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各题。①乡土社会的一个所能改变的方面是社会这一维度,即乡土社会结构性特征的转变。显然,曾经生活在彼此间有着__________关系——以自己为原点,一环套一环的社会圈子里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从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有了一种个体存在价值上的自我觉知。而这种脱离最为明显地体现人的流动性上,即从乡土社会中离开,总体上呈现为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的趋向。这种改变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因为它会因此而改变既有的乡土社会的结构。我们也会注意到,乡土社会之变,更为核心地体现于一种乡土社会的结构之变上。②现代人显然要比传统时代的人们有着一种更为频繁的流动性,定居的农民也会更高频次往返于城乡之间,甚至在海外与中国本土之间往来穿梭。这种人口的流动性,随着越来越方便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无形之中带动了一种城乡关系的大转变。在乡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显然会相对地保持一种基于距离的稳定性。传统时代的村里人如果要进城,更多的是到县城里去,而且一年之中也不过就是那么有限的几次进到县城而以。但现在则可能变成是一个近郊的农民开着私家车,或者凭借便捷的公共交通而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的摆动,甚至有些人已经变成是天天要如此往返度过生活了。对很多人而言,这种在城乡间的摆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一种城市化的概念,也在明显地侵蚀着曾经的乡土社会的居住空间。由此,人们更多的不是和自己面对面熟悉的人保持着一种由自己而向外延伸出去的群己之间的社群关系,而是要更多地处理那些并不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二种新的在陌生人之间相互平行且对等的契约性关系,逐渐地取代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附性关系。人们日常要去处理的,显然已经不是基于人地关系的在农业上的投入产出的乡土生计,而是要在城乡之间不断去摆动,以寻求能够真正获得更多城市剩余出来的可以通过打工去挣钱的那份生计。③乡土的社会圈子,其自身的范围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并日益融入陌生人的社会之中,由此一个纯粹的乡土社会,进入熟悉人的圈子,陌生人的圈子,以及由陌生人向熟悉人过渡的中间圈子这样三元共存的交往模式之中。此时,一种乡土中国的传统模式,在熟悉人圈子的生活之中,仍旧在顽固地发挥着其独特性的作用,并且依旧需要有一种基于“关系主义”基础的价值维护,也会更为强调这种关系中基于互惠的一种礼物而非去个人化特征的商品交换的精神。但是,在一种陌生人的圈子里,人们追求更多的是利益最大化观念之下效益优先的对等性交换,而且更看重这背后由利益驱动的商品经济的价值内涵。这里的熟悉人与陌生人的两个圈子中,相互之间本来是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地各自独立运行的,一种属于共同体生活意识下的乡土社会的文明,另一种属于锱铢必较的现代商业文明。但是,由于一种相互间不得不发生的频繁流动与接触而产生的两个社会圈子之间的不断触碰,使得一种可以相互融通的半熟人关系的中间圈子得以形成。两个属于不同类别的社会圈子之间密切地相互渗透,因为这种触碰效应的发生而成为可能,甚至变得不可或缺。人们从土生土长的乡土性的彼此熟悉,转换到不得已要去认同基于某种机缘巧合关系的那种对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的熟悉和接纳。比如,从本属于同一个家族,或者同属于一个村落,再或者更宽泛而言的同属于乡亲、老乡的关系,一下子就转换到基于陌生而向熟悉关系转化的那种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商业伙伴关系以及临时性的种种可能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种种形式的一次性的机缘,日益转变成一个人生活之中不可抗拒乃至一种固定化的存在。从乡土社会生活之中走出来的人们,似乎对此习以为常,也知道该如何相机而动,并在这种适应之中选择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真正到了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朋友圈等,更有效率地使这种半熟人的社会关系的场城,转变为一个无限大的空间,或者说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虚拟空间。节选自《阿波罗遭遇浮士德:面对一种乡土之变——重读〈乡土中国〉的新观察》1.结合上下文,用《乡土中国》书中的概念填入第①段的横线处。
2.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准确的是(
)A.乡土社会的结构变化是乡土社会变化的重点。B.人口流动会导致原有乡土社会的结构不再存在。C.人口流动是形成个体存在价值自我知觉的原因。D.在以前的乡土社会中,人很难成为独立的个体。3.根据第③段内容,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半熟人关系圈的产生有其必然性。B.现代商业文明只讲利益不讲互惠。C.乡土社会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对立。D.乡土社会的人更适应新媒体时代。4.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在纪实文学《出梁庄记》中,作者梁鸿真实地记载了一个农村人到城市打工的经历。结合本文,分析贤生带领乡亲进城打工和最后产生矛盾的原因。贤生是梁庄最早到城市打工的人,1982年他毅然离开梁庄来到南阳务工。后面的几年中,他相继将二弟、三弟、四弟、妹妹、二叔、二婶等直系亲属带到南阳,甚至还有关系较远的同乡,前后总共几十人。到南阳后,他们都做着与贤生职业关系密切的工作。但是在这过程中,他们也产生了很多矛盾,比如四弟在贤生店里上班,他认为贤生给的工资太少,而贤生则认为给四弟的工资符合市场标准,因此两人彼此抱怨,心怀不满。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B.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应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8.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9.材料二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10.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孤老的豆腐宁
白老头孤寡一人,脾气有点倔,做出的豆腐特别鲜香。这个村庄在浙东南的大山深坳里。一锅臭豆腐,让我们七八个人坐进了村里这家餐厅。诱人者说,村里有好几家餐厅,这家的石锅臭豆腐,曾让他和一帮弟兄当了回头客。至于吗?厚重的、黑色的石锅端来时,连一丝臭味也没有闻到。糊状的模样,如豆腐渣加水搅成。这让桌上所有人盯着的眼睛有了疑惑。有人用勺子拨开了糊面,才有隐隐的臭味飘出,这臭味,没有浓恶,连拒食臭豆腐的姐夫也微笑着欣然接受。奇的是,这臭里,还夹杂着无以言说的微微香气。是油香?不像。是豆香?不敢确认。一勺放入嘴里,豆腐的嫩滑、鲜香被轻轻的成辣引导出来,在舌腔内游荡。想来第二勺,要细细辨别,究竟是什么味觉让口感舒服。你一勺,我一勺,竟然见锅底了。这时,十五岁的女孩,悄悄对妈妈说,想用臭豆腐拌饭。妈妈吃了一惊,这可是个逢“臭”货就避的娇娇女啊。姐夫见外孙女如此,乐了,举手朗声招呼服务员:“再来一份石锅臭豆腐!”江南食客,都知道臭豆腐之臭是怎么来的。此时,这隐隐的香,要问在这臭豆腐里添加了什么佐料,却谁也说不清了。我想起了一位大厨的话,一盘好菜,三分厨艺,七分食材。这家餐厅的豆腐来自哪里?一打听,知道村里有一家豆腐作坊,坊主是一位老人。第二天下午,我约了民宿主人走进了村里的小巷。曲里拐弯的巷道,两旁是石头垒起的矮屋,人无,狗卧。走近作坊的老屋,都未闻劳作的声响。从低窄的门口看去,有佝偻的老头在昏黄的灯影下晃动。土灶,冒着热气;灶膛,燃着柴火,在暗里红得耀眼。散乱在泥地上的筐、桶、矮凳、长椅,把桌上竹匾里摆放齐整的豆腐干衬托得特别醒目。这是纯白色的方块豆腐干,城里卖的豆腐干都是淡酱色的,它却如一块压缩的嫩豆腐。在村里辈分很高的民宿主人与老人搭语,他头也不回地“嗯嗯”了两声。我走近灶台去看锅里烧的什么,他瞬间把锅盖盖上了。“他保密呢,不让外人看的。”民宿主人呵呵笑着。”“老哥,你的豆腐干咋这么白?城里见不到。”我套起近乎。他扭头看我一眼:“城里的能和我的比?”布满深沟皱纹的脸上,透着认真和一般倔劲。“那你往城里卖,一定能有好价钱。”“为啥往城里卖?村里还不够!外村也不卖!”。民宿主人告诉我,这老人一天没做多少豆腐,就供应着村里的一两家餐厅,另外就是走得近的七姨八姑向他买一些。“老哥,你的豆腐好,大家喜欢,为啥不多做一些呢?”他终于转身对着我俩说:“就种了那么点豆子,再说,年龄大了,做不动了。少赚点怕啥,东西要好!”“下次我来问你买,你可别不卖我。”我逗他。“那得看东西有没有了。”仍然一派认真。我一时无话,噎着了。跨出门槛时,老人见我们要走,语调软了些:“到时候,让他跟我说一声,我给你留着。”他指了指民宿主人。“谢谢老哥了!”我连忙向他拱手。半路上,民宿主人聊起了这位老人的脾性。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晚上,坐在民宿院子的树荫下闲聊。“这样的豆腐,进了餐馆,做成什么菜都会让你觉得好吃。”“这款石锅臭豆腐的厨师,连二分厨艺都有余了。”“现在餐馆的菜,做得花哨,口感地道的不多,根子就在食材上。”“如果老头不是孤寡一人,如果老头脾气没有这样低,还会做出这样鲜香的豆腐吗?”没人应答。会,还是不会,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呢?早起做豆腐的孤独老人,这个点该已在他的小屋里安然入睡了。晚饭时,伴着黄灯孤影,他咪一点小酒了吗?”(有删改)文本二:手艺人做手艺是离不开手的,人的手经过专业训练之后,感知度很高,所以,在手工艺的研究里出现了一个名词:“手感”。实际上,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靠手感来完成的,眼睛看不到,但是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来控制,手艺人会把手感用到极致。比如,云锦的织造就依靠手感。过去没有空调,考虑到热胀冷缩,还有温度、湿度,织一点就要卷一点,而且要保证云锦两年之后拿下来时平平整整。在这个过程中那种细微的感觉,包括卷筒时候的轻和重,都是靠手感。要是没经验的人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最后织出来的云锦就会不平整。第二个问题是产业化的问题。文化要求独创,要求差异,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而产业的要求是统一的、规格化的、低成本的,两者有矛盾之处。如果做大做强,但自身产能又不够,就需要去扩大企业规模,但这不是手艺人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手艺人的社会责任是引领社会消费风尚,而不是去考虑再就业。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继承了传统,还会向社会传播,去引领消费的风尚,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第三个问题是创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创新,但手工艺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要把传统吃透,我们现在做手艺,都是在接受传统的恩惠。传统,听起来是很古老、很保守的东西,实际上,历代的传统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积累起来的,这一点,借用台湾一个工艺大师的话就是:“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摘编自徐艺乙《关于中国手工艺发展现状的几个问题》)1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孤老”这一人物在大部分篇幅里并不出场,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B.文章语言质朴,通俗,口语化特征明显,善用人物对话来加快叙述节奏,使叙事简洁,如对“孤老”身世的介绍。C.文章中的“孤老”具有传奇色彩,是作者着力讴歌的一个传统匠人形象,他为人做事真诚,讲原则,却也略显死板抠门。D.通过民宿主人、“我”对“孤老”行事的各自叙述和相互交流,“孤老”的形象渐趋丰满,读者的参与感也得到尊重和激励。12.文本一中“孤老”的形象、性格,在“我”和民宿主人的叙述中有何异同?说说造成差异的原因。
13.文本二指出,手艺人“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谈谈文本一中的“孤老”是如何“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B.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C.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D.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拔”中的“拔”指攻取、攻克,与李白《行路难》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拔”不同。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文中含义与曹植《七步诗》中的“豆在釜中泣”中“釜”字含义相同。C.“危不能安”中的“安”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劳其筋骨”的“劳”的用法不同。D.“辕门”指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车辕仰起为门。后指军营之门或官方署衙。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赞同他这样做。C.张孟谈暗中拜见韩、魏之君,晓之以理,让他们知晓了知伯的为人,取得了两国君主的信任,三国合谋共击知伯,最终解救了困境中的晋阳城。D.知过善于观察,在辕门外看到张孟谈后,猜测情况可能有变,于是向知伯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后离开了知伯。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2)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严羽日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②去,琼琚玉佩鹓③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④。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注】①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②天上:指朝廷。③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壶口尽缺。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D.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样,都是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感情。19.本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关键,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无尽剥削和掠夺之上、秦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
我在“世说新语”微信群发了一条微信,问询大家:林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80:2024 EX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8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fans
- 黄山学院《电路分析基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体育管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犯罪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食品包装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当代哲学思潮研究》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图像信号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5116T23-2024建设工程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规程
- DB3607-T 014-2024《彩叶桂花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 幼儿园班主任培训心得感想5篇
-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家长会教学课件
- 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手册
- 安徽省亳州市黉学英才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DB11∕T 353-2014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
- 2024年代步车使用协议书模板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IT服务管理(ITSM)软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试卷(解析版)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试卷(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