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无障碍思想浅析_第1页
自然无障碍思想浅析_第2页
自然无障碍思想浅析_第3页
自然无障碍思想浅析_第4页
自然无障碍思想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无障碍思想浅析

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内容。它是为世界环境和大学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而提出的,并逐渐成为一个尚未实施的研究领域。老子思想中有许多对高校生态德育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其中“自然无为”思想对于创新高校生态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高校生态德育的开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一、老子的“自然虚无”思想(一)“天下万物生有,有水生无”何谓“无”?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老子把虚无作为天地的原初状态,而把存在的事物“有”称为万物的母体。那么,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认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所以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生一”,这个道就是“无”;从“无”与“有”的关系来看,这个“一”就是“有”。所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无”的状态,“无”成了最高层次的概念,即老子所谓的“道”,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二)取法自然之特性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著名命题。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据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可见,老子所谓“道”,即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原及其规律性的概括,仍然是自然界(“域中”)的四大之一,它没有超出自然而成为自然的主宰,而是要以“自然”为法,遵守自然界的法则。老子所谓的“自然”是自然之性,即完全不凭借他物而自行存在,没有一丝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完全按着它自由伸展的状况去发展,这也是道的最根本的特性。李海亮老师提出,老子所主张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老子的原生态并非一定指“荒野”的自然,并非让人类毫无作为,而是不要一味地强作妄为,无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法自然的手段,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一种生态智慧。(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可见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从本体言,“道”是无为;从作用言,又是无不为。得道之人从不张罗操办任何事情,却没有任何事情办不成。老子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由此观之,老子的“无为”的观念,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具体化就是顺其自然没有私欲。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为”的效果是“无不为”,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而“无不为”是“无为”要产生的效果。正如《老子·六十四章》所说“辅万物之自然”人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有所作为但是必须要顺应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和“无为”是联系的,老子主张通过顺应自然而为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二、生态德育功能弱化目前高校生态德育在方法上仍然是传统的德育方法,传统德育方法的弊端也体现在生态德育过程中。传统德育强调单向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效果不佳。总的来说,高校生态德育方法机械,缺乏丰富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德自觉,无为学生做传统的德育方法仅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没有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没有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这种教育方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锻炼和道德体验,德育与日常生活疏离,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使得德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二)向大学生进行治理目前高校德育往往采取单向灌输方式,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满腔热情地向大学生强行灌输、一味地说教。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其结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影响教育效果。(三)“无人德育”:高校德育的被动性、统一性道德教育如若缺乏层次性和个体性,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也就成了空洞说教。而传统德育习惯于对教育对象一刀切,过于强调理想化的社会期望,忽视学生的内心追求,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否定了德育的人作为主体性的特点,导致学生个性的丧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黄治东老师提出,用生态生命观点来审视高校德育,发现高校德育是一种无人德育。所谓无人德育是指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被动性、统一性是高校德育的特征,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强调个体生命的多样和独特,弘扬个性的自由和发展,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三、隐性道德教育的定义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高校生态德育方法有着有益的启示,高校生态德育也要遵循“自然无为”之原则,达到“无为而治”之效果。教育过程中的“无为而治”指的是教育者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育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中进行。这与当今所讲的隐性道德教育有类似之处。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运用多种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隐性教育法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感染法:环境介入,引导学生接受教育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道为万物之宗,对万物产生影响,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道充满于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有天体万物的运动,就有“道”的存在,一般称之为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只不过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老子认识到了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不过这种认识比较朦胧,没有明确的表述。借鉴老子的思想,我们在进行生态德育时,可以运用熏陶感染法,利用形象、艺术和环境的感染作用来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熏陶感染法是隐性教育的一种,它寓理于情,以情动人,表现出很强的隐蔽性、愉悦性、非强制性和无意识性,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熏陶感染法具体运用到高校生态德育过程中,有以下三种具体形式:第一,利用典型事例。教育者利用直观生动的社会现实,尤其利用典型事例,启发人们的思维以感染人们情感,从而促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行为。如利用“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让学生体会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利用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通过典型案例的使用,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第二,利用艺术作品。利用人们对文学、音乐、影视等文艺作品的欣赏和评论来影响和感染人以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高校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对一些经典的环保书籍进行阅读,如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难以忽视的真相》、《只有一个地球》等书籍,这些著作既充满绿色智慧,又拥有远见卓识,曾经感动过千百万人,使大家自觉自愿投身环境保护事业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环保进程;组织观看环保电影《后天》、《罗拉克斯》、《静寂的逃亡》、《可可西里》;学唱环保歌曲《蓝色天空》、《地球之歌》、《地球你好吗》等。通过这些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生态德育效果。第三,利用环境影响。西晋思想家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古人对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视并已加以利用,所以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生态德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环境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促使积极健康行为的生发。在高校生态德育中,可以通过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宿舍环境来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通过校报网站、校园文化长廊以及社团活动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创造一个有助于生态德育开展的文化环境。(二)“为而不途径、以不言之教”为原则,实行无罪的教化榜样示范即行为示范的方法,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显然这里强调的就是教育者的身教。我无所作为,民众自然就归化了;我爱好虚静,民众自然就安定了;我不张罗折腾,百姓自然就富裕了;我没有太多欲望,百姓自然就变得纯朴了。因此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可见老子特别强调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无形感化作用,遵循无为的方针,实行无言的教化。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教育者不过多地强迫灌输,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示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被教育者得到启示,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在高校生态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严于律己,少私寡欲,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尽可能低碳生活。如购物自带环保袋,出门自带喝水杯,尽量少用冰箱、空调等电器。(三)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机制,将学生生态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万物自化”的思想即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的主体意识。老子“万物自化”的观点,是进行德育的前提,人只要是依道而为,那么万物将自化。因此老子不赞成以规范进行约束性教育,更不赞成以法令进行强制性教育,而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顺其本性,把受教育者置于自然状态,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让其自我完善自身的人格。这种教育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突出了个体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教育的主体意识。在高校生态德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增强自我选择能力。在尽可能完善校内教育机制的同时,让生态道德教育回归到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进行生态道德体验教育,加强生态道德实践环节,实施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生态道德体验教育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