得了广泛读者的一个原因。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多少有些虚构的这些平凡人物与读者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拥有读者所要求的某些侧面。读者可以在小说中与这些人物交流,从中体验自己在现实中寻求而不得的、经过些许虚构了的世界,并获得慰籍。相反,如果小说中的人物过于理想化,生活在与普通读者不同的世界中,那些试图从自己熟知的世界中发现自己形象的“普通”读者就会将其拒之门外。在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主人公即使找到了与之心灵相通的人,黑夜仍然是绝对的。“极度郁闷的时候,有时候也想过‘死’。但这并不是要走向死亡的那种感觉,而是从心底讨厌明天的来临,是没有任何快乐、自己讨厌自己、感情不为任何所动等所有感觉的延长,是对人生的真正厌倦”。一旦如此,小说的主人公面对现实社会便往往会“闭上眼睛”,沉浸于睡眠。《泡沫》(1988)中有这样的描写:“无边无际。令人感到凄凉一样的无边无际。在有限的人生中,人会不堪忍受这种无边无际的重负,会屡次闭上眼睛”。主人公不堪黑夜的重负,将视线从现实中移开,以此求得逃避。对于由孤独而来的这种无奈,吉本芭娜娜没有在作品中将其表现为主人公的不安和绝望,也没有像中上健次等作家一样将其表现为暴力或者性欲,而是将其形象化为睡眠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所有一切都如同透明的幻影一样无声地移动、变化,同时,也影射出甚至令人感到恐惧的死静般沉睡的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吉本芭娜娜文学中的“睡眠”也意味着从现实中死亡。作家的作品中,偶尔也有像《N·P》中的庄司和萃一样不堪精神上的重负企图以生物体的死亡求得彻底逃避的事例,但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死亡,这一点更加广泛地代表了当今日本年轻人思想世界的面貌。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绝望的时候,不是采取消灭自己肉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厌倦生存,试图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选择所谓精神上的死亡。准确地说,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睡眠”不是物理上的死亡,也不是精神上的彻底死亡,而是介于“生”和“死”之间的临界状态,是一种“假死”状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生”的脱离。在这种状态下,主人公通过对美好过去的追忆,通过“梦”的回归,使自己获得再生。这是一种准备状态,是获得再生不可缺少的状态。《白河夜船》中的主人公寺子悲伤的时候便睡觉,让现在的自己睡去,沉浸于甜美的梦中,在梦中回到美好的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