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D.《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筑象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约定俗成为机制的比附性象征,它是指用形象来喻指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意义,其意义的获得主要依靠主体联想与想象。社稷坛覆土的五色代表四方与中央,砖雕上的鱼表示年年有余,这些形象与意义就是通过比附性象征传达的。另一种是表现性象征,它是用形象的隐喻、暗示、激唤机能去引发主体的想像与情感体验,传达某种不确定的情感或意蕴,其内在机制是作品特征图式与主体心灵图式的同构契合,故宫的森严壮丽,天坛的宏大安宁,给人以难以言表的感受,使人生发无尽的意绪。在这些现象中,形象与主体的意蕴就是通过表现性象征沟通的。比附性象征表达的多是明确的观念与意义。如屋顶表达的等级观,麒麟表达的吉祥观。其目的是进行观念的交流,导致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活动。而表现性象征则注重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追求表现人生图景,表达主体对世界的感悟,其意蕴指向主观情感、生活哲理,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领悟和潜在心理的揭示。例如陵寝激发人们对生死永恒的感悟。比附性象征的意义范围是狭窄的,内涵是明确、稳定的。其具体意义可由形象确指——“看上去是”。如人们见到黄色,便知其言明皇帝之义,表现性象征的意蕴范围则是宽泛的,内涵是随语境而变化的。这种意蕴可由知觉幻象去感受——“看上去像”。例如,人们在十三陵的山陵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的山峦仿佛都充满灵气,仿佛祖先的神灵就永生在这永恒的山岳之中,但这种感受又是说不清楚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具有表现性象征可能的形象,与其他形象一起,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被约定俗成机制所选用、所规定,被赋予明确的语义内涵。例如,大屋顶具有展翅飞升的表现力,又有许多性格特征,如歇山顶的丰富、华丽,庑殿顶的严肃、伟壮,攒尖顶的高崇、活跃,但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等级语义而成为比附性象征方式。对于抽象的比附性象征形象,其表现性象征意蕴源于形象所喻指的内容,读者以此内容为起点,在内容的指向作用下,充分发挥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象外之象”,作品便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现性,同时,对于具有表现力作品来说,其比附内容也会拓展读者思路、使之向多个方向发挥想象力,从而也就丰富了作品意蕴。从这一意义上说,比附性象征起到“发端”、“中介”作用,将形象与毫无关系的表现性象征联系起来,并成为表现性象征的发端。在对两类象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表现性象征作品由于包蕴了人类普遍的心灵图式,所以它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主体所理解与欣赏,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比附性象征则增加了作品的意义和趣味,增加了作品的欣赏层次。它如果完成向表现性象征的转化,就有了质的飞跃,它局限某些读者的想象,乃其不足,而它又让另一些读者容易把握、体悟一些朦胧模糊的象征意蕴,这样便照顾了各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水平。(摘编自刘晓光、姜宇琼《申国建筑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的关系研究》)材料二:比附性象征通过约定俗成,形象与意义间形成两种状态的联系:一一对应与一多对应,一一对应是指形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都能够稳固、明确地与同一意义保持联系,不会出现多义现象。一多对应是指同一形象与多种意义保持联系,若要认知其某一确定意义,就需要有一个修正因子——“语境”。借助“语境”的二次规定,使形象与意义一一对应起来,从而避免歧义的产生。如“九”,作为门钉数目指代皇帝;作为屋架数目,“九”檩则确指三品官的宅屋,所以想确知“九”的含义只能在其具体应用的“语境”中,方能作出正确判断。比附性象征有两种类型,如果人们关注的是具象形式所承载的意义,这个形象则起到符号作用,引发的是符号认知活动,这是具象形象的比附式象征:龙——帝王。这一类型中,形象是具象的,可直接感知的,因此与一般符号无甚差别,人们由符号,依照约定俗成,经习惯性联想,获知意义,即形象(符号)→约定俗成+习惯性联想→意义。数字、方位这类抽象形式则主要依附于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如门钉个数、踏步个数、屋顶的形式等。因此这种形式是隐蔽的、潜在的,不能像具象形式那样易知,而需要人们在其所依附的形式中提取、辨别这种抽象形式,并以此为起点,再经由联想,得知其意义,即具象形象→抽象形象约定+俗成习惯性联想→意义(认知对象)。无论是具象形式还是抽象形式,在认知过程中,主体的联想是必不可少的,而指挥这一联想方向的内在机制则是约定俗成。联想是个体的活动,而约定俗成则是文化圈内群体共同的规约活动,具有决定性、普遍性、指向性,是个体联想活动的基础。所以,约定俗成是比附性象征的内在机制。(摘编自刘晓光、王耀武、宋聚生《建筑的比附性象征》)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屋顶的展翅飞升与表现性象征内涵一致,而庑殿顶的严肃、伟壮却是比附性象征,它用屋顶表达了等级观。B.具象形象引发的是符号认如活动,形象与意义的联系是一一对应,而抽象形象则需要在所依附的形式中抽取、辨别。C.比附性象征的目的是进行观念的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那些难以读懂模糊象征意蕴的读者。D.比附性象征会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揭示人类潜在心理,从而让具有表现力的作品意蕴更丰富。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比附性象征,前者侧重与表现性象征比较,后者更关注其形成的内在机制。B.“一对多应”中形象与意义的确定认知需要借助“语境”的二次规定,“一一对应”因为不会出现多义现象则不需要。C.比附性象征需要约定俗成机制指挥主体的联想,约定俗成在前,主题联想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D.比附性象征会拓展读者思路,也会局限某些读者的想象,其主要价值便是照顾了各种层次读者的欣赏水平。6.下列选项都体现了建筑作品中的象征,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明代的大祀殿(祈年殿),三重屋面分别为上青、中黄、下绿,上檐青表示天,中檐黄表示地,下檐绿表示万物。B.彩画、壁画、砖雕、木雕中常雕刻“老莱娱亲”“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图”图案。C.私家园林择石要漏、透、瘦、皱,选梅要曲、畸、疏、斜,小路要曲而悠长,峰峦要秀而奇异。D.周王城“方九里”,即九里见方;故宫内天子的宫门、殿门横竖九排门钉。7.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如何利用建筑象征来创作丰富的建筑内涵。

8.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的建筑象征。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为纪念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而建立的,齐康先生设计为七个花环、七个小拱、七个小纪念室等方案。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遍地应答韩少功①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②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③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④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⑤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⑥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⑦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⑧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⑨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⑩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⑪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⑫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⑬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⑭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⑮寂静中有无边喧哗。(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删改)文本二: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这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中就有一种智慧,它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的智慧,它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最终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摘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的角度入手,描绘与湖水融为一体的感受,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去体会自然中的静与动,呈现对外在世界、生命与自然的哲学思考。B.文中第②段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描摹湖面的状态,如“敲一敲”与“震动”,“挠一挠”与“发痒”,将人与湖水的互动生动地表现出来。C.文中第⑦—⑨段写了敲醒水面的雨点、惶惶叫着的野鸭、直端端砸下的鸟,突出湖的安静被打破,在动静变换中表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D.文章最后一段“寂静中有无边的喧哗”从结构上呼应了文章标题“遍地应答”,从情感上讲,“无边喧哗”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焦灼。10.文中引入水边常有的两样“静物”,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有何作用?

11.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智慧的独语,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说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墨。

苟A其B君C愎D谏E自F贤H其I臣J阿K谀L顺M旨N君O既P失Q国R臣S岂T能U独V全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B.关外,对于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主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C.“逋负官物”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两句中“逋”字含义相同。D.“已役已输者”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句“输”字含义不同。14.下列对语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敢于直谏,知无不言,得到唐太宗信任,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做丝毫退让。B.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态度由“怒”转为“悦”,并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展现了一位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C.唐太宗认为已被征募的中年男子都是狡猾的百姓,他们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征役,因此不觉得征募他们有什么不妥。D.唐太宗以明镜作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忠臣的重要性;警醒自己不能刚愎自用并以前朝历史告诫公卿要知无不言。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2)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16.在是否征用中男的问题上,魏徵成功说服了唐太宗,请简要分析魏徵是怎样劝谏的。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注]李纲,南宋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极力主张抵抗金人与革新内政。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所作。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句“千”非实指,而是极言牛的付出,与“但愿众生皆得饱”一起体现了诗人勤政忧民的人格。B.李诗第二句体现了牛的筋疲力尽却又遭人伤害的处境,这既是病牛之“病”的体现,也是作者自喻。C.孔诗一、二句融情于景,视觉嗅觉相结合,饱满呈现了一幅秋后丰收图景,融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D.两诗最后一句都写到了夕阳,一“残”一“斜”,一字之差,但诗人所呈现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18.钱钟书先生将此两首诗都选入他的《宋诗选注》,他认为两首诗中的牛“貌同心异”,请作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在明月之夜,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致。

(2)《雨霖铃》一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描绘了情至深则无言的动人场面。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叙》,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

)却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