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启超论宋明清理学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学术做了很多研究。当然,宋明清时期的理学也可以从他的学术视野中来。不可否认,梁启超并非专门研究理学问题的专家,也未写过有分量的专题性论述理学的著作,但他对理学的学术关怀始终抱有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在他写的许多论著中屡屡提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后来理学乃至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一梁启超对理学书籍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他在四五岁时就在父母指导下读过《四子书》,在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理学教育的印记。追随康有为后,他广泛涉猎了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各种学问。因受康有为的影响,梁启超用力更多的是陆王心学。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爱国救亡斗争和思想启蒙运动。此期的梁启超毅然接受了新思想,成为先进知识分子营垒中的一员健将,并站在斗争前列。这种时代背景对梁启超关于理学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开始用思想启蒙的观点重新审视理学。“破除蔽障,启蒙为先”大致可以概括这一时期他对理学的基本态度。其要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其一,作为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时往往联系程朱理学进行批判,表现出对于正统理学思想的明显离异倾向。他在1896年写的《西学书目表后序》中谈到经学时说:“当知宋学末流,束身自好,有乖孔子兼善天下之义”1,直截了当地批评宋学即理学违背了孔子之学的真正意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海外,接受了更多的域外新知,思想大进,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抨击更为深入。他痛感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扼杀学术思想自由,导致中国学界渗透了“奴性”精神,指出:“我中国数千年来,学术莫盛于战国,无他,学界之奴性未成也。及至汉武罢黜百家,思想自由之大义,渐以窒蔽。宋元以来,正学异端之辨益严,而学风之衰益甚。”“吾之所谓汉学、宋学者”缺乏“一种自由独立不傍门户不拾唾余之气概”,渗透着依附于专制王权的“奴性”。他大声疾呼:中国学人“第一,勿为中国旧学之奴隶,第二,勿为西人新学之奴隶”2。这里他显然把宋明理学视为禁锢国人“自由独立”精神的思想枷锁。他在《新民说·论私德》一文中痛陈中国“私德堕落之原因”有五条,其中第五条就是“由于学术匡救之无力也”,对宋以后理学进行了更为激烈的抨击,尤其谴责清代理学对于人心的禁锢,他说:近今二百年来民德污下之大原,从可睹矣。康熙博学鸿词诸贤,率以耆宿为海内宗仰,而皆自污贬。兹役以后,百年来支配人心之王学,扫荡靡存,船山、梨洲、夏峰、二曲之徒,抱绝学,老岩穴,统遂斩矣。而李光地、汤斌,乃以朱学闻。以李之忘亲背交,职为奸谀,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铸,岂待问矣。后此则陆陇其、陆世仪、张履祥、方苞、徐乾学辈,以■婀夸毗之学术,文致其奸,其人格殆犹在元许衡、吴澄之下,所谓《国朝宋学渊源记》者,殆尽于是矣。3梁启超还在《论正统》中对理学家所维护的旧史学“正统”说进行批判:“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所谓“正统”说是为君主专制辩护的理论。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中的史学正统观也是被他批评的对象。在列举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提出的“衡量夫正不正者”的六项标准后,梁氏批评说:“此六者互相矛盾,通于此则窒于彼,通于彼则窒于此。而据朱子《纲目》及《通鉴辑览》等所定,则前后互歧,进退失据,无一而可焉。”4《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在理学思想指导下编撰的一部史学书籍,宣扬了封建“正统”观念,对后来的史书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在史家中屡屡发生“统系正异”的争论。这些原则恰恰与梁启超此期的民权观念发生尖锐冲突,受到他的激烈反对。其二,对于理学营垒中的程朱派,梁启超在总体批评的同时,对其某些观点予以保留。他在1897年写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讲“立志”时,就有两处引用了朱熹的话,一处为:“朱子曰:‘书不熟,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又曰:‘学者志不立,则一齐放倒了。’”另一处为:“朱子又曰:‘立志如下种子,未有播荑稗之种,而能获来牟之实者。’”5对朱熹论学强调“立志”表示认同。在讲到“穷理”时,他认为西方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有共同点,而朱熹的见解高明于汉学家的看法。他说:“朱子言:‘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近世汉学家笑之,谓初学之人,岂能穷凡物之理?不知智慧日浚则日出,脑筋日运则日灵,此正始教所当有事也。特惜宋儒之所谓理者,去实用尚隔一层耳。”5以上引文是在同孔子、孟子、范仲淹、顾炎武等人的有关言论一起列出的,表现了作者对朱熹一定程度的尊重。梁启超不否认朱熹在哲学上的成就,将其与西方哲学家相比附。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朱子补格致传谓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与康德此论颇相类。惟朱子教人穷理,而未示以穷理之界说,与穷理之法门,不如康氏之博深切明耳。”6这体现了梁启超对朱熹思想的保留态度。其三,明确肯定陆王心学。梁启超对陆王心学向有好感,尤其服膺王阳明的良知说。早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就把王学作为一种进步学说加以提倡。在以后的思想启蒙宣传中,他更是把王学视为批判旧传统的精神武器,认为王学在历史上起过解放思想、振奋民气的积极作用,清初对王学的“扫荡”扼杀了学术活力。他指出:“明祖刻薄寡恩,挫抑廉隅,达于极点,而晚明士气,冠绝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下也……百年来支配人心之王学,扫荡靡存,船山、梨洲、夏峰、二曲之徒,抱绝学、老岩穴,统遂斩矣。”7他甚至把王阳明与孔子、释迦牟尼、康德等东西方大哲相提并论,他认为:“以康德比诸东方古哲,则其言空理也似释迦,言实行也似孔子,以空理贯诸实行也似王阳明。”8从中可以窥见王阳明在梁启超心目中的地位。总之,早期的梁启超对理学的论述是片段而不系统的,论述的目的首先是服务于思想启蒙的需要,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与理学离异、抨击程朱、高扬陆王,便是他在此期对理学认识的几个基本内容。中日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维新志士普遍把受官方扶植的程朱理学视为束缚人心的精神枷锁,同时又把陆王心学看做“冲决”封建专制主义“网罗”的思想武器。作为维新运动积极参加者的梁启超在理学问题上采取扬王抑朱的态度,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他的这种学术立场,与其说是深厚的王学渊源影响的结果,不如说是近代启蒙思潮推动的必然结局。二1920年,梁启超访问欧洲回国,由于种种原因淡出政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方面,撰写出一系列学术论著。在此期间,他对理学的兴趣依然不减当年,予以密切关注。他撰写的论述理学以及涉及理学的论著主要有:《清代学术概论》(民国九年)、《中国历史研究法》(民国十一至十六年)、《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民国十二年)、《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民国十二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国十三年)、《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民国十五年)、《儒家哲学》(民国十六年)、《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等。由于梁启超在后期所处的环境与心境与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他考察理学的心态与视角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术性有所强化,启蒙色彩和政治性逐步减退但并未完全消失,大体出入于学术研究和思想启蒙之间。尽管梁启超并未写出专门研究理学的学术专著,但他作为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术大师对理学的许多论述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从历史发展和学派联系的角度,论述了理学的渊源、特征和历史地位。梁启超是一位长于宏观思考、做长时段历史综论的学者,他对理学的考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写的《儒家哲学》从中国思想学术史的角度论述了宋元明清四朝理学的源流发展及演变,提出诸多精辟见解。他把儒学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孔子起,到唐代”,第二阶段“从北宋起,到现在”9。这种划分强调了宋代崛起的理学与先秦及汉唐儒学的不同,自成一发展新阶段,凸显了宋学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客观地分析了宋学崛起的历史条件,注意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理学形成的原因,指出:“晚唐及五代,经过长时间的内乱,军阀专横,人民不得休息。宋初,承这种丧乱凋敝之后,极力设法补救,右文轻武,引用贤才,所以各种学术,均极发达,儒家道术,尤能独放异彩。后世言学问者,总以汉学宋学并称,不入于彼,则入于此,可以见得宋学的发达,及其重要了。”9梁启超进而分析了宋学形成的学术原因,认为有近因和远因之分。关于形成近因,他不同意黄宗羲《宋元学案》“把孙复及胡瑗作为宋学祖师”的观点,因为“他们二人在宋朝初叶,不过开始讲学,与宋代学风,相去甚远”5。真正对宋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乃是几个道士或文人,如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刘牧,后来的儒家都受他们的影响”。他归纳说:“由此看来,宋初思想界,可以说有两条路,孙复胡瑗是一派,陈抟种放又是一派。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就是混合这两派的主张。”9至于远因,梁启超上溯到唐代学者韩愈、李翱和僧人宗密9。关于后者,现代研究者很少提到。谈到北宋学派,梁启超反对流行已久的传统说法——讲宋学只提“北宋五子”而忽视其他学派的观点,指出:“‘五子’这个名词,不过程朱派所标榜而已(后来亦除出邵子加上朱子,谓之五子),北宋学术,不能以五子尽之……此外,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那般人,虽然是政治文章之士,但是他们都在儒学思想界占有相当位置,不可忽视。”9在他看来,讲宋学只论宋代“五子”是一种门户之见,完整意义上的宋学,除“五子”之学外,还应该包括欧阳修的文学、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洛学”和苏轼的“蜀学”在内。梁启超首先强调的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四大家,其次才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南宋四子”(朱熹、张■、陆九渊、吕祖谦),肯定他们在讲经论文、阐发儒家思想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四家中,梁启超对王安石评价甚高,称他的学术思想“最深刻”,称赞“他是一个大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大学者,所著各经新义,颇能破除从前汉唐人的讲经方法,自出心裁。他的文章精神酣畅,元气蓬勃,文集中关于心性的文章很多。其见地,直影响到二程”10。梁启超钟情于王安石不止于此时,早在1908年他曾撰《王荆公》一书,以传记的形式肯定王安石的业绩和学术成就。王安石是最受宋以后理学家批评的学者之一,被正统理学家排斥于儒学道统之外。梁启超则从批判旧传统的角度高度评价王安石,突破了前人旧说之囿。梁启超的思想向以“善变”著称,但对王安石的肯定则是前后一贯,这也是他在后期学术研究中贯彻启蒙精神的一个体现。2.对理学两个基本学派——程朱派、陆王派做了学术考察,进一步肯定了王学的积极意义。关于程朱派的学术来源,梁启超并不完全认为二程之学出于周敦颐,他指出:“朱派以为二程出于濂溪,其实不然,二程但称周子,不称先生,先后同时,差十余岁,关系异常浅薄。”10这是在二程学术来源的问题上提出的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他对周敦颐的评说未用多少笔墨,但对张载的学术却极为看重,认为张载学术成就高、影响大,与二程“互相师友”,否定了朱学门人以二程为张载之师、扬程抑张的说法。他说:“横渠为宋代大师,在学术界开辟力极强大。哲学方面,他与二程同时,互相师友,互相发明,不能说谁出于谁。朱派把他认为二程门下,是不对的……朱自命继承二程,其实兼承横渠,朱子的居敬格物,皆从横渠的方法模仿得来。”10称张载高明于二程、张载为“开发后来学派最有力的人”、朱熹“兼承横渠”等论述为正统理学家所不敢言,显示出梁启超卓越的学术眼光。梁启超注意区别二程之间的学术差异,指出朱熹学术主要来自小程(程颐),而大程(程颢)则是陆九渊的学术源头。他说:“程朱自来认为一派,其实朱子学说,得之小程者深,得之大程者浅。明道言仁……言致良知……开后来象山一派。伊川言涵养须用敬……言进学在致知……开后来晦翁一派。”9梁启超并非是二程学术差异问题的最早提出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就谈过这个观点11,但经梁启超强调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明确了。相比而言,梁启超对陆王学派,尤其对王阳明给予了较多的笔墨,评价也较程朱为高。他称赞王阳明“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阳明那么大的事功,完全为他的学术所掩,变成附属品,其伟大可想而知”9。他认为,阳明之学积极意义甚大,具有拯救朱学末流弊端的作用:“其时,《性理大全》一派变为迂腐凋敝,把人心弄得暮气沉沉的。大多数士大夫尽管读宋代五子的著作,然不过以为猎取声名利禄的工具,其实心口是不一致的。阳明起来,大刀阔斧的矫正他们,所以能起衰救敝,风靡全国。”9此外,梁启超还专门写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文,认为由于现代学校教育方法上的缺陷,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与不明世事的弊病。如何克服这种弊病呢?他的答案是要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行事。梁启超虽然对王阳明评价甚高,但对王门后学如王艮、何心隐、李卓吾等人却多有批评。他分析王学末流出现流弊的原因是“后之学者,或贪超近,惮操持,当然会发生出近于禅宗之一派。此亦学术嬗变上不可逃避之公例也”12。3.阐述清代理学的发展变化。清代理学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在中国学术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梁启超以前未能引起学者的关注,已经行世的《宋学渊源记》、《国朝学案小识》等书尽管都以清代理学为研究对象,但因作者持有较深的门户之见,不能客观反映历史实际。相比而言,梁启超关于清代理学的论述带有一定的系统性,且不乏精辟见解,超越了前人。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儒家哲学》等著作中。首先,梁启超把清代理学与清代学术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从清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全局来审视理学的变迁。他把清代学术的历史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13,认为清代学术主流不是理学,而是被称为“正统派”14的汉学。尽管如此,他认为清代理学作为受到官方支持的重要学派绝不能忽略不计,至少在清初和清中后期一段时期起着重要作用。他把宋明理学视为清学“正统派”的学术源头,“启蒙期”各派学者大都没有摆脱程朱陆王的窠臼。他曾用“以复古为解放”来概括清代学术的特征,认为清初学术就体现为“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10,指的就是清初学界一度盛行的扬朱抑王的情况,由此揭示出清学与宋明学术的关系。其次,梁启超对清初理学及其变化趋势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作者突出介绍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四位著名学者。他们或出于程朱,或出于陆王,但都对宋明理学进行反思,形成不同的发展趋向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专讲理学的有三章:第五章“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第七章“两畸儒”(王夫之、朱舜水)、第九章“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论述较为详细。如第五章讲阳明学派,不仅重点讲了黄宗羲的学术思想,而且谈到中州孙奇逢、关中李■等人的主张,以及浙东诸儒如邵廷采、全祖望、李绂等。第九章讲程朱学派则重点介绍了张履祥、陆世仪、陆陇其、王懋■等学者,还提到“以名臣兼名儒”的汤斌、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张伯行、张玉书等高居庙堂的理学家。《儒家哲学》则把清初学术分为六个方面:1.继承王学,加以修正,当推孙奇逢;2.发明王学,使之愈益光大,当推黄宗羲;3.尊敬程朱,而能建设新学说,当推顾炎武;4.非朱非王,独立自成一派,当推王夫之;5.尊崇程朱,传其学于海外,当推朱之瑜;6.反朱反王,而能独立自成一派,要算颜元15。在以上三书中,梁启超对清初理学派的主要流派及学者大都涉及到了。他不仅竭力推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进步的思想家,而且还肯定了一些程朱派学者,如张履祥、陆世仪、陆陇其等人9。但对那些高居庙堂的理学官僚则颇有微词,称他们“风骨尚可软”,“不过一群‘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的‘乡愿’”9。再次,梁启超在论述清末理学时提出“宋学复兴”的概念。所谓“宋学复兴”是指在咸同年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积极提倡理学,起用理学士人,一度造成宋学得势的局面。梁启超认为“宋学复兴”的原因主要有三条:其一是得到桐城派的支持,特别是嘉道年间的桐城派学者方东树高举宋学大旗,公开抨击汉学,为理学复兴大壮声势。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高度评价方东树抑汉扬宋的影响与作用,称:“方东树之《汉学商兑》,却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其书成于嘉庆间,正值正统派炙手可热之时,奋然与抗,亦一种革命事业也。”9其二是一些学者主张汉宋兼采,为“宋学复兴”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梁启超认为,一些汉学家不赞成汉宋学互相攻击,而力主调和之,成为有利于“宋学复兴”的重要因素。如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于学术“采调和态度,不攻宋学”15的办学方针,“阮元著《性命古训》”也是意“欲调和汉宋”,“陈澧著《汉儒通义》,谓汉儒亦言理学,其《东塾读书记》中有《朱子》一卷,谓朱子亦言考据”10等,都对“宋学复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三是太平天国革命冲击了清王朝的主流学派——乾嘉汉学,在客观上为“宋学复兴”创造了条件。梁启超说:“洪杨之乱”“政治上生计上所生的变动不用说了,学术上也受非常坏的影响。因为文化中心在江、皖、浙,而江、皖、浙糜烂最甚。公私藏书,荡然无存……计多耆宿学者,遭难凋落。后辈在教育年龄,也多半失学,所谓‘乾嘉诸老的风流文采’,到这会只成为‘望古遥集’的资料。”11他认为,“洪杨之乱”在思想学术界引出三条新路,其中第一条就是“宋学复兴”。梁启超提到的“宋学复兴”的确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情况,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可惜只点出题目而未做深入分析。他提及的清末理学中人有曾国藩、罗泽南、唐鉴以及方东树等12。除对曾、方二人稍有述及外,其余均一带而过。这与大篇幅地论述清初理学中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与早期相比,后期的梁启超关于理学的论述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本文所述内容来看,梁启超在后期关于理学的论述已经不再停留于政治批判的层面,不再限于单纯的思想启蒙,而是以学术研究眼光审视整个理学的历史,用近代学术思想省察之、梳理之、评判之。在早期的思想启蒙中,梁启超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文字,在后期的学术研究方面,他同样提出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如宋学的范围不仅包括程朱陆王之学,还应包括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学术在内;充分认识王安石、张载学术的意义;对陆王之学,尤其王阳明学说积极意义的肯定;对清代理学的初步梳理,对清初顾、黄、王、颜等进步思想家高度评价,都是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对后人开展学术研究富有启发意义。他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尽管已历七八十年的漫长岁月,但其学术参考价值依然不减,至今仍是研究清代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后期关于理学的论述尽管凸显了学术性,但他并未将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截然对立,以前者排斥后者,而是将启蒙精神贯穿于研究之中。他坚持的启蒙精神基本内涵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近代民主主义。他对理学各派、理学中人物的褒贬抑扬,无不以此为标准。梁启超推崇黄宗羲的理由之一,就在于黄氏著作中体现出的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政治观。梁启超在大段摘引《明夷待访录》激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言论后说:“像这类话,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猕猴桃树苗分销合作合同
- 2024年水果商贩销售合同
- 2025版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编号:XX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生产合作协议3篇
- 2025版二手房购置合同(含车位与储藏室)2篇
- 2024影视制作公司与网络视频平台之间的网络独播合同
- 2024年连锁加盟展会摊位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及计划合同履行规范3篇
- 2025年度汽车报废回收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建行个人教育贷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酒水专卖合同样本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考试答案
- 数字后端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2024南京市商品房买卖合同书
- 数据中心灾难恢复预案
- 《电气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 2024年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方案
- 01685《动漫艺术概论》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探究的文献综述8600字】
- 金属冶炼(铅、锌冶炼)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船用燃料油市场供需趋势及竞争状况综合分析研究报告
- 中医适宜技术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