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597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3201.1传统村落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1197761.2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2103451.3传统村落价值研究 4167661.4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研究 5286721.5传统村落生态文化研究 6191761.6可邑村相关研究 6194171.7研究述评 71334参考文献 8国内关于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呈多样化发展。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早于中国,且早期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与日俱增,大量的古建筑以及历史街区遭到毁灭性破坏。1960年以后,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化进程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文化,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被同一的建筑物取代,历史文化日渐衰微。为留住传统文化和保护建筑特色,西方各国纷纷提出要保护古建筑、景观和遗址风貌、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和法规,希望借此传承历史文化。1.1传统村落相关政策法规研究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和经济建设的推动,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被国内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和发掘。1982年,国务院转批了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并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式拉开了帷幕。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应当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发扬民族地方特色。1996年,第一届古村落与发展研讨会召开,自此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政府和更多学者、专家的重视,传统村落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2000年,安徽省西递与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我国修订《文物保护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传统村落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并设立历史文化名村制度予以保护。2008年,我国出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法规。2012年,《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和《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依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学规划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强度,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的要求。2014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成立,成为国家级保护研究机构。此外,国内各地如吉林省、福建省、台湾省、北京市、广东省等地区先后发布有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政策,为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入繁荣阶段,学者们从多学科、多角度对传统村落开展相关研究。国外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很早前就得以重视。欧洲国家因其历史文化丰富,较早地产生了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思想。1840年,法国的《历史性建筑法案》成为早期文物保护的奠基式法典。1930年,法国的《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富有艺术和历史气息的村落作为重点保护对象。1930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总结了古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肯定了文物和传统建筑所拥有的重要价值。1931年,《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颁布,它作为第一份关于历史文物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介绍了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并明确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960年以后,欧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从个人收藏保护发展到由政府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陆续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从对建筑单体的保护发展到对更多的乡土建筑群进行保护。197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颁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决议》,指出国家应加强立法和地方规划,保护传统村落风貌。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街区宪章》提出,正确合理的保护规划是历史城镇和地区整体与和谐发展的必然方向。国外对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思想与制度研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传统村落被视为文化遗产的科学性与必要性;二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再利用城市化发展研究,学者们提出传统村落景观要作为独特文化形态保留;三是正确审视村落生存环境。Steinberg[1]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城镇遗产保护和复原的内容与方法。Saleh[2]对沙特阿拉伯南部乡土聚落进行细致的考察,发现了乡土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认为建造和更新建筑时需要将地方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进行融合。1.2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许抄军、刘沛林、周晓君[3]提出,要重新界定古民居产权,国家应给予居民优惠政策,以村代管、全民参与,共同保护传统村落。朱光亚、黄滋[4]以安徽呈坎村为例,指出在发展古村落经济应以不破坏古建筑为前提,解决古村落生产经营方式,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如消防、道路、教育、住房改造等。于晓琪[5]在总结国外立法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立法原理指出我国古村落立法中会出现的立法问题,呼吁国家加快古村落保护立法的进程。陈友龙、刘沛林[6]认为通过古村落文化的载体可了解村落的发展方向。冯骥才[7]认为值得关注的传统村落保护有两个方式,分别是“古村落保护区”和“露天博物馆”。“古村落保护区”是指将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整体保护,“露天博物馆”是以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将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即历史民居及生活习俗整体的保存下来。喻晓琛、熊茵[8]从虚拟现实(VR)的概念入手,指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保护古村落的优势。章长城[9]以渼陂古村为例,指出“新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新视角,要科学规划各类空间元素,整理与存放村落集体记忆,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工作。孙金慧[10]认为古村落民宿旅游发展的困境是由开发与保护的不平衡导致的,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两者的关系,保护好民俗文化的根源性文化,并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朱永平[11]指出,古村落村志的编纂要加强相关资料的研究和挖掘,把握好入志重点等,避免“千志一面”。杜文琦[12]基于BIM技术对于古村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针对村落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具体方案。胡建华[13]以鲁西北传统村落为例,提出通过数字平台建、CA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周海涛[14]从生态博物馆的视角出发,提出通过保护和维护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凝聚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引导村民参与保护。冉迪斯[15]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盐古道湖北恩施段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村落建筑、街巷、环境等蕴含的文化特色,提出村落活化利用和发展的对策。张潇宁[16]以晋中市长岭村为研究对象,对其选址、布局、材料、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并提出将现代绿色技术植入传统村落建筑布局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的同时又保护传统村落的特色风貌。王美[17]认为整体活化是维持传统村落作为生产生活综合性空间的必然选择,应着眼于村民、农业、经济、旅游、景观、文化、机制等7个维度,构建整体活化体系,使传统村落焕发活力。周静帆[18]通过分析云南普洱市城子三寨村的旅游资源,提出“以用促保”,即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传统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历史环境的活化保护策略。陈聪[19]通过分析研究屏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对“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思路。孔达[20]以贵州楼上村为例,参照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博物馆学概念的思路,从“展示什么”、“为谁展示”、“如何展示”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提出围绕村落的核心价值进行展示利用,即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地和谐关系与乡村知识体系,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进行乡村遗产的记录、保护与传承,最终实现乡村自然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王丽[21]以韶关市为例,指出韶关市传统村落目前存在着政府财力有限、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当地村民主体意识不强等普遍性问题,并针对破坏严重的城郊型传统村落、特色明显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位置偏远的传统村落、开发利用较早的传统村落提出活化利用对策。章露[22]指出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传统村落研究中有着丰富的科研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延续与转型有着现实意义。MarineElbakidze[23]以杜克兰斯科尔地区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区域内传统村落在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指出传统村落已不再传统,要充分利用村落的森林景观资源,提供木材产品服务,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SofaMarwah[24]提出要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进行管理培训和预算编制,要制定富有延续性的具体保护方案,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HafizRifaatulloh[25]提出,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还注重游客回访意愿,要提供更多增强游客真实体验的机会,提升当地导游的专业性。1.3传统村落价值研究孙庆忠[26]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重述传统村落的价值。唐洪亚[27]提出保护古村落就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罗建荣[28]认为传统村落是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并从思想、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阐述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刘小漫[29]指出保护和发展古村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古村落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建设和发展。许亦善[30]从村落的特色和审美价值来阐释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价值。基于这些价值,学术界提出修复、保护、传承、提升传统村落文化等多方面对策建议,以挽传统村落于式微。于希贤[31]认为古村落涉及传统地理思想、传统地学哲学、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感应地理等多个学科,对于丰富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古村落及其人居文化,保持和发扬乡村本土文化。曹如姬[32]以垣曲县同善村及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指出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提出要以当地特色文化的为发展核心,提升传统村落发展的内在动力。朱晓明[33-34]提出,古村落评估标准应包含历史研究、基础评价和居民意向等三部分内容,他认为传统村落中聚居环境变迁表现为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变化发展,其原因是家庭模式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迁、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等促成。汪清蓉、李凡[35]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村落价值进行综合分析。장성준[36]对传统村落中建筑物背后的自然及人文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YaniAchdiani[37]以Cireundeu为研究对象,指处当地基于丰富地方智慧对食品进行加工,形成创意经济。LilisWidaningsih[38]通过研究分析传统村落建筑物的当代价值,指出其对于当代社会建筑物构造的启示。HusniThamrin[39]从音系角度分析了苏卡布米传统村落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方言语调上的异同。传统村文化价值的挖掘和活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0]。1.4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以梁思成、刘敦桢、朱启钤等建筑学者为代表,主要研究我国各地古代建筑,其中包含古村落的传统民居和园林。费孝通[41]在《江村经济》中以江苏开弦弓村为例,研究了我国江南农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体系,探讨了农村经济体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林耀华[42]在《金翼》中描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何重义、业祖润、孙明、孙志坚[43]以楠溪江芙蓉村和苍坡村为例,指出古村落的建筑与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蕴含丰富的伦理精神和“风水之说”,是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刘沛林[44]以徽州古村落为例,引入“意象”概念分析中国古村落的结构特征,指出徽州古村落要采用保护性开发的方式,以旅游观光为主,发挥古村落文物古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古村落发展提供保障。黄盛、王伟武[45]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古村落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古村落的再利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怀康[46]指出徽州古村落的色彩形态与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李伯华[47]从图式语言视角,对芋头村、皇都村、高上村、坪坦村等4个典型侗族传统村落的图式语言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侗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樊宸希[48]通过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农牧交错带范围内的8个传统村落,采用景观生态学、分形几何学、数理统计等方法,得出该8个传统村落的边界形态的结果,且承载着本土地域文化基因。莫贤发[49]以广西北部湾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村落的区域空间、行政划分、村落类型、建村年代等4个方面研究其空间布局,并对影响空间布局的因素加以分析,为广西传统村落的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参考。黄雪红[50]基于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地块格局等3个层次,分析豫中传统村落的形态类型。唐娜娜[51]分析了桂北传统村落的类型、构成,得出桂北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等景观基因。黄荣静[52]以河南省59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田爽[53]通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研究典型传统村落集聚地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何艳冰[54]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采用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村落文化价值进行评价,指出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的差异及文化振兴路径。易佩[55]分析归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蕴含的思想文化及传承策略,指出其对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Gegentana[56]从传统村落的宗教信仰出发,论述了宗教信仰对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影响。1.5传统村落生态文化研究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是村民在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地域性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升入挖掘和提升传统村落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7]。生态文化体现着当地居民对环境的适应性[58],蕴含与各类实体物质和精神文化之中[59]。卞素萍[60]强调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出要把乡村生态文化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资源。张智乾[61]从文化振兴的视角出发对沂南县北寨村文化保护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北寨村借助自身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模式。胡建华[62]指出,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原生态文化造成较大冲击,原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不断发生改变,文化生态发生变迁,要活化原居民生态文化,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协调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构传统村落生态文化。胡建华[63]提出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助力传统村落生态文化保护,实现传统村落线上的游览和体验。龙丽波[64]认为要建立民族生态文化活态传承和保护机制,打造民族生态文化品牌,多渠道、多形式保护特色民族村寨,保障民族生态文化生存空间,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65]。1.6可邑村相关研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可邑村迎来了发展机遇,在外来学者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借鉴参与式发展理念建设开发当地居民的潜能,把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心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实现可邑村的可持续发展[66]。可邑村人多地少,作物单一,土壤贫瘠,用水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推动村落发展,可邑村凭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申报“彝族生态文化旅游村”,凭借建设文化生态村的机会,提升村民文化自觉,重视传统文化,抢救可邑村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67]。可邑村民俗文化丰富,马翀炜[68]通过观察可邑村驱火妖仪式揭露其中的原始意蕴,解珺然[69]通过分析研究可邑村“阿细跳月”、“撒尼大三弦舞”的音乐、舞蹈、文化背景,指出其文化功能。刘敏[70]通过研究可邑村阿细跳月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传承和嬗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卢鹏[71]指出,民族文化作为可邑村的重要旅游资源,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持续发展。张嘤[72]指出,社区生态旅游是促进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师红保[73]从符号学视角研究可邑村阿细人的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等文化内涵,指出其对于可邑村现代化建设具有社会整合、文化教化、新立调适、经济开发利用等当代功能。可邑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0%,可邑村通过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实现村民增收和村落发展[74]。在发展过程中,可邑村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改变着可邑村的产业结构[75]。可邑村自2000年10月起实行村民自治,以中青年男子为主的政治参与文化调整为村民自治,妇女参政意识不断提高等[76]。可邑村村落社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发生改变,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可邑村传统的节庆活动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村落发展的新动力,也使节庆活动得以延续[77]。万义[78]指出,阿细跳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其自身,还依赖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的发展空间。同时,保护阿细跳月也促进了村落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吴昊[79]指出,可邑村在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功不可没,且促进了可邑村村民的文化自觉,起到了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为促进社区参与村落旅游开发,社区成为旅游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主体[80]。可邑村在发展旅游产业同时,通过旅游扶贫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让村民从旅游开发中受益,旅游扶贫效益日渐显现[81-822]。马于斐[83]指出,旅游企业对可邑村景区旅游产业进行经营管理,可邑村景观布局融合旅游市场需求进行规划设计,从物质变为资本,实现了景区建设的各方利益。与此同时,可邑村在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着力解决开发层次、基础设施、带动效应、景区管理等问题。鲁燕[84]提出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丰富可邑村旅游内容,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能力,建立“景区—社区—居民”合作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提升景区管理水平等。姜恒[85]提出,通过视觉设计,将文化内化非可视化部分转化为可视化部分呈现出来,增强对外宣传知名度和认可度,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1.7研究述评国内外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建筑物的空间结构、价值、保护等方面。研究大多以特定地区的个案为例,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在起步阶段,学者们将传统村落被看作农村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成果散碎,未能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发展阶段,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开始蓬勃发展,主要以研究传统村落景观构建及其寓意、传统村落价值、旅游开发保护等内容为主。大部分以个案为研究对象,为一般的描述性研究,重复研究较多。在繁荣阶段,传统村落研究增长趋势明显,成果逐年增加。研究主要聚焦旅游开发保护措施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传统村落研究主要是进行个体案例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南方,侧重于定性描述,偏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上述研究成果为开展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借鉴资料。目前,国内外从民族生态文化视角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开展的研究较少,主要笼统强调村落的传统文化,未对文化进行细分,对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关注不够,对于生态文化与传统村落发展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参考文献[1]STEINBERGF.Conservationandrehabilitationofurbanheritageindevelopingcountries[J].HabitatInternational,1966,20(3):463-475.[2]SALEHMAE.ThedeclinevstheriseofarchitecturalandyrbanformsinthevernacularvillagesofsouthwestSaudiArabia[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1,36(36):89-107.[3]许抄军,刘沛林,周晓君.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产权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4):19-23.[4]朱光亚,黄滋.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及其统筹规划——古村落保护问题探讨及其它[C].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06-30.[5]于晓琪.古村落保护的立法借鉴与紧迫性分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35-39.[6]陈友龙,刘沛林.古村落文化及其载体的载体的互动发展研究[J].船山学刊,2005,3:179-181.[7]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N].人民日报,2015(08):65-66.[8]喻晓琛,熊茵.虚拟现实在古村落建筑保护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管理科学),2006,12:69-70.[9]章长城."新博物馆学”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以检视渼陂古村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4):91-96.[10]孙金慧.古村落民宿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J].文化鉴定与鉴赏,2019,11:150-151.[11]朱永平.古村落研究:村志编纂的特色追求[J].广西地方志:2019(03):21-23.[1]李婧瑜,刘艳慧,李显秋,等.论拉祜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J].山西建筑,2016,42(29):7-9.[12]杜文琦.浅析BIM技术对于山西潞城古村落建筑环境研究与保护作用[J].研究探讨,2019(11):172.[13]胡建华.以数字技术提升鲁西北传统村落生态文化保护水平[J].决策探索(下),2020(02):19.[14]周海涛,杨翠霞.生态博物馆理念下辽西走廊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新堡子村为例[J].美术大观,2019(12):120-121.[15]冉迪斯,陈岚.文化基因视角下川盐古道湖北恩施段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C].2020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2020年.[16]张潇宁,石谦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方案
- 土力学练习卷含答案(一)
- 酒店离职报告集锦15篇
- 寒假学生实习报告600字
- 老旧街区改造技术可行性分析
- 2024年汽车维修企业保险理赔合作协议范本3篇
- 云计算技术背景与发展现状
- 2024年船舶股权转让仲裁协议3篇
- 2024年建筑领域钢结构分包合同样本版B版
- 无阀滤池课程设计
- 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零模)英语 含解析
-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上半年招聘87人和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保险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 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01-【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解析版)
- 《外伤性颅内积气》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沪教版英语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南京审计大学《中级财务会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